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浉河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2.(2023秋•沁阳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大关丁冯骥才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旺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特色。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明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物。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特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3)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4)《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初晴陆游袖手东窗初日明,残编未负老书生。不胜多病畏寒雨,正得一霜方快晴。客户饷羹提赤鲤,邻家借碓捣新粳。柴荆莫怪无车马,恰要无人识姓名。【注】饷羹,作者自注,田庄农户“月以鸡鱼之属来饷,谓之‘送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袖手靠在窗前,看着东方刚刚升起的明媚的太阳令人感到温暖,几卷旧书中寄托着自己的人生追求。B.疾病一次又一次袭来,诗人病弱的身体忧虑秋寒畏惧冷雨,幸好满天霜露被爽朗的晴日赶得一干二净。C.庄园中的农户送来了大红鲤鱼给我做羹汤,邻居家借走了石碓去舂新稻,又来送给我新粳米做饭。D.住在柴门小户里,不要惊讶没有官宦显贵车驾造访,本就是要过一种无人认识的远离尘嚣的平静生活。(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解放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2)李煜《虞美人》中“,”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3)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解放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因自图出镇。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材料二: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节选自《旧唐书•裴均传》)(1)请选出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A.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B.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C.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D.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因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不同。B.“平章事”指官职名,从材料二可知,李吉甫担任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宰相。C.拔擢,指选拔提升,同样表示提拔之意的还有右迁、陟、升、进、晋等词语。D.“其此之谓乎?”的句式与《鱼我所欲也》中“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句式一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泌和陆贽担任宰相期间,对待李吉甫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对他赏识器重,后者对他降职贬谪。B.滑涣与刘光琦两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建议罢免两人官职,建议被采纳。C.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就多次公开举荐。D.李吉甫与裴垍互尊互敬,互帮互助。裴垍有识人之智,他提笔列出的人才,都得到李吉甫的推荐。(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②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5)材料二评价李吉甫是“经纬之臣”,请简要概括其“经纬之臣”的特征在材料一中的具体体现。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作为开场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向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①,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②。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②书架上还是他生前出版的有几册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③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④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然被描写得如此详尽,他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⑤以及欠债多少等等,等等。我③。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野蛮国度的旅行或者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①?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曾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我还能想起另外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中年女工程师,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现在,②,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惟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③。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走,一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个意思的字。(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一项是A.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B.“值不当的!”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C.像他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人们议论着,不由感叹道。D.中国有许多超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是。(3)文中加点的“或许”“不知”让读者感觉作者此时似乎找不到恰当的文字描写这个场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浉河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宣传片。片中,“顶流”国宝大熊猫“花花”惊喜“出镜”,带我们打开四川画卷。选择大熊猫“花花”,不仅在于它可爱的外貌,还在于它独特的性格。由于先天不足,花花行动缓慢、不擅长爬树,但最近有人发现,花花已经可以爬过曾经常常卡住自己的树杈,虽然慢了一点儿;花花常常在被抢食时,慢悠悠地选择新的食物,平和而洒脱……从花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虽然尚不够优秀,但仍然保持平稳心态、努力前进的自己。上述材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河南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浉河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程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白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材料二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注]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受到文人喜爱。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手得以扬名。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写仍然有价值。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与“迹”的双重内涵。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的《龙池篇》致敬。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凤凰台的深刻记忆。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的历史记忆。(4)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5)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章,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错,材料二“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可见不是同等重要。故选D。(2)D.“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错,于文无据,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故选D。(3)材料一观点是“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A.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故选A。(4)材料一“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为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它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可见,材料一肯定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肯定了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但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5)①结合材料一“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可知,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作为古战场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结合材料一“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可知,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结合材料一“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可知,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答案:(1)D(2)D(3)A(4)①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②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5)①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②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③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2.(2023秋•沁阳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大关丁冯骥才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旺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特色。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明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物。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特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3)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4)《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的评说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能表现人物“奇”的描写,用简洁的语句进行分析。【解答】(1)C.“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错误。大关丁家被抄的原因是因为富得惹眼。故选C。(2)C.“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错误。本文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选C。(3)这句简短的评说在文本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暗示出人物命运的转变。这句简短的评说使小说叙议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简短的评说,总结出一定的人生规律,引起读者的共鸣,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4)“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表现他的品味爱好之奇。“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表现他手艺之奇。“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之后他很快振作起来,靠做“糖堆”发家致富,这表现他的人生经历之奇。答案:(1)C(2)C(3)①自然引出下文,暗示了主人公大关丁命运的转折变化,由“落魄”走向“复兴”,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②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人生认知和是非爱憎,启迪读者思考。③简短的评说,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4)①品味、情趣之奇: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特色,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名菜偏爱吃满大街都有的便宜货——糖堆,还花重金请王老五到丁府给自己做糖堆。②做糖堆手艺之奇:做的糖堆果大色亮,糖裹得好,得到众人肯定。并且做糖堆做出花样,天津人之前都没吃过像大关丁所做的奇特糖堆。③人生经历之奇:从天津富得惹眼的阔少到被八国联军抄家后的落魄,再到靠自己在不经意间偷师的糖堆手艺又逐渐富裕起来并让人佩服。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初晴陆游袖手东窗初日明,残编未负老书生。不胜多病畏寒雨,正得一霜方快晴。客户饷羹提赤鲤,邻家借碓捣新粳。柴荆莫怪无车马,恰要无人识姓名。【注】饷羹,作者自注,田庄农户“月以鸡鱼之属来饷,谓之‘送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袖手靠在窗前,看着东方刚刚升起的明媚的太阳令人感到温暖,几卷旧书中寄托着自己的人生追求。B.疾病一次又一次袭来,诗人病弱的身体忧虑秋寒畏惧冷雨,幸好满天霜露被爽朗的晴日赶得一干二净。C.庄园中的农户送来了大红鲤鱼给我做羹汤,邻居家借走了石碓去舂新稻,又来送给我新粳米做饭。D.住在柴门小户里,不要惊讶没有官宦显贵车驾造访,本就是要过一种无人认识的远离尘嚣的平静生活。(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身份不同:本诗中,年老多病的书生;陶诗中,厌倦官场、归耕田园的隐者。②心境不同:本诗中,有贫病之中读书的闲逸快乐,有乡邻相助的慰藉,也有无人问津的一丝落寞无奈;陶诗中,主动抛弃官场,热情投身田园,既有清高孤傲、不合流俗之志,也有恬淡欣喜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邻居家借走了石碓”错误,“邻家借碓捣新粳”意思是,邻居家借给我碓臼,我用它来捣新鲜的粳米。故选C。(2)《初晴》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老书生的生活情景。诗人在东窗下捧着书,迎接初升的太阳,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知识的追求。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辜负自己的学问,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疾病和寒冷的畏惧,但一场霜降下来,带来了晴朗的天空,给他带来了快乐和安慰。诗人还描述了自己作为客人享受主人款待的情景,展现了他的谦逊和感激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没有财富和名声,但并不在乎,他更注重内心的追求和真实的自我。《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表明诗人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八句写景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答案:(1)C(2)①身份不同:本诗中,年老多病的书生;陶诗中,厌倦官场、归耕田园的隐者。②心境不同:本诗中,有贫病之中读书的闲逸快乐,有乡邻相助的慰藉,也有无人问津的一丝落寞无奈;陶诗中,主动抛弃官场,热情投身田园,既有清高孤傲、不合流俗之志,也有恬淡欣喜之情。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解放区校级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作品中曾写到曹操军队的战船,如《赤壁赋》中“舳舻千里”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则形象描绘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2)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3)悬挂在天上的月亮时常会进入我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这在必修上册课本所学的诗词中很常见,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答案】(1)舳舻千里樯橹灰飞烟灭(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舳舻千里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橹)(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砌)(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重点字:掇)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解放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因自图出镇。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材料二: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节选自《旧唐书•裴均传》)(1)请选出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BA.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B.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C.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D.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因,“因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不同。B.“平章事”指官职名,从材料二可知,李吉甫担任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宰相。C.拔擢,指选拔提升,同样表示提拔之意的还有右迁、陟、升、进、晋等词语。D.“其此之谓乎?”的句式与《鱼我所欲也》中“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句式一致。(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泌和陆贽担任宰相期间,对待李吉甫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对他赏识器重,后者对他降职贬谪。B.滑涣与刘光琦两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建议罢免两人官职,建议被采纳。C.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就多次公开举荐。D.李吉甫与裴垍互尊互敬,互帮互助。裴垍有识人之智,他提笔列出的人才,都得到李吉甫的推荐。(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②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5)材料二评价李吉甫是“经纬之臣”,请简要概括其“经纬之臣”的特征在材料一中的具体体现。【答案】(1)B(2)D(3)C(4)从①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具体详细地了解民间疾苦。②李吉甫初任宰相时,朝内外都引颈瞻望他的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5)除去朝廷奸佞,待人宽宏大度;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筑堤惠泽百姓,精预战争局势。【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综合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文言句式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天下”是“闻”的主语,指天下的人,应在“天下”前断开,排除AD;“得”解释为“能够”,其后不能断开,应是“天下皆得闻知”,大意是“天下人都能得知”,在“知”后断开,排除C。译文:诏书敕令都已经记得很清楚,天下人都能得知,本来就是史官所记下来的,也就用不着再写出来交给他们了。故选:B。(2)D.“句式一致”有误。“其此之谓乎”,是宾语前置句,“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反问句,用“乎”表反问。句意: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故选:D。(3)C.“就多次公开举荐”理解有误,原文为“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应该是“秘密举荐”。故选:C。(4)①出:出朝;备详:具体详细;闾里:民间。译文: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具体详细地了解民间疾苦。②为:担任;延望:引颈瞻望;惮:畏惧。译文:李吉甫初任宰相时,朝内外都引颈瞻望他的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5)从材料一“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来看,李吉甫待人宽宏大度;从原文“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来看,他替朝廷除去奸佞;从原文“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来看,他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从原文“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来看,他筑堤惠泽百姓;从原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来看,他能精预战争局势。答案:(1)B(2)D(3)C(4)从①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具体详细地了解民间疾苦。②李吉甫初任宰相时,朝内外都引颈瞻望他的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5)除去朝廷奸佞,待人宽宏大度;指陈朝廷得失,体察百姓疾苦;筑堤惠泽百姓,精预战争局势。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相李泌推崇并看重他的才干,对他礼遇很厚。陆贽任宰相以后,他出任明州员外长史,过了一段时间遇到大赦,起任忠州刺史。当时陆贽已经被贬谪到忠州,有人议论,认为李吉甫一定会在陆贽身上出气,重新罗织他的罪名;等到李吉甫到职,却与陆贽相处很好,并没有把旧日的嫌隙放在心上。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宦官使者刘光琦关系亲密,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请求罢除他们。他的建议都被采纳,因此很受皇帝信赖。从员外郎出朝为官,滞留在江淮十五年多,具体详细地了解民间疾苦。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重用,就秘密推荐裴垍代替自己,因为自己希图出任节镇地方官。李吉甫在扬州,每当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弊方面的事情,都用密疏一一论述。又在高邮县筑堤为水塘,灌溉田地几千顷,人们都得到了他的好处。八年十月,皇上到延英殿,询问时政记记载何事。皇上问:“偶尔有时不记,为什么?”李吉甫说:“当面听奉圣明教诲,没来得及实行,总称作机密,因此不能写下送给史官;当中又有些谋划建议出自于臣下之口,又不能自己写下来交给史官;至于已施行的,诏书敕令都已经记得很清楚,天下人都能得知,本来就是史官所记下来的,也就用不着再写出来交给他们了。”这月,回纥部落南下越过沙漠。朝廷大为恐慌,认为回纥声称讨伐吐蕃,实际意在入侵。李吉甫上奏说:“如果回纥入侵,不应马上就来侵犯边境,只须设防,不必担心。”九年,他又请求在经略故城设置宥州。宪宗同意了他的奏请。李吉甫初任宰相时,朝内外都引颈瞻望他的风采。执政以后,人们心里都疑忌畏惧他。材料二:裴垍坚守正道不接受请托,主持考核时都专注于(考核)真才实学。李吉甫从翰林承旨职位揆以宰相时,感动得流泪了。他对裴垍说:“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辅佐皇帝(担任宰相),近来(被推举上来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而且宰相的职责,应当是举荐贤良任用能干的人才。您仔细甄别(或善于甄别,请你)告诉我。”裴垍拿起笔来上书列出三十多人。李吉甫记下来把这些人推荐给朝廷,当时人们纷纷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史臣说:裴垍精深于鉴别人才,举贤任能,辅弼帝王践行王道。李吉甫仰仗裴垍破格提拔,组成朝廷官员的梯度;李吉甫他知道裴垍可以鉴别出优秀人才,裴垍也知道李吉甫能够很好地重用贤良人才。他们相互辅助而成就,彼此不忌讳,不相克。所说的“经天纬地这样的大臣”,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作为开场白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向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①,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我广泛涉猎,认为了解和懂得某些生疏的事物乃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将读书当作学习,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实在不合我的天性;相反,在书籍的世界中,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②。许多这样的热情交替出现,有的过一定时期去而复来,有的出现一次便永远消失了……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②书架上还是他生前出版的有几册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③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④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然被描写得如此详尽,他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⑤以及欠债多少等等,等等。我③。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野蛮国度的旅行或者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①望洋兴叹②兴奋不已③大失所望(2)②改为“书架上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几册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⑤改为“以及欠债多少,等等”。【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①语境是指读者在会行的文学殿堂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可用“望洋兴叹”。望洋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在常用来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②根据“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可知因为新发现让自己神往,充满热情,异常高兴,可填“兴奋不已”。兴奋不已:形容非常高兴,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③横线处表达的意思是巴尔扎克的小说不符合自己所期望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可填“大失所望”。大失所望:原来看重的希望或者期待完全没有实现,感到非常失望。(2)②句式杂糅,“是他生前出版的有几册”句式杂糅,删去“有”。⑤重复赘余,两个“等等”重复,删去任一“等等”。答案:(1)①望洋兴叹②兴奋不已③大失所望(2)②改为“书架上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几册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⑤改为“以及欠债多少,等等”。7.(2023秋•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现在让我想想,十五年中,①?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曾有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来唱歌,唱了好多年,后来不见了。我还能想起另外一些常到这园子里来的人:一个老头,算得一个真正的饮者;一个捕鸟的汉子,一个中年女工程师,还有一个人,是我的朋友……现在,②,园子里差不多完全换了一批新人。十五年前的旧人,现在就剩我和那对老夫老妻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这老夫老妻中的一个也忽然不来,薄暮时分惟男人独自来散步,步态也明显迟缓了许多,我悬心了很久,③。幸好过了一个冬天那女人又来了,两个人仍是逆时针绕着园子走,一长一短两个身影恰似钟表的两支指针;女人的头发白了许多,但依旧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攀”这个字用得不恰当了,或许可以用“搀”吧,不知有没有兼具这两个意思的字。(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攀着丈夫的胳膊走得像个孩子”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近的一项是BA.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B.“值不当的!”她们像长者那样拍着她的肩膀。C.像他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人们议论着,不由感叹道。D.中国有许多超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是。(3)文中加点的“或许”“不知”让读者感觉作者此时似乎找不到恰当的文字描写这个场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谁还坚持到这里来呢②这些人都不到园子里来了/这些人都不来这里了③怕是那女人出了什么事/那女人恐怕是出事了(2)B(3)①“或许”“不知”表面是说自己不能确定哪个词更能准确表现老夫妇的动作,其实突出表现了老夫妇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深情;②用语言(文字)的苍白无力,衬托出老夫妇最动人心弦的相互扶持的爱,这样更显得委婉深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