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秦岭记•二十六贾平凹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①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揣了一盒纸烟。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是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②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②,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有删改)[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B.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C.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暗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D.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C.“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D.“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3)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文本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②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5)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的两句是“,”。(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在日落时分流连孤松的画面,体现出作者的耿介之志的两句是“,”。(3)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赞美在古诗文中也频繁出现,如“,”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月是传统的旅游旺季,然而反复不断的疫情却让今年的旅游市场冷清了不少。为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市场恢复生机,不少景区开启“免费模式”,敞开大门迎接游客。游客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旅游业低潮之困,但对于一些严重依赖门票的景区,实行免费政策后,虽客流量有所增强,收入但并未显著提高,还需额外增加管理运维方面的投入。应该看到,旅游业发展多年,市场实际形势和游客心理预期都发生了①的变化,伴随国内外景区陆续推行低票价甚至免票入园,过度依靠门票收入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告别“门票经济”不只是做“减法”,客流的快速攀升,也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软实力”的旅游服务是否趋于完善和人性化日显重要。经历了疫情的冲击,部分景区可能存在着急的心态,希望尽快将损失补回来,这②,但无论如何都应意识到,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虚假繁荣。新一轮门票免费已一触即发,各大景区转型③,务必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积蓄能量,真正迎来属于行业的春天。(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绊脚石”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入。B.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C.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D.务必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积蓄能量,真正迎来属于行业的春天。(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①_______。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拍案叫绝。《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②_______。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合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鬟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中贾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道貌岸然,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讽刺他为人表面正经,③_______。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含义,每个谐音都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技巧,更展现出作者对于语言驾轻就熟的把控与运用。(1)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走红,如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冲浪是冲浪者站在冲浪板上驾驭海浪的水上运动,已被列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惊涛骇浪之上翱翔,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海浪够高够大,且在冲浪者可驾驭的范围内;冲浪板尺寸合适,能被冲浪者灵活操控;冲浪者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一名冲浪者?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径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C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及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故选D。(2)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3)C.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故选C。(4)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答案:(1)D(2)B(3)C(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秦岭记•二十六贾平凹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①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揣了一盒纸烟。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是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②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②,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有删改)[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B.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C.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暗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D.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C.“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D.“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3)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特色评价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抓准评价点,结合文本赏析。【解答】(1)C.“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错误,“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从小说文本来看,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给小镇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奇,但没有使人们的生活陷入恐慌的状态,选项对事件做了过度解读。故选C。(2)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错误,小说第四段“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交代了秀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运用了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故选B。(3)“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云,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小说通过对云这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4)“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小说交代了山村村民任秋针因寻找丢失的山羊不幸滑倒摔破后脑勺而死的事,并对其死因展开了推理,借此展现了山村村民贫穷、安静、平凡的人生状态。“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小镇上百姓的生活,是秦岭一带山地深处人民生活的写照,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平凡。“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主题,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答案:(1)C(2)B(3)小说开头、中间、结尾都写到云,互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小说通过对云这个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迷伤感的氛围。(4)①小说交代了山村村民任秋针因寻找丢失的山羊不幸滑倒摔破后脑勺而死的事,并对其死因展开了推理,借此展现了山村村民贫穷、安静、平凡的人生状态。②小镇上百姓的生活,是秦岭一带山地深处人民生活的写照,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和生活的平凡。③小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主题,更接近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晁错者,颍川人也。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选自《史记•晁错传》,有删改)文本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选自苏轼《晁错论》,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B.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C.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D.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九卿,官名合称,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B.宗庙,帝王或诸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C.“计画始行”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始”字含义不同。D.“可得而间哉”与“谗人间之”(《屈原列传》)两句中“间”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晁错升迁为御史大夫后,建议就诸侯的罪过削减其封地,收取他们的近旁诸郡,商议时遭到窦婴的反对,其后晁错又更改律令,引来了诸侯的忌恨。B.晁错的父亲从颍川赶来劝说晁错放弃削藩,晁错向父亲解释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安定,晁错的父亲担心祸患降临到自己身上,饮药自尽。C.景帝为了平息吴、楚七国的叛乱,下令在东市斩了晁错,但吴、楚七国并未停止叛乱,于是让谒者仆射邓公担任将领带兵攻打吴、楚叛军。D.在苏轼看来,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②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5)仆射邓公与苏轼对晁错的评价有何异同?请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连接两个分句,应在“而”前停顿,排除CD;“以情”作“而言”的状语,联系紧密,共同作后面句子的句外状语,且“天子”是“固已难之矣”的主语,所以应在“言”后停顿,排除B。故选A。(2)C.“含义不同”说法错误。两句中“始”字含义相同,都是“刚、才”之意。句意:计划才开始实行。/才招致灾祸。故选C。(3)D.“因为汉景帝并不认同晁错控制诸侯强大、削弱诸侯势力的做法”说法错误,文中“而天子不以察”是说景帝没有洞察到诸侯的别有用心。故选D。(4)①“来”,回来;“闻”,听到;“罢”,罢兵。译文: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②“乃”,居然;“全”,保全;“居守”,留守京城。译文: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5)相同之处:由文本一“邓公曰:‘……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文本二“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可知,都肯定了晁错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不同之处:由文本一“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文本二“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可知,仆射邓公称赞了晁错的远见卓识,苏轼批评了晁错缺乏临危不惧的精神。答案:(1)A(2)C(3)D(4)①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②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5)同:都肯定了晁错忠君爱国。异:仆射邓公称赞了晁错的远见卓识,苏轼批评了晁错缺乏临危不惧的精神。参考译文:文本一:晁错,是颍川人。景帝登基,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曾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皇上总会听取,他备受宠爱,超过了九卿。晁错升迁做了御史大夫,奏报诸侯所犯罪过,削夺他们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书上报,皇上便诏令公卿、列侯及皇族宗室集中计议,没人敢有非难,唯独窦婴争辩此事。晁错修改了律令有三十章,诸侯众口喧哗,忌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闻此事,便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夺诸侯的势力,疏远人家的骨肉至亲,人们众口议论,大多埋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的话,天子之位就得不到尊崇,国家也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又说:“刘氏天下安宁了,可晁氏一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去了!”于是便饮服毒药而死,并说道:“我不忍心眼见大祸殃及于我。”他死后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就反叛了,而把诛杀晁错当作名义。待到窦婴、袁盎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身穿朝服在东市被处斩。晁错已被处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击吴、楚叛军时,担任将领。他回朝来,上书奏明军中之事,觐见皇上。皇上问道:“你从军中回来,听到晁错死后,吴、楚罢兵没有?”邓公答道:“吴王谋反有几十年了,因被削夺封地而怒气发作,以诛杀晁错为名义,而他的意图并非在晁错身上。况且我还担心天下的士人会闭口,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是忧虑诸侯强大起来而不能控制住他们,故此请求削夺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本是功及万世的事情。而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蒙受杀戮之灾,对内便杜绝了忠臣的谏言,对外则为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沉默了许久,说道:“您说得很对,我也为这件事感到悔恨。”文本二: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有部分原因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而首当其冲,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谋划,想要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人,是谁呢?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多景楼①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2)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气象和情韵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错,应是由远及近。故选A。(2)①本词开篇“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前四句从广阔的空间范围、地理方位着笔,由江左而徐州,由群山而北固,然后落在高高的多景楼上。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如画山峰相连,历历尽收眼底,四周云雾缥缈,恍若置身仙境。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对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往事忆孙刘”由如画连山为背景,联想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昂扬慷慨。《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③本词“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像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答案:(1)A(2)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③本词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译文:江东一带据有险要形势的地方,第一要数像屏障般雄伟的镇江。山挽山,山连山,就像画图般莽莽苍苍,云渺渺,水隐隐,景色美处耸立着高高的楼房。战事又起,战鼓号角声面对着风显得格外悲壮。烽火连天,明明灭灭隔江相望,如烟往事,遥想起孙权、刘备在此地共商破曹大事。当年孙刘联军的军容啊,银戈金甲千里都闪着光芒。军士野宿,万灶烟腾,正如同今日宋军一样。露珠结在草上,风吹黄叶飘荡,正当金秋时光。方滋啊,你的气魄真宏大豪放。感今愁,怀古忧,全被你谈笑间一扫而光。君不见羊祜曾登临岘山,观赏襄阳?那无数登山贤士早涅末无能。他们的遗恨难收,空令人黯然神伤。独有羊祜千年传扬,他的英名如同浩浩汉江千古流长。赏析:词的上片追忆历史人物,下片写今日登临所怀,全词发出了对古今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开始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自“江左”而“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最后大特写点题。这本来是描写景物常见的手法,陆游写来却更加具有特色。他选择滚滚长江、莽莽群山入画,衬出烟云缥缈、似有若无之产矗立着的一座高楼,摄山川之魄,为斯楼之骨,就使这“危楼”有了气象,有了精神。姜夔《扬州慢》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同样步步推近,但情韵气象两者完全不同。陆词起则苍莽横空,气象森严;姜则指点名胜,用笔从容平缓。当然,这是由于两位词人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姜词一味低徊,纯乎黍离之悲,故发端纾缓;陆则寄意恢复,于悲壮中蓄雄健之气。他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故起则昂扬,承则慷慨,带起“鼓角”一层五句,追忆三国时代孙、刘合兵共破强曹的往事。烽火明灭,戈甲耀眼,军幕星罗,而以“连空”“万灶”皴染,骤视之如在耳目之前,画面雄浑辽阔。加上鼓角随风,悲凉肃杀,更为这辽阔画面配音刷色,与上一层的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互相呼应衬托,江山人物,相得益彰。这样,给人的感受就绝不是低徊于历史的风雨中,而是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黄戈跃马豪情。上片情景浑然一体,过拍处更是一派豪壮。然而,孙刘已杳,天地悠悠,登台浩歌,难免怆然泣下,故换头处以九字为三顿,节奏峻急,露草风枝,绘出秋容惨淡,情绪稍转低沉。接下去“使君”两句又重新振起,展开当前俊彦登楼、宾主谈笑斥的场面,敷色再变明丽。“古今愁”启下结上。“古愁”启“襄阳登览”下意,“今愁”慨言当前。当前可愁之事实在是太多了。前一年张浚北伐,兵溃符离,宋廷从此不敢言兵,是事之可愁者一。孝宗侈谈恢复,实则输币乞和,靦颜事金。“日者虽尝诏以缟素出师,而玉帛之使未尝不蹑其后”,是事之可愁者二。眼下自己又被逐出临安,到镇江去做通判,去君愈远,一片谋国这忠,永无以自达于庙堂之上,是事之可愁者三。君国身世之愁,纷至沓来,故重言之曰“古今愁”。但志士的心,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事实上,山东、淮北来归者道路相望;金兵犯淮。淮之民渡江归宋若有数十万,可见民心是可以挽回的国事,也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虽烽烟未息,知府方滋就携群僚登楼谈笑风生。他的这种乐观情绪,洗尽了词兴心中的万千忧愁。这一层包孕的感情非常复杂,色彩声情,错综而富有层次,于苍凉中见明快,在飞扬外寄深沉。最后一层,用西晋大将羊祜(字点子)镇守襄阳,登临兴悲故事,以古况今,前三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抑压不平的心情。所云“襄阳遗恨”即是指羊祜志在灭吴而在生时未能亲手克敌完成此大业的遗恨词。意在这里略作一顿,然后以高唱转入歇拍,借羊祜劝勉方滋,希望他能象羊祜那样,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建万世之奇勋,垂令名于千载,寄予一片希望。羊祜是晋人,与“古徐州”之为晋代地望回环相接,收足全篇。这首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后来,张孝祥书而刻之于崖石,题记中有“慨然太息”之语;毛开次韵和歌,下片有“登临无尽,须信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之句。“诗眼不供愁”五字可以领会放翁有所期待、并未绝望的深心。二十五年之后,另一位豪放词人陈亮也曾以《念奴娇》赋多景楼,有“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的感慨万千之语。陈亮此阕,较之陆词更为横肆痛快。词人着眼,凝注大江,意者此江不应视为南北天限,当长驱北伐,收复中原。与放翁之感慨抑郁者,意境大不相同。陈亮平生之怀,一寄于词,惯以词写政治见解。他这一阕《多景楼》,纯然议论战守,纵谈攻防,自六朝王谢到今之庙堂,特别是对那些倡言“南此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失败论者,明指直斥,豪无顾忌,其精神可流传千古。但作为文学作品讽诵玩味,终觉一泻无余,略输蕴藉风致,不如陆作之情景相生,万感横集,意境沉绵,三复不厌。借用近人陈匪石《声执》中两句话说,陈之词“气舒”,故“劲气直达,大开大阖”;陆之词“气敛”,故“潜气内转,百折千回”。陈如满弓劲放,陆则引而不发。陆较陈多积蓄,多意蕴,因此更显得沉著凝重,悲慨苍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西汉贾谊《过秦论》中,写出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修筑长城带来的影响的两句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在日落时分流连孤松的画面,体现出作者的耿介之志的两句是“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赞美在古诗文中也频繁出现,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重点字:翳)(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6月是传统的旅游旺季,然而反复不断的疫情却让今年的旅游市场冷清了不少。为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促进旅游市场恢复生机,不少景区开启“免费模式”,敞开大门迎接游客。游客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旅游业低潮之困,但对于一些严重依赖门票的景区,实行免费政策后,虽客流量有所增强,收入但并未显著提高,还需额外增加管理运维方面的投入。应该看到,旅游业发展多年,市场实际形势和游客心理预期都发生了①的变化,伴随国内外景区陆续推行低票价甚至免票入园,过度依靠门票收入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告别“门票经济”不只是做“减法”,客流的快速攀升,也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软实力”的旅游服务是否趋于完善和人性化日显重要。经历了疫情的冲击,部分景区可能存在着急的心态,希望尽快将损失补回来,这②,但无论如何都应意识到,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换取一时的虚假繁荣。新一轮门票免费已一触即发,各大景区转型③,务必利用好这一“时间窗口”,积蓄能量,真正迎来属于行业的春天。(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