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环球时报》2022.9.24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材料一:“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卷”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材料二: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游戏门户网站3DMGAME主编)材料三: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作者是心理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5)根据材料中三位作者探讨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说说你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思考和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斗寒图[注]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走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但对于他,我毫无办法,似乎只有等待这场悲剧的来临。现在,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怎么样了呢?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的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选自中篇小说《斗寒图》,有改动)[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赵雄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祸事”指赵雄已经盯上了老沈,“果然”表现了“我”对老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B.“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表面写老沈的外在,实则写他的性格。C.潘大年郑重诚恳地要求老沈把《斗寒图》送给他,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未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因为“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的形象。B.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了画家老沈作为艺术家的典型形象。C.老沈挥毫创作《斗寒图》是本文描写的重点,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彰显了老沈的性格,也有助于故事情节展开。D.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照应了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3)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4)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人性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黄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一般是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时由长辈或贵宾所取,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可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为儒家“五经”。C.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侍卫京城宫廷。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军中选拔,除防守京师外,还分番调成各地,由地方主官差遣指挥。D.“举子”即举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谓之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为“解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对苏轼寄寓了匡正文坛风气的厚望,并在梅圣俞面前大力推崇。人们初听时认为是虚夸,久了后才信服欧阳修的话。B.苏轼因势利导。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新政下达之后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处事果决。决堤时不准富人出城安定了民心,还说服卒长支持抗洪。苏轼还亲率禁军持畚锸筑堤,并住在城上督促,最终保全了徐州城。D.苏轼能言善辩。他和宰相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时各执己见,司马光很忿然,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往事进行了巧妙的回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②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5)苏轼被“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请结合上文分析其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陇头吟②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③。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④,节旄落尽海西头。[注]①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②陇头吟:乐府旧题。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③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④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愤(其一)》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B.《书愤(其一)》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颓然又生机盎然的氛围。C.《陇头吟》一、二两句,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星象,表现他渴望建立边功的壮志豪情。D.《陇头吟》把长安少年成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些不同的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2)两首诗都使用到了“苏武”的典故,但作者对典故的剪裁和所抒发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不同在哪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是:,。(2)《屈原列传》中写出了屈原如莲、如蝉一般高洁品格的句子是:,。(3)《过秦论》中“,”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①_______,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②_______,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的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不负众望,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③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8分)7.(8分)根据选必上课文《老人与海》(节选),完成各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他因前者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1954年凭借后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文风简练,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B.在人物塑造上,除了对老人的动作做精准细致的描写外,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一种是无声的心理活动,一种是有声的自言自语。主人公总是用有声的自言自语来否定自己的犹豫,不断激励自己,给自己带来力量和勇气。C.小说最后写圣地亚哥扛着桅杆走回小屋时一路上坐下歇息了四次。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四”,“四次”歇息照应着前面的“四回”拼搏,每一次歇息是为下一次“站起来”养精蓄锐,凸显了老人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D.老人在和鲨鱼搏斗中,凭着毅力、勇气和智慧顽强对抗,最终虽然大马林鱼只剩下骨架,老人依然大声说“没有什么把我打垮”。老人维护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作者借此揭示出主题——可以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2)海明威凭借“对叙事艺术的精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的风格,这一风格在《老人与海》中有哪些体现?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自古就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之说,这一说法典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尺蠖这种小虫子身体弯曲起来,目的是为了伸长;龙蛇这样的事物,身体是要蛰伏起来的,为的是可以继续生存。而《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两种人生态度各有其价值,但又似乎相互矛盾。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态度?请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环球时报》2022.9.24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材料一:“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卷”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作者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材料二: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作者是游戏门户网站3DMGAME主编)材料三: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作者是心理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C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5)根据材料中三位作者探讨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说说你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思考和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A.“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错误,原文是“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应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B.“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题干的表述在文中只是假设而非事实。D.“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提及此说法,只是说“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故选:C。(2)A.“‘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盛况”所对应的是整个游戏行业,不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3)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错误,概念错误,“违法犯罪行为”本身不是“社会心理现象”。(4)共同点:材料一“‘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材料二“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材料三“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可见,三个材料都分析了“羊了个羊”爆火的原因。侧重点:材料一“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可见,材料一侧重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和弊病;材料二“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可见,材料二侧重从游戏产业发展的角度认为这种现象不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材料三“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可见,材料三从社会层面提出要对这一现象可能诱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重视。(5)材料二“‘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通过让人分享而使开发商获得收益,从玩家和用户方面看,利用游戏来休闲怡情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被游戏吸引和诱导而陷入沉迷。材料一“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从开发和运营方面看,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这样的思路虽然有利可图,但只是暂时的,提高游戏质量才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材料二“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所以,从舆论和监管方面看,既要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进行正向引导,也要对游戏行业现象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答案:(1)C(2)A(3)C(4)共同点:三个材料都分析了“羊了个羊”爆火的原因。侧重点:材料一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和弊病。材料二从游戏产业发展的角度认为这种现象不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材料三从社会层面提出要对这一现象可能诱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重视。(5)①在玩家和用户方面:利用游戏来休闲怡情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被游戏吸引和诱导而陷入沉迷。②在开发和运营方面:利用网络营销固然有利可图,但是提高游戏质量才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③在舆论和监管方面:既要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进行正向引导,也要对游戏行业现象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斗寒图[注]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走起而覆舟落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但对于他,我毫无办法,似乎只有等待这场悲剧的来临。现在,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怎么样了呢?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鹞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的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在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由于振动之故,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摩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上几朵花儿,补上蕊。花满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断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潘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选自中篇小说《斗寒图》,有改动)[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赵雄断言老沈的画里包藏着“反党”的毒箭。(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祸事果然临到他的头上了”,“祸事”指赵雄已经盯上了老沈,“果然”表现了“我”对老沈的担忧不是多余的。B.“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帖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表面写老沈的外在,实则写他的性格。C.潘大年郑重诚恳地要求老沈把《斗寒图》送给他,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未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因为“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的形象。B.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手法,塑造了画家老沈作为艺术家的典型形象。C.老沈挥毫创作《斗寒图》是本文描写的重点,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彰显了老沈的性格,也有助于故事情节展开。D.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照应了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3)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4)冯骥才提出了“写人生”的观点,主张描写人生况味,表现了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人性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题干中涉及的情节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特点的评价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解答】(1)C.“是因为潘大年认为这幅画是老沈的代表作,这幅画很值得收藏”理解有误。《斗寒图》感染的原因一半是画本身,一半是画所呈现的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故选C。(2)A.“丰富了老沈的形象”理解有误。小说开头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的出场做了铺垫。故选A。(3)“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在情节上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都是“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读来给人以真实感。从主旨表达来看,以“我”的视角,能更好表现特定时代中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我”的视角去写其他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了陪衬作用。①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②讲述故事: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③衬托人物:以“我”的视角叙述,能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一个傲岸不屈的老沈,使执着艺术追求的老沈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④突出主题:以“我”的视角叙述,表达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4)本题考查评价作者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写人生”的角度对文本体现的人性美进行理解分析,作答时,要从文中找到描写人生况味时表现“人性美”的语句进行分析。从“人性美”角度看,文本中老沈面对别人来找麻烦并不畏惧,并坚持参加画展,表现了老沈的执着和刚直不屈,也表现了在当时人的善良及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鼓励。答案:(1)C(2)A(3)①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见闻,情节得以展开。③“我”的“揪心”、关心和“放心”等系列行为,衬托出了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使老沈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④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那个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4)①善良真诚。文中“我”、潘大年、范瑛担忧、关心、保护老沈,体现了人性美。②宁直不屈。面对歪曲评价恶意中伤,老沈没有屈服,而是激情奔涌、挥毫泼墨,作《斗寒图》。③执着追求。老沈坚持自己的画找不出什么毛病,表现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不改初心、执着追求。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黄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字”一般是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时由长辈或贵宾所取,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又叫“表字”,可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B.《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为儒家“五经”。C.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侍卫京城宫廷。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军中选拔,除防守京师外,还分番调成各地,由地方主官差遣指挥。D.“举子”即举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谓之举人。明清时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为“解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对苏轼寄寓了匡正文坛风气的厚望,并在梅圣俞面前大力推崇。人们初听时认为是虚夸,久了后才信服欧阳修的话。B.苏轼因势利导。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新政下达之后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处事果决。决堤时不准富人出城安定了民心,还说服卒长支持抗洪。苏轼还亲率禁军持畚锸筑堤,并住在城上督促,最终保全了徐州城。D.苏轼能言善辩。他和宰相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时各执己见,司马光很忿然,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往事进行了巧妙的回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②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5)苏轼被“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请结合上文分析其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界定有效阅读区域,筛选出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解答】(1)“博通经史”中“通”是谓语,“经史”是宾语,其后应断开,“属文”是主语,“日数千言”是对“属文”的具体解释,是谓语部分,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今见是书”中“见”是谓语,“是书”是其宾语,主语“轼”承前省略,应该在“是书”后端开,排除C。故选:B。译文: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些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2)C.“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军中选拔,除防守京师外,还分番调成各地,由地方主官差遣指挥”错误。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禁军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地方主官无权调动差遣。这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这一点可以从苏轼和卒长的对话中得知。苏轼作为地方主官,无权调动差遣禁军,只能关键时刻,让“禁军且为我尽力”。故选:C。(3)C.“苏轼还亲率禁军持畚锸筑堤”错误。根据“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可知,这是卒长亲自率领禁军部属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而不是“苏轼”。故选:C。(4)①擢:选拔。冠:第一。但:只是。置:放,评为。译文:(欧阳修)就想把他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是评为第二名。②本:根本。谠:正直的。挺挺:正直的样子。右:超过,胜过。译文:(苏轼)总是把爱戴君王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奏论,他正直无畏的节操,众大臣中没有超过他的。(5)苏轼被“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的原因如下:根据“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可知,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据此可知,苏轼为人正直,仗义执言,无所畏惧,容易招人嫌恶。根据“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当时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他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因为他得以安宁。(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城里的富人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心都会散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据此可知,他总是体恤仁爱百姓,易招富人嫉恨。根据”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可知,他和宰相据理力争,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据此可知,其实事求是,不阿权贵,容易招致权贵排挤。答案:(1)B(2)C(3)C(4)①(欧阳修)就想把他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是评为第二名。②(苏轼)总是把爱戴君王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奏论,他正直无畏的节操,众大臣中没有超过他的。(5)①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奏论其不好之处,可见苏轼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容易招人嫌恶。②苏轼因法以便民,发洪水时为稳住民心不准富人逃离,可见他总是体恤仁爱百姓,易招富人嫉恨。③他和宰相据理力争,可见其实事求是,不阿权贵,容易招致权贵排挤。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些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就想把他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为第一名,但又怀疑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只是评为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人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心都会散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也要暂且请你们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头目就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住在城墙上,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划分城墙各自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端。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制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制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有闹钱荒的灾患。差役制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致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我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总是把爱戴君王作为根本,忠心地规劝,正直地奏论,他正直无畏的节操,众大臣中没有超过他的。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①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陇头吟②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③。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④,节旄落尽海西头。[注]①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②陇头吟:乐府旧题。陇头,指陇山一带,大致在今陕西陇县到甘肃清水县一带。③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星主征战。④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愤(其一)》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B.《书愤(其一)》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破败颓然又生机盎然的氛围。C.《陇头吟》一、二两句,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星象,表现他渴望建立边功的壮志豪情。D.《陇头吟》把长安少年成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这些不同的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2)两首诗都使用到了“苏武”的典故,但作者对典故的剪裁和所抒发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不同在哪里。【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颈联中,上林苑是汉时旧苑,洛阳宫则是唐代宫殿,这里只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故此处应为虚写。故选B。(2)《书愤》(其一)颔联运用苏武被困于大窖,匈奴不给饮食,苏武啮雪餐毡的典故,表现了苏武的忠贞不屈,诗人借用苏武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耿耿孤忠。《陇头吟》尾联用了苏武的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多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报国,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尾联看似安慰关西老将,实际上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古来如此。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答案:(1)B(2)《书愤(其一)》《陇头吟》对典故的剪裁苏武被困于大窖,匈奴不给饮食,苏武啮雪餐毡,忠贞不屈。苏武被扣匈奴多年,节旄落尽,最终也不过做了个典属国的小官。抒发的感情借苏武对国家的忠心不泯,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耿耿孤忠。同情关西老将,将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来说明朝廷不公,功臣得不到封赏,抒发了悲怆愤懑之情。译文:(一)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二)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赏析:(一)本诗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二)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白云、青枫浦托物言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般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的句子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2)《屈原列传》中写出了屈原如莲、如蝉一般高洁品格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3)《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重点字:枫、浦)(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重点字:濯、淖)(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4)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重点字:豫)三、语言文字运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