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培优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1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了。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我们既不能以“礼”拒“法”,也不能以“法”代“礼”,只有实现两者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整合,才能建立真正受到农民认可的公正秩序。乡村社会中的“礼”仍对农民个人行为和乡村秩序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尊重和善待有着广泛社会认同的礼治规则,并从中汲取积极成分,进而构建乡村法治秩序的正当性基础。比如,通过“法”对“礼”的确认,允许那些积极、合理的乡村礼治规则经过一定程序被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法律或以弹性条款形式被吸纳。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道德领域常常出现多元、多变种种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建立乡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良性互动。如,在司法层面,法官应尊重乡村礼治传统和生活实际,发挥自由裁量的优势,通过对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调整关系的界定和区分,缓解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疏离甚至冲突;在执法层面,执法人员应熟悉当地独特的地域伦理文化,理解村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并善于借助独特的公共道德平台,实现法律理念在乡村共同体内的传播。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往往依靠“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选拔懂经济、有道德、讲原则、能服人、善协调的新型村庄干部,形成获得村民接受和认同的基层组织,也是实现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有效融合的一种方式。(摘编自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判决的前提是需根据法律,因此,法治要摒除人的因素。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的,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对乡村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往往可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D.尊重和善待有着广泛社会认同的“礼治规则”并汲取其积极成分,进而构建乡村法治秩序的正当性基础,是加速法治与礼治融合的唯一有效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族长有权惩罚族人”“小姐有权收拾丫鬟”“兄长有权管教弟妹”,这些现象都是礼治的常见表现形式,是乡土社会的特点。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无法解决道德领域多元多变的矛盾和冲突。C.一些农民在遇到纠纷时,往往选择找村委会或村干部解决,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选拔新型村庄干部,以此获得村民的认同。D.一些合理的乡村礼治规则,可以通过“民间规范”“交易习惯”等方式在相关法律条文中被接纳,体现其合法性和正当性。(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做法中,不能实现“礼治”与“法治”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良性互动的一项是A.修订与完善乡规民约B.成立乡村纠纷调解站C.下乡村宣讲法律知识D.对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4)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定加以分析。2.(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文本二: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3)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1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生查子•独游西岩[宋]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D.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后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1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课文《劝学》中直接指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使自己智慧明达”意思的两个句子是“,”。(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来评价。(3)《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借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4)《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5)东风在古诗中常用来形容春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请再举一例:“,。”(6)龙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描写“龙”的语句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山殆数百里殆:大概B.崭横若不可径径:经过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D.绛皓驳色 皓:红色(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古代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B.姚鼐,明代散文家,字姬传,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民以食为天”是一句_____的古语,孙中山说:“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毛泽东说:“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肚先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三农”,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民以食为天”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_____,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_____,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B.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C.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乘风破浪D.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行稳致远(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B.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C.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D.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7.(2021秋•杭州期末)下面是一封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请找到并改正。邀请函尊敬的家长:时光荏苒,您的孩子进入了高中阶段已快一学期,要迎接期末考试了。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更希望得到您细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做心理辅导,学校决定于本月28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届时将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做现场报告。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中学2021年12月15日①将“”改为“”②将“”改为“”③将“”改为“”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杭州高中语文高一期末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1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了。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之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在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我们既不能以“礼”拒“法”,也不能以“法”代“礼”,只有实现两者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整合,才能建立真正受到农民认可的公正秩序。乡村社会中的“礼”仍对农民个人行为和乡村秩序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尊重和善待有着广泛社会认同的礼治规则,并从中汲取积极成分,进而构建乡村法治秩序的正当性基础。比如,通过“法”对“礼”的确认,允许那些积极、合理的乡村礼治规则经过一定程序被认可并上升为国家法律或以弹性条款形式被吸纳。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道德领域常常出现多元、多变种种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建立乡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良性互动。如,在司法层面,法官应尊重乡村礼治传统和生活实际,发挥自由裁量的优势,通过对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调整关系的界定和区分,缓解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疏离甚至冲突;在执法层面,执法人员应熟悉当地独特的地域伦理文化,理解村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并善于借助独特的公共道德平台,实现法律理念在乡村共同体内的传播。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往往依靠“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选拔懂经济、有道德、讲原则、能服人、善协调的新型村庄干部,形成获得村民接受和认同的基层组织,也是实现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有效融合的一种方式。(摘编自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判决的前提是需根据法律,因此,法治要摒除人的因素。B.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的,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对乡村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往往可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D.尊重和善待有着广泛社会认同的“礼治规则”并汲取其积极成分,进而构建乡村法治秩序的正当性基础,是加速法治与礼治融合的唯一有效方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族长有权惩罚族人”“小姐有权收拾丫鬟”“兄长有权管教弟妹”,这些现象都是礼治的常见表现形式,是乡土社会的特点。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无法解决道德领域多元多变的矛盾和冲突。C.一些农民在遇到纠纷时,往往选择找村委会或村干部解决,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选拔新型村庄干部,以此获得村民的认同。D.一些合理的乡村礼治规则,可以通过“民间规范”“交易习惯”等方式在相关法律条文中被接纳,体现其合法性和正当性。(3)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做法中,不能实现“礼治”与“法治”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良性互动的一项是CA.修订与完善乡规民约B.成立乡村纠纷调解站C.下乡村宣讲法律知识D.对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4)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定加以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做法能否实现“礼治”与“法治”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良性互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法治要摒除人的因素”错误。由原文“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了”可知,原文说的是“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并不是“法治要摒除人的因素”。B.正确。C.“‘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往往可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错误。由原文“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往往依靠‘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可知,原文说的是“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往往依靠“长老统治”或“贤人政治”,而不是“乡村社会”。D.“是加速法治与礼治融合的唯一有效方式”错误。结合“选拔懂经济、有道德、讲原则、能服人、善协调的新型村庄干部,形成获得村民接受和认同的基层组织,也是实现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有效融合的一种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有效融合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有效方式”。故选:B。(2)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无法解决道德领域多元多变的矛盾和冲突”错误。“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是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能解决道德领域多元多变的矛盾和冲突。故选:B。(3)C.“下乡村宣讲法律知识”是宣传法律知识,不能形成“礼治”与“法治”的互动。故选:C。(4)结合题干“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可知,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保证,人民调解的根本依据是法律法规;结合材料“在执法层面,执法人员应熟悉当地独特的地域伦理文化,理解村民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并善于借助独特的公共道德平台,实现法律理念在乡村共同体内的传播”可知,在基层村庄,人民调解工作应力求充分尊重地方风俗习惯,提高调解的灵活性、适应性;结合材料“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道德领域常常出现多元、多变种种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建立乡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的良性互动。如,在司法层面,法官应尊重乡村礼治传统和生活实际,发挥自由裁量的优势,通过对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调整关系的界定和区分,缓解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疏离甚至冲突”可知,人民调解应注意“礼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纠纷解决方面的功能和效用。答案:(1)B(2)B(3)C(4)①法律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保证,人民调解的根本依据是法律法规;②在基层村庄,人民调解工作应力求充分尊重地方风俗习惯,提高调解的灵活性、适应性;③人民调解应注意“礼治”与“法治”的良性互动,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纠纷解决方面的功能和效用。2.(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故乡情茹志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木匠师傅的功夫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喟哕”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一九八一年十一月(有删改)文本二: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3)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划线句和文本二,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文章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答案】(1)C(2)D(3)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4)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是风景优美、物质丰富、人情美好的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既是为故乡此刻仍旧使用着落后工具的慨叹,也更进一步衬托出“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精神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熟悉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感情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感情变化。【解答】(1)C.“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错误,由从前“我”听见“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到现在“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知,并非仅仅强调“我”对流程熟悉,更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反映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同感受。故选C。(2)D.“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错误,“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中并无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有其象征意义,鱼回到水里,就犹如“我”回到故乡,故而即使“干搁了两个钟头”也能悠悠地游起来,正如“我”从小远离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却能够自然融入一样,故说有“对生命的敬畏”属于过度解读。故选D。(3)从语言风格来看,两段文字“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语言显得清新动人,质朴自然;从两段文字“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可知,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两段文字描写了“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者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描写的景物朴实,人物也很常见,但作者用他们别有感触的笔触勾勒出的极有画面感的场景,却让人倍感清新、质朴而动人。(4)第一次写到梦境,作者说“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我把这些就当做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渴望、思念和眷恋之情,因为渴望有个故乡,故而不断地梦到故乡的一切,并以梦中的故乡为自己的“家”;而梦中的家乡却是荒凉、冷清、甚至“凄恻”的,这也流露出作者童年时无“家”可归的辛酸悲苦。第二处写梦“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此处的梦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从前梦见的凄凉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已经解放,作者对故乡有了美好的憧憬,希望故乡能够摆脱从前的贫困、落后,成为一个温暖、美好、舒适的故乡,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第三处写梦,“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这是“我”看见故乡竟然还在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用的摇袜机制作袜子时而产生的联想,而他们用这种落后工具竟然修起了“校舍和教室”,也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中表达“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的赞叹之情,以及希望家乡能够进一步发展的美好心愿。答案:(1)C(2)D(3)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4)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是风景优美、物质丰富、人情美好的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既是为故乡此刻仍旧使用着落后工具的慨叹,也更进一步衬托出“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精神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1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生查子•独游西岩[宋]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用笔轻灵,奇思妙趣。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特点。D.这首诗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最后浅浅着笔,含蓄不尽,耐人寻味。(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作简要分析。【答案】(1)A(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同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白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即可。【解答】(1)A.“直接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谁怜汝”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可见应为“并非真的怨恨,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词人的孤寂情怀”。故选A。(2)“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听读”一词将月亮拟人化,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才“夜夜入青溪”。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这样就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离骚》是用典,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长夜如此,夜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言而喻了。答案:(1)A(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同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白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赏析:《生查子•独游西岩》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该词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词人巧借明月、青山来表达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该词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可称词中妙品。三.默写(共1小题)4.(2021秋•杭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课文《劝学》中直接指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使自己智慧明达”意思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用俗语来形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提到的“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来评价。(3)《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借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4)《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两句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5)东风在古诗中常用来形容春风,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请再举一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6)龙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描写“龙”的语句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如“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省)(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重点字:遗)(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重点字:负)(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重点字:残)(6)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重点字:蛟、焉)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游媚笔泉记姚鼐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附】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连山殆数百里殆:大概B.崭横若不可径径:经过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D.绛皓驳色 皓:红色(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B.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C.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D.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记,古代一种散文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B.姚鼐,明代散文家,字姬传,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D.晦,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间的景色,正值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文章写左学冲筑室未成时就邀客宴饮,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而这种雅兴乃因媚笔泉而生,这增强了媚笔泉引人入胜的魅力。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荡漾,托其冉冉上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D(2)C(3)B(4)C(5)①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②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D.皓:白。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故选D。(2)句意: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潭中”是“出”的地点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中”后面断开,排除BD;“顾”的宾语为“其侣”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3)B.“明代散文家”错误。姚鼐应为清代散文家。故选B。(4)C.“强调了他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错误。仅在这里请了一次客,表现不出特别重视宴饮活动的个性。本文写的是媚笔泉,左太冲并非作者着重叙写的对象。其实,作者写其邀客宴饮,只是在突出媚笔泉的魅力。故选C。(5)①“罅”,缝隙;“荫”,遮蔽;“布席”,铺席。译文: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②“既”,……之后;“负”,覆盖;“烛”,照亮。译文: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答案:(1)D(2)C(3)B(4)C(5)①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②等到登上山顶以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参考译文:桐城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约有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变得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之地,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面流出。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转晴,溪流发出非常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啼声。溪下边有个非常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在水面上,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往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好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向西走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找到,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够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能够铺席而坐。树南面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面,泉水叫“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面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有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儿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就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把这件事记下来。【附】泰山正南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又沿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登泰山,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面的山谷,古人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个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没法攀登。等登上山顶后,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这时候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边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西湖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民以食为天”是一句_____的古语,孙中山说:“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毛泽东说:“民以食为天,就是吃饭第一,务必要解决好‘肚先生’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粮食安全、耕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党中央做出诸多重大决策。粮食生产系于“三农”,只有农村好、农业兴,粮食来源才能稳定,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才能丰足有余。着眼今天,“民以食为天”给予我们深刻告诫。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防患未然。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一成绩_____,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要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这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底线。还要做到_____,居安思危。解决粮食、吃饭问题要有备无患。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只要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够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就一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前进、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路人皆知 谈何容易 未雨绸缪 乘风破浪B.路人皆知 来之不易 防微杜渐 行稳致远C.家喻户晓 谈何容易 防微杜渐乘风破浪D.家喻户晓 来之不易 未雨绸缪行稳致远(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A.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B.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祸患。C.唯有我们常备不懈、着眼长远,方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D.我们唯有常备不懈、着眼长远,就能临危不乱、有效应对始料未及的不虞之患。【答案】(1)D(2)A【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解答】(1)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尽皆知。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人人都知。语境中没有涉及罪恶之事,应选“家喻户晓”。来之不易:取得事业成功或获取财物不容易。谈何容易:事情做起来并不像说的那样简单。语境强调“不容易”,应选“来之不易”。未雨绸缪: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修补房屋的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注重坏事,坏思想)。语境是解决粮食问题应提前做好准备,应选“未雨绸缪”。行稳致远:若想走得远,必须首先走得稳。乘风破浪:形容发展迅猛,也比喻志趣远大,勇往直前。根据“走稳走好粮食安全之路”可知,这里强调“稳和远”,应选“行稳致远”。故选:D。(2)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HY/T 0419-2024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 烟台理工学院《交际韩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算法与数据结构》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创客教育在秋季的实施方案计划
- 许昌学院《环境色彩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汇编
- 互动式阅读与书籍推广活动计划
- 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效率的方法计划
- 电商物流分拣协议三篇
- 校内外实习与见习安排计划
- 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布置
- 尿毒症预防科普
- 直播翡翠行业现状分析
- 预防小火亡人主题班会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
- 唐山市大学生女子篮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 中药材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三篇
- 肛瘘LIFT术式介绍
- 通过《古文观止》选读了解古代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 GB/T 43575-2023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系统测试规范
- 幼儿园儿歌教学PPT优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