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_第1页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_第2页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_第3页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_第4页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实例分享TOC\o"1-2"\h\u13648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2192331.1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2100621.2环境监测技术分类 330873第二章水质监测技术 3223272.1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 3307352.1.1物理指标 47362.1.2化学指标 4286892.1.3生物指标 4160052.1.4监测方法 451872.2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415772.2.1自动采集数据 4296392.2.2实时传输数据 4191782.2.3数据处理与发布 4265602.3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4255812.3.1水质评价 528192.3.2污染源识别 5183962.3.3水环境预警 5113132.3.4水资源管理 5232972.3.5水环境保护 530164第三章大气监测技术 5162583.1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 592703.1.1概述 5164673.1.2化学分析法 579393.1.3仪器分析法 5299053.2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 6156123.2.1概述 6271783.2.2工业污染源监测技术 6272053.2.3交通污染源监测技术 6186773.2.4生活污染源监测技术 6281763.3大气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6247503.3.1数据分析方法 6129803.3.2数据应用 74082第四章土壤监测技术 7193174.1土壤污染监测指标 7306344.2土壤污染监测方法 734564.3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86283第五章噪声监测技术 8322445.1噪声监测方法与标准 8137135.2噪声监测仪器与应用 994425.3噪声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927491第六章辐射监测技术 955556.1辐射监测原理与方法 9111996.1.1辐射监测原理 10162106.1.2辐射监测方法 1013786.2辐射监测仪器与应用 10274016.2.1辐射监测仪器 1092186.2.2辐射监测应用 10181706.3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1144426.3.1辐射监测数据分析 114016.3.2辐射监测数据应用 1118265第七章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1259627.1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11258347.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1285737.3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128699第八章农业环境监测技术 1219338.1农业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 13175718.1.1监测指标 1369578.1.2监测方法 13103958.2农业环境监测仪器与应用 13240288.2.1监测仪器 13131628.2.2应用实例 13268818.3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1489398.3.1数据分析方法 14114738.3.2应用实例 1420765第九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490679.1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方法 148031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技术 154159.3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案例 153194第十章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63156010.1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62155510.2环境监测技术未来展望 16796810.3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17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1.1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起初,环境监测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化学分析方法,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人工观测阶段:在这一阶段,环境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对环境污染源、污染物浓度等进行观测和记录。由于观测手段有限,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较低。(2)化学分析阶段:20世纪50年代,环境监测技术进入了化学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科学家们开始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环境样品进行分析,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繁琐、检测速度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需求。(3)仪器分析阶段:20世纪70年代,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环境监测技术进入了仪器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环境监测手段逐渐从人工观测和化学分析转向自动化、智能化的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具有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能力。(4)信息技术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环境监测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环境监测系统开始采用计算机、通信、遥感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传输和处理。这一阶段,环境监测技术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1.2环境监测技术分类环境监测技术按照监测对象、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等不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监测对象分类: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等。(2)按监测方法分类: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化学分析方法、物理分析方法、生物分析方法、遥感监测方法等。(3)按监测设备分类: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便携式监测设备、固定式监测设备、在线监测设备等。(4)按监测范围分类: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局部环境监测、区域环境监测、全球环境监测等。(5)按监测目的分类:环境监测技术可分为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第二章水质监测技术2.1水质监测指标与方法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水质安全。水质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2.1.1物理指标物理指标主要包括水温、色度、透明度、电导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基本性质和污染程度。例如,水温可以影响水中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色度和透明度可以反映水体中悬浮物的含量,电导率可以反映水体中溶解盐的含量。2.1.2化学指标化学指标包括pH值、总硬度、总氮、总磷、重金属离子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pH值可以反映水体的酸碱性,总硬度和重金属离子含量可以反映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程度,总氮和总磷含量可以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程度。2.1.3生物指标生物指标包括生物种类、生物数量、生物质量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判断水体的生态状况。2.1.4监测方法水质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主要采用便携式仪器,如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便携式光谱仪等。实验室分析则采用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方法,如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等。2.2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一种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于一体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其主要特点如下:2.2.1自动采集数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指标数据,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并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2.2实时传输数据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采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2.2.3数据处理与发布数据处理中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水质监测报告,并通过网络发布,便于相关部门和企业及时了解水质状况。2.3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水质评价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3.2污染源识别通过分析水质监测数据,可以识别污染源,为污染治理提供方向。2.3.3水环境预警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及时发觉水质恶化趋势,提前预警,为水环境应急处理提供依据。2.3.4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数据可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水资源安全。2.3.5水环境保护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措施,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第三章大气监测技术3.1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3.1.1概述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大气环境质量、制定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大气污染物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两大类。3.1.2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采样、样品预处理和化学分析三个步骤。采样方法包括主动采样和被动采样。主动采样是指利用采样泵将空气样品吸入采样装置,被动采样则是指利用自然风力将空气样品导入采样装置。样品预处理包括干燥、过滤、富集等过程。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滴定法、光谱法、色谱法等。3.1.3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是利用各类分析仪器对大气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气相色谱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对大气中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大气中的金属元素进行测定。(4)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对大气中的特定污染物进行测量。3.2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3.2.1概述大气污染源监测技术是指对各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方法。大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3.2.2工业污染源监测技术工业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排放浓度监测、排放量监测和排放过程监测。其中,排放浓度监测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法,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排放量监测则通过排放系数法、物料平衡法等方法进行计算;排放过程监测则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现。3.2.3交通污染源监测技术交通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尾气排放监测和道路尘污染监测。尾气排放监测采用仪器分析法,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道路尘污染监测则通过采样、称重等方法进行。3.2.4生活污染源监测技术生活污染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油烟排放监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监测等。油烟排放监测采用仪器分析法,如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监测则通过调查、统计等方法进行。3.3大气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3.3.1数据分析方法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等特征;模式识别法通过将监测数据与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关联,识别污染源类型和排放强度;趋势分析法则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大气污染物的长期变化趋势。3.3.2数据应用大气监测数据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政策制定:大气监测数据为制定环境政策、确定污染控制目标提供科学依据。(2)环境监测评价:通过对大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3)污染源控制:大气监测数据有助于识别污染源,为污染源治理提供方向。(4)大气环境预警:通过对大气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预测大气污染趋势,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5)科学研究:大气监测数据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促进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发展。第四章土壤监测技术4.1土壤污染监测指标土壤污染监测指标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土壤污染监测指标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微生物等。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土壤污染监测指标:(1)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砷等,这些重金属对土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石油烃等,这些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毒性等特点。(3)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等,过量摄入会导致土壤富营养化,影响土壤生态环境。(4)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土壤污染程度。4.2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种。(1)物理方法:通过测量土壤的物理性质,如电导率、磁化率、粒度等,间接反映土壤污染程度。(2)化学方法: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化学成分,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等,直接测定土壤污染程度。化学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3)生物方法:通过检测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评价土壤污染程度。生物方法包括平板计数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生物传感器法等。4.3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是土壤污染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几个方面:(1)数据整理与清洗: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去除异常值和重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将监测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便于分析和解读。(3)污染源识别:通过分析土壤监测数据,查找污染源,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4)土壤质量评价:根据监测数据,评价土壤质量,划分土壤污染等级,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参考。(5)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根据土壤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案。(6)政策制定与监管:依据土壤监测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监管。通过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我们可以及时发觉土壤污染问题,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噪声监测技术5.1噪声监测方法与标准噪声污染作为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我国在噪声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方法与标准体系。噪声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预测评价和在线监测等。现场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噪声进行实地测量,获取噪声数据的方法。预测评价则是通过对噪声源、传播途径和受体进行分析,预测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在线监测则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时获取噪声数据。噪声监测标准主要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环境下的噪声限值,为噪声监测提供了依据。5.2噪声监测仪器与应用噪声监测仪器主要包括声级计、声级记录仪、噪声统计分析仪等。声级计是测量声音强度的仪器,可以实时显示声音分贝值。声级记录仪则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噪声变化情况。噪声统计分析仪可以对噪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噪声治理提供依据。噪声监测仪器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交通噪声治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道路噪声监测中,通过布设声级计和声级记录仪,可以实时获取道路噪声数据,为交通噪声治理提供依据。5.3噪声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噪声监测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成果展示等环节。数据整理是将监测到的噪声数据进行清洗、归档和分类,以便后续分析。数据分析则是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发觉噪声污染的规律和特点。成果展示则是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为噪声治理提供参考。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在以下方面有重要应用:(1)评估噪声污染状况:通过对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内的噪声污染状况,为和企业制定噪声治理政策提供依据。(2)预测噪声污染趋势:通过对历史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噪声污染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3)指导噪声治理: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和传播途径,为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4)评价噪声治理效果:通过对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可以评价噪声治理措施的效果,为持续改进治理策略提供参考。第六章辐射监测技术6.1辐射监测原理与方法6.1.1辐射监测原理辐射监测是通过对环境中辐射水平及其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评估辐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辐射监测的原理基于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指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等,它们能够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和微波等,它们不能使物质产生电离作用。6.1.2辐射监测方法辐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监测:利用辐射探测器直接测量辐射场强度,如电离室、盖革计数器等。(2)间接监测:通过测量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效应,如辐射剂量率、放射性核素活度等。(3)连续监测:对辐射场进行连续测量,以获取辐射水平变化趋势。(4)区域监测: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估辐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6.2辐射监测仪器与应用6.2.1辐射监测仪器辐射监测仪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辐射探测器:如电离室、盖革计数器、闪烁计数器等。(2)辐射剂量仪:用于测量辐射剂量,如辐射剂量率仪、个人剂量计等。(3)放射性核素测量仪器:如γ谱仪、液闪计数器等。(4)辐射防护仪器: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6.2.2辐射监测应用辐射监测在以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1)环境监测:评估辐射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2)核能与核技术:监测核设施运行过程中的辐射水平,保证核设施安全。(3)医疗领域:监测放射性治疗和诊断过程中的辐射水平,保障患者安全。(4)辐射防护:评估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制定防护措施。(5)应急处理:在核、辐射等应急情况下,进行辐射监测,指导应急响应。6.3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6.3.1辐射监测数据分析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整理:对辐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等。(2)数据统计:对辐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3)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展示辐射监测数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4)数据挖掘:从辐射监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6.3.2辐射监测数据应用辐射监测数据在以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1)环境保护:根据辐射监测数据,评估辐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环境保护措施。(2)公共卫生:根据辐射监测数据,评估辐射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制定辐射防护措施。(3)政策制定:根据辐射监测数据,为制定辐射防护政策提供依据。(4)科学研究:辐射监测数据为辐射生物学、辐射防护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第七章生态环境监测技术7.1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TN)、总磷(TP)、悬浮物(SS)等,用于评估水体污染程度。(2)气质指标: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PM10)、臭氧(O3)等,用于评估大气污染程度。(3)土壤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重金属含量等,用于评估土壤污染程度。(4)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等,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状况。(5)生态景观指标:包括植被指数、景观格局指数等,用于评估生态景观变化。7.2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生态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获取生态环境数据。(2)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地表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3)地面监测法:在特定地点设置监测站点,利用仪器设备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4)模型预测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模型,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分析。(5)数据挖掘法:对大量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发觉潜在的规律和趋势。7.3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2)数据可视化:将监测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直观了解生态环境状况。(3)评估与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发觉潜在问题,并发布预警信息。(4)政策制定与执行: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并监督执行。(5)科学研究:利用监测数据,开展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6)社会宣传与教育:通过监测数据,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7)国际交流与合作:借助监测数据,加强国际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八章农业环境监测技术8.1农业环境监测指标与方法8.1.1监测指标农业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水质、大气、生物等方面的指标。具体如下:1)土壤指标: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总氮、总磷、速效磷、速效钾等;2)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重金属含量等;3)大气指标: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PM10)等;4)生物指标:生物多样性、生物量、生物活性等。8.1.2监测方法农业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等。1)化学分析方法:采用滴定、比色、原子吸收、离子色谱等手段,对土壤、水质、大气等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2)仪器分析方法:利用光谱、质谱、色谱等仪器,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3)生物监测方法:通过观察生物种类、数量、生长状况等,评估农业环境质量。8.2农业环境监测仪器与应用8.2.1监测仪器农业环境监测仪器主要包括土壤监测仪器、水质监测仪器、大气监测仪器和生物监测仪器。1)土壤监测仪器:土壤pH计、电导率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2)水质监测仪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3)大气监测仪器:空气质量监测仪、颗粒物监测仪、气体分析仪等;4)生物监测仪器:生物显微镜、生物多样性分析系统等。8.2.2应用实例以下为农业环境监测仪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实例:1)利用土壤pH计监测土壤酸碱度,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2)利用水质监测仪器检测农业灌溉水中的污染物,保证水质安全;3)利用大气监测仪器监测农业生态环境中的有害气体,预防大气污染;4)利用生物监测仪器评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8.3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8.3.1数据分析方法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1)统计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污染物浓度分布、变化趋势等;2)趋势分析:分析监测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判断农业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3)聚类分析:将监测数据分为若干类别,分析各类别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4)主成分分析:提取监测数据中的主要成分,分析农业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8.3.2应用实例以下为农业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实例:1)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农业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农业污染治理提供依据;2)通过趋势分析,预测农业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预警;3)通过聚类分析,发觉农业环境中污染物来源的相似性,为污染源治理提供参考;4)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农业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第九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9.1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方法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等多个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方法:(1)数据收集:根据监测目的和需求,采用自动监测设备、人工采样等方法收集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包括水质、大气、土壤、噪声等。(2)数据存储:将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后续查询、分析和应用。常用的数据库有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等)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Redis等)。(3)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缺失值处理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4)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5)数据安全与备份: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加密、权限管理,保证数据安全;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9.2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技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统计分析: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揭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系。(2)时空分析: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3)聚类分析:将相似的环境监测数据划分为一类,发觉数据之间的相似性。(4)预测分析:根据历史环境监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5)可视化分析:利用图表、地图等手段,将环境监测数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9.3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案例以下为几个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案例:(1)空气质量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数据,分析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水质监测:利用水质监测数据,评估水环境质量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