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一块土地贾平凹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京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有删改)文本二: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2)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B.“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C.“他”将爷比作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3)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是时宋兴八十馀年,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其材虽不大施,而所治常出人上,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由是明习律令,又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告,故盗发辄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公为人除大患者既如此,至于振理频坏,纪纲具修,所至皆然也。襄州继有大狱,追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公性谨严,正己守廉。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赖天子明圣,察公贤,谕之曰:“以卿才学,宜为众所忌也。”遥留公京师。公亦感激奋励,有所自效。数对便殿,所言皆大体,务开广上意,上未尝不从容领纳,期以大任。在职百馀日,不幸属疾,以至不起。始公之进,天下相庆,以为得人,谓且大用。及闻公殁,皆叹息相吊,以谓公之志卒不大施于世,其命也夫!初,父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与公共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呜呼!天夺吾兄,何降祸之酷至于斯极也!为弟者不能推原前人德善劳烈,托于当世之文章,以明著之无穷,是罪之大者也。(选自曾肇《曾舍人巩行状》,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B.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C.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查闻/多出自首/D.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异材间出”中的“间”和司马迁《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相同。B.“文忠”此处是欧阳修的谥号,官员的谥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C.“至于振理颓坏”的“至于”和现代汉语一样,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种情况。D.“不幸属疾”中的“属”和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巩治理有方,成果超越常人。他采用离间计,有力地打击了盗贼团伙,使得州郡清平无事。B.曾巩完备法规,整治颓废败坏的风气。他到任襄州,披阅刑狱案卷,依据法律条文来准确判案。C.曾巩持身守正、无所攀附,因此欣赏他的人很少,所幸天子十分圣明,慧眼识才,将他留在京师。D.曾巩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听闻他去世,世人都感叹惋惜他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②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5)后人评价曾巩“德美”,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遣怀杜荀鹤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题桥每念相如志,佩印当期季子【注】荣。漫道强亲堪倚赖,到头须是有前程。【注】季子,即战国时的苏秦,季子是他的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奇峰突起,直抒胸臆,深沉喟叹,展现了世人为了人间名利而驰驱奔波、忙碌不止的情景。B.颔联“终拟醉”写出“营营”者对名利目标的渴求,而“懒”字表明他们对“归耕”并不是很热衷。C.颈联用“题桥志”和“季子荣”的典故,反映“营营”者的普遍心态,也反映了作者的封建人生观。D.整首诗语言通俗浅近,手法丰富多样,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也借古讽今,批评官场的不正之风。(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整首诗歌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有何启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烟”飘浮朦胧,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就展现了闲适之情。(2)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的水土①_____出世界上最早的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一嫩三鲜”之称的洞庭碧螺春,全国唯一保留蒸青工艺的恩施玉露,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汤黄澄高味醇甘爽的君山银针茶,让古人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之叹的武夷岩茶,已建立母本基因库的安吉白茶,讲述着民族团结故事的茯砖茶,被誉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径山茶宴……在中国,色、香、味、形各异的茶品,②_____的茶俗,都体现着非遗传承的实践成果。近年来,茶文化协调带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由此,()围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各地坚持③_____,在保护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力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和理念创新,加大茶产业发展和融合力度,让该遗产项目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在这一方面,实践探索成果④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滋养绚丽多姿推陈出新不胜枚举B.滋养多姿多彩推陈出新擢发难数C.孕育多姿多彩守正创新不胜枚举D.孕育绚丽多姿守正创新擢发难数(2)根据原文语境,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句子是A.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B.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C.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D.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北京时间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在“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里,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此刻,身处太空的6位中国航天员,承载了所有中华儿女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注解了中华民族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再次描下中国航天的进步足迹。筑梦,追梦,圆梦。如果将空间站建造历程比作是自信自立自强的旋律,那么航天员的一飞冲天,恰似在太空中引吭高歌,代表着无数航天人迈向星辰大海征途的志气骨气底气。自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仅用不到20个月时间,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如期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空间站如约搭建,梦想如期而至,堪称完美的表现,展示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激励着新征程上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情怀。(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用数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所以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材料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摘编自李燕《张履祥乡村礼治社会的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C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相关观念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念,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地方……”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可见是“很多地方”,不是所有地方。故选:A。(2)D.“最佳选择”说法不对,原文“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可见原文并未和其他方法比较,谈不到“最佳选择”。故选:D。(3)A.符合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观点。B.符合张履祥“‘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的观点。C.这是自上而下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治。与张履祥的观点不一致。D.符合张履祥“‘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的观点。故选:C。(4)材料一“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可见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可见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材料二“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见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可见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材料二“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可见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材料一“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可见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材料二“‘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可见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5)结合题干“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可知,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结合材料二“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可知,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结合材料一保甲制度的弊端“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及材料二保聚制度的优点“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可知,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答案:(1)A(2)D(3)C(4)①保甲制度是政府行为,保长、甲长具有行政权力;保聚制度是民间自发行为,甲长、保长只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没有行政权力。②保甲制度中保长、甲长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担任;保聚制度中甲长、保长则多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③保甲制度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把基层社会逼入政治死角;保聚制度能聚合人心,化民成俗,能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生活,使社会和谐稳定。(5)①首先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乡村法治建设。②其次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礼”的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③再次要重视听取来自基层特别是乡村里有声望者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自下而上的轨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一块土地贾平凹这是他给我说的故事。他那块地并不大,总共十八亩二分五,他们习惯说成十八亩地。十八亩地很平整,西边有一条水渠,水渠一拐,朝别的地方去了,拐弯处长了棵梧桐树。他那时太小,只有两岁吧,关心着那棵梧桐树上会不会来凤凰。那时候,他的太爷还在,有一阵子太爷总是去十八亩地,从地北头走到地南头,再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太爷在地里走着就背了手,腿好像没了膝盖,直戳戳往前迈一步,再迈一步。从渠沿上走过的人说:阿爷,你咋天天都量地哩?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但在太爷三十岁的那一年,房子着了大火,把什么都烧成了灰,十八亩地就卖给了村里的马家,太爷还从此给人家吆马车。太爷在用步子丈量着十八亩地,村子里正叮叮咣咣地敲锣鼓。锣鼓敲到谁家,谁家就拿一条红被面来挂彩。太爷说:土地改革了呀!太爷在十八亩地里种了麦子。可是,麦子刚刚泛黄,太爷却死了。沙白村的坟地都是在村东那个堆料浆石的高岗子上的,只有太爷的坟埋在梧桐树下。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他说:爷是蚯蚓。爷赫赫地笑了,说:蚯蚓?啊,蚯蚓,爷是蚯蚓。后来,爷就当了村长。当了村长,就走方字步,在村道里走,人人见了都问候。爷怎样经管着村子,他不甚清楚,但在爷当村长的几年里,沙白村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是过了两年吧,村里又是敲锣打鼓。婆问爷:咋又敲锣鼓哩?爷说:社会又变呀,要地呀。这就是成立了人民公社。村子里架起了高音喇叭,整天在说着人民公社好。但是爷不久就病了,汤米不进。侧睡了一个月,到了初秋,爷突然精神好些,要家里人搀着去十八亩地,家里人搀着他到梧桐下。爷说:哦,芝麻开花了。头一歪,咽了气。爷死后没有埋在十八亩地里,因为十八亩地已经不属于他家的地了。这期间发生了多少事啊,他娘死了,他爹摔断过腿,他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在一报社上班。他再一次回到沙白村,把辞退工作准备经商的想法说给爹。他记得清清楚楚,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涌了好多人。院子人说:征地啦,征地啦!那个晚上,沙白村人都在高兴,这地一征,他们终于不再是农民了,而且每家还领到了一大笔补贴费,就筹划着该怎么使用这些钱了,他爹却在屋里喝闷酒,喝了半瓶子,喝得一脸的汗都是油。爹问:你爹真的也不是农民了?他说:当然不是农民了。爹却说咱到十八亩地去。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他陪爹去了十八亩地,从地南头走到地北头,走了七八个来回,爹的腿一软就跪在地上磕头。他不知道爹是给十八亩地磕头哩,还是给埋在十八亩地里的太爷磕头。爹离开了沙白村,搬住到了城西南角新建的小区。他不能陪爹呀,因为他的公司经营外贸生意,生意又非常好,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也开始进入房地产市场。城市发展确实很快,像潮水一样向四边漫延着,扩张着。原先20万一亩征去的土地,地价开始成了400万一亩,纷纷建造了别墅。还未开发的那些地方,都用围墙圈着,过一段时间,拍卖一块;再过一段时间,再拍卖一块。当然,每次拍卖会他都去参加的,每次参加了都铩羽而归。但当又一次召开拍卖会,拍卖的是沙白村那一片面积,他竭力竞争,他的实力不可能拿下整个沙白村,却终于得到了那十八亩地的开发权。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他说完故事,我让他带我去十八亩地看看。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突然,地的南头嘎喇喇一声,飞起了一只鸟,我们即认出那是野鸡。怎么会有野鸡?野鸡是能飞的,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围墙之外都是楼房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们都疑惑了。他却突然一愣,说:这是不是我太爷的魂?!他这话是把我吓了一跳,但我绝不会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十八亩地很快京要被铲草掘土,建起高楼了,那野鸡还能生存多少日子呢?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有删改)文本二: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叙事简洁,行文朴拙,谦抑隐忍,个体与历史、现实间的精神纠葛得到了满怀敬意的表现。(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一块土地》授奖词)(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中对太爷背手量地的行为描写,虽寥寥数语却生动传神,饶有趣味,使其形象具有鲜明特点。B.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使得行文前后照应,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C.爹跪在土地上磕头之举,既有对土地的难舍之情,也不乏失去土地的深深遗憾,可谓意味深长。D.文末聚焦在商品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的经营使用变化给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发人深思。(2)对于“爷吃土”这一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全文看,“爷吃土”的行为虽有悖于生活常理,却符合人物的情感逻辑。B.“他”惊讶于爷的吃土行为,是基于儿童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浅层认知。C.“他”将爷比作蚯蚓,爷笑着承认,表现了爷对自己农民身份的深度认同。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3)文本一中同一土地,却有“十八亩地”“一块土地”两种称谓,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你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文本一是如何表现文本二所说的“个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精神纠葛”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艺术特色,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准确把握文本,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解答时,要理解文本二的观点,再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分析作答。【解答】(1)B.“凸显了在土地上生存的农民顽强的生命力”理解有误,由“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可知,文中“梧桐树”不止一次出现,凸显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到来,农民对土地保护意识的变化。故选B。(2)D.“说明了爷对土地感情之深超越家族的其他人,为后来其担任村长做了铺垫”于文无据,理解有误。故选D。(3)“十八亩地”:由“爷的爷刚刚来到沙白村时,那里还是一片狼牙刺滩,一家人起早贪黑硬是挖掉了狼牙刺,搬走了石头,才修出来了十八亩地”可知,“十八亩地”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了一种强烈自豪感;由“他能理解爹的心情,以前分了地,又收了地,地还在沙白村,天天都能看到,现在却要离开沙白村,十八亩地说不定做什么用场,就再也没有了呀”“爷对十八亩地更是上心,种麦,种包谷,也种豌豆和芝麻,地堰砌得又细又直,地里的土疙瘩都揸得碎碎的。他亲眼看过爷在吃土,那是一个秋后,麦苗还没有出来,爷领着他在地里走,爷一直鼻孔张大地吸。他说爷你吸啥呢?爷说你没有闻到土气香吗?他闻不出来,爷就从地上捏了一把土,捏着捏着,竟把一小撮塞在嘴里嚼起来了,吓了他一跳”可知,“十八亩地”凝聚汗水,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由“他说十八亩地,是他看到的也是经过的,收了,分了,又收了,又分了,这就是社会在变化。社会的每一次变化就是土地的每一次改革,这土地永远还是十八亩呀,它改革着,去演绎了几代人的命运啊”可知,“十八亩地”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块土地”:由“十八亩地果然还被围墙围着,地很平,没有庄稼,长着密密麻麻一人多高的蒿草”“又是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路过了那十八亩地,十八亩地的围墙换了,围墙里并不是建筑工地,梧桐树还在,蒿草还一人多高,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一块土地”可知,“十八亩地”成了荒芜之地,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这也意味着农民和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反映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思。(4)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已经失控了,不是个别地区,已经是全国范围内都有这些失控土地现象。贾平凹在这篇作品里讲述的故事,描写的人物,太爷就是典型之一,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土地,可是面对土地被侵占他们是想方设法保护土地,结果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只能听之任之。作品里的太爷的土地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变化,没有谁关心土地,没有谁保护土地,只有农民自己在保护土地。所以贾平凹的这篇作品,就是通过这一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体,将历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乐、土地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答案:(1)B(2)D(3)“十八亩地”:①从无到有,数量可观,体现了一种强烈自豪感;②凝聚汗水,来之不易,蕴含着无比珍爱之情;③乃家族生命之所系,故而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块土地”:①成了荒芜之地,无人打理,前途未卜,令人痛惜和忧虑;②意味着农民和土地的天然联系被割断,让人无可奈何;③反映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引发深思。(4)通过一个农民的家族故事,将现实中的人之事、地之事、国之事融为一体,将历史中的家族命运史、土地改革史、国家发展史相互交织,写出了农民人生的悲欢哀乐、土地使用的利害得失、时代进程的是非曲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是时宋兴八十馀年,异材间出,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其材虽不大施,而所治常出人上,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由是明习律令,又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告,故盗发辄得,有葛友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友智力兼人,公外示彰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至是,州郡肃清,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公为人除大患者既如此,至于振理频坏,纪纲具修,所至皆然也。襄州继有大狱,追系充满,有执以为死罪者,公至,阅囚牍,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公性谨严,正己守廉。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赖天子明圣,察公贤,谕之曰:“以卿才学,宜为众所忌也。”遥留公京师。公亦感激奋励,有所自效。数对便殿,所言皆大体,务开广上意,上未尝不从容领纳,期以大任。在职百馀日,不幸属疾,以至不起。始公之进,天下相庆,以为得人,谓且大用。及闻公殁,皆叹息相吊,以谓公之志卒不大施于世,其命也夫!初,父不幸早世,太夫人在堂,阖门待哺者数十口,太夫人以勤俭经理其内,与公共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太夫人爱之异甚。呜呼!天夺吾兄,何降祸之酷至于斯极也!为弟者不能推原前人德善劳烈,托于当世之文章,以明著之无穷,是罪之大者也。(选自曾肇《曾舍人巩行状》,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B.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C.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查闻/多出自首/D.一日/自出告其党/公与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异材间出”中的“间”和司马迁《屈原列传》“谗人间之”中的“间”意思相同。B.“文忠”此处是欧阳修的谥号,官员的谥号是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C.“至于振理颓坏”的“至于”和现代汉语一样,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种情况。D.“不幸属疾”中的“属”和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曾巩治理有方,成果超越常人。他采用离间计,有力地打击了盗贼团伙,使得州郡清平无事。B.曾巩完备法规,整治颓废败坏的风气。他到任襄州,披阅刑狱案卷,依据法律条文来准确判案。C.曾巩持身守正、无所攀附,因此欣赏他的人很少,所幸天子十分圣明,慧眼识才,将他留在京师。D.曾巩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听闻他去世,世人都感叹惋惜他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②自委废单弱之中,振起而亢大之,实公是赖。(5)后人评价曾巩“德美”,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其党”是“告”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C;“辇”是“所购金帛”的谓语动词,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为:一天,自己投案告发了同党。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别的盗贼听说后,大多主动投案。(2)A.“意思相同”错误。“异材间出”中的“间”指间或。句意:有特殊才能的人间或出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的“间”是“离间”。句意: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意思不相同。故选:A。(3)C.“因此欣赏他的人很少”错误。根据原文“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可知,欣赏他的人很少的是权贵。(4)①所为文:写的文章;辄:就;周:周遍、遍及。句子翻译为:曾公写的文章,刚刚写成就被人传诵开去,不超过一个月天下全都知道了。②亢大:强大;实公是赖:宾语前置句,实在靠的是曾公。句子翻译为:(家族)从衰败无依的境况中,奋起振作并且强大起来,实在靠的是曾公。(5)根据原文“为司法,论决重轻,能尽法意”可知,曾巩掌管司法,判决罪行轻重,都能完全体现法律的意旨;根据原文“法当勿论,即日纵去,并释者百馀人”可知,曾巩按照法律应当不追究的,当日放走,一起被释放的有百余人。这些都可以看出曾巩执法公正。根据原文“公性谨严,正己守廉。于门生故吏,以币交者,一无所受”可知,曾公慎重严肃,清廉自守。门生和过去的属吏用钱财和他交往的,一概不接受。由此可知,曾巩清廉自守。根据原文“公挺立无所附,远迹权贵,由是爱公者少”可知,曾公持身正直、无所攀附,远离权贵,因此欣赏曾公的人很少。由此可知,曾巩不攀附权贵。根据原文“与公共教养四弟,相继得禄仕,嫁九妹皆以时,且得所归”可知,与曾公一起教育培养四个弟弟,使(他们)先后为官,安排九个妹妹都适龄出嫁,都有很好的归宿。根据原文“平居,未尝远去太夫人左右,其仕于外,数以便亲求徙官”可知,平时,不曾远离母亲左右,他在外为官,多次为方便照顾母亲而请求迁徙官职。由此可知曾巩侍奉母亲,养育弟妹。答案:(1)B(2)A(3)C(4)①曾公写的文章,刚刚写成就被人传诵开去,不超过一个月天下全都知道了。②(家族)从衰败无依的境况中,奋起振作并且强大起来,实在靠的是曾公。(5)①公正执法。②清廉自守。③不攀附权贵。④侍奉母亲,养育弟妹。参考译文:曾公名巩,字子固,是建昌军南丰人。当时宋朝兴起八十余年,有特殊才能的人间或出现。欧阳文忠公声名鹊起,成为求学者尊崇的楷模。曾公紧随文忠公之后,于是与文忠公齐名。曾公写的文章,刚刚写成就被人传诵开去,不超过一个月天下全都知道了。曾公的才能虽然没有完全施展,治理的成果却常超过其他人。掌管司法,判决罪行轻重,都能完全体现法律的意旨,因此(治下)明了熟习法律。又制定策略,明确悬赏征求的方案,急速追查搜捕,而且鼓励主动向官府投案,所以案件(刚一)发生就能破案。有个叫葛友的,多次劫掠百姓,(官府)通缉却缉捕不到。一天,自己投案告发了同党。曾巩给他衣袍和酒食,给他马和随从,(还)用车载着所购买的金帛跟随他,(让他)在辖区内四处巡行夸耀。别的盗贼听说后,大多主动投案。葛友的才智和勇力超过一般人,曾巩(替其奖赏)置于明显之处,实际是想离间他的同伙,让他们无法再勾结在一起。至此,州郡清平无事,家家户户(晚上)不用关大门,财物遗失在路上没人会据为己有。曾公为百姓除去大患是这样,至于整治颓废败坏的风气,(让)法制完备,所到之处都是如此。襄州连续有重大的案件,拘囚填满牢房,有被逮捕判死罪的,曾公到任,披阅刑狱案卷,按照法律应当不追究的,当日放走,一起被释放的有百余人。曾公慎重严肃,清廉自守。门生和过去的属吏用钱财和他交往的,一概不接受。曾公持身正直、无所攀附,远离权贵,因此欣赏曾公的人很少。所幸天子明达,了解曾公贤明,对曾公说:“以你的才学,合该被众人忌妒。”于是将曾公留在京师。曾公也心存感激,奋发振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多次在便殿奉诏陈述意见,说的都是从大局出发,务求开阔皇上胸怀,皇上没有不欣然接纳的,(且)打算委以重任。在任百余天,不幸生病,以至于一病不起。曾公刚刚升任时,天下共同庆贺,认为(国家)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定会委以重任。等到听闻曾公去世,大家都感叹惋惜,认为曾公的才志最终不能在世间大加施展,这是命啊!当初,父亲不幸过早去世,母亲健在,全家有数十口人需要养活。母亲凭着勤劳俭朴料理家中事务,与曾公一起教育培养四个弟弟,使(他们)先后为官,安排九个妹妹都适龄出嫁,都有很好的归宿。(家族)从衰败无依的境况中,奋起振作并且强大起来,靠的全是曾公。平时,不曾远离母亲左右,他在外为官,多次为方便照顾母亲而请求迁徙官职,母亲特别喜爱他。唉!上天让我失去了兄长,为什么(上天)降临如此惨痛至极的灾祸呢!作为弟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探究还原亡兄的美好品行和功业,寄托在当世的文章中,来彰显(曾公的德行)于后世,这是极大的罪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遣怀杜荀鹤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红杏园中终拟醉,白云山下懒归耕。题桥每念相如志,佩印当期季子【注】荣。漫道强亲堪倚赖,到头须是有前程。【注】季子,即战国时的苏秦,季子是他的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奇峰突起,直抒胸臆,深沉喟叹,展现了世人为了人间名利而驰驱奔波、忙碌不止的情景。B.颔联“终拟醉”写出“营营”者对名利目标的渴求,而“懒”字表明他们对“归耕”并不是很热衷。C.颈联用“题桥志”和“季子荣”的典故,反映“营营”者的普遍心态,也反映了作者的封建人生观。D.整首诗语言通俗浅近,手法丰富多样,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也借古讽今,批评官场的不正之风。(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整首诗歌对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有何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及从诗歌中得到的启示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既有世上一心谋求名利的庸碌之辈和自己的对比”说法有误。根据诗歌首联的意思“休说你有权贵亲戚可以依靠,最终还得有自己的事业前程”和杜荀鹤的人生经历——经过多次失败,直到昭宗大顺二年(891)终于考中进士。所以诗歌表达的是对名利的追求。故选:D。(2)针对第一问,解释时需注意句中“强”的意思是有权有势。针对第二问,杜荀鹤在庐山隐居十载习业以求干禄仕进,即使下第也并不气馁,其追逐功名情结之浓厚、心态之急迫致使时人笑其“马蹄终日急于名”。他在诗文中也屡屡抒发这样的心迹,“驱驰歧路共营营,只为人间利与名”就是鲜明体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其诗中奋进于名场仕途逐名求利,希企谋身荣家的渴望仕宦之情。从中我们虽能体会到诗歌奋进的精神,却也应该注意到,仕宦荣利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也并非高尚的人生追求。对我们的成长成才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引领,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高级审美、高尚情操的人。但我们也应从诗歌最后一句中看到诗人追求自主自立的可取之处。唯有靠内在奋斗、自身力量去拼搏而来的成果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靠攀附他人或巧取豪夺而来的收获,终会应他人的倒台和法律的制裁而化为一场空。答案:(1)D(2)含意:休说有权势的亲戚可以倚靠,最终还得要自己去追求前程;启示:①青年学子成长成才过程,应伴随着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并为之矢志不渝;②应该更注重主观努力,依靠自身力量去拼搏,用自信、自强去争取美好前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烟”飘浮朦胧,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展现了闲适之情。(2)曹操《短歌行》中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熊咆龙吟殷岩泉”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重点字:暧)(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熊咆龙吟殷岩泉(重点字: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的水土①_____出世界上最早的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一嫩三鲜”之称的洞庭碧螺春,全国唯一保留蒸青工艺的恩施玉露,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汤黄澄高味醇甘爽的君山银针茶,让古人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之叹的武夷岩茶,已建立母本基因库的安吉白茶,讲述着民族团结故事的茯砖茶,被誉为“日本茶道之源”的径山茶宴……在中国,色、香、味、形各异的茶品,②_____的茶俗,都体现着非遗传承的实践成果。近年来,茶文化协调带动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由此,()围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各地坚持③_____,在保护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力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和理念创新,加大茶产业发展和融合力度,让该遗产项目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在这一方面,实践探索成果④_____。(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滋养绚丽多姿推陈出新不胜枚举B.滋养多姿多彩推陈出新擢发难数C.孕育多姿多彩守正创新不胜枚举D.孕育绚丽多姿守正创新擢发难数(2)根据原文语境,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句子是DA.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B.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C.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D.以制茶技艺为代表的非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3)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解答】(1)①滋养:供给养分;养分;养料。孕育:指怀孕,怀孕时胚胎在子宫中发育分娩然后哺乳后代的过程。结合语境“中国的水土____出世界上最早的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这里是“水土”对“茶”的孕育功能。“滋养”不合适。故选“孕育”。排除AB。②绚丽多姿:各种各样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结合语境“在中国,色、香、味、形各异的茶品,_____的茶俗,都体现着非遗传承的实践成果”,这里要填的词语是要修饰“茶俗”的,前文“色、香、味、形各异的茶品”,应该对应“多姿多彩”,颜色形态多样,并不仅指颜色。排除D。③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守正创新:恪守正道,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结合语境“各地坚持_____,在保护传承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力产品创新、设计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锦集
- 2024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年度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教师学期工作计划范例
- 小学2024年秋季学校工作计划
- 文艺部工作计划书范例
- 个人进修工作计划范文
- 辽宁科技大学《版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销售工作总结与计划报告
- 兰州城市学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年准易车工综合3及答案
- 2023年汪清县辅警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灰色关联分析法课件
- 不以规矩 无以成方圆-班会课 课件 主题班会
- 10KV供配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露天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清单参考模板
- 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指南
- 贮槽制作安装施工方案
- 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牛津版)
- 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核记录表
- XX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