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_第1页
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_第2页
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_第3页
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_第4页
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33考研中国地理高分笔记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高分笔记(833中国地理)第一章区位和疆界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地貌类型多样,影响中国农副工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经济结构差异化,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差异性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自东向西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大陆架的推进位矿产渔业资源开发创造条件.造成人口分布的极大不均1.从中国建材工业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中国的建材工业布局存在三大趋势:(1)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新建、扩建一批骨干企业,以弥补沿海地区建材产品的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2)通过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增加,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3)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1)中国电子工业的布局目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①布点分散,重复太多;②企业生产规模小;③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④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2)今后,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将在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的环境和国家指导下进行调整,其总的趋势有两方面:①坚持“基地式”建设方针,集中力量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理顺上、下游产品的配套关系,尽快形成主要产品特别是元器件产品的经济规模;②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电子组装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失去优势,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这些发达地区电子工业的内部结构则将逐步走向升级。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1)景观划分的实质是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2)各类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均是该类景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①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的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按照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即把自然特征相似的地域划分为一个区,在发生差异变化的地方确定为区界,然后对这些自然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其区域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自然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这就是自然区划;②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的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即为经济区划;③依据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即为人文景观区划,简称人文区划;④景观的综合划分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它是以上述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的,且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顺利进行综合区划的必要条件是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都切实可靠。同时必须指出:区划虽然是人为的划分,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划分,是各类景观客观存在的真实正确的反映,而且区划的对象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区划成果。(2)产业结构的布局着重国土开发和利用,但决不能忽视国土的治理与保护,其发展战略有二:①合理布置城市工业,污染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水方向;从全国来看,污染工业布置在沿海比在河流上游优越,当然仍须重视“三废”治理。②加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防治,加强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黄土高原的农田改造以及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与维护。第九章东北区3、论述东北区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真题)。总的来说,东北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其现状如下:(1)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的基础,陆续建成了多个全国最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位居各工业部门之首。(3)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为资源建起了能源生产基地,成为强大重工业基地的必要的保障。(4)以大庆、吉林市、辽阳、大连、盘锦、锦西和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是我国化工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随着石油、天然气的进一步开发,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该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5)轻纺、建材、食品、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等其他骨干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纺织工业部门齐全,乃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食品和其他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发展远景,潜力巨大。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四:(1)排水不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沼泽化。(2)、水土流失严重,涝害突出。(3)土地利用不合理,缺乏治理、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春旱、伏旱、秋涝及低温冷害频繁是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1)东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这与其区位偏远、人文旅游资源少有关。(2)其开发方略为:须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旅游,结合对外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开发进步,具体可以从四方面予以开发:①该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且艺术活动种类多,应结合各种冰雪艺术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②多处火山熔岩风景名胜响誉海外,生物资源丰富,温泉众多,特色旅游资源丰富;③山、水、海岛等处的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观光旅游胜地;④沈阳故宫仅次于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之一,其满族文物存量丰富,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价值。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1)根据东北区资源与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有三:①充分发挥资源与经济优势,深化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建成现代化的重工业基地;②同时经济发展轻工业,大力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使该区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地区布局合理的经济区;③充分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亚经济圈。(2)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改革对策有六:。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1)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有三:①陆地边境线漫长且有一些良好的开放口岸以及与之相连的交通线;②位于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日本共同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部,地缘优势明显;③该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软、硬环境优势:①硬件:加强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南大连、北满洲里两大口岸中心;②软件:各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要求的专门化人才,提高了该区综合开放的能力。第十章华北区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1)、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方面:①首都优势,即其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和地位独一无二,同时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等中心使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②经济优势,即北京是中国北方经济力量雄厚的综合产业城市,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现代化发展;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优势;④旅游优势。(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运转;②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城市污染严重,植被稀疏、绿化不足,加之工业大部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内,造成空气、噪音和地表水等严重污染。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答: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以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形成一个经济圈,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京津冀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第一层次,其中京津唐又是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之一,它是靠其优越的区位、首都北京的作用、港口与资源条4、论述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专业化发展的措施和主要成就。(1)华北平原农业开发近年来主要通过采取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增肥改土,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种田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5、简述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区域优势、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点地带。(1)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3省和京津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2)区域优势:位于中国北方通向海洋的门户,6、试论述经济区的定义、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重要地位、区域优势及今后的发展方案。(1)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2)经济区因其目的和内容可分为三大类:①经济类型区,系根(3)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全国可分为七大综合经济区的方案,其中“环渤海经济区”的①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3省和京津2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②重要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一直是国家基2.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A,太阳的地理效应:太阳能是地球表面一切生命活动和物质过程的基础。太阳地理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太阳对地表物质运动和生命过程产生影响。地球形状和地球与太阳的运动位置关系,使得地球表面不同位置接收太阳辐射能存在差异,岩石受热,膨胀,风化为地表物质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形成大气循环,流水作用,为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同时它为地球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适合的温度环境;并且它还为人类提供现阶段所使用的能源。其二是太阳对地球气候过程和生物过程产生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为剧烈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环境过程;地球磁场和太阳黑子的同步活动作用影响到整个星际环境和地球气候;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生物某些疾病存在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B,月球的地理效应:月球通过一公里作用使得地球物发生类似于潮汐的周期性弹变,从而影响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C,其他天体的地理效应:宇宙中众多其他天体的应力作5.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A.人工地貌过程:包括开矿与建筑等直接的地貌过程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间接的地貌过程;B.人类沉积物的形成:工业生产制造的水泥,砖等;C.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人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改良和施加废料的建设性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的破坏性的影响;D.触发地壳运动:对油田,地下水的抽取,工程建设导致地质活动频繁。(2)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2011真题)A.改变大气成分: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B.大气污染:生产和生活的粉尘和有机化合物;C.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候环境;(3)人类对水圈的影响:A.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跨流域调水B.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影响蒸发过程,影响水汽输送,影响降水过程。影响径流过程,增加地表水来源。C.水体污染;工农业化学污染,生活污水排放污染。(4)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6.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地球能量基本来源为三种,来自太阳的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能;来自地球以外天体对地表物质和地球对地球对地表物质的引力能1)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是通过无机界中能量转换和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换完成的。A,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地表物质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大量耗散,转变为热能;地球形状使得地表受热不均而形成不同的气压梯度和气温梯度,使得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和流水作用的形成,太阳能转化为大气环流和水流的动能;由7.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式主要是通过水,大气的运动和生命活动完成的。尤其是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是有机结合无机界之间转化的中介。包括四个方面的循环:(1)地质大循环,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陆地和海洋间物质的变化和海底物质和地幔物质间的物质变化循环。(2)水循环,是指在太阳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从水面,陆面蒸发,从植物叶面蒸腾,化成水汽,气流带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凝结,降水,汇集,渗入或流入地下,流入大海,并循环往复。8.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性:地球形状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决定,影响气候、自然、人类;2)海陆梯度地带性: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决定,影响气候、自然、人类;3)垂直地带性:地面受热的长波辐射随高度递减以及山体高度大气层热交换的程度,影响气候、自然、人类;地域分异规律的共同特征:本质上都是与太阳辐射能或太阳辐射能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表现形态上它们都是沿着某一方向有规律的梯度变化,沿某一方向延伸条带状分布;它们都是在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地理现象。(2)产业结构优化:克拉克产业分类,功能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3)劳动地域分工内涵:体现在区域产业调整和优化上。一方面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使产业结构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点。(4)遵循的原则:A.专门化与多样化想结合的原则:主导产业专门化为龙头,扶持潜导产业,保护支柱产业,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B.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资源赋予的优势。C.经济规模原则:集中投资形成规模。D.地域联系原则:分工要建筑在区域间紧密经济联系之上。E.产业区位原则:区位布局最佳位置。(5)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雷同和地方保护主义;二元化现象(发达与发展国家,发达与欠发达地区)。23.产业集聚理论;文明迁移的形式:1)扩散性迁移即文化在其原地依然存在,同时又由于种族或民族的部分移动而迁移到异地。2)移动性迁移即由于自然资源的枯竭、更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土壤资源、水资源的枯竭,使人类丧失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从而迫使文化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46.中国生态文化区;1)生态文化: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2)生态文化区: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地域。70.区域发展研究(1)区域的全面发展观,及区域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而应当是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等全面的发展(2)区域协调发展观,及区域发展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3)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观,及指区域发展与环境的和谐。71.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010年真题)地理信息技术包括现代地图技术,遥感判读,制图技术和GIS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现代地理学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在以下三方面:(1)数字化(2)多维动态可视化(3)智能化72.现代地理学的特征(2011年真题)(1)现代地理学是统一的地理学:地球表层的人类作用与自然作用的相互融合,认识自然过程离不开人类作用,分析社会过程也不可忽视环境作用。思考认识问题的方法、角度,要从自然环境与人文两个方面去考虑,并重视连着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现代地理学是综合的地理学:单一从一个角度很难揭示地球表层的本质和规律,现代地理学承担起了综合研究地球表层的任务。(3)现代地理学是全球的地理学: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地球环境系统,认识路线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教的,自然角度去看,全球空间问题,空间演变规律问题,都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点。现代地理学必须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去认识社会与地理环境。(4)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的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必须有强大的应用层面,切实解决社会经济发在的实际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协调都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标,参与决策,规划和设计,实施是地理学家的责任,现代地理学发展起来的区域规划方法,生态设计技术等都是现代地理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贡献。(5)现代地理学是高技术的地理学:3s技术的发展,数字地球的提出,给地理科学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方法手段的革命带来了科学理论的革命,地理科学家对空间及其演变规律的观察,对资源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了解,在观念上和认识深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地理学将发展成为高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型科学。73.中国现代地理的走向以及发展展望(1)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优越条件。a)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有一只强大的科研队伍。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复员辽阔,地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为地理学发展创造了广阔发展天地。c)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处于激烈的动荡变化和改造升级中,需要相关的地理科学理论作为支撑。d)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在中国有强大的社会需求,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世界地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3)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应具备的条件a)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得为和文化影响力强大b)主导科学研究的范式c)有一大批世界级地理科学家和巨大影响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6、湖北省城市等级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引导?提示:研究显示:(1)该省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且区域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基本一致。(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类型现状正处于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有着“沿路、沿江、沿线”的三沿特点,次级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变化类型有着向均匀型演变的趋势。(3)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化正处于初步网络化阶段,大中城市向心集聚和扩散2种力量基本均衡,城市总体空间分布有着“沿江”的一元性向“三沿”的多元性演化的趋势1.突出一个核心,提升武汉城市功能武汉既是华中地区、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又是鄂东武汉城市次级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调整该市的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出武汉在湖北省地区的空间综合带动功能,即注意建设武汉固有的交通枢纽功能,在完善武汉城市环线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修建京珠高速公路武汉段、武十高速公路等,以期快速发展“金三角经济高地”,形成密切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同时,在湖北省规模结构相应的调整过程中,注意该省固有存在的城市首位度过高、城市等级规模分布又有着向较高级首位型的演变趋势的特点,在以优化武汉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紧邻武汉200km以内的几个地区性中心城市来解决湖北省城市首位度过高的问题。2.发展“四面”,搞好四大次级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建设通过以上的分析,湖北省四大次级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地域组合及空间结构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所以,在4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具体来说:(1)武汉体系发展历程较久远,其城市体系空间发展基本处于网络化初级的较高阶段,城市分布等级规模发展一直处于首位型发展阶段,城市职能地域组合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冶金、机械、港口组合型,城市地域空间分布呈“X”状,所以,武汉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发展要以网络开发为主,在呼应武汉大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分布拟以武汉为中心,呈圈层与以武黄经济带、武宜长江带和武襄铁路带为轴线着重布局,以期带动武汉城市体系和周边城市体系的发展。(2)荆州城市体系发展历程也较久远,其城市体系空间发展处于网络化初级阶段,城市分布等级规模发展由首位型分布向中级均衡型转化阶段,城市职能地域组合已经形成较突出的食品、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组合型,城市分布以荆州为中心,呈现出克里斯泰勒的变形“六边形”状分布。其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应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化开发模式为基础,城市布局以沿宜黄高速公路、长江为东西,以焦枝铁路、襄荆高速公路为南北的“井”字型布局。(3)宜昌城市体系发展历程较短,其城市体系空间发展处于两核集聚扩散阶段,城市分布等级规模发展由首位型向自然型转化阶段并有均衡型演化趋势,城市分布以宜昌、襄樊为中心,沿长江、清江和焦枝铁路的倒“I”形状分布。其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应以交通为先导,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础,城市布局沿长江、清江和焦枝铁路、318国道来布局。(4)襄樊城市体系发展历程较长,其城市体系空间发展处于两核集聚扩散阶段,城市分布等级规模发展由首位型向次位型转化并有首位型演化趋势,城市分布以襄樊、十堰为中心,沿汉渝和焦枝铁路呈“十字”形布局。其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应以交通为先导,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础,城市布局沿汉渝铁路、焦枝铁路、襄荆高速公路(拟建),207国道、316国道进行布局。3.强化“两轴四线”,优化城市密集带建设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调整必须以长江和汉渝铁路为一级轴开发线,长江本是我国的一级开发轴线,襄渝铁路是我国的三级开发轴线,它们可作为湖北省城市空间布局的一级轴线。目前,湖北省的城市沿此两线集中分布了17座城市,占城市总个数的47%,未来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必须强化这2条主轴线。湖北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调整的“四线”是指京广铁路、京九铁路、焦柳铁路和宜黄高速公路,目前,全省城市沿此“四线”分布了22座,占城市总个数的67%,未来湖北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可以依托此“四线”促使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7、全面分析武汉城市区位选择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答:自然因素: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联系(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气候);地处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而且交通便利(河流)。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丰富;水里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自由发挥)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题的重型工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同时技术设备的陈旧化,有的甚至是解放初期的设备和制造工艺,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其保守封闭的意识强,改革缓慢且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文化技术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造成信息不畅,市场开拓不足,给其进一步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很大的阻力,使得其在全国的工业地位下降。东北区重工业基地主要有:1)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钢铁工业作为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本溪钢铁为主,建起了类似于大连钢铁,抚顺钢铁等在内一系列钢铁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居于各工业部门之首。它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承担着推动我国新技术创新与革命的重担。而东北区重型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严重制约着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提高。3)以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基地。东北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基地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体系,为建立能源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力条件。4)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5)其他骨干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利用其自然资源,农业自然以及较发达的机械工业优势,轻纺,制糖,食品,医药,木林加工工业得到较全面发展。(2)意义可以根据以上回答套取。可以围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得到答案。但要注意语言的组织。2008年中国地理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共30分)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工农业建设和发展,为其工农业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1)自然优势体现在: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最高,且分布集中,而且可垦殖荒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都有着深厚肥沃的表土层。全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小,计较容易改造,增产潜力较大。东北区牧草生长期长,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合多种牲畜饲养。本区水面广阔,适宜多种鱼类生长。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盛,保证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本区径流多受季风性降水影响,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均匀,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交替变化的特点。多巨大的向斜式自流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本区三面环山,源于山间河流的中上游坡度较大,有较多的水能资源,有力地支持工农业生产。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高,配合较好。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有色金属以及稀有元素丰富。矿种比较齐全,而且资源分布范围较广,互相配合良好,便利于开发。(2)工业基地建设:(见2006年中国地理第三题)3)农业基地建设:基本特征: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东北区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相对而言,本区畜牧业发展较慢,与饲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很不相称;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本区耕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为主。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地势地平,春旱,伏旱,秋涝,低温冷害频繁,以及农业生态破坏,土地生产效率不高。丰富。本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进一步开发潜力大。多年来三江平原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地位。本农业基地发展方向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林业,渔业,牧业比重。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统筹治理。要发挥好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前面规划,综合利用。(4)对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工农业基地建设分析,我们要知道,东北区工业发展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发展信息技术,以推动工业发展,并与自然,社会发展相协调。农业基地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搞生态农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化,保证农业生态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2009年中国地理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共15分)1)以劳动力分工规律,以东北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面2)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挥重点特色工业的战略优势。从资源开发型产业结构转化为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型为主的产业模式,促进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煤电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发挥地缘优势,促进东北亚国际间资源与市场共同开发,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贸易质量。4)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稳步发展。5)推进资源结构型城市转型。开发新能源,改革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降低碳排放量。建设经济开发2010年中国地理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共15分)(根据以上三题可以得出答案)东北现象原因1)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2)技术设备的陈旧化3)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4)煤电运输与基地设施不足5)信息不畅6)文化技术基础薄弱7)保守封闭的意识强西部大开发(涉及到西北,西南,晋陕,青藏)2006年中国地理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1)强辐射,富日照。平均海拔高达4500m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高的地区。同时年日照时数也是青藏区一大特点。强辐射和富日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藏区的温度状况。2)高寒低温。青藏区时全国年平均气温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高原自然景观因海拔不同,而具有在不同程度上“偏向极地”的特点。冬季漫长或长冬无夏。3)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式青藏区的主要水汽来源。青藏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内递减速率快。山区降水略比相邻高原面丰富,但降水垂直梯度普遍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冬季降水极少。青藏高寒区基本地理特征:1.地形地势:地势高亢,有世界最高大山地,且历史年轻2.气候: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3.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4.土壤:土层浅薄,多冻土,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5.水文:内流河,大河源头,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6.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生态完整,工业落后,经济以畜牧业为主7.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8.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2009年中国地理3、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原因及对策。(15分)晋陕内蒙古区的晋陕黄土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地侵蚀严重。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市中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此外灌区土地此生盐碱化也是中国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部地区冻容侵蚀最严重地区。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不仅类型多,程度重,而且分布广泛,地域差异明显,这些都是特定环境下自然与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1)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多分布在我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处于季风与干旱过度地带,外营力西北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利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使相关力量叠加变化。(2)人文因子有如下三个方面: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削,变成农耕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本区经济较于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牧区居民对草场退化认识不清,导致土地退化。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牲畜需求量,养殖量上升,粗放经营,促使加剧土地退化严重。(3)对策:加强对宣传,教育,提高本区人民素质,养成合理利用草原,开发草原,保护草原的基本理念,保证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农牧民创造更大的收益,以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宜农宜牧地。同时要求合理安排单位面积草场畜牧数量,集约化经营,保证在草场的承载量之内,保证合理,科学开发。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开矿过程中要注意土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破坏之后环境的重建与恢复问题,减少破坏,提高修复效率,保证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反射率。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漫灌,降低干,太平洋和北冰洋三大水系;平均河网密度小,河流补给形式多样化,径流深值偏低且地区差异大,径流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显著,河流短小,有长有短的结冰期,河流有明显的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区别。多构造湖,冰蚀湖和风蚀湖。冰川广布,河流多冰川融水补给。大陆性与过渡性维度地带分异。植物类型多样,土地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荒漠,草原广布。山体高大,降水与气温的区域差异大,导致海洋性与大陆性山地垂直带谱分异明显。人类活动对宏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小,绿洲农业发达,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落后,交通条件不便,但发展迅速。(2)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西北地区基本地理环境特征,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水源缺失,河流短小,土地有机质低,多风沙等等因素我们都知道本区生态系统脆弱,工农业发展受到其基本的地理特征所限制。西北区只有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才能够促进其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向前推进。所以要大(2)对外开放政策: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稳定性技术开发,增加进出西南区的通道。加强边境大河水运开发,同时大力发展与近便入海口的交通联系。加大航空运输发展。为其对外开放创造基础条件。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同时建立配套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投资环境,促进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高本区居民素质,解放思想,加快开放进程。加快西南出海口通道建设,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发和利用东南亚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1.是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保证措施二、具体措施: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加3.入和人才培养4.加快改革开发的力度,引进外资5.思想解放和管理先行三、两个手段和三股合力1.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2.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3.加快改革步伐4.推进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市场机制,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产重组四、西南区经济发展战略1.强化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开放进程2.发挥山区优势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3.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4.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加速长江上游建设步伐5.加快西南通道建设,拓展东南亚市场6.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五、西北区发展战略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构建西北农业,能源石化,有色基地2.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区域实力3.培育市场体系,开拓旅游资源,促进资金积累4.依托“亚欧大陆桥”区位优势,大步东联西出5.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部崛起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1.大力发展农业,将本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家畜,淡水产品生产基地2.强化对交通和能源工业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3.改善现有的钢铁和石化基础工业,发展沿江耗水工业,避免重复建设4.发挥科技优势,调整结构,改善布局5.发展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障经济持续发展6.合理调整,保护环境,发展两型社会二、中部崛起的现实意义1.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科技比较发达,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全国大市场的形成2.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1.加强制度创新,培育区域发展的的市场基础2.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培育形成经济带和增长极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整合区域人力要4.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拉动民间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四、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两型社会配套体制建设;财政金融建设;科技人才支持;公共环境意识的培养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发挥区2.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3.坚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