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供应管理教案_第1页
物流供应管理教案_第2页
物流供应管理教案_第3页
物流供应管理教案_第4页
物流供应管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讲义)课程说明课程名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时:48学时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学课程概述:《物流管理》物流是21世纪企业进行竞争的战略“利器”。加强物流管理不但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而且还能够增加赢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物流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本课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物流的内涵、功能以及物流管理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围绕物流的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介绍了各环节如何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从而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本课程紧紧围绕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具体掌握物流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的结合,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当代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应用;2.掌握物流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5.熟悉我国有关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以及了解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主要教学参考书:1、[美]道格拉斯·兰伯特等著.物流管理.张文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2、[美]约翰·科伊尔等著.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视角(第7版).陈志杰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83、[美]唐纳德·鲍尔索克斯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翁心刚主编.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5、王之泰主编.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6、崔介何主编.物流学概论.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教学内容:1.概述掌握物流的基本涵义;熟悉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物流的分类;熟悉物流活动的基本功能;了解物流业的构成;在理解物流基本涵义的基础上掌握物流管理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明确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管理的主要区别;掌握现代物流的主要特点;明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掌握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措施。2.物流战略掌握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物流战略的内容;了解物流环境战略分析及影响物流战略制定的因素;掌握物流战略设计的原则及过程;掌握物流战略的实施计划;了解物流战略管理;掌握物流的控制过程。3.物流管理组织机构了解组织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了解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半正式的组织形式及正式的组织形式;掌握组织机构的定位;了解跨职能管理、跨组织管理;掌握战略联盟与物流外包;了解我国物流外包存在的问题。4.物流系统掌握物流系统概念、要素、模式了解物流与信息的关系;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掌握物流系统的解决方案;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5.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掌握物流成本的含义;掌握物流主要活动部分的物流成本分类;了解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掌握供应物流成本管理、生产物流成本管理以及销售物流成本管理;掌握库存成本ABC分析管理法及库存成本经济批量管理法。6.物流运输与搬运管理掌握物流运输的意义;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了解理想中的运输工具和方式;了解影响运输决策的因素;掌握物流的搬运装卸管理。7.库存管理了解库存的作用;掌握库存的分类;了解我国的保税仓库和保税制度;掌握库存的概念;了解“零”库存;了解VMI的基本思想及运作方式;了解仓库的布局;掌握影响仓库储藏的因素。8.物流配送、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掌握物流配送的的概念;掌握配送中心设计的必要性;掌握配送中心的分类;掌握配送中心作业的流程;掌握包装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包装的分类及标志;掌握流通加工的含义及分类。9.国际物流管理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了解国际物流的发展及趋势;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掌握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最后通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物流的发展了解发达国家的国际物流状况;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物流策略。10.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掌握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掌握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及其特点;熟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习题的要求本课程系统性、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章讲授完毕后应配合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布置适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全面复习,并安排适当的随堂测验。课程学时分配内

容课内讲授答疑案例、演练1.622.4123.424.425.426.627.6128.429.4210.411114212411共

计54519课程教学的方法: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讨论、个人与小组书面报告、文献阅读、模拟考核方法:课堂参与:10%平时作业:20%期末考核:70%第一章现代物流本章将对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产生及其具体内容以及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做一系统的分析,以便为读者学习《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构建一个清晰的架构。第一节物流的概述(2个学时)一、物流的定义社会分工使社会发展到生产与消费相分离的商品经济,产生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流通功能。分工的升级和细化促使流通中的主要职能商流和物流进一步分离。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Logisticsterms)2001年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二、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活动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社会出现生产活动时也就存在了物流活动。但有关“物流”概念却是在20世纪初期才产生,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更是最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物流及其管理活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推动了物流研究和物流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经济走向繁荣。本文将对物流研究较早的美国、日木的物流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探讨,从中了解物流管理的木质,然后介绍中国物流发展历程。我国物流的产生与发展(1)物流观念引入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在80年代初以前,中国没有物流的概念,只有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业等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行业。在80年代初,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从日本引入“物流”这个名词,并沿用“PD”这一英文称谓;另一条途径是物流随着欧美的市场营销理论传入我国。欧美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介绍PD,使我国的营销领域逐渐开始接受物流观念。80年代后期,当西方企业用logistics取代PD之后,我国和日本仍把logistics译为“物流”,有时也直译为“后勤”。但由于“后勤”一词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再加上国内当时对其概念的理解很不深入,仍然沿用了“物流”的译法。2001年,国家经贸委制为加以区别,将Logistics概念称为“现代物流”。(2)物流发展期(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制造业开始本地化,跨国公司传播了物流理念和产生需求,与此同时,物流市场开始逐步开放,一批“三资”物流企业产生,传统的储运企业开始向综合物流企业发展,也产生了一批新的民族物流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带动了物流需求和促进了物流市场产生。(3)全面发展期(20世纪末至今)由于中国经济、科技和管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物流理论研究和物流实践在近些年来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物流迎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期,加速了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进程。三、有关物流的四种认识1.“黑暗大陆”学说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2.“物流冰山”学说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更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之下,而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物流便是一座冰山,其中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3.“第三个利润源”学说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其《流通费用》一书中,将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4.“效益背反”学说“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严重。四、物流的分类当今物流活动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相伴相随,虽然物流基本功能要素是共同的,但是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按不同的标准,物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物流研究的范围来分①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总量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全国物流、全球物流等。②微观物流。微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个体的物流活动,是从个量经济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物流活动的,属于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如包括采供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废弃物物流在内的企业物流和生活物流都属于微观物流。(2)按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分①采供物流。采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物料(包括原料、辅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保管、出库发放等作业过程。②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指原材料、燃料、辅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个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车间),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的全部生产过程。生产物流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生产的类型、规模、方式和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③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在销售活动中,完成其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所在地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的过程。销售物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连接消费者的桥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④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逆向物品品种繁多,流通渠道也不规则,且多有变化,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⑤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生活中失去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废弃物物流没有经济效益,但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环境保护。(3)按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来分①地区物流。地区物流是指地区局部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如南京物流、上海物流等。地区物流系统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地区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如本地区发展物流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当地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②国内物流。国内物流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国家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实体,所制订的各项政策法规都应该是从自身整体利益出发,为全国民众服务。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行业,其发展应该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框架内。国家在物流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主要发挥行政调控作用,提供私人不愿投资,社会又非常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制订各种物流方面的政策法规,确定物流活动的操作标准,投资铁路、管道、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物流基础设施。③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是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的。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任何国家不投身于国际经济大协作的交流之中,该国经济就可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五、物流的作用(一)物流的效用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效用主要表现为创造时间效用和创造空间效用两个方面。1.物流创造时间效用时间价值是指“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是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故称作“时间价值”。时间价值通过物流获得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缩短时间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速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从全社会物流的总体来看,加快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是物流必须遵循的一条经济规律。(2)弥补时间差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是一种普通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3)延长时间差在某些具体物流中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例如,秋季集中产出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通过物流的储存、储备活动,有意识延长物流的时间,以均衡人们的需求。2.物流创造空间效用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二)物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1.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又不断将产品运送给不同需要者,以使这些需要者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存在,是靠物流来维系的,国民经济因此才得以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2.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3.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粗放式”的问题还很严重,尤其作为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物流平台”问题更为突出。各种物流方式分立、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物流技术落后等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改善,就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4.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三)物流对企业的作用1.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从企业这一微观角度来看。物流对企业的作用有:(1)物流为企业创造经营的外部环境。(2)物流是企业生产运行的保证。(3)物流是发展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2.物流的降低成本价值物流合理化有大幅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作用,对改善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降低和解决企业的困难有重要作用。发展物流产业,能够有效降低社会流通成本,从而降低企业供应及销售的成本,起到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合理化,又能够降低生产成本。3.物流的利润价值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可以通过降低生产的经营成本间接提高利润,这只是物流利润价值的一个表现。对于专门从事物流经营活动的企业而言,通过有效的经营,可以为生产企业创造“第三个利润源”,也就是说通过物流企业的有效服务,可以为生产企业创造利润。许多物流企业在为用户服务的同时,还可以起到自己的“利润中心”作用,可以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利润生长点。4.物流的服务价值物流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这种服务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有利于和服务对象结成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这对企业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的服务价值,实际上就是促进企业战略发展的价值。第二节物流管理概述(2个学时)一、物流管理的含义及内容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是最基本的物流管理。(一)物流作业管理物流作业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他层面的物流管理都是围绕作业管理开展的,或者说是在作业管理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二)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是指物流在空间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物品在各种物流作业流程中所支付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三)物流服务管理物流服务包括三个要点:1.拥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备货保证)。2.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输送保证)。3.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品质保证)。四、物流管理的特征1.物流管理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顾客需求是物流的起点,是供应链运作的唯一驱动力。在现代物流中,顾客服务的设定优先于其它各项活动,并且为了使物流顾客服务能有效地开展,在物流体系的基本建设上,要求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组织构成等条件的具备与完善,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异化,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2.物流管理着重整个物流渠道的商品运动,是全程物流。以往我们认为的物流是从生产阶段到消费者阶段的物质运动,也就是说,物流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销售物流”和“企业内物流”,而现代物流管理即包括了从供应、生产到销售、回收的全部过程,也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经销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部过程。3.物流管理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4.物流管理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5.物流是以信息为中心满足市场实际需要的商品供应体系。第二章物流战略物流战略是指物流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通过对物流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从物流企业的整体目标出发,制定较长时期的物流战略的过程。物流战略是物流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的集中体现。第一节物流战略的概念及内容(1个学时)一、物流战略的概念(一)战略的涵义所谓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为谋求生存和不断发展而做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在正确分析和估量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求得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结构和资源配置与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的动态平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企业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二)战略的特点1.全局性。经营战略是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是根据企业总体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2.长远性。经营战略是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生存和发展的统筹谋划,它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追求的是企业长期利益。3.纲领性。经营战略规定的是企业总体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方针、重大措施和步骤。这些内容一般带有原则性规定的特点,具有行动纲领的意义。4.抗争性。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与对手相抗衡的行动方略,即针对来自市场竞争对手的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为争取顾客,争夺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进行运筹谋划。5.风险性。经营战略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而战略实施的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因此,经营战略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6.相对稳定性。经营战略规定了企业较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具有长远性,只要战略实施的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战略中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应保持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不是绝对的。(三)物流战略概括起来,物流战略管理是指物流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为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长远谋划。它是物流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确定物流企业规划的基础。二、物流战略管理过程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包含三个关键环节: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战略规划——战略制订、评价和选择;战略实施——采取措施使战略发挥作用。如图2.1所示。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图2.1战略管理过程三、物流战略模式的基本类型(一)成本领先战略(二)优质服务战略(三)集中化战略(四)一体化战略(五)柔性战略(六)网络化战略(七)即时物流战略第二节物流环境战略分析(1个学时)一、物流战略宏观环境分析(一)经济环境分析(二)政治法律环境分析(三)科学技术环境分析(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二、行业环境分析(一)行业竞争力分析1.行业主要的经济特征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所覆盖的地理区域,买者和卖者的数量和规模,技术变革和革新的速度、规模的经济性,经验曲线效应,资本要求等。2.竞争分析(1)卖方竞争厂商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强烈的、一般的还是微弱的竞争力量/竞争的手段);(2)潜在进入威胁(这是一种强烈的、一般的还是微弱的竞争力量/进入壁垒);(3)来自替代品的威胁(这是一种强烈的、一般的还是微弱的竞争力量/为什么);(4)供应商的权力(这是一种强烈的、一般的还是微弱的竞争力量/为什么);(5)顾客的权力(这是一种强烈的、一般的还是微弱的竞争力量/为什么)。3.驱动因素4.主要厂商的竞争地位/战略群(1)公司的地位处于有利位置/为什么;(2)公司的地位处于不利位置/为什么。5.竞争对手分析(1)关键的竞争对手的战略性经营方式/已经预见到的行动;(2)公司需要考察的对象是哪些竞争对手/为什么。6.行业成功关键因素7.行业的前景和总体吸引力(1)使得公司所在的行业有吸引力的因素;(2)使得公司所在的行业没有吸引力的因素;(3)特殊的行业关注点/问题;(4)利润前景(有利/不利)。(二)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分析。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行业的产值(净产值和总产值)、利税额及吸收劳动力的数量,在全国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和就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2)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对整个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3)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创汇能力分析。2.行业特性分析。行业特性是各行业由于其使命、发展条件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方面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性质。行业特性分析有助于把握行业的特点,了解行业环境。行业特性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行业规模结构分析。4.行业数量结构分析。一般来讲,市场规模大,企业数量就多,行业内集中程度低,大企业少。反之,市场规模小,企业数量就少,行业集中程度高,大企业就多。5.行业组织结构分析。应对行业内企业联合的状况进行分析,对联合与竞争的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6.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从行业供求关系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即供不应求、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若供大于求,则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可能导致价格下跌和高额的销售费用支出,有的企业可能会发生亏损;若供小于求,则各企业产品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新企业会大量涌入本行业。同时,还应对行业市场的需求分布状态、对行业产品需求变动的频繁性进行分析。第三节物流战略设计(2个学时)一、最小总成本系统设计最小总成本战略寻求的是一个最低的固定费用与可变费用之和的物流系统设计。二、起点服务建立一个起点服务水平通常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订单进入和处理系统上获得客户服务能力,在现有设施的标准订货完成时间上进行仓库运作,在最小成本运输方法的能力上确定运输发送时间。三、服务敏感度分析1.仓库数目修正2.工作周期修正3.安全库存修正四、物流战略确定1.最大的服务水平2.利润最大化3.最大竞争优势4.最小的资产配置第四节物流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一、物流战略实施的原则1.战略协同原则战略协同是实现战略规划的首要原则。物流战略实施应将企业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优势协调起来,同时也应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战略、竞争战略等协调起来,以实现企业系统的协同效应。2.寻求优势原则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实施过程就是通过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评价,在企业战略思想指导下,寻求和建立在物流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过程。3.资源均衡原则企业战略的实施是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企业系统运作的要求,资源的类型、投入的方式、资源投入之间的比例必须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性。4.相对满意原则由于战略规划是在一定资源限制和非完全信息条件下制定的,其本身即为相对满意的一种选择。物流战略实施同样受到资源的限制和信息不完全的制约,因此,也只能是在相对满意的原则指导下,通过实施过程的不断调整,满足规划要求,实现企业战略目标。5.阶段发展原则物流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长期发展蓝图和战略实施指南。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战略规划中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分阶段组织实施。6.系统优化原则物流企业本身是社会再生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物流战略规定了企业的使命和经营宗旨,并具体分解成一系列的经营发展目标。要实现物流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就必须遵循系统优化的原则,使物流企业结构安排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整体发展有序。三、物流战略控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环境的急剧变化、战略规划自身的缺陷或战略实施行为失当等都会引起战略实施失控,以至于不加以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将无法实现。因此,物流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控制,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成果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1.物流战略控制的程序(1)分解战略目标物流企业在其战略规划中已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该目标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目标。为实施有效的战略控制,第一步就需要将企业发展的战略总目标分解为各业务单位、各职能部门的阶段性目标,使各单位和各部门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也为控制系统中评价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物流企业及其各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工作成果的规范,它从整个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选择对实施结果影响较大的一些关键点,提出具体的、可衡量的指标作为控制点。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企业战略具有不同的战略标准,与战略目标相对应,物流战略控制要求形成战略实施评价标准体系。(3)建立报告和检查系统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报告和检查系统是进行控制的中心环节,是企业战略实施信息的集中地。没有报告和检查系统,企业管理者就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无法对战略实施状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价,更谈不上决策。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其战略实施过程经常需要整合企业内外部两类资源,服务各层次不同要求的客户,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报告和检查系统,才能保证其战略实施的成功。(4)评价实施绩效评价战略实施绩效是将报告和检查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与已确立的战略实施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实施绩效与评价标准的差距,分析形成的原因。通过分析反思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5)提出改进方案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企业应根据造成问题的原因,积极制定改进方案,并在改进方案中具体规定下一轮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改进,改进后的战略目标有哪些调整,改进的措施是什么。企业战略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确立目标、实施监督与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2.物流战略控制的方法(1)目标计划控制(2)信息报告控制(3)管理人员控制(4)争议解决控制第三章物流组织物流管理组织机构是促进物流计划产生、实施、评估的机构,是用来分配企业人力资源以及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体制。第一节物流活动的组织(2个学时)一、组织机构存在的必要性物流管理组织是指从事物流管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及范围划分的组织形式。1.调和矛盾2.管理二、物流管理组织的建立原则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自主原则。4.高效原则。第二节物流管理组织的结构形态(2个学时)物流管理组织的设立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可归为三种组织结构形态:直线型组织、参谋型组织和运用型组织。1.直线型组织这是一种按基本职能组织物流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当物流活动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较为重要时,企业一般会采取这种模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物流管理的各个要素不再作为其他的职能部门如财务、市场、制造部门的从属职能而存在,而处于并列的地位。物流经理对所有的物流活动负责,对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控制负责。在解决企业的经济冲突时,物流经理可以和其他各部门经理平等磋商,共同为企业的总体目标服务。2.参谋型组织这也是一种按照职能不同设定的组织,但由于物流活动往往贯穿于企业组织的各种职能之中,它只把有关物流活动的参谋组织单独抽出来,基本的物流活动还在原来的部门中进行,物流管理者起一个“参谋”的作用,负责物流与其他几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参谋型组织的好处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企业经营顺利地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手段。3.运用型组织物流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对不同的物流活动实施控制,使它们之间保持协调一致。因此,要能达成目标可以设立专门正式的物流组织,也可能利用原有的组织。通过各种手段,靠合作的方式来达成负责物流活动的人员之间的协调,或是外聘专家,对本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规划调整,推进企业物流合理化。运用型组织属于一种非正式物流组织,因此它的运作常常需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或是成立一个协调委员会来促进合作。第四章物流系统物流不是运输与仓储等活动的简单叠加,它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企业和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物流系统化是实现现代物流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就是将物流活动从一个无序的状态调整为一个有序的状态,进而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本章将从物流系统的概述入手,介绍物流系统分析、并再此基础上阐述物流系统的需求预测方法以及物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第一节物流系统概述(1个学时)。一、物流系统及其特点物流系统的含义所以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三)物流的系统构成1.运输子系统2.储存子系统3.装卸子系统4.包装子系统5.配送子系统6.流通加工子系统7.物流信息子系统第二节物流系统分析(1个学时)一、物流系统分析的含义系统分析是从系统的最优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准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同环境的相互影响。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和效益进行充分的调研,收费、比较、分析和数据处理,并建立必要的模型,进行系统仿真试验,寻求使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配子最佳的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信息。二、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系统分析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程序,一般可以按照一下步骤进行。1.收集信息进行现状分析。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针对该系统进行信息的收集,包括对系统外部运行环境的信息收集和对系统自身的信息收集。掌握该系统的基本信息和数据,以便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技术手段对该系统进行现状分析,确定现在该系统的运行状态。2.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系统分析其次要找出问题所在、明确问题的性质。是包括仓储、配送等许多环境在内的大系统,还是一个物流中心或一个仓库内部的系统,是改善一个物流系统还是设计一个新的物流系统。一般而言,问题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作用和内部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本质属性和存在范围。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性质,系统分析才有可靠的起点。3.明确范围、确定目标。系统分析是针对所提出的具体目标而展开的,目标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而标准是衡量目标达到的尺度。由于实行系统功能的目的是靠多方面的因素来保证的。因此,系统优化的目标也必然有若干个。如物流系统的目标包括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等相互制约的内容,在多目标的情况下,要考虑到各目标之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行性和经济性。4.研究制定方案。研究制定方案必须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而且一般而言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5.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对以上研究制定的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6.确定方案并对其评估。在考虑前提条件、假设条件、约束条件以后,在结合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最终方案。对于复杂系统,系统分析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有时要依据分析结果对原来提出的目标进行再探讨,甚至重新划定系统范围再做系统分析。一般而言,企业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设计可以由企业内部专职的系统分析设计师完成,但更多的企业乐于采用借助外部咨询机构。三、物流系统分析常用的理论及方法1.数学规划法它是一种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寻求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其具体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和库存论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库存论等是解决物流系统中物料储存的时间与数量的。2.统筹法运用网络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系统的各个环节。它用网络图来描述活动流程的线路,把事件作为结点。在保证关键线路的前提下,安排其他活动,调整相互关系,以保证按期完成整个计划。3.系统优化法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出使目标函数最优的解。物流系统包括许多参数,这些参数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系统优化研究,在不可控参数变化时,根据系统的目标如何,来确定可控参数的值,使系统达到最优状态。4.系统仿真系统仿真是指利用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上述方法各有特点,在实际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系统仿真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最为普遍的。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巨大发展,系统仿真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完善,应用不断扩大。第三节物流信息概述(2个学时)一、物流信息的概念和作用(一)物流信息的概念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相关的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是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也可以看作是货物实体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在现代物流运作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大大加快了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从而使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对于构筑物流系统,开展现代物流活动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二、物流信息的功能和特征(一)物流信息的功能对物流信息的功能有多种描述方法,其中“中枢神经功能”和“支持保障功能”是两种较为典型的看法。(二)物流信息的特征(1)信息量大。(2)更新快。物流信息的更新速度快。(3)来源多样化。物流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如生产信息、库存信息等),第五节物流信息系统确切地讲,物流信息系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式和构成方式。但是,这并不等于物流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不重要。相反,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系统。一、物流信息系统(CIS)的概念物流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其他设备,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支持物流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人机系统。二、物流信息系统(CIS)的特征第六节物流信息技术一、条码技术(BC)及其应用(一)条码技术概述条码技术(BarCode)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是一种实现快速、准确而可靠的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条码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1、条码的一般介绍(1)什么是条码标识。(2)条码的构成。(二)条码技术的应用(三)我国条形码技术应用现状及解决措施第五章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是指产品时间、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物流成本和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第一节物流成本概述(2个学时)一、物流成本的概念物流成本是指产品时间、空间位移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简而言之,物流成本就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费用。二、物流成本的构成(一)物流过程的研究设计、重构和优化等费用;(二)物流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如固定资产的磨损,包装材料、电力、燃料消耗等;(三)物资在保管、运输等过程中的合理损耗;(四)用于保证物流顺畅的资金成本,如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等;(五)在组织物流的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如有关物流活动进行的差旅费、办公费等;(六)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工资、资金及各种形式的补贴等;(七)在生产过程中一切由物品空间运动(包括静止)引起的费用支出,如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在制品、产成品等的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费用。第二节物流成本控制方法(2个学时)成本控制是根据成本预测、成本决算和成本预算所提供的实际数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资源的耗费,与相应的降低成本措施的执行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任务的实现。一、物流成本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二、物流成本控制内容(一)运输费用控制运输费用是承运单位向客户提供运输劳务所支付的费用。运输费用占物流费用比重较大,据日本通产省对六大类货物物流成本的调查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40%左右,是影响物流费用的重要因素。控制方式有:加强运输的经济核算;防止运输过程中的差错事故;做到安全运输等。(二)储存费用的控制储存费用是指物资在储存过程中所需要费用。控制方式:主要是加强仓储各种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三)装卸搬运费用的控制装卸搬运活动是衔接物流各环节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它渗透到物流的各个领域。装卸搬运费是物资在装卸搬运过程中所支出费用的总和。控制方式有:对装卸搬运设备的合理选择;防止机械设备的无效作业、合理规划装卸方式和装卸作业过程。如减少装卸次数、缩短操作距离、提高被装卸物资纯度等。(四)包装费用控制包装起着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作用。据统计,包装费用约占全部物流费用的10%。控制方式有:选择包装材料时要进行经济分析;运用成本核算降低包装费用,如包装的回收和旧包装的再利用;实现包装尺寸的标准化、包装作业的机械化;有条件时组织散装物流等。(五)流通加工费用的控制在物资进入流通领域以后,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一定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由此而支付的费用为流通加工费用。控制方式有:合理确定流通加工的方式;合理确定加工能力;加强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制定反映流通加工特征的经济指标。第三节降低物流成本的策略一、混合策略混合策略是指配送业务一部分由企业自身完成。采用混合策略,合理安排企业自身完成的配送和外包给第三方完成的配送,能使配送成本最低。例如,美国一家干货生产企业为满足遍及全美的1000家连锁店的配送需要,建造了6座仓库,拥有车队。随着经营的发展,计划在芝加哥投资700万美元再建一座新仓库,并配以新型处理系统时,发现不仅成本高,而且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就近租用公共仓库,增加必要设备,总投资只需20万美元的设备购置费,10万美元的外包运费,加上租金,没有达到700万美元。二、差异化策略差异化策略的指导思想是:产品特征不同,顾客服务水平也不同。当企业拥有多种产品时,不能对所有产品都按同一标准的顾客服务水平来配送,而应按产品的特点、销售水平,来设置不同的库存、不同的运输方式以及不同的储存地点,忽视产品的差异性会增加不必要的配送成本。例如,一家生产化学品添加剂的公司,为降低成本,按各种产品的销售量比重进行分类:A类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B类产品占20%左右,C类产品则为10%左右,对A类产品,公司在各销售网点都备有库存,B类产品只在地区分销中心备有库存而在各销售网点不备有库存,C类产品连地区分销中心都不设库存,仅在工厂的仓库才有存货。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成功的,企业总的配送成本下降了20%之多。三、合并策略配送方法上的合并。企业在安排车辆完成配送任务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载满装,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集中协作配送。它是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的配送方式。四、延迟策略传统的配送计划安排中,大多数的库存是按照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量设置的,这样就存在着预测风险,当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符时,就出现库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从而增加配送成本。延迟策略的基本思想就是对产品的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应尽可能推迟到接到顾客订单后再确定。一旦接到订单就要快速反应,采用延迟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信息传递要非常快。五、标准化策略标准化策略就是尽量减少因品种多变而导致附加配送成本,尽可能多地采用标准零部件、模块化产品。如服装制造商按统一规格生产服装,直到顾客购买时才按顾客的身材调整尺寸大小。采用标准化策略要求厂家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考虑节省配送成本,而不要等到产品定型生产出来了才考虑采用什么技巧降低配送成本。第六章物流运输运输是使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是物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是物流整体功能得以尽量发挥的重要条件,它实现着物流管理的空间效用。第一节运输概述(2个学时)一、运输的概念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运输的定义是:“运输(Transportation)是使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本书中专指“物”的载运及输送。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间(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或一个大企业内相距较远的两车间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二、运输的地位(一)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二)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运输作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在生产过程中,运输是生产的直接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内部的各环节就无法联接。2.在社会上,运输是生产过程的继续,这一活动联结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环节,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联结着城乡,联结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三)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四)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源泉。1.运输是运动中的活动,它和静止的保管不同,要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才能实现这一活动,而运输又承担大跨度空间转移的任务,所以活动的时间长、距离长、消耗也大。消耗的绝对数量大,其节约的潜力也就大。2.从运费来看,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所占比例最高,一般综合分析计算社会物流费用,运输费在其中占接近50%的比例,有些产品运费高于产品的生产费。所以节约的潜力是大的。3.由于运输总里程大,运输总量巨大,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输合理化可大大缩短运输吨公里数,从而获得比较大的节约。三、运输的分类(一)按运输的作用分类1.集货运输将分散的货物汇集集中的运输形式,一般是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货物集中后才能利用干线运输形式进行远距离及大批量运输,因此,集货运输是干线运输的一种补充形式。2.配送运输将据点中已按用户要求配好的货分送各个用户的运输。一般是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从运输的角度讲是对干线运输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的运输。(二)按运输途中是否换载分类1.直达运输在组织货物运输时,利用一种运输工具从起运站、港一直运送至到达站、港中途不经过换载,中途不入库储存的运输形式。2.中转运输中转运输的优点在于:通过中转,往往可以将干线、支线运输有效的衔接,可以化整为零或集零为整,从而方便用户、提高运输效率;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运输工具在不同路段上的最优水平,从而获得节约或效益,也有助于加快运输速度。中转运输方式的缺点是在换载时会出现低速度、高货损、增加费用支出。第二节运输方式及其选择(2个学时)近一百年来,完整新型的机械运输工具相继问世,并以他们为运输手段逐步奠定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构成的运输业基本格局。对应于上述五种运输工具,商品运输可以采用相应的运输方式,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选用何种运输手段,对提高运输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本的运输方式有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一、公路运输公路运输是配送货物的主要形式。公路运输主要承担近距离、小批量的货物运输。(一)公路运输的主要优点:1.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公路运输不受路线和停车站的约束,只要没有特殊的障碍(如壕沟、过窄的通道等),汽车都可以到达。因此,可以提供从托运人到收货人的门到门直达运输。2.由于直达运输无需转运或反复装卸搬运,因而运输时间可以缩短,货物包装可以简化,因搬运造成的损坏、丢失也大大减少。3.运用灵活,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公路运输对货物量的大小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灵活制订运输时刻表,可以随时调拨,有很强的弹性。4.因为汽车承运人众多,公路运输服务随处可得。5.在联合运输中,公路运输通常作为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手段。二、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是指使用铁路列车运送客货的方式。铁路运输主要承担长距离、大批量的货运,以及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运送几乎所有大批量的货物,是干线运输中的主要方式。(一)铁路运输的主要优点:1.运量大、运距长,且运价低廉。2.运输网络完善,可以将货物运往各地。3.安全可靠。铁路运输有专用线路,可以全天候运营,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比较小。4.不会发生交通堵塞。铁路货车沿固定轨道按事先计划运行;三、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是指使用船舶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路运输主要承担大批量、远距离的运输,同铁路运输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一)水路运输的主要优点:1.运输成本低。水路运输是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之一。水运成本明显低于航空、公路以及铁路运输。因此,水运对于单位价值低或者运输成本占售价很大比重的产品(如矿石、木材、农产品等)而言最具优势。2.运载量大。内河运输中采用拖带方式,运量会成倍增长。如驳船可拖带4000吨货物。1976年,法国建成载重55万吨的油轮。海上运输能力几乎不受限制。3.环境污染小。水路运输所耗费的能源最少。4.续航能力大。船上可以携带数十天地食物及淡水,配备各种设备,能够独立生活,非其它运输方式可以比较。四、航空运输航空运输是指使用飞机或其它航空器进行运输的一种方式。(一)航空运输的优点:1.运输速度快。突出优势是速度远远快于其它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高速性有利于降低库存水平,加速存货资金周转。2.可以提高货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航空运输的快捷服务可使货主根据市场信息迅速做出反应,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占领市场。3.简化包装,减少货损。飞机在空中飞行平稳,着陆时也有减震系统,货物不会受到太大的外力,因而被运输的货物只需简单包装即可。还有,航空运输安全准确,事故率低,货损货差少,保险费用也相应较低。4.不受地形限制、机动性大。飞机在空中飞行,受陆地地形因素限制很少。5.除了雾天和雪天之外,航空公司都可以提供可靠的运输服务。第三节物流运输合理化(2个学时)一、物流运输合理化的涵义及意义二、影响合理运输的因素物流运输合理化,是由各种经济的、技术的和社会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物流运输合理化的因素主要有:

(一)运输距离。在运输时运输时间、运输货损、运费、车辆周转等运输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都与运输距离有一定比例关系,运输距离长短是运输是否合理的一个最基本因素。因此,物流公司在组织商品运输时,首先要考虑运输距离,尽可能实现运输路径优化。

(二)运输环节。因为运输业务活动,需要进行装卸、搬运、包装等工作,多一道环节,就会增加起运的运费和总运费。因此,减少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运输环节,对合理运输有促进作用。

(三)运输时间。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短有利于运输工具加速周转,充分发挥运力作用,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

(四)运输工具。各种运输工具都有其使用的优势领域,对运输工具进行优化选择,要根据不同的商品特点,分别利用铁路,水运,汽运等不同的运输工具,选择最佳的运输线路合理使用运力,以最大发挥所用运输工具的作用。

(五)运输费用。运费在全部物流费用中占很大比例,是衡量物流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组织合理运输的主要目的之一。

上述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有的还相互矛盾。运输时间短了,费用却不一定省,这就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最佳方案。在一般情况下,运输时间快,运输费用省,是考虑合理运输的关键,因为这两项因素集中体现了物流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第七章库存管理第一节库存管理概述(2个学时)一、库存的概念及分类(一)库存的概念库存(Inventory)又被称之为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的物品。广义的库存还包括处于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物品。在制造企业,库存一般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备件、低值易耗品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库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库存的分类库存范围的确认,应以企业对库存是否拥有所有权为依据,而不论物品存放在何处以及处于何种状态。企业持有的库存可按用途和目的进行分类。按库存的目的分类按库存的目的,企业持有的库存可以分为周转库存、安全库存、在途库存、投机库存、季节性库存以及呆滞库存。1.周转库存(cyclestock)由于需求和前置期是不变的、已知的,因而可以安排订货恰好在最后一单位库存售完时到达,这样,在周转库存之外无需其它库存。在图3-1的3个例子中平均周转库存都等于其订货量的一半,分别为200、100、300单位。2.安全库存(safetystock)安全库存是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性的影响而持有的缓冲库存(bufferstock)。因为所有的业务都面临着需求的不稳定(如大量突发性订货)或补货周期的不确定(如交货期突然延期等),这就需要在周转库存之外额外保有一定的安全库存来进行缓冲处理,以应对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情况下,平均库存应等于订货量的一半加上安全库存。三、库存管理的意义(一)有利于资金周转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做到将库存需要的投资额规定为零。为此可使经营活动更为灵活,把用于建立原材料、制成品、商品等常备库存所需要占用的资金转为经营其他项目,这就有可能使经营活动向更新、更高的阶段发展。(二)促使生产管理更为合理这是因为库存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必需的物资,即在需要时,按需要量供应。目前生产管理较为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急需的物资不能及时供应,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就要认真搞好库存管理。(三)有利于顺利地进行运输管理,也有助于有效地开展仓库管理工作通过库存管理,可将原来零零散散放置的物料整理得井然有序,可使企业的生产环境整洁一新,实现文明生产。废旧物料堆放整齐、报废的设备及时运走,工厂的空地整洁干净,这样的环境,自然令人感到心情舒畅。此外。还可以把经常动用的物料以及危险性物料分片保管,以保证工厂的安全生产。库存管理工作的好坏,对改善企业生产环境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节基本库存管理方式(2个学时)一、零库存方式(一)零库存的概念库存数量为零,可以不积压资金,由此,可以不必支付库存占用资金应付利息,而且不需要库存保管人员,与库存有关的业务手续都可以取消,容易采用新材料、更换新产品,不需要保管场地与设备。同时,库存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也被清除了。目前,在研究库存应具有的理想状态及计算库存数量时,对于是否允许物料有短缺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具体探索,并已经在实践中试行。例如,当库存允许有短缺时,其极端作法就是在零库存的情况下组织生产。另外,随着新的购买方式不断出现,根据物料的具体情况,实现零库存并不是很困难。通过改变购买方式,可以试行采用零库存方式。三、后入先出的库存管理方式(一)直达方式(二)实际做法采用后入先出方式,先发放新入库的物料,对于那些长期存放不作处理的物料,反而能促使管理人员想尽办法,尽快处理,这种方式在物料的领取方法方面也较合理,可以避免物料积压。第三节库存模式(2个学时)优秀的库存模式既能保证供给,满足市场要求,又减少了采购次数及管理费用,并扩大了盈余,这无疑是企业管理者们共同期盼的目标。本章提供的几种优秀库存模式,相信会对您有所启迪和帮助。一、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总成本EOQ总成本EOQ年度成本持有成本订货成本订货批量2.EOQ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了建立EOQ模型,首先假定如下变量:D:年度的需求量(单位)Q:订货批量(单位)P:每次的订货成本或生产准备成本V:单位库存的价值C:年度库存持有成本(用库存价值的百分比表示)TAC:年度库存总成本(2)利用运输数量折扣调整EOQ模型当运输费用由卖方支付时,可不考虑运输费用对库存总成本的影响。但如果由买方支付,则会对库存总成本产生较大影响。当增大运输批量可以得到运价上的折扣时,买方就要考虑是否要加大采购批量。简单的方法是将有无运价折扣的采购方案进行总成本对比,选择总成本最低的方案。应注意的是,在利用运价折扣的情况下,计算库存总成本时,除了考虑库存持有成本和订货成本,还要考虑订购物品的运输费用。二、再订货点一旦EOQ确定后,企业就应以此为基础,每次订购固定数量EOQ。对管理者而言,除了要知道每次订货多少之外,还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订货,这就是再订货点(reorderpoint)。再订货点=平均每日需求×提前期+安全库存例5:例4中,考虑到需求的波动以及补货周期的不确定性,安全库存按60单位设置。则:再订货点=10×3600/360+60=160(单位)三、ABC重点控制模式ABC分类法(ABCclassification)又称ABC分析法(ABCanalysis)或重点管理法,它是将库存物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特别重要的库存(A类)、一般重要的库存(B类)和不重要的库存(C类)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方法。A类存货:这一类存货品种数约占总数的15%,价值占70%-80%,应投入最多的精力和资源进行重点控制。B类存货:该类存货品种数约占总数的25%,价值占10%-20%,可进行适当控制。C类存货:该类存货品种数占总数的60%,价值仅占5%-10%,只需进行简单控制。第四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体现出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单一的库存角度看,这种库存管理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单一企业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大类:信息类问题;供应链的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这些问题可综合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案例分析:“沃尔玛”的运输管理沃尔玛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运输在其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沃尔玛有时采用空运,有时采用船运,还有一些货物采用卡车公路运输。在中国,沃尔玛几乎百分之百地采用公路运输。所以,如何进行运输管理降低卡车运输成本,是沃尔玛物流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沃尔玛使用一种尽可能大的卡车,大约有16米加长的货柜,比集装箱运输卡车更长或更高。沃尔玛把卡车装得非常满,产品从车厢的底部一直装到最高,这样非常有助于节约成本。2、沃尔玛的车辆都是自有的,司机也是他的员工。沃尔玛的车队大约有5000名非司机员工,还有3700多名司机,车队每周每一次运输可以达7000~8000公里。沃尔玛知道,卡车运输是比较危险的,有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因此,对于运输车队来说,保证安全是节约成本最重要的环节。沃尔玛的口号是“安全第一,礼貌第一”,而不是“速度第一”。在运输过程中,—卡车司机们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沃尔玛定期在公路上对运输车队进行调查,卡车上面都带有公司的号码,如果看到司机违章驾驶,调查人员就可以根据车上的号码报告,以便于进行惩处。沃尔玛认为,—卡车不出事故,就是节省公司的费用,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由于狠抓了安全驾驶,运输车队已经创造了300万公里无事故的纪录。3、沃尔玛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因此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知道这些车辆在什么地方,离商店有多远,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到商店,这种估算可以精确到小时。沃尔玛知道—卡车在哪里,产品在哪里。就可以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有助于降低成本。4、沃尔玛的连锁商场的物流部门,24小时进行工作,无论白天或晚上,都能为卡车及时卸货。另外,沃尔玛的运输车队利用夜间进行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运输,从而做到了当日下午进行集货,夜间进行异地运输,翌日上午即可送货上门,保证在15—18个小时内完成整个运输过程,这是沃尔玛在速度上取得优势的重要措施。5、沃尔玛的卡车把产品运到商场后,商场可以把它整个地卸下来,而不用对每个产品逐个检查,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加快了沃尔玛物流的循环过程,从而降低了成本。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沃尔玛的物流系统能够确保商场所得到的产品是与发货单完全一致的产品。6、沃尔玛的运输成本比供货厂商自己运输产品要低,所以厂商也使用沃尔玛的卡车来运输货物,从而做到了把产品从工厂直接运送到商场,大大节省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仓储成本和转运成本。沃尔玛把上述措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个最经济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沃尔玛的运输车队能以最低的成本高效率地运行。当然,这些措施的背后包含了许多艰辛和汗水,相信我国的本土企业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沃尔玛式的奇迹来。以MRP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物流运营方式在第四章中,我们从采购的角度对MRP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下面我们在回顾的基础上,从生产物流的角度对MRP作更进一步的介绍。1.MRP(MaterialsRequirement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的产生MRP的产生需从企业对物料库存计划的管理谈起。2.MRP的基本原理。其一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其二是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加工(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加工(订货)的时间。例如,对于一个外购件来说,如第5周最终产品的装配要用到它,其订货周期为2周,则最晚第3周开始订货;对于一个自加工件来说,如第5周需用于装配,而其本身的生产周期为1周,则最晚应第4周开始加工。从以上两条原理可以看出,MRP系统控制生产物流的方法:根据产品结构的层次从属关系,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倒排相关物料的生产(订货)计划。最终可以解决如下4个问题:要生产什么?(根据主生产计划)要用到什么?(根据物料清单)已经有了什么?(根据库存记录)还缺什么?何时生产或订购?(根据MRP运算的结果)这4个问题是任何类型的工业企业都面临的基本问题。因此,MRP产生以后,很快就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但MRP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样,都要经过输入、转化、输出3个过程。3.闭环MRP从以上对MRP的介绍可以看出,MRP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它还不够完善,其主要缺陷是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的有关条件的约束。因此,计算出来的物料需求的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的不足而没有能力生产,或者因原料的不足而无法生产。同时,它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上述的MRP也称为基本MRP。为了解决以上问题,MRP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闭环MRP系统。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至此,MRP系统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闭环MRP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资源的有限性,生产计划必须建立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之上。即在按MRP下达生产指令之前,要由能力需求计划来核算企业的生产能力及其需求负荷之间的平衡情况。另一方面,生产计划与控制是一个整体,生产计划必须考虑生产控制的信息,根据控制的结果修订原来的计划或制定未来的计划。如果能力需求计划的输出报告表明生产计划不可行,则应重新安排能力需求计划。如仍不能解决问题,则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物料需求计划,对其进行重新安排。如还行不通,就要把信息反馈到主生产计划,进行相应的重新安排。同样,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也要有一系列的信息反馈及相应的平衡调整。综上所述,闭环MRP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或者说把需求和供给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控制。(二)以MRPⅡ原理为指导的生产物流运营方式1.MRPⅡ(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的产生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会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MRP进一步发展,把物料流动同资金流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系统。此外,在这个系统中,人们还把计算机模拟功能涵盖进来,为管理者增强预见性,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这样的系统,实际上涵盖了进行生产制造活动的设备、物料、资金等多种资源,因此人们给它命名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由于制造资源计划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略形式也是MRP,为了与物料需求计划相区别,同时为了说明它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MRP的第2代,人们将其命名为MRPⅡ。2.MRPⅡ的结构与功能MRPⅡ把MRP和所有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工作和资源,以及财务计划连成一个整体,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化。它实质上是一个将企业内部信息集成及计算机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即将企业的经营计划、销售计划、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计划、资金计划等通过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由企业各功能子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信息系统,使得各个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运行。一般而言,MRPⅡ由3个功能模块组成,即计划与控制系统、基础数据和财务系统。具体包括:(1)计划与控制系统:在MRPⅡ逻辑流程图的右侧是计划与控制系统,可以理解企业各个层次的经营计划管理的流程。具体有5个计划,即经营规划、生产规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①经营规划。经营规划包括对销售合同的管理、销售计划、需求预测、销售分析与统计等。经营规划应在高层领导主持下,会同销售、生产、物料和财务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②生产规划。生产规划是为了体现企业经营规划而制定的产品生产大纲,生产规划报告形式,相当于通常所讲的年度生产大纲,其作用是把经营规划中用价值指标表示的目标,转化为用产品系列的产量来表示。③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是物料需求计划的龙头,位于上下内外交叉的枢纽,地位非常重要。主生产计划是要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最终产品是指对于企业来说最终完成、要出厂的完成品,它可以是直接用于消费的消费产品,也可以是作为其他企业的部件或配件。主生产计划把生产规划中的产品系列具体化为最终产品。④物料需求计划。关于物料需求计划,我们前文已经提到过,它是MRPⅡ的核心。一个最终产品所包括的原材料、零部件的种类和数量很可能是相当大的。如何保证最终产品所需要的物料能够按时按需供应,就是物料需求计划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可以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了。⑤能力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是确定为完成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劳动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把物料需求转化为能力需求,判断能力的供需是否平衡。(2)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是为生产计划的制定提供相关信息,例如物料清单、需求信息、客户信息、库存信息和工艺路线等。它们储存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以供重复调用。(3)财务系统。财务系统在图中的左侧,这里只列出应收账、总账、应付账,具体还应包括成本、现金、固定资产、工资、多币制和财务管理等。3.MRPⅡ的特点与MRP系统相比,MRPⅡ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集成。由于MRPⅡ包括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字,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会数据的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除此之外,它还有以下特点:(1)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MRPⅡ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技术、由粗到细逐层优化,但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它把通常的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