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冬小麦原产于西亚、北非一带,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到各地。唐代是冬小麦空间扩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变,两税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两税法规定“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其中的六月和十一月正是冬小麦与粟等作物的成熟期。麦熟为夏税起收的时间标志,粟、稻等成熟为秋税起收的时间标志。全国各地缴纳的物品并非只有麦、粟二物,而是因地设项。夏税交纳时间与冬小麦成熟期吻合,但并非夏税征纳地就应是冬小麦种植区,银、钞、钱、绢都是非冬麦区纳税的替代物。那么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位于什么地方?宋人庄绰有言,“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春小麦春种秋收,周岁始熟;冬小麦秋种夏收,属于越冬作物,跨岁而熟。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这时陕西边地大致位于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即北纬38度附近;冬小麦的分布区应在此线之南,从陕西沿边向东进入河东路(今山西)辖境。府州(今陕西府谷)位于黄河岸边,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麦两歧”为小麦成长到一定时期才能看到的瑞兆,因此四月在府州看到“有麦两歧”当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欧阳修对与府州纬度相近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却留下这样的记述:“本军地寒,民不种麦。”府州与宁化军都位于北纬39度附近,由此看来这一纬度位置正值冬小麦北界的边缘地带。将陕西沿边春小麦种植区所在的北纬38度与河东一带的北纬39度连接起来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与中国气温带分布完全吻合,顺应这一趋势向太行山以东的河北路(今河北)延伸。由于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气温高于河东、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冬小麦的北界大约在北纬40度燕山一线。探讨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与气候变化,需要提及的是满志敏提出的9-13世纪冬小麦北界达到今长春附近的观点。《金史·食货志》载金代两税法:“夏税六月止八月,秋税十月止十二月。泰和五年……改秋税限十一月为初。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限以七月为初。”这项研究将金代两税法涉及的燕山以北(今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视作冬小麦分布区,并以此作为温暖期的证据。那么金代在这一地区征收两税中的夏税,究竞是征纳冬小麦还是替代品?最直接的证据是这里是否种植冬小麦。事实是辽金时期文献不仅只字未提塞外种植冬小麦,且与小麦相关的信息也十分罕见,这说明这里不属于冬小麦分布区,更不具备以此纳税的价值。冬小麦为暖温带粮食作物,冬季最低温度是其生长的制约性因素。至20世纪初冬小麦的北界仍维持在明长城以南。当代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与各种现代农业科技之下,冬小麦稳定分布区尚不能达到长春一带,金代又如何能至呢?沿横山、无定河经山西中部至燕山一线构成的冬小麦分布北界,经历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大体维持不变。(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剧烈变化,从而引发极端气候如极端高(低)温、干旱和水涝等频现,这非常不利于冬小麦生产的发展。气候变暖提高了总积温,导致中国冬小麦分布界发生变化。冬小麦北界有北移西扩趋势,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加剧。郝志新等研究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时就发现,在气候变化情况下,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较中国过去所确定的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1-2个纬度;杨晓光等人研究发现,甘肃西扩20km,青海西扩120km。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冬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提高产量。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在不同的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雨量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而中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冬小麦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这不仅导致冬小麦减产,还将显著增加冬小麦生产成本,不利于冬小麦生产。(摘编自蔡剑、姜东《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气候寒冷,宋代陕西沿边地区不适宜种冬小麦,较适宜种周岁成熟的春小麦。B.金代在燕山以北今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这一地区征收的夏税只能是春小麦。C.气候变暖促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部分春小麦种植区开始种植冬小麦。D.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对冬小麦的生长既有利又有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两税法的出台,导致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开始种植冬小麦,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B.唐代两税法征纳夏税的时间与冬小麦的成熟期吻合,但征纳夏税的地区不一定属于冬小麦种植区域。C.宋代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一般种植春小麦,此线以南一般种植冬小麦,这是由它们的食性与生长期决定的。D.材料二末段中“逆境”一词,主要指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所遇到的病虫草害,病虫草害加剧将导致冬小麦产量锐减。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刘一清《钱塘遗事》记载,闰三月初,东行过武清县,“四望桑麦青青”“土人云此地甚冷,五月方可养蚕,麦苗长不满三寸,六月方食麦”。B.烟台气候兼具北方低温寒冷和南方高热高湿的特点,培育出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适应性极强,推广到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C.梁斌的小说《烽烟图》中写到,老人说该种小麦了,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一年二十四节气,秋分到了。D.卢鋈提出,1946年1月平均气温-8℃的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而1950年1月平均气温-6℃左右的长城以北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历史时期温度带主要种植作物唐宋辽金明清20世纪初中温带栗、稻、春小麦暖温带冬小麦A.唐代的主要种植作物除了小麦以外,还有粟和稻等农作物。B.在中温带与暖温带的临界地带,宋代农民可能种植春小麦。C.辽金时期,塞外的人们既不种植冬小麦,也不种植春小麦。D.从唐至20世纪初,气候变化并未明显改变冬小麦种植范围。5.作者是如何判定沿横山、无定河经山西中部至燕山一线就是历史上冬小麦分布北界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B2.B3.D4.C5.①作者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物候标识来确定冬小麦的分布北界。②例如,引用宋代庄绰的话说明陕西沿边地区种春小麦的情况;使用“麦两歧”作为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比较府州与宁化军的位置关系;以及连接不同纬度位置形成的斜线与中国气温带分布的吻合情况。这些综合分析帮助确定了冬小麦的历史分布北界。【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探讨了冬小麦在中国的历史分布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材料一详细分析了冬小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强调气候对其种植北界的影响。材料二则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未来影响,指出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种植区域的北移和西扩。文章结合历史与现代视角,揭示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深远影响,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只能是春小麦”错误,材料一中指出,金代在这一地区征收两税中的夏税,但并未直接说明是征纳冬小麦还是替代品。因此,不能断定夏税一定是春小麦。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导致”错误,此处用法太过绝对,两税法并不是唯一原因。C.“这是由它们的食性与生长期决定的”错误,“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说明生长期和食性决定的是春小麦。D.“指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所遇到的病虫草害”错误,由“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可知,病虫草害是“逆境”之外的灾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表达了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分布界变化的观点。A.“四望桑麦青青”“土人云此地甚冷,五月方可养蚕,麦苗长不满三寸,六月方食麦”等,主要写麦生长的时间变化。B.“烟台气候兼具北方低温寒冷和南方高热高湿的特点”,主要写烟台气候的特点及培育的小麦品种。C.“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主要写二十四节气。D.“1946年1月平均气温-8℃的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而1950年1月平均气温-6℃左右的长城以北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提供了具体的温度变化与作物种植类型之间的关系,支持了材料二中提到的气候变暖导致冬小麦分布界变化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及理解图表的能力。C.“既不种植冬小麦,也不种植春小麦”错误,文中说了辽金时期塞外地区种植春小麦。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并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作者主要通过分析历史文献记录和物候标识来确定冬小麦的分布北界。②如,“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引用“两税法”的规定;“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引用 宋人庄绰的话;“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引用宋太祖乾德的话;“有麦两歧”是物候标识;“本军地寒,民不种麦”,引用欧阳修的话;“夏税六月止八月,秋税十月止十二月。泰和五年……改秋税限十一月为初。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限以七月为初”引用《金史·食货志》。通过这些历史文献和物候标识来确定冬小麦的分布北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孩子李娟①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呆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是呀,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在顾客看来,我们店里样样都有。清油呀,面粉呀,酒呀茶叶呀盐呀糖果呀,衣服裤子鞋子呀,汽水呀娃哈哈呀,还有电池和铁皮烟囱,还有补鞋子用的麻线和莫合烟——卷莫合烟的报纸都卖呢!可就是没有玩具。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空酒瓶子很好玩的,因为它可以用来装水;而且,装了水以后,还可以把水再倒出来。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②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禾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又和我妈商量了半天,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她只好把喷水壶买走了。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再想一想,(甲)我们居然卖喷水壶!居然在深山老林里卖喷水壶!③我后来认识一个叫库兰的小孩子,有一双银绿色的、漂亮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艳”的眼睛。她眼睛形状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凌乱而修长,像一种名叫“金丝献瑞”的菊花品种那泼泼辣辣的外圈花瓣。迎着这瞳子一看,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宝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可惜小孩子到底是小孩子,除了眼睛和牙齿干净以外,她的小脸上没有一处不是泥巴呼呼的,一双小脏手上,只有指甲盖儿是透明而洁白的,指甲缝里也藏污纳垢,黑黑的十个圆弧。本来小库兰还有满头蓬松浓密的金发的,还是自来卷呢,和她的绿色眼睛一配,整个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可是后来……后来嘛,她想让爸爸给自己买裙子(当然,一定是我妈怂恿的,这一带只有我们家店里卖小孩子裙子),就天天对她爸爸含蓄地嚷嚷着:“热,热,热……”她爸爸就当真了,三下五除二把倒霉的库兰剃成了小光头。这下小孩子再也不喊热了,也不指望新裙子了,又重新混入脏脏的孩子群中,手持大棒,勇敢地追狗,把这片草场上所有的狗追得从此没有一只敢靠近我们这片帐篷区。④库兰的姐姐——(乙)也许不是姐姐,也许只是库兰的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朋友而已——阿依邓,会弹电子琴。其实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的,他们好像天生对音乐一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的敲出来。阿依邓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大人们都很喜欢她。阿依邓勤快懂事,家里的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远远地只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或捡到什么好东西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先给她看。阿依邓就很认真地看,然后很耐心很温柔地一一作出评价,得到评价的孩子都满意无比,也得意无比。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但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我是说,还是那么认真努力,又涌动着源自朴素生活的本能的热情。⑤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吃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⑥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小家伙八岁,特征不够鲜明,所以混在一大群小孩子里的时候,实在很难单独注意到他。但是,到头来最令我吃惊的,就是他了。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劳动量更大。但是,无论如何,拿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当全劳动力的话……这些家长怎么想的?⑦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写出孩子们童年的神秘,也暗示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关注到孩子们。B.第④段提到阿依邓弹琴有揉面粉的架势,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神似,是指两种行为都蕴含着她内心对生活葆有的天然的热情。C.第⑤段“看起来很没意思”是从大人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孩子们在简单自然的生活中得到了宽广的幸福。D.第⑥段用“当然”“得”“自然”三词表明,在卡万家看来,八岁的小儿子从深山里赶牛下山回家实在不必大惊小怪。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一列举店里卖的商品,甚至使用破折号进行补充,都是为了突出店里样样都有却唯独没有玩具。B.作者描写小孩子玩喷水壶的情景,虽语言朴实,但画面感十足,表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C.作者取菊花、碎玻璃、宝石颗粒、花朵等孩子们常见的事物来描写他们,既合乎他们的形象特点,又与文章的主旨风格一致。D.文章叙写所有孩子都会弹琴和阿依邓深得大人孩子喜欢的内容,为下文描写阿依邓弹电子琴的情景作了铺垫。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9.作者在最后提到的“想得通”的道理正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请结合库兰和卡万家小儿子两个形象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喷水壶原本的功能在本地无用,我们当初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②这里孩子之间有着朴素的感情,情同姐妹。9.①作者想通的是,在这里人与自然千年来都是和谐共处,这里的一切始终是朴素自然的。②库兰与卡万家小儿子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和谐与自然:库兰的美丽是自然的,不需要外在的裙子装饰,哪怕是脏脏的,哪怕是凶悍的;卡万家小儿子表面上看是超出年龄的坚强,实则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并不害怕自然。【解析】【导语】李娟的《孩子》通过描绘山里孩子们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独特方式。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孩子们的纯真与快乐,尽管缺乏现代玩具,他们依然在大自然中找到乐趣。作者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生活,反思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强调自然与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充满对孩子们的关爱与理解,揭示了生活的本真与质朴之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A.“也暗示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关注到孩子们”错误。根据第①段“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可知,作者强调山里的生活环境特殊,孩子们的成长方式与外界不同,因此显得神秘,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人没有关注孩子。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为下文描写阿依邓弹电子琴的情景作了铺垫”错误。根据第④段“其实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的,……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的敲出来”可知,作者提到所有孩子都会弹琴,主要是为了突出山里孩子对音乐的天赋和敏感,而不是为了铺垫阿依邓弹琴的情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①喷水壶在城市里通常用于浇花,但在山里,几乎没有种植花草的习惯,因此喷水壶在这里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作者用两个“居然”表达了对卖喷水壶这一事实的惊讶。这种惊讶源于喷水壶在山里的用途极为有限,几乎没有人会专门买它来浇花。②作者用“也许”表达了对库兰和阿依邓之间关系的猜测。她们可能是姐妹,也可能是朋友,这种不确定性反映了山里孩子之间的关系较为模糊和自然。无论她们是姐妹还是朋友,阿依邓对库兰的关心和照顾都体现了山里孩子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血缘关系,更多地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主旨的能力。①人物形象:库兰有一双美艳的眼睛,她的美丽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装饰。即使她的脸和手都是泥巴,指甲缝里藏污纳垢,她的美丽依然无法掩盖。这种美是纯粹的、未经雕琢的,反映了山里孩子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库兰的父亲因为她的要求把她剃成了小光头,这看似是对她的不理解,实际上是她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库兰并没有因为失去美丽的头发而感到不快,反而更加勇敢地参与各种活动,如追狗。这种适应性展示了山里孩子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接受。卡万家的小儿子在八岁时就能独自赶牛下山,这在外界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种超出年龄的坚强和独立,是山里孩子从小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结果。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了自我保护和承担责任,这种能力是自然赋予他们的。卡万家小儿子的行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坚强,更反映了山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们不惧怕自然,而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使得山里人在面对自然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②主旨:作者通过库兰和卡万家小儿子的形象,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山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生活方式历经千年依然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这种和谐与自然不仅是山里孩子成长的背景,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材料二: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材料三:太史公与司马温公所言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不识之正A行伍B击刁C斗D治军E簿F守G兵之H将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亦远斥候”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远”意思不同。B.“且将仇其上而不服”与“因人之力而蔽之”中的“而”用法相同。C.鲜,少、很少,与“鲜为人知”“鲜廉寡耻”中的“鲜”意思相同。D.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相”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自谦的话语和士兵对程不识的挖苦,侧面肯定了李广是一个颇有谋略的将领。B.司马光认为,普通人喜欢安逸恣乐而看不清楚身边的灾祸,统领大军如果不严明法纪,是很危险的。C.王夫之认为,无论是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还是简易地防守,都可能会让敌人寻到战机,导致战事不利。D.对李、程二将,司马迁多陈述史实,司马光和王夫之则对史实进行评论,王夫之的观点更加辩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2)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14.请分别概括司马光、王夫之对“李广和程不识统兵方式”的评价。【答案】10.BDF11.B12.A13.(1)凭借李广的才能,像这样(带兵)是可以的,然而(这种方式)不可以作为(带兵的)准则。(2)兵的将领(带兵)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统率将领的人(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这些情况)不可以用一种标准来衡量。14.司马光的评价:①李广的统兵方式过于简易,虽然士卒乐于效命,但不可作为常法,因为后人难以效仿,且可能导致军纪不严,士兵不服管教,从而造成军队的覆亡。②程不识的严谨治军方式虽然士兵感到烦扰,但能够保证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不会轻易败亡。王夫之的评价:①李广的简易方式,适合统率少量士兵进行进攻。②程不识严格整顿队伍,适合统率众多士兵进行防守。③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优点。【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李广和程不识两位将领的不同统兵方式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多样性。司马迁通过史实陈述,表现了李广的简易和程不识的严谨。司马光则从法纪严明的角度批评李广的方式,认为其不可效仿。王夫之则提出辩证观点,认为将兵之道不拘一格,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三者共同探讨了军事指挥中严谨与简易的平衡问题。【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程不识严格整顿队伍编制,(晚上)敲打刁斗,处理军中事务,是防守型的将领。“不识”指程不识,“行伍”作“正”的宾语,在B处断开;“刁斗”作“击”的宾语,在D处断开;“守兵之将也”判断句,单独成句,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形容词作动词,在远处布置;/远处的。句意:但也在远处布置了侦察哨。/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B.“用法相同”错误。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并且将会仇视他们的上级而不服从。/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句意:很少有不灭亡的啊。/很少有人知道。/无廉洁之操守且不知羞耻。D.正确。句意:那么敌人会趁着他的漏洞来攻击他。/你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弃回娘家。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程不识自谦的话语和士兵对程不识的挖苦”错误,材料一中程不识的话是对李广和自己部队的评价,不是自谦之语。根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可知士兵认为跟随程不识很辛苦,并没有挖苦他。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借;“材”,才能,本领;“焉”,这样;“法”,法则,准则。(2)“术”,方法、策略;第一个“将”,动词,统率;第二个“将”,名词,将领;“论”,评论,衡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司马光的评价:①“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表明李广带兵让士兵人人自便,比较简易随意;“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指出凭李广的才能这样做可以,但不能作为法则,因为后继者难以效仿;“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强调了李广这种简易统兵方式的害处,即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时无法抵御;“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说明效仿李广统兵,很少有不灭亡的。②“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描述程不识严格整顿队伍编制、敲打刁斗、治理军队严格细致。“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表明程不识的统兵方式虽让士兵烦扰,但能使敌人无法侵犯。“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认为效仿程不识,即使没有功劳,也还不至于失败。王夫之的评价:①“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指出李广统兵简易,是进攻型的将领。“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说明李广的方式适合统率少量士兵。“简易以守,则敌乘其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指出简易的方式用于防守会被敌人趁机攻击,统率众多士兵时采用简易方式则容易溃败。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表明程不识严格整顿队伍,是防守型的将领。“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说明程不识的方式适合统率众多士兵。“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指出用严谨的方式进攻,敌人会窥探到行动规律而使进攻无功。③“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认为李广和程不识各有长处。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汉武帝身边的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也担任长乐卫尉。程不识过去和李广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驻。等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有好水草的地方驻扎,住宿停留时,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的事务,但也在远处布置了侦察哨,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严格整顿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势,晚上敲打刁斗,军官和士兵处理军中事务直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然而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的军队非常简易,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他们,就无法抵御了。而他的士兵也安逸快乐,都愿意为他拼死作战。我的军队虽然事务繁多,让人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们。”当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畏惧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乐意跟随李广而认为跟随程不识很辛苦。(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材料二:臣司马光说:《易经》上说:“出兵作战必须依靠纪律,不遵循纪律,不论胜败都是凶。”这是说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却不用法纪,没有不凶险的。李广带兵,让人人自便。凭李广的才能,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这作为(带兵的)法则。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继承者很难做到,何况与他同时担任将领的人呢!一般人的性情,喜欢安逸放纵而看不清楚眼前的灾祸,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带兵很烦扰而乐意跟随李广,并且将会仇视他们的上级而不服从。这样看来,简易的害处,不只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而已!所以说“军事行动要以严格终结”,作为将领,也只是严格罢了。这样的话,效仿程不识,即使没有功劳,也还不至于失败;效仿李广,很少有不灭亡的啊!(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材料三:太史公司马迁和司马温公司马光所说的都是片面的言论。靠武力平定天下的人,有统率士兵的,有统率将领的。作为将领,有进攻的时候,有防守的时候,有统率众多士兵的时候,有统率少量士兵的时候。程不识严格整顿队伍编制、(晚上)敲打刁斗、治理军队严格细致,是防守型的将领。李广带兵简易,让人人自便,是进攻型的将领。约束队伍严格整齐,侦察详细周密,是统率众多士兵的方法。晚上不敲打刁斗报警,文书简略,是统率少量士兵的方法。用严谨的方式进攻,那么敌人会窥探到他的行动规律而使他无功而返。用简易的方式防守,那么敌人会趁着他的漏洞来攻击他。统率众多士兵却采用简易的方式,那么就会指挥不灵而容易溃败。统率少量士兵却采用严谨的方式,那么就会受拘束牵制而自取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自有他们的长处,而关键在于统率将领的人罢了。统率士兵的方法不止一种,统率将领的人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君主,是统率将领的人。大将,是既统率士兵又统率将领的人。(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寄苏州白二十二①使君张籍三朝出入紫微臣,头白金章未在身。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②春。【注】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称。53岁的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苦于事务繁杂,萌生退隐之意,友人张籍作此诗相赠。②曲江,指长安城内的曲江池,唐代科举及第的士子均于此得到朝廷的赐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紫微”“金章”来点明白居易多年来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功成名就。B.颔联写诗人回忆当年与白居易同登金榜,感慨今日却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C.颈联诗人用雾笼柳林、宛转莺鸣来营造意境,表达希望友人心情可以舒畅的关切。D.整首诗语意深长,耐人寻味,字里行间传达出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16.有人认为尾联既有诗人与友人的共情,也有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共情。前一句写处在此情此景的人,可以吟诵诗句,前往幽静的山寺;诗人以同理心想象朋友的处境,表达自己的共情之意。②劝慰、鼓舞。后一句表面上写白居易忘记赐宴曲江时的春风得意、满腔抱负,实则是委婉劝慰友人不要心生退意,应振作起来,满含安慰和鼓舞之意。【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寄赠友人白居易,表达了诗人张籍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关切之情。开篇以白居易的仕途成就引出,接着回忆两人昔日同登科第的情景,感慨如今各在一方。诗中描绘苏州的自然景色,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寄托对友人心情舒畅的期望。尾联通过在山寺吟诗的场景,既表现出对友人现状的理解与共情,也含有劝慰之意,劝友人放下烦忧,享受自然之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功成名就”错误,诗中虽提到白居易曾是朝廷重臣,但“头白金章未在身”表明他并未获得相应的荣誉,反而有些失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意思是:此时在山寺之中吟诗,知道你已经忘记了当年曲江宴饮的快乐。①“此处吟诗向山寺”这句诗描绘了白居易在苏州的生活情景,他可以在风景优美的山寺中吟诗作赋。张籍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对白居易当前生活环境的理解和同情。虽然白居易身处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仍然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宁静。这种共情体现了张籍对友人的关心和支持。②“知君忘却曲江春”中的“曲江春”指的是白居易在长安科举及第时的荣耀时刻,那时他春风得意,满怀抱负。张籍在这里说“知君忘却”,实际上是在委婉地劝慰白居易不要因为目前的繁忙和压力而失去信心,不要总是怀念过去的辉煌。相反,应该积极面对当前的生活,寻找新的乐趣和意义。这种劝慰中蕴含着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继续前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要在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措施,防微杜渐。(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广胸襟。(3)生活在自然之中,“空山”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答案】①.其安易持②.其未兆易谋③.山不厌高④.海不厌深⑤.空山新雨后⑥.天气晚来秋(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兆、厌、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①这里有千古悠长的串场河,见证着昔日盐运的兴盛;这里有人气“宝藏”——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诉说着古老文化的魅力;这里更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承载着历代农耕的辉煌。最让人深深迷恋和为之自豪的,是它数不清的“非遗”,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犹如漫漫时光长河里熠熠生辉的珍珠,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A)。②淮腔串烧、渔鼓道情、淮剧,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旅游。那栩栩如生的建湖面塑,技艺之精湛令人(B);③在璀璨的花灯下,映照着窗棂上精妙绝伦的冈西剪纸;静谧优美的水乡夜色里,那韵味醇厚、婉转悠扬的淮腔唱词,总是会让听的人激情澎湃、心驰神往;人头攒动的高台之上,那精彩绝伦、目不暇接的建湖杂技,总是看得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建湖夜晚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芳香四溢的上冈草炉饼和令人回味悠长的建湖藕粉团,总是让人(C)、欲罢不能……④不胜枚举的“非遗”文化,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这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魅力小城,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体验舌尖上的美食,领略建湖“非遗”的无穷魅力。18.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四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答案】18.A.历久弥新B.叹为观止C.垂涎欲滴19.②淮腔串烧、渔鼓道情、淮剧,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旅游。③璀璨的花灯映照着窗棂上精妙绝伦的冈西剪纸。【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前文“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可知,这里强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的考验,不仅没有被遗忘或消失,反而更加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故可填“历久弥新”。历久弥新:指经历的时间越长久,越显得更新鲜或更有活力。B处,根据前文“那相相如生的建湖面塑,技艺之精湛令人……”可知,此处表达对建湖面塑技艺的高度赞赏,故可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令人赞叹不已。C处,根据前文“芳香四溢的上冈草炉饼和令人回味悠长的建湖藕粉团,总是让人……、欲罢不能”可知,这里描述美食的诱人之处,使人难以抵挡其诱惑,故可填“垂涎欲滴”。垂涎欲滴:形容非常想吃的样子,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标号句子语病有二:②句,“吸引着”和“慕名前来”语义重复。“慕名”指仰慕名声而来,此处指中外游客被淮腔串烧、渔鼓道情、淮剧吸引而来,与“吸引着”语义重复,应删去“慕名”。③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在……下”,从而使“璀璨的花灯”为句子的主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种新的旅游趋势——县域旅游热正在悄然兴起。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小县城,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过去,很多人习惯于像走马灯一样浏览景点、拍照留念;如今,大家更关注旅行的体验感、精神获得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旅游,不再是人云亦云地趋之若鹜,相反,在他乡寻觅生活乐趣,松弛惬意地放松身心才是“诗和远方”的理想模样。于是,热衷旅游的人们以各类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攻略、图片、视频作为出游的最重要参考,很多县级城市中的小众景点频频“曝光”,一不小心变成了“网红”,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县域,你仿佛踏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好像在诉说着往昔故事的雕花窗,图案精美,灵动而又古朴:错落有致的古楼阁,飞檐如翼,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饱经风霜、苍劲质朴的老匾额,犹如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千城千面的异质性景观,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文旅消费需求,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请用三个偏正短语概括县域旅游热出现的原因。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答案】20.①精神获得感的追求②社交平台的影响③千城千面异质性景观21.图案精美的雕花窗,灵动古朴,好像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错落有致的古楼阁,飞檐如翼,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饱经风霜的老匾额,苍劲质朴,犹如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①“如今,大家更关注旅行的体验感、精神获得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旅游,不再是人云亦云地超之若鹭,相反,在他乡寻觅生活乐趣,松弛惬意地放松身心才是‘诗和远方’的理想模样”内容可以用“精神获得感的追求”概括。②“于是,热衷旅游的人们以各类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攻略、图片、视频作为出游的最重要参考,很多县级城市中的小众景点频频‘曝光’,一不小心变成了‘网红’,吸引了众多游客”内容可以用“社交平台的影响”概括。③“千城千面的异质性景观,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文旅消费需求,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内容可以用“千城千面的异质性景观”概括。【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①原句是三个分句组成,分别描述雕花窗、古楼阁、老匾额。每个分句都是先点明描写对象,然后描述其特点或给人的感觉,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画面感。②根据原句提取原句关键信息和特点。对于雕花窗,关键是“诉说往昔故事”“图案精美”“灵动古朴”;古楼阁是“错落有致”“飞檐如翼”“挣脱尘世束缚”;老匾额是“饱经风霜”“苍劲质朴”“诉说曾经辉煌”。③可以运用其中的一个句子作标准进行改写。如以“错落有致的古楼阁,飞檐如翼,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句的结构为标准来改写,可以改写成“图案精美的雕花窗,灵动古朴,好像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错落有致的古楼阁,飞檐如翼,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饱经风霜的老匾额,苍劲质朴,犹如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22.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根据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句话。示例:差序格局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泛起的层层波纹,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散。续写:差序格局恰似【答案】一棵大树在森林里伸展蔓延出的条条根系,以血缘为根基,一根一脉向四周延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本题围绕《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差序格局强调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依据亲疏关系等因素向外推延的人际关系结构。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差序格局形象地比作石头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清晰地展现出以一个中心(自己)向周围延伸的特点,同时明确了扩散的形式(一圈一圈)。需要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既要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又要在句式和表达手法上与示例保持一致,也就是要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差序格局。按照“差序格局恰似……以……为……,……向……”的句式进行语言组织,使续写内容完整、通顺且符合逻辑。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真正的行家里手身上有两种气质: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盈心灵,扎现实真正的行家里手,兼具书卷气与烟火气。材料中的这一观点,如洪钟大吕,引人深思。我认为,我们当以书卷气丰盈心灵,以烟火气扎根现实,唯有如此,才能成就美好人生。书卷气,能启迪心灵智慧,让我们心怀理想。所谓书卷气,是指通过阅读和学习所积累的知识和智慧,它能滋养我们的心灵。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凭借着深厚的书卷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的光芒。苏轼一生坎坷,却在书卷气的浸润下,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词句,他的诗词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深情描绘;陶渊明归隐田园,在书卷气的熏陶中,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诗篇,他的作品展现了对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月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员工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 高二德育工作计划范本
- 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的工作计划
- 2024年幼儿园党支部工作计划开头范文
- 2024年血库护士上半年工作总结以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岭南师范学院《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中班学年工作计划范文
- 高中教师工作计划个人范文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六章 3 数据的表示 第3课时 统计图的选择
- 2024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中心招聘(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第1套)
- 儿童图书出版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四川省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独家合作排他性合同协议书范本
- YC/T 310-2024烟草漂浮育苗基质
- (高清版)JTG 5421-2018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
- 2024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202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 电大财务大数据分析编程作业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