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六上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从相识、相知、相惜三个方面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情谊,叙事简洁、余韵悠长。

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根据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划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拓展性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

本课教学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文本的想象补白,体会“知音”含义。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在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困难。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3.懂得知音的含义,理解俞伯牙、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伯牙鼓琴》这一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懂得知音的含义,感悟俞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情。并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法学法】

1.多种形式阅读理解

本堂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结合注释读、划分节奏读……学会“读懂文意"以读促悟”“读中想象"。

2.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基于文本留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情节中感悟理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品悟文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等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仿写词语设伏笔

古人与友人送别有一个习俗叫折柳相送,《诗经》中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像“杨柳依依"这样的ABCC结构的词语,你们还能说哪些?

预设:白浪滔滔、炊烟袅袅、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白雪皑皑……

请同学把你推荐的词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文本,检查预习读流畅

1.检查预习,校准字音

课前老师给大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练习后和同桌合作,留了一个预习任务,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现在我来检查一下。

谁来读读看?

同学的表现真优秀了,完美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字言读准,句子读顺。但老师还是有一点遗憾的,因为觉得缺少点读文言文的味道。你有好办法?有道理,文言文是有节奏感的,把停顿读好,最好再能做到你说的声断气连,古文的味道肯定就浓郁了。

2.教师范读,读好节奏

我用你的方法试一试——教师范读。

谁能像我一样读?

预设:“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的停顿我帮你画下来。请你再读。

谁再读全文?

预设:“乎"的读法你处理的非常好。你在读的时候在它的后面稍作停顿,再延长,这样就读出了一咏三叹的感觉。请你带我们再读一次这个部分。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学会了他的方法,谁也能这两句读好?

预设:你真会学以致用。

再加上音乐,最好还能边读边让身体根据古文的节奏摇晃起来,就更有古人的感觉了。

谁再试试。

真像个小古人了。

我们现代人读书总有很多方法,我们有表示断句的符号,有标点符号,古人可没有。甚至他们阅读的文章还是竖着书写,从右向左读的。像这样,小古人们,你们还会读吗?

三、探究相知结合注释说文意

你们读得非常有韵味。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这个故事的大致意思,你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学,你读懂了哪个部分,或对哪个部分还有疑问,可以在全班分享。

伯牙弹琴谈的很好,锺子期听。没想到锺子期突然死了,伯牙就把琴弄破了,弦弄断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讲得既清楚又明白。

四、走进角色,拓展想象议知音

1.了解人物背景,理解伯牙琴艺高超

像每个动人故事的开头,两位主角相遇了。

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是春秋时候的一位贵族官员,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大师,他被人称作琴仙。那到底伯牙鼓琴技艺如何呢?请同学们回到文字当中,画出赞美伯牙鼓琴的句子。

预设:“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锺子期说这琴弹得真好啊,像巍峨耸立的泰山一样。

锺子期又说这琴可弹得真妙啊,像奔腾不息的流水。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锺子期,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出这些赞美的话。

我帮你读旁白。在赞美伯牙的时候,高山流水带来的感受应该是不同的,怎么能展现出这种区别呢?

(我听出了太山的巍峨,流水的感觉应该怎么表达呢?)

流水潺潺,柔美舒缓。

听到高山、流水,心境不同,赞美的语气自然不同,老师的眼前都有画面了,掌声送给你。

太山巍峨,适合男生雄浑的声音,流水柔美,适合女生沉醉的读,我们配合着读这一段。

掌声送给自己。

2.指导生字“巍”的书写

巍字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写的生字,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形声字。高山巍峨,所以这个字的形旁是上面的山,声旁是下面的魏。这个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协调。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山字头要写扁,左下角是个委字,横画稍斜,撇点要收,横画变提,右边鬼字注意笔顺,短横靠中,撇要注意穿插,别忘了写撇折点。整个字上窄下宽,收左让右。

请你在方格本上写两个。

3.创设情境,领悟相知

伯牙是高雅之士,锺子期是谁呢?他的高明之处在哪里呢?

听琴声就能听出来伯牙弹得是什么?

师:是啊,听琴音就能了解琴曲中蕴含的事物,这真是了不起的技能。

我想了不起的子期,一定不止能听懂这巍峨的泰山,洋洋的江河。伯牙鼓琴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杨柳: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杨柳,子期可能会这样赞叹“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白浪,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善哉乎鼓琴——

生1: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白浪。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秋雨。子期?

生2: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秋雨。

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白雪。子期,我们一起来赞叹。

生3: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高山流水音乐)

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秋风,我们一起赞叹。

师:这就是——

生: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一定能知道。在以前可能没有人能够道出伯牙的心声,而今天偶遇了子期,子期却能够心领神会。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这就叫作——知音(板书)

四、拓展想象,感悟知音

1.知音相见,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势,于是呀伯牙夜宿子期之家,再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同学们,你来想像一下,偶遇知音他们可能会做哪些事情?

2.第二天伯牙还有要事在身,他们不得不在汉江边依依惜别。请问这千载难逢的知音,在他们惜别之时,他们可能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不管是以琴相送、以谱相送,以礼相送……最重要的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这才叫作——知音。

五、感受追思,深度体会悟知音

1.补充资料,感悟伤心

师:传说他们二人在汉江边分别时,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而且约定来年的中秋再次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满怀期待来到了汉江边,谁知迎接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疾身亡。谁来读读这段话?

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来追悼他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体会情感,感悟绝弦

伯牙,破琴绝弦,你不为自己高超的琴艺感到可惜吗?

破琴绝弦,何等悲壮。此时此刻,你是伯牙,你又会怎样读这句话。

3.人们不忍一对朋友这样的生离死别,他们用另外的艺术形式,让知音复活了。于是,才有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些诗句。

师:孟浩然在《示孟郊》中说

生:“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师: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写道

生:“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王安石在《伯牙》中这样表达。

生:“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师:此时此刻,和着《高山流水》的琴声,心中感念着知音之情,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个古老的故事,去感受他们荡气回肠的知音之情。会背了的同学,可以尝试背诵。

六、传承文化,高山流水觅知音

同学们,今天的这篇课文、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已经2,000多年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它?

生:因为知音难觅。

师:因为知音难觅,所以故事就传为千古。

生:我们也要学习伯牙和锺子期,因为他们是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

师:也就是说,其实你也特别想找一个,能够理解你和欣赏你的知音,是吗?

师:高山流水觅知音。

你们知道吗?在1977年,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曾和世界名曲一起送上太空,我们在向宇宙寻求知音。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我们依然奏响了《高山流水》,在向世界寻求知音。

课堂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的美好情谊。战国时的孟子这样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唐朝的李白这样说,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宋朝的王安石这样说,人生乐在相知心。在1977年,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曾和世界名曲一起送上太空,我们在向宇宙寻求知音。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我们依然奏响了《高山流水》,向所有的天下有识之士,来表达我们的知音之情。所以知音穿越千年到今天,可能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苦苦寻觅知音,也祝愿大家早日找到自己的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杨柳依依

白浪滔滔知音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扎实:

一、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让学生品读文章的韵味,在读中欣赏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思想之美,人性之美。还要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层层悟读中,走进那个高山流水间感天动地的故事。此任务的实现,我设置了3个层次的朗读:

1.读准课文

我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准文中多音字:“少选之间”的“少”,“汤汤乎若流水”的汤,“以为世无足复为古琴者"中的两个“为”字。帮助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2.读好节奏

我先以范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读准节奏,在指导朗读中帮助学生逐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如《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乎”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朗读时要适当停顿在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反复的朗诵,既帮助了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抑扬顿挫,感悟古代汉语的音乐美,同时也为落实借助注释理解文意的教学重点打好基础。

3.悟读课文

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知音之情的“遇喜失悲”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读展悟。实现由朗读到理解,再由理解到朗读的思想升华。

回顾教学过程,整堂课对朗读的指导层层深入,目的明确,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补白,感受知音之美

从导入过程开始,我就紧紧抓住朋友这一主题,有选择的要求学生将ABCC结构的词语写在了黑板上,为后面利用这些词语创设情境打好了基础。

锺子期不止能听懂伯牙琴声里的高山、流水,无论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的是什么,锺子期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懂,才是伯牙子期知音之情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