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际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一些意见认为,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大概是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等等与1949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从中找不到历史的连续性。这种意见只是皮相之见。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背后的文化支撑,是看不到中国历史的本质的。创新与改革是始终围绕中国历史进行的,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起源,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经历的时间很长,具体的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土地制度、国家的组成方式,历朝也不完全相同。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社会制度与清朝以前的也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性质、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土地制度与历代不同,这是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突出的创新性与历史连续性。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极大的创新,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断裂。这种制度创新寓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之中。我们看中国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要看是否保持了国家大一统局面,是否保持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否保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否保持了意识形态一致性,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看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中华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是可贵的,孟子“民为贵”思想,李世民载舟覆舟思想,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这一思想有了创新,我们的国家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人民服务”表明了党和国家宗旨;我国重视孝文化,古有“二十四孝”,新中国成立后,并未中断,创新出了“新二十四孝”;京剧、昆剧、沪剧等,新中国后都有了新发展;考试选拔人才、服饰文化也有继承与发展……这怎能说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张海鹏《对国外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中断的驳议》,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精神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B.中族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C.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社会制度与清朝以前的也不同,这与新中国推翻旧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都属于创新,不是历史文化的中断。D.以孟子“民为贵”思想、李世民载舟覆舟思想等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新发展,“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牢固凝聚,这凝聚是文明连续的结果,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还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等信念。B.当今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中国不会趁人之危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也绝不搞对抗、搞文化霸权、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C.认为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的观点,是皮相之见,在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面前站不住脚。D.如果我们国家出现了像东汉中央集权制度崩溃的情形、三国时期魏蜀吴群雄纷争的分裂局面,那么,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就没了连续性。3.下列选项,与鲁迅《拿来主义》的“拿来”思想最吻合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B.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C.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D.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4.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语文老师要你写一段文字,先借用苏洵《六国论》开头“虚拟论敌”的方式提出论点,然后用材料二中的一个事例采用归谬法来驳斥你提出的论点,最后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文化未中断,有连续性”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四世同堂(节选)老舍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①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槌,②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芭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祁老太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口中不说,老人的心里却盼望着这一天将与往年的这一天同样的热闹。每年,过了生日便紧跟着过节,即使他正有点小小的不舒服,他也必定挣扎着表示出欢喜与兴奋。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③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他须极和善的询问亲友们的生活近况,而后按照着他的生活经验逐一地给予鼓励或规劝;他须留神观察,教每一位客人都吃饱,并且捡出他所不大喜欢的瓜果或点心给儿童们拿了走。他是老寿星,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客气,宽大,好免得教客人们因有所不满而暗中抱怨,以致损了他的寿数。生日一过,他感到疲乏;虽然还表示出他很关心大家怎样过中秋节,而心中却只把它作为生日的尾声,过不过并不太紧要,因为生日是他自己的,过节是大家的事;这一家子,连人口带产业,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理应有点自私。今年,他由生日的前十天,已经在夜间睡得不甚安逸了。他心中很明白,有日本人占据着北平,他实在不应该盼望过生日与过节能和往年一样的热闹。虽然如此,他可是不愿意就轻易地放弃了希望。钱默吟不是被日本宪兵捉去,至今还没有消息么?谁知道能再活几天呢!那么能够活着,还不是一件喜事吗?为什么不快快活活地过一次生日呢?这么一想,他不但希望过生日,而且切盼这一次要比过去的任何一次-不管可能与否-更加倍的热闹!说不定,这也许就是末一次了哇!况且,④他准知道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他决定到街上去看看。到了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他本来走得很慢,现在完全走不上来了。他想得到,城里没有果品,是因为,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进不了城。他也知道,月饼的稀少是大家不敢过节的表示。他忽然觉得浑身有些发冷。现在,他看明白,④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两段写太平年月北平中秋前后的水果,从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来写水果的品种、色彩与形状,“果赞”的内容特别有生活情味。B.文中“所以必须作到老寿星所应有的一切慈善”,这里的“慈善”与《包身工》“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中“慈祥”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C.祁老太爷在生日仪式闹过之后会有疲乏之感,他把中秋节作为自己生日的尾声,觉得过不过节日不太重要,生日是自己的,节日是大家的。D.祁老太爷到街上游走,没闻到果子的香,也没看见多少中秋月饼,这与城外不平安、东西都运不进城里来有关,其实也是日本入侵后的结果。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写果贩都是艺术家,这艺术家的特质从立体图案画与有腔调的“果赞”便可知。B.句子②细节描写精妙,“毛茸茸”写蟹局部形态,“轻轻敲裂”写人们享受蟹的惬意。C.句子③连续用“他须”句式,突出祁老太爷昔日过生日时的欣喜、和善、客气与宽大。D.句子④从“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被允许过生日到“不许”,突出日本人的反复无常。8.祁老太爷在准备过七十五岁寿日时,先有盼望心理,后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开篇都用大量笔墨写当地的风物人情等,其用意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坐,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材料二: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日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节选自《战国策·齐策》)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词义和用法都不相同。B.从,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C.废,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C.齐国门客把“海大鱼”比作薛地,把海中的水比作齐国,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舟人吹笛杨万里长江无风水平绿,也无靴文也无觳。东西一望光浮空,莹然千顷无瑕玉。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来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写浩淼大江水波不兴,缥碧平静,境界旷远,为舟人出场作了铺垫。B.“不耐闲”写出了舟人自在悠闲的情态,“醉”字写活了他怡然自乐的情趣。C.“山猿啼月涧落泉”与“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两句描写音乐的效果异曲同工。D.“更打”两句描绘形态动作,声形俱备,画面鲜明,写出了演奏者高超技巧。16.有人评论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突兀而起,妙处尽出。”请结合诗的有关内容简述最后两句在诗中结构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东风”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都用到了这个意象。(2)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从拍摄到公映周期长,引发了观众的无限期待,王家卫虽在不同场合做了拍摄解读,但对电影内容遮遮掩掩,这会让人想起《琵琶行》中的两句诗“,”。(3)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某同学找出了含有“始”“终”两字的诗文“,”进行研习,然后在小组活动中把自己的研习成果跟小组同学作了交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俗话说“春捂秋冻”。____?适当让身体接受一些寒冷刺激,可以增强肌体的耐寒能力和体表的抵抗力。不过,晚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会急剧下降,此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若____,会适得其反。并非人人都适宜“秋冻”。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患疾病者更是如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到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存在病变的心肌缺血、缺氧程度加剧,加之“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疼、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①寒冷的刺激对胃肠非常敏感,②人如果不慎着凉,容易出现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使疾病复发或加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③不但寒冷刺激会让微循环更缓慢,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导致血管神经病变。④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⑤从而增强肌体免疫力,⑥使耐寒能力变强,所以人们在秋季更需要做的是加强体育运动。运动一般以做到身体发热为宜,运动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⑦以防身体不着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II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地只望下雨。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然而天气只管是晴,睛,睛…...一直晴了十天。第十天以后还是晴,睛,睛……晴到不计其数。有几个人绝望地说:“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刻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散忽聚,忽小忽大,忽浮忽沉,忽明忽暗,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20.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修辞和句式上有何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忽散忽聚,忽小忽大,忽浮忽沉,忽明忽暗”,如果改成“忽聚忽散,忽大忽小,忽沉忽浮,忽暗忽明”,逻辑事理上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段中加点的句子“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没有强调意味,为了强调“渐渐地”这一状态,请你将该句改写成一句能强调这一状态的句子。可适当添加词语、标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有个俗语“春捂秋冻”,该材料首段对“秋冻”的含义作了阐释,告诉人们要磨砺意志,但又不能损伤元气。“春捂”说的是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有意捂着一点,逐渐适应气温变化,这告诉人们爱护“身体”很重要,还告诉人们外界环境变了,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遵循事物规律。以上材料在教育或成长或其他方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D3.D4.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华文明诸多的突出特性。材料二侧重驳斥认为中国(新中国/1949年前后)历史文化中断的观点,证明中国历史文化有突出连续性的特点。5.示例1: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不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吗?/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如果新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哪里会有民本思想呢?新中国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由此可见,新中国历史文化并未中断,有连续性。示例2: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不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吗?/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如果新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孝”文化也就中断了。可是我们的“新二十四孝”有了新内容,这是对古代“二十四孝”的继承与创新。(2分)因此,新中国文化并未中断,有连续性。【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论述侧重点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仿照示例,运用归谬法阐述观点和看法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即“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因”,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果”。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就中断了,就没了连续性”的说法错误。根据“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是否保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知,不会中断,仍然会延续的。故答案为:D。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鲁迅《拿来主义》的“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归根结底就是不闭关保守、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全盘西化”,而是批判地吸收。D.“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这一特性突出强调的是“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就和鲁迅先生的“拿来”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论述侧重点的比较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材料一开篇就旗帜鲜明的说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思想理念和传统精萃,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具体是: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等。材料二从批驳某一些意见认为“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不存在连续性了”开始论述,指出这种意见只是皮相之见。然而从中国历史朝代的变革、更迭的论述中指出: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孝”等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创新,说明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连续的,从未中断,而且在不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华文明诸多的突出特性。材料二侧重驳斥认为中国(新中国/1949年前后)历史文化中断的观点,证明中国历史文化有突出连续性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仿照示例,运用归谬法阐述观点和看法的能力。本题需要明确几个步骤,首先弄清“虚拟论敌”的方式是怎样的。苏洵《六国论》中有一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就是虚拟论敌,就是假设“有人提出……观点”。第二步,选取材料二的一个事例,用归谬法进行批驳,具体办法就是采用“如果是……,那么……”。第三步,通过论证,得出自己的观点。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历史文化是没有中断,是连续的。所以,我们首先“虚拟论敌”: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不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吗?归谬论证:如果说新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没了连续性,那么哪里还会有民本思想呢?而事实(举材料二的例子)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新二十四孝”有了新内容),就是对民本思想(‘孝’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继承与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是连续的,而且在继承中不断弘扬与创新。
故答案为:示例1: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不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吗?/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如果新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哪里会有民本思想呢?新中国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由此可见,新中国历史文化并未中断,有连续性。示例2: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不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吗?/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文化就中断了,没了连续性。如果新中国历史文化中断了,“孝”文化也就中断了。可是我们的“新二十四孝”有了新内容,这是对古代“二十四孝”的继承与创新。(2分)因此,新中国文化并未中断,有连续性。【答案】6.B7.D8.模式一:从不安(担忧/矛盾/怀疑)到绝望(失望/难过)模式二:不安(担忧/矛盾/怀疑)→绝望(失望/难过)9.相同处: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并生发出对日本入侵者的痛恨。不同点:①本文写太平年月北平秋的繁荣景象与下文日本入侵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出祁老太爷对自己不能过生日的担忧。②《荷花淀》对白洋淀风物人情的描写自然引出水生告别亲人以及在淀里伏击敌人和妇女们成立队伍保家卫国的内容。【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概括出景物描写的特点等,然后分析其和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和文章主旨的关系。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都用了反语修辞手法”不对,此处“慈善”没有用反语修辞手法。故答案为: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D.无中生有。“难道日本人——不管怎样不讲理——还不准一个老实人庆一庆七十五的寿日吗?”只是祁老太爷的推测,日本人从未允许过他,也构不成“反复无常”。故答案为: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由文章第10段可知,祁老太爷想到日本人占据北平,而自己还要过生日,由此感到不安;但是还不愿意轻易放弃,所以心里又很矛盾;可是想到自己没有得罪过日本人,而对日本人能否允许自己庆生而心存怀疑。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当祁老太爷在街上看到冷清的场面,他最终明白了“日本已经不许他过节过生日”,至此他彻底失望了。
故答案为:模式一:从不安(担忧/矛盾/怀疑)到绝望(失望/难过)模式二:不安(担忧/矛盾/怀疑)→绝望(失望/难过)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相同处:本文前几段作者不惜运用大量笔墨,从不同角度详细铺写了北平在日本入侵前的繁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北平的赞美之情;文章最后一段借祁老太爷的视角,描写了日本入侵后北平大街的冷清,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对日本入侵者的痛恨。《荷花淀》开篇中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流露作者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对战争的痛恨。不同点:本文开篇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北平在中秋前后各种瓜果的香味,北平人为过中秋准备节礼的热闹;最后一段写祁老太爷走到街上,“他没有闻到果子的香味,没有遇到几个手中提着或肩上担着礼物的人,没有看见多少中秋月饼”。文章前后两部分别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借此表达了祁老太爷对自己不能过生日的失望。《荷花淀》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为人物提供背景,渲染氛围。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故答案为:相同处: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并生发出对日本入侵者的痛恨。不同点:①本文写太平年月北平秋的繁荣景象与下文日本入侵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引出祁老太爷对自己不能过生日的担忧。②《荷花淀》对白洋淀风物人情的描写自然引出水生告别亲人以及在淀里伏击敌人和妇女们成立队伍保家卫国的内容。【答案】10.BDG11.B12.D13.①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假如吴起常常像他说的那样行军征战,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评论放在他身上呢?②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14.吴起的观点:治政为善(以德治政),可有霸业。吴师道的评价:①认为吴起言行不一致(认为司马迁与扬雄指责吴起是恰当的);②不因人废言。【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附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险峻,边防难道不也确实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陪坐,说:“这正是晋国强盛的原因。如果好好地修整,那么称霸天下的功业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王的话,是危害国家的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君王,这就更加危险。”武侯气愤地说:“你这话有何理由可说吗?”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峻,确实是不够用来保障的;这称霸天下的功业,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从前,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文山居南面,衡山处北面。虽然依仗这些天险,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河的北边,庐山和睾山在它的北部,伊水和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有黄河环绕,后有太行山将其遮蔽。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打胜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吞并他们,就是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由此看来,凭借地形险峻,怎么能足够地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我今天才听到贤明之人的话!西河的政事治理,就全把它托付给你。”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鲍彪原注]《史记·吴起列传》有记载,内容略有不同。[吴师道补正]《史记·吴起列传》与《说苑》内容相同,文章最后说:“由此观之,成就霸业在德而不在河山险固,如果您不行德义,舟中的人都会成为敌对的人。”司马迁说:“吴起劝说魏武侯时认为凭借地理形势的险要不如对人民施行德政,可是他在楚国的治政行为,却因为刻薄、暴戾、少恩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扬雄说:“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常常像他说的那样,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评论放在他身上呢?”司马迁、扬雄两人对吴起的评价很是恰当。可我们对吴起的言论不可以因为他的行为缺点而加以废弃(否定)。材料二: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不少门客对此事加以谏阻。靖郭君对主管通报的侍吏说:“不要替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请求谒见靖郭君的齐国人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就行,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杀之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门客小步快走来到靖郭君跟前进言说:“海大鱼。”于是转身就走。靖郭君赶忙说:“这位门客有话可留下来说!”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没有(超过三个字就受烹刑的事),再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不能捕获它,钓钩不能钩住它,如果摇荡而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弄它而感到得意。现今的齐国就如同您的‘水’。您长久拥有齐国的庇护,要坚固的薛城有什么用呢?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靖郭君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不少门客对此事加以谏阻。靖郭君对主管通报的侍吏说:“不要替劝谏的门客通报。”根据材料二最后一句“乃辍城薛”,可知“靖郭君将城薛”中“薛”是地名,“薛”前省略了“于”,所以“靖郭君将城薛”既是省略句又是状语后置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故在B处断开。“客多以谏”中“客”是主语,“谏”是谓语,“以”后省略了代词“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故在D处断开。“靖郭君谓谒者曰”中“曰”用在句中表示说的意思,后文“无为客通”是说的内容,故在G处断开。故答案为: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带:环绕。/带:像衣带那样窄。句意:前有黄河环绕。/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B.错误。从:使动用法,使……跟随。从:追随。句意: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打胜了、攻陷了多少城邑。/却自降身份,甚至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C.正确。废:废弃。句意:可我们对吴起的言论不可以因为他的行为缺点而加以废弃(否定)。/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D.正确。阴:庇护。/阴:暗中。句意:您长久拥有齐国的庇护。/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故答案为: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错误。根据原文“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可知吴起认为成就霸业在德而不在河山险固。根据原文“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可知齐国门客认为薛地需要齐国庇佑的道理,即使城墙再高也无用。他的观点也没涉及到有关实行德政的内容。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美哉言乎”,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言乎美哉”;“使”,假如;“何以”,凭什么;“诸”,兼词,相当于“于之”,在他身上。(2)“虽”,即使;“隆”,使……隆起;“犹”,还是;“益”,好处,作用。
故答案为:①吴起的德政言论好啊!假如吴起常常像他说的那样行军征战,那么司马迁凭什么会把不好的评论放在他身上呢?②您失去了齐国,即使让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还是没有用。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吴起列举夏桀、般纣等灭亡的事例,以及魏武侯的亲身经历,论述河山形势险要不能确保国家安全,不足以成就称霸称王大业,治政为善(以德治政),可有霸业的道理。由“二子论当矣”,可知吴师道认为司马迁与扬雄指责吴起是恰当的;“然其言不可以人废也”,可知吴师道认为对吴起的言论不可以因为他的行为缺点而加以废弃(否定)。
故答案为:吴起的观点:治政为善(以德治政),可有霸业。吴师道的评价:①认为吴起言行不一致(认为司马迁与扬雄指责吴起是恰当的);②不因人废言。【答案】15.D16.①以跳破琉璃呼应开头的“水平绿”与“无瑕玉”,始以静态,终以动态,前后呼应,结构紧凑。②鱼的动跟前面诗句吹笛、打鼓相呼应,这种热闹前后相承,并与开头的静形成结构上的对比,浑然一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声形俱备”错误。“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描绘了舟人又意犹未尽地打起腰鼓的情景,手击鼓面像急雨乱点,身体却稳如青峰,丝毫不动,运用动作描写体现其技艺之高超。只有“形”,没有“声”。故答案为: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来许”,描绘了水平如镜的江水像一块巨大玻璃,忽然却被一条大鱼跳破的情景。句中“玻璃”比喻平静的江水,与开头“长江无风水平绿”“莹然千顷无瑕玉”中“水平绿”“无瑕玉”描写江面的水平如镜,连细波微浪都没有的内容相照应。“水平绿”与“无瑕玉”是对江面静态的描写,结尾“跳破琉璃丈来许”中一个“破”字,看似突兀,却真真写出了变化,写出了生机,始以静态,终以动态,前后呼应,结构紧凑。中流跃出一条巨大的鱼,跳破了丈许高的如琉璃般水面,从写人转到写鱼,避免平铺直叙,从鱼的反映来衬托音乐的魅力,场景的欢乐。鱼的动跟前面诗句吹笛、打鼓相呼应,这种热闹前后相承,并与开头的静形成结构上的对比,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①以跳破琉璃呼应开头的“水平绿”与“无瑕玉”,始以静态,终以动态,前后呼应,结构紧凑。②鱼的动跟前面诗句吹笛、打鼓相呼应,这种热闹前后相承,并与开头的静形成结构上的对比,浑然一体。17.【答案】(1)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琵琶、遮、寡。故答案为:(1)小楼昨夜又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8.A秋天要“冻一冻”吗/“秋冻”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秋冻”呢B一味强求“秋冻”19.第①处改为:胃肠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寒冷的刺激对胃肠来说(而言)非常敏感(犯了主客倒置错误)第③处改为:寒冷刺激不但会让微循环更缓慢,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犯了语序不当的毛病)第⑦处改为:以防身体着凉(不合逻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前面说“春捂秋冻”,后面解释的是“秋冻”,而此处是问句,应填:秋天要“冻一冻”吗/“秋冻”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秋冻”呢。B此处是说假设的情况,“会适得其反”说的是一味“秋冻”的结果,应填:一味强求“秋冻”。故答案为:A秋天要“冻一冻”吗/“秋冻”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秋冻”呢B一味强求“秋冻”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处:主客颠倒,有非常敏感的感觉说的是“胃肠”,改为:胃肠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寒冷的刺激对胃肠来说(而言)非常敏感。第③处:语序不当,主语都是“寒冷刺激”,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主语后面。第⑦处:不合逻辑,“以防身体不着凉”否定失当,改为:以防身体着凉。故答案为:第①处改为:胃肠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寒冷的刺激对胃肠来说(而言)非常敏感(犯了主客倒置错误)第③处改为:寒冷刺激不但会让微循环更缓慢,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犯了语序不当的毛病)第⑦处改为:以防身体着凉(不合逻辑)【答案】20.①修辞:反复的手法,突出晴热的过程,强调了盼雨不得的痛苦失望之情。②句式:都是短句,语气急促,节奏感强,突出了晴而不雨的厌恶之情。21.不好。原句先散后聚、先小后大、先浮后沉、先明后暗,符合云霓欲雨的变化过程,符合事理,改句却不合逻辑事理。22.示例1: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综合素养大赛试题
- 湖北省天门市五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数学试题(无答案)
- 医学教材 产褥期保健学习资料
- 高一 人教版 英语 必修二第五单元《Lesson 5 Reading for Writing》课件
- 高一 人教A版 数学 上册 第三章《奇偶性》课件
-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2025届江西省景德镇市一模英语试题
- 年产30000吨多功能抗氧阻聚增效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面对面学管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劳动教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我心中的鲁迅单元任务群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4年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职业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实践调查分析报告
- 【汽车生产企业广汽集团的财务问题分析(基于杜邦分析)9700字论文】
- 2024全国普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纯天然藏香盘香市场销售状况及营销前景预测报告
- JT-T-1180.8-2018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基本规范第8部分:水路旅客运输企业
- 考勤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2024年宁波城投集团第一期内部人才市场招聘重点基础提升难、易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重症医学科感染监测规范
- 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形成性考核一(项目1-项目2阶段性测试权重15%)-国开-参考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