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8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8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8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3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8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4页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考案8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案(八)第八单元能力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陕西期末)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比1950年增加25%,人均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还为工业机械的购买提供了资金,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走向工矿企业。这反映出土地改革(D)A.旨在彻底实现社会主义改造B.实现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公有制C.与以往的土地改革性质不同D.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解析]根据“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51年全国人民的购买力比1950年增加25%,人均消费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还为工业机械的购买提供了资金,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走向工矿企业”可知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D项正确;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排除A项;题干不涉及全国范围推行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以往土地改革性质问题,排除C项。2.1953年,王崇伦作为鞍钢北部机修厂工具车间的刨工,相继改进成功7种工具、卡具,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B)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C.生产技术全面革新D.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解析]根据材料“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生产任务,成为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线工人”表明当时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高涨,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王崇伦一个人,不能得出“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的结论,排除A项;仅仅依据王崇伦的个人发明,无法得出生产技术全面革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工人阶级热情高涨,并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排除D项。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阶级思想教育、政治觉悟启发、组织纪律训练,同时诉诸物质利益激励、政治身份认同、情感诉说引导等。这些动员方式旨在(A)A.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B.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C.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土地改革中,中央政府对普通乡民进行一系列动员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乡民素质和对新政权的认同,进而激发乡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A项正确;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掀起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高潮,排除B项;这些动员方式并不是将农民生活纳入到国家计划体制,排除C项;此时还未开始工业化建设,而且土地改革的主旨也不是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排除D项。4.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B)A.具有不彻底性B.注重斗争策略性C.遭遇较大阻力D.兼顾各阶层利益[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地主的财产并不是全部没收,同时也分给地主土地,从而能够减少改革的阻力,这说明新中国在土地改革中注重斗争的策略性,B项正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排除A项;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兼顾各阶层利益,排除D项。5.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各地国营贸易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与物资调动,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负责”。这一规定(B)A.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D.使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初”“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而中央政府的统一行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B项正确;计划经济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政府的统一行动有利于经济恢复,无法得出是否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排除C项;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实现的,排除D项。6.(2023·河南焦作)1950年,人民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对工商业进行调整。到1951年,全国私营工业户从13.3万户增加到14.76万户,私营商业户从402万户增加到450万户。这一变化有助于(B)A.摧毁旧的国家机器B.巩固新生的政权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D.社会制度的转型[解析]材料主要体现建国初私营工业户、商业户得到增长,这有利于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巩固新生政权,B项正确;旧的国家机器已经摧毁,排除A项;一五计划1953年才开始,排除C项;社会制度的转型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D项。7.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成立,随即便派出军事代表,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这是决定沈阳转为人民城市的基本关键。到5日,即全部接收完毕,工厂复工了,学校复课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C)A.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B.重视解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C.积累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D.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军、警、财、经、后勤、铁路等系统进行自上而下的接收,为沈阳市的秩序稳定、恢复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管理和建设城市的经验,C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材料是城市管理和建设,不是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大量的治军治国的人才,排除B、D两项。8.1949年12月,毛泽东特别指出,不仅要与苏联进行贸易,“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也表示:“今后必须下定决心,搞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说明新中国(D)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政策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C.国民经济恢复需要外贸支持D.积极开展与各国的平等贸易[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张在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也准备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D项正确;材料中毛泽东和叶季壮都强调要准备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并没有体现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政策,排除A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新中国才真正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排除B项;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是内在建设,与外贸无关,排除C项。9.(2023·陕西西安)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互为补充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手段”。这一思想(C)A.体现了“左”的倾向B.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C.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突破D.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做全面准备[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上对私有制经济、自由市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是对苏联经验教训的总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C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是正确的,并非“左”倾冒进的表现,排除A项;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排除B项;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未能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做“全面”准备,排除D项。10.(2023·青海西宁)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据此推断此时期(A)A.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C.新中国外交已步入世界民族之林D.民主法制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解析]从材料“1956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5年国民经济发展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从1956年—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上,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失误,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A项正确;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外交的状态,排除C项;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法治遭到破坏,排除D项。11.(2023·广西模拟)1961年中国共进口粮食580多万吨,净进口44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进口388万吨,占当年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12.3%。这一举措(B)A.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旨在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C.说明冒进思想影响了外贸D.表明经济建设的速度加快[解析]根据“1961年中国共进口粮食580多万吨,净进口440万吨以上,其中小麦进口388万吨,占当年世界小麦进口总量的12.3%”可得出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因此大量进口小麦,B项正确;进口小麦不能保证工业化,排除A项;材料与冒进无关,排除C项;当时经济建设速度下降,排除D项。12.(2023·湖南期中)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包括“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B)A.救亡图存,爱国牺牲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C.改革开放,迎难而上D.解放思想,生态环保[解析]依据材料“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一穷二白,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潮流之中,无怨无悔,艰苦奋斗,B项正确;“救亡图存,爱国牺牲”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时间不符,排除A项;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13.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引进外资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的出台表明(D)A.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B.西方国家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态度C.“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D.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缓和[解析]国家计划委员会重视引入国外技术,引发了第二次引进外资高潮,促成了很多项目建成投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有新的突破,中美关系缓和,因此出现了大量引入外国设备的现象,这说明这一时期中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缓和,D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这一时期仍然处于“文革”时期,排除C项。14.(2023·河南期末)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原则(C)A.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B.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C.顺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求D.推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立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A项;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型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排除D项。15.(2023·江苏扬州)1979-1980年,中央决定夏粮收购价提高20%,化肥等农资出厂价降低10%,但粮食售价不得变动;重工业投资减少6%,轻纺等增加30%左右;基建投资下降69.8%。这些举措旨在(A)A.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B.加强农业基础地位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D.开始关注民生幸福[解析]提高夏粮的收购价、减低农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减少重工业投资,增加轻工业投资,这些也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A项正确;这些举措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状况,而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排除B、C项;“开始关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6.(2023·河北期末)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方向,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够加强对接,实现相互促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为了让相关国家能够充分从增加联系产生的潜力中获益,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联系至关重要。这说明“一带一路”(A)A.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C.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D.推动了中非关系的迅速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发展规划联系紧密,这表明“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项正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一带一路”倡议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带来机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非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1953年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自1954年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1955年11月起,中共中央作出逐业、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决定,这样,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使用、管理和支配。——摘编自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并在四川选定了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国务院对试点企业在经营权方面做出了调整,如在生产上可以一方面进行适当的选择品种结构,一方面进行适当的计划外生产,试制新产品、价格可浮动;同时在分配体制上变“企业基金”(企业可从年工资总额中提取5%用于福利和奖励)为“利润留成”,从而实现企业激励,提升积极性。国务院的文件下达后,试点范围迅速扩大,到1980年底发展为6000多家,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6%。——摘编自李莉佳《国企改革与政府职能问题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在工业企业领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并指出其实质。(6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后到80年代初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由政府主导,体现国家计划性;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形式多样,分初级和高级形式;实行过程具有阶段性;变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6分)(2)打破了旧的不合理的管理和分配体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提升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6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建议以国家资本主义为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形式”可知由政府主导,体现国家计划性;根据材料“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三个阶段逐步完成”可知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根据材料“1953年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表现为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自1954年1月起,国家开始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深入企业内部,企业的生产关系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1955年11月起,中共中央作出逐业、分期分批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决定”可知形式多样,分初级和高级形式;实行过程具有阶段性;变私人经营为公私合营,具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2)意义:根据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并在四川选定了100家企业进行扩权试点”“从而实现企业激励,提升积极性”可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提升了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对管理分配体制、对经济、对改革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出打破了旧的不合理的管理和分配体制;推动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在1950年6月和1952年3月,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1950年11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问题的总结及指示”,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摘编自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材料二1978年以来城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1978年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城镇失业人数(万人)520379.4264.4383.2476.4571770847908失业(100%)5.33.22.02.52.83.144.14.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其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8分)[答案](1)特点: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6分)(2)趋势: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原因:1978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入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8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可知,有党中央和政务院的方针指示;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可知,注重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协调劳资关系;根据材料“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可知,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兼顾短期的社会救济与长期的经济建设。作用: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效缓解了新中国初期的失业危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为下一阶段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提供了条件。(2)趋势:根据材料中的城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人数与失业率迅速下降,这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失业人数与失业率有所回升但渐趋稳定,这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加入WTO后的外商投资与外贸出口的发展;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对民生的关注有关。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2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1639亿吨49%9.3%棉130.4万吨193%53%钢135万吨754%46.2%煤6649万吨105%7.4%材料二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重要影响。(8分)[答案](1)情况: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深化土改,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或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等。(6分)(2)特点:方式独特,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以重工业、国防军工为主,兼及地方民生;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果丰硕;工业、交通、科研等全盘启动,形成了体系化的全面建设。(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我国西部地区国防工业及军工科技事业的大发展,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战略纵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大西南、大西北交通落后的局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平衡问题,有助于我国经济平衡、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西部地区崛起了一批新的科研基地和大专院校,为我国西部教育、科技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分)[解析](1)关于情况: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52年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是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中国的成立;深化土改,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等方面分析作答。(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一是建,二是迁”“一分为二”等信息得出方式独特,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得出以重工业、国防军工为主,兼及地方民生;根据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得出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果丰硕;根据材料二“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概括得出工业、交通、科研等全盘启动,形成了体系化的全面建设。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概括得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大西南、大西北交通落后的局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有助于我国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得出西部地区兴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城市布局不平衡的问题,也影响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根据材料二“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概括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