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和蔼()徘徊()云xiāo()分qí()雕镂()莅()临吞shì()喜出wàng()外【答案】①.ǎi②.huái③.霄④.歧⑤.lòu⑥.lì⑦.噬⑧.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和蔼(héǎi):指一个人的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让人心里感到温暖;②徘徊(páihuái):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③云霄(yúnxiāo):云块飘浮的高空;④分歧(fēnqí):两人或多人的意愿不一致;⑤雕镂(diāolòu):雕刻,刻镂;⑥莅临(lìlín):来到;来临,光临;⑦吞噬(tūnshì):吞吃、吞咽;犹吞并、兼并;比喻消溶、湮灭;⑧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是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2.请根据语境填写古诗文名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读诗需要将学与思相结合,赏诗中景,悟诗中情。“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在《观沧海》中借助想象之景。展雄心壮志:“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助幕春之景,抒伤感之情;“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借景致的融合变幻,抒离乡的复杂情感;“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独特的意象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登城远望之景,为思乡情绪做铺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一轮落日烘托出浓重的乡愁。【答案】①.思而不学则殆②.日月之行③.星汉灿烂④.杨花落尽子规啼⑤.影入平羌江水流⑥.遥怜故园菊⑦.回乐烽前沙似雪⑧.受降城外月如霜⑨.夕阳西下⑩.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殆、灿烂、落、啼、羌、遥、菊、烽、涯”等字词容易写错。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你或许知道,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出土有“汉代三绝”,却未必知道这里还有一条集萃千年文脉的历史轴线——“彭城七里”。“彭城七里”是徐州正在打造的文化IP,其以彭城路为中轴,南起云龙山脚下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畔的黄楼。这里既有徐州汉代至明代“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城叠城景观,也有文庙、大同街、城隍庙、回龙窝、快哉亭、户部山等历史文化地标,A(分散分布)着2片历史文化街区、12片历史地段、45处53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楚汉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等均历历在目。值得一提的是,这条文脉里的黄楼、快哉亭等B(名胜古迹名山大川)都与北宋文豪苏轼有关。他在徐州担任知州两年间,留下了探煤冶铁、劝农耕桑、筑堤抗洪等历史佳话和诸多遗存。历史长河漫漫,黄楼几经兴废,1988年重建后于2023年迎来大修,如今巍然挺立,成为这座城市不屈不挠的象征。眼下,随着“彭城七里”梯次焕新,使千年文脉里的徐州异彩纷呈,美名远扬。(1)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分散分布名胜古迹名山大川(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答案】(1)分布名胜古迹(2)“彭城七里”梯次焕新,使千年文脉里的徐州异彩纷呈,美名远扬。(或:随着“彭城七里”梯次焕新,千年文脉里的徐州异彩纷呈,美名远扬。)【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分散:分在各处;不集中。分布:分散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内。文中是说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在“彭城七里”这个范围内的位置情况,用“分布”恰当;B.名胜古迹: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著名地方。名山大川: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文中提到的黄楼、快哉亭是建筑遗迹相关的景点,不是高山大河,用“名胜古迹”符合语境。【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画线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使”。因此改句为:“彭城七里”梯次焕新,使千年文脉里的徐州异彩纷呈,美名远扬。(或:随着“彭城七里”梯次焕新,千年文脉里的徐州异彩纷呈,美名远扬。)4.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表示官职调动,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左迁”表示降职。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即指降职。B.《观沧海》一诗选自《曹操集》,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D.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意谦敬之分,如谦辞有“高龄”“拙见”等,敬辞有“令堂”“赐教”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有误,“高龄”是敬辞,用于询问老人的年纪,不是谦辞;故选D二、阅读(52分)(一)(14分)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5.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下车引之()②太丘舍去()③闻使君到()④及事讫()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过中不至诸儿复送至郭外B.须期乃入去后乃至C.温故而知新故来奉迎D.则是无信违信于诸儿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9.【甲】文中,友人无礼的表现是“____________”;【乙】文中,童儿数百“道次迎拜”郭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答案】5.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6.①.拉②.离开③.听说④.完7.C8.郭伋告诉部下官员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9.①.对子骂父②.素结恩德【解析】【导语】这两则文言文呈现了不同人物的诚信与礼仪。甲文中的陈太丘以诚信为先,不因友人迟到而失去自己的原则,而小元方展现了年轻而清晰的道德观,用理据力争捍卫了父亲的形象。乙文中郭伋谨慎恪守诺言,在与儿童约定回归日期时,不顾微小细节,而是提前一天守候,显示了对诚信的执着。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诚信和礼仪作为社会交往的核心价值观,人物形象生动,寓意深刻。【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着竹马,在道路旁依次跪拜迎接。“有童儿数百”表意完整,说明人物数量;“各骑竹马”具体描述这些小孩子的行为,即每人都骑着竹马,与前面的人数描述形成承接关系;“道次迎拜”进一步说明他们骑着竹马在路旁迎接和参拜的状态,这三个部分在意思上层层递进,分别从人物数量、行为动作、行为地点和方式来完整地描绘出孩子们迎接郭伋的场景。故断句: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①句意: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②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③句意:听说您要来。闻:听说。④句意:等到事情办完后。讫:完。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动词,到;B.都是副词,才;C.名词,学过的知识/连词,所以;D.都是名词,诚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谓:对……说;计:计算;告:告诉。【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相约中午出行,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便先行离去。之后友人赶来,得知陈太丘已走,他不但不反思自己迟到的过错,反而对着年仅七岁的元方发怒说“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紧接着又“对子骂父”,在孩子面前辱骂其父亲,这毫无长辈应有的涵养,是极为无礼的表现。在【乙】文中,郭伋“素结恩德”,意思是他平日里一直广施恩德,在当地百姓心中威望极高、口碑甚好。正因如此,当郭伋首次到西河美稷出巡时,几百个孩童听闻消息,出于对他的敬重与喜爱,便自发地各骑竹马,在道路旁依次迎拜,尽显孩童的赤诚之心。【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汉朝时,有个叫郭伋的人,字细侯,是茂陵人,担任并州牧。他一向广施恩德。后来他刚到任开始出巡时,到达西河美稷这个地方,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着竹马,在道路旁依次跪拜迎接。郭伋问道:“你们这些孩子为什么大老远地跑来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迎接。”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那些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您哪一天会再回来呀?”郭伋就对部下官吏说,计算好日期后告诉了他们。郭伋出巡结束后,比预计的日期提前了一天,他担心违背了对那些孩子们的承诺,于是就停留在郊野外的亭子中,等到了约定的日期才进入城中。郭伋这个人的为人就是像这样守信用。(二)(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0.首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语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10.①.客路②.行舟11.“生”“入”:生,意为出生,入,意为进入。拟人,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将尽未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新春已闯入江上的情景;反映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或者用“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了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或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解析】【导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在描绘旅途景色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首联中“客路”“行舟”揭示了旅人的漂泊之感;颈联“海日”“江春”喻示新生与希望,暗喻无限的离愁与对新春的期盼。最后通过“归雁”传达思乡情切,感情自然流露,充满诗意。【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在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客路”意思是旅途,点明自己是在外漂泊的旅客身份。“行舟”则描绘了诗人乘舟前行的状态。诗人远离家乡,以一个“客”的视角,在水上行船,这两个词语结合起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身处异乡、旅途奔波的情景,流露出一种漂泊羁旅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因为人在旅途,往往会更加思念家乡的温暖和安宁。【11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生”字把海日拟人化,残夜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面上喷薄而出,仿佛海日带着蓬勃的生命力主动诞生于残夜之中,生动展现了昼夜交替时那刹那的壮丽景象。“入”字将江春拟人化,旧年还未结束,江上已能察觉新春的气息悄然潜入,形象地描绘出新春提前闯入旧年的态势。此联通过“生”“入”二字,精妙地描绘出时序交替之际的自然变化,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代表,在旧的时间框架内崭露头角,暗示了新生事物不可阻挡地取代旧事物的必然规律,也体现出诗人面对新旧交替时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的情怀。(三)(9分)完善《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单。追寻读书经历,品尝成长滋味——《朝花夕拾》阅读单读文有感人物语句摘录阅读感受

语段(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套在指甲上做戏。

批注①:画线句是动作描写,用“摇”“拗”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忘我、陶醉,一改他之前严肃的形象,显得和蔼可亲,表达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怀念和敬仰。寿镜吾

12.(1)语段(二)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2)仿照批注①,给画线句写阅读感受。映照生活五猖会(节选)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者,——而且要背出来。13.妈妈带你读书,你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还是“父亲”的方式,为什么?消除隔膜“前印象”高频词云图“现印象”高频词云图14.同学们读《朝花夕拾》后,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有了转变,从两幅图中各选一个词,结合书中内容,说说你的理解。12.(1)语段(二)中的她是_________________。(2)仿照批注①,给语段(二)画线句写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13.妈妈带你读书,你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还是“父亲”的方式,为什么?14.同学们读《朝花夕拾》后,对鲁迅先生的印象有了转变,从两幅图中各选一个词,结合书中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2.①.衍太太②.画线句是语言描写,衍太太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虚伪,心术不正,喜欢使坏的人,表达鲁迅对她的厌恶之情13.示例1:我希望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寿镜吾先生读书专注、投入,这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则会让学习“自然”发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示例2:我希望用“父亲”的方式,父亲对我要求严格,督促我一字一句的背书,希望我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用心良苦。妈妈严格要求我读书,也是能快速帮助我改掉散漫的习惯,真正学到知识。14.示例:我选择的词是“犀利”和“幽默”。我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是他在《狗猫鼠》中对“正人君子”的形象刻画——他们对主子极尽谄媚,却又能凶残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展现出鲁迅先生对其辛辣犀利的讽刺。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还看到了一个睡觉摆“大”字以及说话切切察察的长妈妈,洋溢着鲁迅先生的善意调侃,让我感受到他幽默诙谐的一面。示例:我选择的词是“严肃”和“暖心”。最初,我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认为他是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然而,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鲁迅先生暖心的一面。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怀念童年时的乐园和那位严格却不失和蔼的寿镜吾先生(或《阿长与山海经》中怀念给他买来《山海经》的长妈妈;或者《藤野先生》中感激对异国学生十分照顾,帮助其添改讲义的藤野先生),文字间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温馨回忆。这种回忆让我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暖,使我对他的印象发生了转变。他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斗士,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暖心文人。示例:我选择的词是“文学家”和“童真”。我对鲁迅先生的初印象是他是一个文学家,写作了许多文章,他的文章像投枪和匕首,言辞犀利,同黑暗势力斗争。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到了一个喜欢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的小鲁迅,他也会在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描绣像,充满童真童趣。【解析】【12题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语段(二)“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可知,语段中的“她”是衍太太,该语段描述的是衍太太怂恿“我”偷拿母亲首饰变卖时的情景。衍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根据“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可知,画线句为语言描写,衍太太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实则暗藏不良居心。长辈教导晚辈应是秉持正直观念,告诫不可随意动用他人财物,可她却怂恿鲁迅拿母亲的钱,全然不顾此举违背道德规范,尽显教唆之态。她不仅教唆鲁迅动用母亲钱财,还详细指引鲁迅去翻找家中抽屉寻首饰变卖换钱,丝毫不觉得这种引导有何不妥。彼时鲁迅年少,缺乏成熟判断力,衍太太身为长辈却不给予正面引导,反而诱使他犯错,行径着实恶劣,鲁迅也借此看清她的虚伪本质,流露出厌恶之情便在情理之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类不良品性之人的批判。【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评析。作答此题,要先剖析寿镜吾先生和鲁迅父亲各自的教育方式特点,寿镜吾先生教学时全情投入、沉醉书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鲁迅父亲要求孩子严苛,逐字逐句监督背诵,不放过丝毫差错。答题时,需点明所选教育方式的特点,再阐述这种方式契合自身学习的缘由,强调其会给自己读书带来的益处,从个人成长、知识获取、习惯养成等角度说明。示例1:我希望妈妈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寿镜吾先生授课时极为专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学生们围坐四周,自行阅读、领悟,氛围宽松自在。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旅程,能充分激发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妈妈若用此方式,不会时刻紧盯、施压,让我毫无负担地畅游书海,按自己节奏精读、泛读,沉浸书中情节、思索哲理,逐渐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知识积累也会水到渠成,自主学习能力得以稳步提升。示例2:我更希望妈妈采取“父亲”的方式。鲁迅父亲督促背书时严肃认真,逐字把关,不容丝毫懈怠,尽显严厉。当下我读书常注意力不集中,易走马观花、丢三落四,自律性欠佳。妈妈若像“父亲”这般严格要求,能时刻警醒我,纠正懒散作风,让我踏踏实实地吃透书中字词、领会文意;遇到难题,在妈妈监督下也不敢轻易放弃,全力攻克,促使我短期内高效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助力学业进步。【14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和分析。首先要明确任务是从“前印象”和“现印象”高频词云图中各选一词,通过《朝花夕拾》具体内容来阐释对鲁迅先生印象的转变。这要求熟悉书中多篇散文所展现的场景、人物与情感细节,精准抓取能体现所选词汇特质的情节。解释“前印象”所选词时,需着眼于鲁迅文中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严肃文字,凸显他冷峻、深刻的一面;阐述“现印象”的词,则要挖掘书中温情、有趣、饱含生活气息的段落,展现其温暖、纯真等别样特质。以此凸显阅读前后认知差异,体现鲁迅形象的多面性。示例1:我选择的词是“横眉冷对”和“和蔼可亲”。起初,“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给我的突出印象,在历史资料与诸多犀利杂文里,仿佛能看到他怒目而视、直面反动势力的坚毅模样,如《华盖集》《热风》里对社会丑恶现象、旧制度毫不留情地抨击,那文字如利刃,大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势,让我觉得他冷峻严苛、难以亲近。可深入研读《朝花夕拾》后,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却看到别样画面。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悉心指导鲁迅学医,鲁迅回忆恩师时,字里行间满是敬重与温情;还有对日本同窗的友好相处片段,尽显他温和一面。从百草园玩耍的快乐童年追溯,到异国求学时的师生情谊,都让我真切感受到他生活里“和蔼可亲”的一面,并非只是冷峻的文学斗士。示例2:我选“硬骨头”和“天真”这两个词。最初,从鲁迅与黑暗势力不屈斗争的事迹,以及如《纪念刘和珍君》这类悲愤激昂的文章里,深感他是“硬骨头”,不惧强权、敢说真话,为唤醒民众振臂高呼,哪怕面对反动军阀血腥镇压、文人围剿,依旧挺直脊梁,绝不妥协,文风刚硬,观点尖锐,似身披铠甲、冲锋在前的勇士。但翻开《朝花夕拾》,《无常》一文却呈现出他的“天真”。鲁迅津津有味地描绘迎神赛会里的无常形象,写无常因同情亡魂而违规放还,文字俏皮生动,带着孩童般新奇的视角;对民间传说、风俗的细腻记录,怀揣着质朴童趣,仿若抛开尘世纷争,回归天真烂漫的顽童模样,反差间扭转了我对他单一强硬的印象。示例3:我挑的词是“封建”和“清醒智慧”。一开始,读部分涉及旧时代家族、礼教内容文章时,觉得鲁迅批判“封建”,家中长辈严苛遵循旧俗,像《五猖会》里父亲强迫鲁迅背完书才能去看会,扼杀孩子玩性,传统礼教束缚人性的弊端尽显,给我留下他深受“封建”荼毒,又极力挣脱的印象。可随着阅读《朝花夕拾》全书,愈发领会其“清醒智慧”。在回忆诸多往事剖析往昔愚钝、陋习同时,他总能精准洞察背后深层社会问题;《二十四孝图》里对封建孝道“愚孝”做法批判,不是单纯诉苦,而是深挖封建道德体系对民众思想的戕害,用诙谐讽刺文字唤醒大众,足见其清醒睿智,超脱个体局限,站在时代高点反思、指引,重塑了我对他的认识。(四)(9分)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摇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朗读设计表格。场景片段

情感基调

重点句朗读设计(朗读符号:重音•连读︵停顿V)“我”因瘫痪发脾气,母亲小心安抚“我”“我”:①母亲:担心、悲痛“我可活什么劲儿!”“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我”: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V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母亲昏迷前说最后一句话母亲:不舍、担忧“我那个有病的儿子③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填朗读符号)1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赏析加点词语)17.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能改成“对母亲的怀念”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5.①愤怒(暴怒)或激动②自责(愧疚、悔恨、悲痛)③停顿⋁(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后应停顿,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不舍,因为儿子瘫痪,还未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16.两个“悄悄地”,说明母亲动作很轻,悄无声息,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强调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17.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我瘫痪后的一个秋天,母亲去世也是秋天,这是“秋天的怀念”的表层含义。母亲去世以后,领悟到了母亲让我去看花的深意,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决心和妹妹一起好好生活。这是“秋天的怀念”的深层含义。“秋天的怀念”意蕴丰富深刻,而“对母亲的怀念”只是点明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意,过于直接,内涵远没有“秋天的怀念”这么丰富【解析】【导语】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了母亲的无私爱意和面对生活艰难的隐忍精神,通过对话和细节的描写揭示了情感变化。象征性的秋天背景不仅提示了母亲的离去,也建立了情感对比,在生死之间感悟亲情的珍贵。条理清晰且富有感染力的叙述,使读者感同身受,思考亲情的意义。【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设计的能力。①“情感基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文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因瘫痪发脾气”的情感基调应为愤怒或激动。②结合“当时‘我’不知道母亲隐瞒了病情”和文章内容可知,母亲病入膏肓,而“我”并不知道,“我”正在为自己的瘫痪而颓废、暴躁,需要母亲陪伴、安慰。回想起那时的“我”,“一直都不知道”体现了“我”的自责悔恨之情;“那步”表达了“我”知道母亲病重时内心的悲痛。③“‘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后应停顿,以表示强调,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和不舍,因为儿子瘫痪,还未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悄悄地躲出去”体现了母亲动作的轻柔,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而进一步刺激正处于暴怒无常状态下的儿子。母亲深知儿子双腿瘫痪后的痛苦,所以选择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关注着他,给他足够的空间去发泄情绪。“又悄悄地进来”则表现出母亲放心不下儿子,即使儿子刚刚发过脾气,她依然牵挂着儿子的状态。当一切恢复平静后,母亲再次回到儿子身边,眼边红红的,说明母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也在为儿子的遭遇而伤心难过,但她却把这些痛苦都默默承受着,只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儿子、安慰儿子。这两个“悄悄”生动地刻画出一位细心、体贴、理解儿子苦衷且对儿子有着深沉爱意的母亲形象。【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能。然后,结合内容具体阐明理由。根据第①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以及第③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可知,故事的开端、发展等情节都是围绕着秋天这个特定的季节展开的,母亲多次在秋天提出要带“我”去看花,试图让“我”从消沉的情绪中走出来。根据第⑦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在母亲去世后的又一个秋天,“我”去看了菊花,也真正明白了母亲生前让“我”看花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进而决心和妹妹好好生活下去。所以“秋天的怀念”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又蕴含着“我”在秋天这个特殊时节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母亲未说完话语的领悟、对未来生活的重新思考等丰富的内涵。而“对母亲的怀念”仅仅只是直白地表达出了怀念母亲这一情感,它缺失了“秋天”这个特定时间所赋予文章的那种特殊氛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多情感变化和深刻领悟,显得比较单薄,无法像“秋天的怀念”这般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藏的层层深意以及情感的细腻变化,内涵远不及“秋天的怀念”丰富。所以不能将文章题目改成“对母亲的怀念”。(五)(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石榴花开纪明涛①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神清气爽。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阴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②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③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据《广群芳谱》记载:“石榴,一名丹若,本草云,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赪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④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母亲在院子里裁下了一棵石榴树。依稀听母亲说,那棵石榴树是从二姨家移栽过来的。刚栽种的时候,它只有大拇指般粗细,起初我没怎么关注过它。直到几年后,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⑤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租,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疙疙瘩瘩,仿佛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每次看到那棵石榴树,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劳作的身影。母亲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操持着农活和家务,日复一日地为家庭付出,从无怨言。石榴树的品格,不正像我的母亲吗?没有奢华的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⑥农历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时节,故五月又称“榴月”。石榴花的花期比较长,但若是遇到较大的风吹拂,花瓣便纷纷落下,落在地上像是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爽萦绕在心头。⑦等到了盛夏,如伞一般的树冠下,更是成了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在石榴树下摆上吃饭的方桌,一家人围坐在方桌四周,迎着东南吹来的凉风,边吃饭边聊天,好不惬意。晚饭后,母亲在树下做一些诸如纳新鞋底之类的针线活,有时也会给我讲岳飞、海瑞的故事,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到十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等到春节期间拿出来招待客人。⑧“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此刻,眼前的石榴花活泼、灵动,像一簇簇跳的火苗,又像一片红艳艳的晚霞,充满生机,热烈热闹。氤氲的空气中还飘来艾草的清香,仔细一看,原来花园的主人还栽种了一片艾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艾草与端午是最为相宜的。闻着艾草的清香,徜徉在石榴树荫里,我感到这个初夏的清晨是如此美好。老屋、古巷、石板路、石榴花,在今天的都市里似乎很难找到了,而眼前的这几株石榴树,浓缩了故乡的远影,浓缩了我儿时的记忆与快乐,也浓缩了我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8.初读文章后,小语梳理了与“老家石榴树”相关的温馨故事,请你将他未完成的部分补充完整。母亲栽种石榴树→①_________→石榴树下乘凉休憩→②________19.品读过程中,小语制作了阅读书摘卡,请你完成书摘卡的赏析。书摘卡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赏析__________20.小语和小文针对文章第③段是否删去展开了如下讨论,请你也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小语:我觉得文章第③段显得多余,删去后,上下文内容衔接会更自然紧密。小文:我认为此段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不能删去。你:___________21.小语提出疑问:作者以《石榴花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22.读完文章后,小语发现石榴树寄托了作者真挚的情感,有哪些情感呢?请简要概括。【答案】18.①.母亲培植石榴树②.母亲采摘、保存石榴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石榴花比作小喇叭和烟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绚丽烂漫的形色之美,表达了作者远赏石榴花开时的喜悦之情20.我认为此段不能删去。从结构上看,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看,此段补充介绍了石榴“丹若”别称的由来,以及石榴的起源和在我国传种的情况,丰富了文章内涵;从语言上看,引用《广群芳谱》的记载,增添了文学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1.“石榴”是行文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串起了作者的所见、所忆、所感;交代写作对象,概括写作内容,文章写了石榴树,与石榴树有关的儿时记忆;石榴树象征母亲,赞美没有奢华外表,却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的人的美好品格;暗示文章主旨,寄托作者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想、对故乡依依不舍的思念22.表达了对家乡石榴树的怀念和赞美;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怀念和不舍。【解析】【导语】《石榴花开》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石榴花开时的美景和回忆故乡的石榴树,寄托了对生命活力与简单质朴生活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母亲辛勤付出和家庭温馨氛围的感恩与怀念。在细腻的描写中,不仅展现了植物的自然美,还传递了浓郁的人情味,唤起读者对平凡生活中珍贵情感的共鸣,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让人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暖与宁静。【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①空:结合文中第⑤段“石榴树很容易培植,母亲每年都通过压枝生根的方法培育幼苗,对有需要的左邻右舍,母亲总是把幼苗慷慨相赠。石榴树的成长少不了母亲的精心呵护,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石榴树的躯干已有碗口那么租,扭转着树干向上攀援着,斑斑驳驳”可知,这里讲述了母亲培植石榴树,精心呵护石榴树,由此可概括为:母亲培植石榴树;②空:结合文中第⑦段“到十月份,是石榴的收获时节,细心的母亲总是按成熟的先后顺序采摘。有时候,摘得晚了,一些石榴就会裂开口子,露出鲜红的石榴籽,引得众多鸟儿争食。母亲把采摘下来的石榴保存得特别仔细,先是将石榴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石榴皮的水分蒸发后,在干燥的石榴外面包上一层纸,然后放在透气的纸箱里”可知,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到了石榴收获的时节,母亲采摘石榴并将其放在透气的纸箱里仔细保存,可概括为:母亲采摘、保存石榴。【19题详解】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榴花比作“小喇叭”和“灿若烟霞”。把石榴花比作“小喇叭”,形象地描绘出石榴花的形状,突出其形态的独特与可爱,使读者仿佛能看到石榴花如同小喇叭般挂在枝头的模样,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灿若烟霞”则将石榴花盛开在绿丛中的景象比作绚丽的烟霞,生动地展现了石榴花颜色的鲜艳夺目以及盛开时的繁茂灿烂之态,渲染出一种热烈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在作者笔下石榴花如此美丽,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石榴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分析。作答时首先表明“不能删”,然后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内容上:文中第③段提到“古人把石榴称作‘丹若’,就是取自石榴花的颜色”,并且引用《广群芳谱》的记载来详细说明这个名称的来源,这让读者了解到石榴名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关于石榴的知识内容。“说起来石榴算是外来物种,汉朝时传入我国。先是在皇家苑囿中栽种,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才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部分内容交代了石榴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使读者对石榴的历史背景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石榴花外观的描写,从对石榴花的直观感受过渡到对石榴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介绍。同时,也为下文作者回忆与石榴有关的童年记忆、母亲的故事等内容做了铺垫,使得文章从单纯的景物描写自然地过渡到情感的抒发和回忆的展开。【21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石榴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文章从看到小区里的石榴花开起笔,引出对石榴花外观的描写,然后,作者通过石榴花联想到家乡的石榴树,进而回忆起与石榴树有关的童年往事、母亲的身影等诸多内容。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石榴花,以石榴花来串联起回忆与现实,让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时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石榴”,因而标题“石榴花开”也交代了写作对象,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石榴花开”四个字能够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终烘托出一种充满活力、温馨美好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石榴花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一方面,它承载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童年时期家乡石榴树的石榴花和果实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石榴花的开放象征着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另一方面,石榴花还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思念。母亲与石榴树紧密相连,石榴树的品格如同母亲一样,默默奉献。因此,标题蕴含了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文章回忆往昔、赞美亲情和故乡的主题。【2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主旨。对家乡石榴树的怀念和赞美:结合第④段“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花怒放,秋后果实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那棵石榴树才走进我清晰的记忆里。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可知,在作者眼里怒放的石榴花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石榴果成了作者童年时的美味零食,当作者再次看到石榴花便不自觉地想起故乡的石榴,依旧被故乡的石榴所深深吸引并留恋,由此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石榴树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对童年的怀念:作者回忆起儿时老家院子里的石榴树,第④段“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石榴树的果实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味觉记忆,这种记忆与童年的时光紧密相连,体现了作者对无忧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