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草原上的日出[英]多丽丝•莱辛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渲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贼。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若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羽讨樊城,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B.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C.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D.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渡,指渡水而南,还指南迁,历史上晋、宋曾渡黄河迁于南方建都,称南渡。B.拜,通过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与之相近的有除、授、举、起、征等。C.国事,国家重大事件,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尤指与政治相关的事。D.耆老,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小时候,为改变命运,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下去打仗,邓当发现后斥责他,但未能阻止他;后来他还说服了母亲,最终走上从军之路。B.邓当手下小吏因为吕蒙年少而轻视他,认为他不能做什么大事,吕蒙对此非常愤怒,就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躲藏起来。C.吕蒙认为鲁肃责任重大,应先备好策略,可鲁肃回答随意,吕蒙提醒他关羽能力出众,务必提前谋划,并提出相应策略,得到了鲁肃认可。D.成当等三将死后,孙权想把他们的兵马交给吕蒙,他坚决推辞,多次上书,认为三人操劳国事,子弟虽小,也应交给他们,孙权最终同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②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5)吕蒙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平定荆州,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孤雁许浑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日的池塘上阳光弥漫,大雁也曾与同伴上下翻飞,首联描写的场景形象生动。B.孤雁因力不从心不想再在霄汉飞翔,想要满足温饱的愿望在现实中也无法实现。C.“芦洲”“榆塞”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对孤雁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D.全诗围绕“孤”字,以今昔之间、现实与愿望之间等多重对比刻画物象的特征。(2)诗中孤雁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情景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2)《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并不断检省自己的两句是“,”。(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造化所为,非吾所有,不可强求,“,”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尽情享用。六、选择+简答(9分)语言文字运用(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葡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水果。葡萄皮可充当膳食纤维重要来源,葡萄皮中,花色素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功效,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单宁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因此建议,①,但在吃葡萄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籽葡萄,有传言说无籽葡萄是用了转基因技术,食用后可能会使人出现变异。那么,②?事实是,现在的葡萄还没有运用转基因技术,无籽葡萄很正常,也很安全。目前常见的无籽葡萄有“无核翠宝”“夏黑”“阳光玫瑰”等。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水果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皆代表人们美好的意愿。葡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葡萄因其成串且多籽,作为装饰放在家里,③,是比较传统的吉祥象征。除此之外,葡萄还寓意做事情能事半功倍。在国画创作中,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一株葡萄能结出串串葡萄果实,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希望事业成功,祝愿财源滚滚和生意兴隆。葡萄树生命力顽强,也意味着自强、坚信和自信。(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茌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七、材料作文(共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是《孤勇者》的部分歌词,唐恬是这首歌词的作者,2012年她患鼻咽癌,历经十年病痛,2021年她在写这首歌词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希望它是一首‘实燃’的歌,不宣讲漂亮的态度,不为了勇敢而勇敢。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有人说“对弈平凡”是时代出给人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1.(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C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分析观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通读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层,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然后结合《短歌行》对其进行分析说明。【解答】(1)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故选A。(2)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本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答案:(1)A(2)D(3)C(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草原上的日出[英]多丽丝•莱辛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像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渲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极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不同的叙述人称的常见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分析;分析深层含义时需在文中找出关键性句子结合人物、情节或主旨进行分析。【解答】(1)B.“是因为‘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错,根据后文可知小男孩通过理性的思考,知道了这一切是“生命的演变过程”,他“阻止不了”“无能为力”。C.“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的痛苦和恐惧”中“只能”错,目睹这一事件最终给小男孩带来了思想的成熟,虽然过程是痛苦的。D.“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错,小男孩由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揭示的是人不可能违背和战胜自然规律的道理。故选A。(2)B.写小鹿形象的部分综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而题干所指原句“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故选B。(3)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描写男孩的动作、行为和所见所闻时,采用第三人称。当他说话和产生心理活动时“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以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的叙述是客观视角,显得真实而冷静,同时,也属于全知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事情的经过,从而能详细地描绘场景和透视人物的心理。第一人称则直接揭露男孩的心理,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男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4)表层含义:是指草原上的日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起始。深层含义:“新的一天”往往也寓意着新的人生起点,新的人生领悟。对于男孩来说,他原来“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认为自己(人类)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掌控一切、改变一切的。但当他发现那只被蚂蚁围困分食的小鹿时,“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他发现自然规律是自己无法抗衡、阻止和改变的,他的思想发生了革新。当小鹿这样美好的生命死去后,“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大自然并没有为一个美丽健康的生命逝去而感伤,太阳照常升起,一切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日出”照常出现,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答案:(1)A(2)B(3)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4)“草原上的日出”有三层含义:①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②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③“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3.(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贼。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若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羽讨樊城,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荆州遂定。(节选自《三国志•吕蒙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B.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C.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D.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南渡,指渡水而南,还指南迁,历史上晋、宋曾渡黄河迁于南方建都,称南渡。B.拜,通过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与之相近的有除、授、举、起、征等。C.国事,国家重大事件,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具体事情,尤指与政治相关的事。D.耆老,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特指德高望重的老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吕蒙小时候,为改变命运,偷跑到姐夫邓当的手下去打仗,邓当发现后斥责他,但未能阻止他;后来他还说服了母亲,最终走上从军之路。B.邓当手下小吏因为吕蒙年少而轻视他,认为他不能做什么大事,吕蒙对此非常愤怒,就拔刀杀了小吏,然后逃跑到同乡郑长家里躲藏起来。C.吕蒙认为鲁肃责任重大,应先备好策略,可鲁肃回答随意,吕蒙提醒他关羽能力出众,务必提前谋划,并提出相应策略,得到了鲁肃认可。D.成当等三将死后,孙权想把他们的兵马交给吕蒙,他坚决推辞,多次上书,认为三人操劳国事,子弟虽小,也应交给他们,孙权最终同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后因校尉袁雄自首,乘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②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5)吕蒙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平定荆州,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出战”是“陈就”的谓语动词,“蒙”是“勒前锋”的主语,故断在“蒙”前,排除A、C;“追禽之”的主语应为“兵”,前文主语为“祖”,如果“兵”放在“走”的后边,“追禽之”主语就是“祖”,不合语境,故断在“兵”前,排除D。故选:B。(2)A.“指渡水而南”错,南渡指渡过长江。(3)B.以偏概全,原文为“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吕蒙杀掉小吏不仅是因为他的轻视,还因为见面之后的羞辱。(4)①因:通过;乘间:趁机;左右:身边。句子翻译为:后来通过校尉袁雄自首,袁雄又趁机向孙策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觉得他是个人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②日:日益;以:用;故意:旧眼光;顾:拜访。句子翻译为:吕将军功业名声日益显赫,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5)根据“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可以概括出:明令军队不得扰民。根据“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可以概括出:关心百姓生活。根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可以概括出:查封府库。答案:(1)B(2)A(3)B(4)①后来通过校尉袁雄自首,袁雄又趁机向孙策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觉得他是个人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②吕将军功业名声日益显赫,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5)①明令军队不得扰民;②关心百姓生活;③查封府库。参考译文:吕蒙字子明,是汝南富陂县人。年轻时南渡长江,投靠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多次领兵讨伐山贼。吕蒙十五六岁时,暗中跟随邓当攻打山贼,邓当回头看见吕蒙大吃一惊,呵斥也不能制止他。邓当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母亲很生气想处罚他,吕蒙说:“贫穷卑贱的地位实在不能久居,我这样万一立下功劳,便可获得富贵。而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吕母也感到悲哀而没有处罚他。邓当手下的小吏因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说:“那个小子能有什么作为呢?不过是想拿肉来喂老虎罢了。”有一天和吕蒙相见时,又拿言语侮辱他。吕蒙大怒,抽出刀来杀了那个小吏,因此逃亡,逃避到同乡郑长的家里。后来通过校尉袁雄自首,袁雄又趁机向孙策为他求情,孙策召见吕蒙,觉得他是个人才,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几年以后,邓当死了,张昭举荐吕蒙代替邓当领兵,任命为别部司马。吕蒙跟随孙权征讨黄祖,黄祖让都督陈就率水军迎战孙权。吕蒙指挥前锋部队,亲手杀了陈就,将士趁着胜利,进攻黄祖镇守的江夏城。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跑,士兵追击捉住了他。孙权说:“这次战事能够取胜,是由于先捉住了陈就。”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赏钱一千万。鲁肃代替周瑜,将去陆口驻防,路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心里还轻视吕蒙,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业名声日益显赫,不能用旧眼光看待他啊,您应当去拜访他。”于是鲁肃前去拜访吕蒙。酒喝到兴头上,吕蒙问鲁肃说:“您接受重任,与关羽防区相邻,打算用什么策略,防备意料不到的情况发生呢?”鲁肃很随便地回答说:“根据情况临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吕蒙说:“现在东西两方虽然结成同盟,而关羽实在是一员虎将,怎么能不预先计划好应对的谋略呢?”因此他给鲁肃提出了五条策略。鲁肃当即离开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轻拍吕蒙的背说:“吕子明,我想不到您的才能计略竟达到这样的水平。”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他结成朋友后告别。当时吕蒙与成当、宋定、徐顾的军营相邻很近,这三位将领死后,他们的子弟幼小,孙权准备把他们的兵马全部交给吕蒙统领。吕蒙坚决推辞,并上书给孙权说徐顾等人都为国事辛勤劳苦,他们的子弟虽然幼小,但不应该废除他们子弟继承统其军队的权利。前后三次上书,孙权才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吕蒙又给三位年幼的将领选择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吕蒙的操守心志大都像这件事一样。后来关羽征讨樊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吕蒙进据城中,尽得关羽和其他将士的家眷,对他们进行安抚慰问,约定吴军不得干扰百姓,索要任何东西。吕蒙帐下有一个兵士,是汝南人,拿了百姓家一个斗笠,用来覆盖铠甲,铠甲虽是公家物品,但吕蒙仍然认为他违犯军令,不能因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于是流着泪杀了这个兵。于是全军震惊,做到路不拾遗。吕蒙日日派出亲近的将士去慰问抚恤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有病者给他派医送药,饥寒者给他送粮送衣。关羽府中所藏的财货,都封存起来等待孙权前来处置。于是吕蒙平定了荆州。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孤雁许浑昔年双颉颃,池上霭春晖。霄汉力犹怯,稻粱心已违。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春日的池塘上阳光弥漫,大雁也曾与同伴上下翻飞,首联描写的场景形象生动。B.孤雁因力不从心不想再在霄汉飞翔,想要满足温饱的愿望在现实中也无法实现。C.“芦洲”“榆塞”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对孤雁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D.全诗围绕“孤”字,以今昔之间、现实与愿望之间等多重对比刻画物象的特征。(2)诗中孤雁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诗人感情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1)B.“孤雁因力不从心不想再在霄汉飞翔”说法有误。这里的“怯”应指体质虚弱,是指没有能力飞上霄汉,并非不想。故选:B。(2)许浑出身名门,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在唐文宗太和六年(832)进士及第。然而,三年后发生了著名的甘露之变,唐文宗被宦官软禁,当权的宰相权臣们被杀戮殆尽。国家政事从此由宦官专权,朝中宰相与大部分臣子成了摆设。许浑也因此无法受到朝廷重用,只想无法伸展。“霄汉”两句深致感慨,并披露北游心迹:既求登龙,亦谋稻粱。但“力犹怯”“心已违”也充分说明他没有机会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这一句就生动表现了他的这种郁郁不得志之情。此诗为许浑行经榆林所作,此时诗人孤身远行,无人相陪。“芦洲寒独宿,榆塞夜孤飞”以一“独”字、一“孤”字,极力展现孤雁举目无亲、四顾无伴的孤独寂寞。在这里,诗人其实也是以雁自喻,展现自己孤身北游的落寞惆怅。“不及营巢燕,西风相伴归”意思是比不上筑巢的燕子,西风吹来还能有同伴相伴而归。这里,诗人明显是怀念以前陪伴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借大雁羡慕燕子,以暗喻自己艳羡那些呼朋唤友、红袖添香之人。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答案:(1)B(2)①无法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悲伤。②孤身北游的落寞惆怅。③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五、情景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2)《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并不断检省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赤壁赋》中,苏轼认为,造化所为,非吾所有,不可强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尽情享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博)(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重点字:惟)六、选择+简答(9分)语言文字运用(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葡萄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水果。葡萄皮可充当膳食纤维重要来源,葡萄皮中,花色素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功效,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单宁具有抗过敏的功效。因此建议,①,但在吃葡萄之前一定要认真清洗。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籽葡萄,有传言说无籽葡萄是用了转基因技术,食用后可能会使人出现变异。那么,②?事实是,现在的葡萄还没有运用转基因技术,无籽葡萄很正常,也很安全。目前常见的无籽葡萄有“无核翠宝”“夏黑”“阳光玫瑰”等。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水果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皆代表人们美好的意愿。葡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葡萄因其成串且多籽,作为装饰放在家里,③,是比较传统的吉祥象征。除此之外,葡萄还寓意做事情能事半功倍。在国画创作中,葡萄代表着丰收、富裕、高贵,成串的葡萄,寓意多多益善、果实累累。一株葡萄能结出串串葡萄果实,还有一本万利的寓意,希望事业成功,祝愿财源滚滚和生意兴隆。葡萄树生命力顽强,也意味着自强、坚信和自信。(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茌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B.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姑娘们私下都叫他“北京话”。C.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