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之《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时间之隔造成的乡村人不识字。
2.理解语言、文字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
3.学习研究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序言、乡土本色、文字下乡三章。对本书的主要内容、结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本课将要接触到的造成文字乡下难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认识不全面。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时间之隔造成的乡村人不识字。
难点:理解语言、文字各自的适用范围与优缺点;学习研究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论文字下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文字下乡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文中批驳了“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情达意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而“文字下乡”,也不应是对“愚”的乡下人居高临下地强制推行的教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论文字下乡,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见上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1、复习回顾上节文字下乡内容
文字下乡思路图:
再论文字下乡主旨:本篇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思路图:
问题探究
如果说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作者心里“总难甘服”的原因是什么?
乡下人不识字是没有学习的机会,不一定是没有学习的能力。
乡下孩子认字比不过教授们的孩子,为什么?
①没有需要,②没有练习机会,③没有相应的环境。
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交往有什么特点?
面对面接触,熟悉到凭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前提是: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
文字的“缺陷"是什么?如何补救?
传情达意不完全;讲究文法和艺术。
作者对“文字下乡”持何种态度?
支持。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开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
首先,城里人与乡村人之间必须要保持相互尊重。这是实现“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
其次,城里人必须了解乡村的环境、乡村人的生活习俗等等。
最后,城里人与乡村人之间必须保持沟通。
结合两章内容回答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从空间层面而言,文字的不适用性。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话”。
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运用文字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文法,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交流方式而采用文字呢?
从时间层面而言,文字的不必要性。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孩子跟着母亲学习女红和做饭,男孩子和父亲学习种地和打猎,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无需用文字来记载。
综合两篇内容,你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具体体现为:
①乡土社会里,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语言是表意功能比文字更加完善的工具,而且还有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帮助表达,根本用不着文字传情达意。
②乡土社会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时,讲究文法可以避免引起误解,但无法使文字传情达意更准确、完整。
B.语言是一种象征体系,本身就具有社会上所有人认同的“意义”,因而才会在社会中运用。
C.语言的发生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层面,经验繁杂,发生语言的层面必然有限。
D.语言是筛子,能帮助人们互相了解,但未必能够保证人们表达的情意原汁原味。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可知,在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艺术,我们也不可能更完整地传情达意。B项,“所有人认同”有误,应该是“多数人认同"。C项,根据原文“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可知,理解为语言的发生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层面,如果经验繁杂,发生语言的层面必然有限。D项,根据原文“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可知,这里说的是语言只是像筛子而已,并非能保证情意原汁原味。选项说“未必能够保证”,表达严谨准确。
2.下列关于文字的分析,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因为空间和时间的阻隔,人与人之间不能面对面交流,因此就促进了文字的产生。
B.文字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因为讲究文法和艺术,所以它所传之情、所答之意会走样。
C.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并且人与人之间能面对面交流,所以文字的使用频率较低。
D.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是不太完善的工具,所以当新媒体出现时,文字会受到冲击。
2.B【解析】B项因果倒置,文字讲究文法和艺术,正是为了减少传情达意时的“走样"。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电话、广播的使用大大影响书信的使用,推导出传真技术将取代文字。
B.作者运用举例论证手法,列举学校、寝室、母子间等例,表明“特殊语言”具有普遍性。
C.文章以李贺运用语言的例子论证语言的束缚,表明语言并不能时刻准确地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意。
D.文章的论述对象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语言,批判了认为乡土社会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的错误观点,在论证逻辑上主要是逐层递进的。
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作者运用类比推理,由电话、广播的使用大大影响书信的使用,推导出传真技术也可能影响文字运用。选项中“将取代”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作业设计
聊一聊行话
《文字下乡》中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你与父母,或者同学之间有着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又是怎么用“行话”交流的?请联系实际生活,小组合作交流。
第二课时:差序格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章我们将学习“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介绍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纹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1.理解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2.在对家庭、家族、男女有别的评价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3.掌握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1、各段段意概括
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
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
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概念解析
(1)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团体格局:西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格
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团体),先有了这个架子,摆放在一起,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差序格局: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所谓“差序"是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也就是“伦”。在这个格局中,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个人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6)差序格局的特点:①以自己(家庭)为中心;
②可大可小,有伸缩性;
③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
(1)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由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个的群体(圈子)。
(2)西洋社会中团体的界限分明;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界限模糊不清。
(3)西洋社会团体成员地位较为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群体成员是有等差次序的。
请同学们画出本文思路图
试用“差序格局”的原理来解释“世态炎凉"这一世俗人情。
“差序格局”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这是从地缘关系上反映出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每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划出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薄厚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可是势力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由大变小,树倒猢狲散,范围也随之变化,缩成一团,人情也因之而改变,变薄变冷。由此,便有了“世态炎凉”的感触。
6、请用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评价下面的事例。
因为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览馆指示牌安装协议
- 课文《老人与海》课件2
- 水务工程模板施工劳务合同
- 儿童教育机构合同保管规定
- 餐饮业卫生安全管理指南
- 保健品研发专家顾问协议
- 《春天的诗歌朗诵》课件
- 辨证施护的程序和原则(中医药系统知识培训课件)
- 电视台工作人员劳动合同三篇
- 跨越挑战的年度职业蓝图计划
- 偏瘫患者平衡训练课件
- 人教版2019秋一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汉语拼音10aoouiu课文原文素材新人教20190813298
- 2022年八级生物上册人教版探究活动报告册答案
- 传统工程水利向现代生态水利转变的思考
- 《中国服装史》PPT课件(完整版)
- III型板式轨道施工讲义
- 校本课程开发讲座ppt课件
- 基于ARM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
- 赤泥综合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光刻工艺光刻对准
- 导管脱落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