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民乐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娄德嘉兄弟(节选)罗烽第二天早晨: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着腰。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足迹,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毫无顾惜地将那柔白的垂帏沾染了,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他想借着这雪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定不去了,娄德嘉以为:这里距自己的村庄虽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的敌人的。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手背垫抵着下颚,在发着呆想。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那些鸡鸭,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这两颗珍贵如大蚌珠的泪水,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山——寂寞着。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杂乱的事物全掩盖住了。这里变为和平,静穆,缟素而美丽的宇宙,然而,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相反的渣滓,而且没有方法将它们扫除。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队全在哪里?”“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嘞!”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立即给珍子一个手势让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凶多吉少了!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仅仅是一个人。于是他默念着:一个,那简直比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你哥哥完啦!”“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你听我从头说,别哭啊,天保佑,你爸爸没有死,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日本兵可就不问青红皂白,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妈,怎么不问问那个通译?”“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这一定是朱村长他骗我呀!”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那不能速决的岔路上徘徊着,徘徊着……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乘着透明的银灰的浮云的太阳露着模糊难辨的脸谱,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爸爸,”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娄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思虑周全的人。B.娄德嘉嚼着面馍来消磨焦躁的时辰,这种焦躁主要源于对敌人洗劫后的家乡状况的担忧。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够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对于兄长给敌人带路一事缺少足够的认知。D.娄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时,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徘徊着,突出了娄德嘉此时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了吕梁山空旷寂静的雪地景色,接下来又写到成群的老鸦“飞了下来”“寒怆的鸣叫”,动静结合,给人以灵动之感。B.文中插入娄德嘉的“呆想”,呈现出家园惨遭破坏的情景,通过虚写,突出了娄德嘉被迫避难时对故乡惨遭践踏的忧虑。C.文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描写,突出了娄德嘉的勇敢与机警。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3)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以娄德嘉与侄女珍子的对话为例,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4)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②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杜甫秋水通沟洫①,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②。【注】①沟洫:田间水道。②旧青毡:《晋书•王献之传》有载,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后以“青毡”指代故家旧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头写田地间纵横的水道相通,诗人与许主簿乘船顺着秋水划进了南池。B.诗人选取多个典型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展现了一幅水乡秋色图。C.尾联援引的“青毡故物”的典故,以巧妙贴切的方式卒章显志,委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D.本诗语言清新俊逸,与《客至》一样,以极富情趣的生活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2)诗人笔下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主旨)的句子是“,”。(3)《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着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菽说。(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的表现力。(3)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服饰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①。古诗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传统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②。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探寻其承袭的礼仪,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喜欢传统服饰,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断深入、文化自信愈发坚定的鲜明体现。其实,这样“圈粉”的国潮风,③。学习体验点茶技艺,在茶百戏中体悟茶道之礼;玩飞花令,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感受诗词之韵;体验手绘团扇,在动手操作中品味传统之美……传统技艺、娱乐从古籍里“请出来”,让可参与的公众活动多起来,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加强文化传承的路径。这也启示我们: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代青年,每一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怎样去寻找“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民乐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C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3)本题考查分析观点和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选项加以分析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通读全文,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层,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理解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然后结合《短歌行》对其进行分析说明。【解答】(1)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故选A。(2)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B.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C。(4)本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答案:(1)A(2)D(3)C(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娄德嘉兄弟(节选)罗烽第二天早晨: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都在微微地弓垂着腰。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足迹,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毫无顾惜地将那柔白的垂帏沾染了,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他想借着这雪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定不去了,娄德嘉以为:这里距自己的村庄虽然有三十里地,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的敌人的。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手背垫抵着下颚,在发着呆想。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那些鸡鸭,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那些煤和木材……全完了!想到最后,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这两颗珍贵如大蚌珠的泪水,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山——寂寞着。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杂乱的事物全掩盖住了。这里变为和平,静穆,缟素而美丽的宇宙,然而,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相反的渣滓,而且没有方法将它们扫除。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队全在哪里?”“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嘞!”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立即给珍子一个手势让她靠在他身后的洞壁上。他右手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那就凶多吉少了!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仅仅是一个人。于是他默念着:一个,那简直比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你哥哥完啦!”“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你听我从头说,别哭啊,天保佑,你爸爸没有死,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日本兵可就不问青红皂白,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妈,怎么不问问那个通译?”“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这一定是朱村长他骗我呀!”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那不能速决的岔路上徘徊着,徘徊着……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乘着透明的银灰的浮云的太阳露着模糊难辨的脸谱,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爸爸,”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娄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小心谨慎、思虑周全的人。B.娄德嘉嚼着面馍来消磨焦躁的时辰,这种焦躁主要源于对敌人洗劫后的家乡状况的担忧。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够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对于兄长给敌人带路一事缺少足够的认知。D.娄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时,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徘徊着,突出了娄德嘉此时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开头写了吕梁山空旷寂静的雪地景色,接下来又写到成群的老鸦“飞了下来”“寒怆的鸣叫”,动静结合,给人以灵动之感。B.文中插入娄德嘉的“呆想”,呈现出家园惨遭破坏的情景,通过虚写,突出了娄德嘉被迫避难时对故乡惨遭践踏的忧虑。C.文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描写,突出了娄德嘉的勇敢与机警。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3)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以娄德嘉与侄女珍子的对话为例,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4)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对话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对话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解答】(1)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够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错误。从母亲的话“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可知,母亲只是来送信,并没有指望娄德嘉能够把他的兄长救出来。故选C。(2)A.“给人以灵动之感”错误。从主人公当时的躲避环境和“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可知,应该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故选A。(3)从“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可知,折射出珍子对家的眷恋,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从“‘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可知,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鬼子,突出了他对游击队的信任和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从“‘傻丫头,你是中国人,你可知道中国的游击队全在哪里?’‘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可知,对话中交代了珍子父亲知道游击队进山的行踪,为后文“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也是苍白的,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4)从“猎人……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可知,小说结尾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写“猎人”娄德嘉为了保护山里的的游击队,“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选择亲手击毙了自己的兄长。从“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可知,“狰狞”二字,表现出了娄德嘉此时激烈的心理斗争,他为了保护救国救民的游击队,他不顾亲人的反对“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将被抓去给日寇带路的哥哥击毙,在这一刻他忘记了窑洞中的母亲,忘记了自己的侄女,忘记了大道伦常,这一刻祖国是他的母亲!写出了娄德嘉在经历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后,依然选择民族大义而放弃亲情的决绝。联系前文“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此时娄德嘉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表现了娄德嘉对于侵略者的愤恨促使他变得异常果敢,由一名普通的猎人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答案:(1)C(2)A(3)①折射出珍子对家的眷恋,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②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鬼子,突出了他对游击队的信任和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③对话中交代了珍子父亲知道游击队进山的行踪,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4)①小说结尾写“猎人”“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娄德嘉为了保护山里的抗日游击队选择亲手击毙自己的兄长。②“狰狞”二字,写出了娄德嘉在经历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后,依然选择民族大义而放弃亲情的决绝。③娄德嘉对于侵略者的愤恨促使他变得异常果敢,由一名普通的猎人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②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今臣为足下使”,“臣”为主语,“为足下”作状语修饰谓语“使”,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足下不听臣者”,判断句的主语部分,单独成句,前后断开,D、G两处断开。故选:B、D、G。(2)A.正确。B.正确。句意: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C.正确。句意:不吃白食。/空占着职位不做事,白吃饭。D.错误。两处“所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句意:都是用来自我完善。/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故选:D。(3)B.“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错误,原文为“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选项曲解文意。C.“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错误,苏秦举三人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选项无中生有。D.“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错,文中只强调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恪守日常道德没有提及。故选:A。(4)①“相毙”,相互杀伤;“全”,整个;“制”,牵制;“所以”,的原因;“犯寇”,受敌人侵犯。译文: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②“下”,谦恭;“尊”,推崇;“示”,显示;“与……群”,与……为伍。译文: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5)结合“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知,苏秦直接指出燕王疏远自己的原因,并说明自己和燕王不同的地方,态度平和,据此概括出,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结合“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可概括出,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结合“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外”“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可概括出,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答案:(1)B、D、G(2)D(3)A(4)①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②大王以万乘之尊却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与小人为伍啊。(5)①高度自信:面对上位者不卑不亢。②务实积极:重功利而不重清名,积极进取,不拘于小节小信。③机智灵敏:拥有高识远谋,对天下形势认识清晰,对自身处境触觉敏锐。参考译文:材料一:苏秦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国土纵横两千多里,即使人民不耕种田地,单是枣栗的收入也就够富了。这真是天然的府库啊!能够安居乐业,没有战事,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情景,没有谁比得上燕国。大王知道原因吗?燕国不被敌人侵犯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在燕国的南面遮蔽着。秦国和赵国发动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秦赵两国相互杀伤(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凭借整个燕国的势力,在后边牵制着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要攻打燕国,就要穿越云中和九原,穿过代郡和上谷,远离几千里,即使攻克了燕国的城池,秦国也考虑到没法守住它。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如今赵国要攻打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垣驻扎了,再渡过滹沱,涉过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燕国的都城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担心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再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相亲,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燕文侯曰:“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于是就赞助苏秦车马钱财到赵国。(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在功劳方面使处在危亡之中的燕国存活了下来,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节选自《战国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杜甫秋水通沟洫①,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②。【注】①沟洫:田间水道。②旧青毡:《晋书•王献之传》有载,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后以“青毡”指代故家旧物。(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开头写田地间纵横的水道相通,诗人与许主簿乘船顺着秋水划进了南池。B.诗人选取多个典型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展现了一幅水乡秋色图。C.尾联援引的“青毡故物”的典故,以巧妙贴切的方式卒章显志,委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D.本诗语言清新俊逸,与《客至》一样,以极富情趣的生活画面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2)诗人笔下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本诗语言清新俊逸”错误,本诗语言朴实自然。故选D。(2)分析前三联可知,诗人笔下的秋景:秋雨让水涨了起来,联通了田地间条条水道。傍晚天气凉爽,远看有人在洗马,知了在茂密的树林里嘶鸣,远近乱成了一片。秋雨过后,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菖蒲都已衰败。清早向野望去,草木上落满了露水。可见,诗中所展示的秋景,静谧而又纷乱,繁闹而又萧索。诗人在清新雅逸、气息纤轻的景物对比描写中,透出悲秋之情;尾联“遥忆旧青毡”,是说“我不禁想念起了老家的青毡”,作者援引的“青毡故物”典故,更流露出作者的恋旧恋乡之情。答案:(1)D(2)特点:既宁静,又有萧瑟之感。秋水莹莹,平静如波,秋雨过后,菱角已经成熟,呈现出宁静的景象。但高耸繁茂树木里寒蝉的纷乱长鸣,菖蒲都已衰败,又显出萧瑟之意。心绪:景物描写中,逐渐透出悲秋之情,而援引的“青毡故物”典故,更流露出诗人的恋旧恋乡之情。译文:秋雨让水涨了起来,联通了田地间条条水道。我们的船顺着秋水划进了城角的南池。傍晚天气凉爽,远看有人在洗马,知了在茂密的树林里嘶鸣,远近乱成了一片。秋雨过后,菱角已经成熟,时当八月,菖蒲都已衰败。清早向野望去,草木上落满了露水。我不禁想念起了老家的青毡。赏析这首诗记述作者愉快的游赏以及同朋友们惬意的交往,表达了他的悲秋恋乡之情。诗中所展示的秋景,静谧而又纷乱,繁闹而又萧索,在清新雅逸、气息纤轻的景物对比描写中,透出悲秋之情,而援引的“青毡故物”典故,更流露出子美的恋旧恋乡之情。这首诗写得很出色,让人真切地新鲜地感觉到那秋水的清澈、那傍晚泛舟的愉快、那城边景物的萧疏和那因季节的更换而产生的淡淡的乡愁。宋代周紫芝说:“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通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竹坡诗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况下,成年人带着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巩固记忆,重点是不写错别字,不漏写,也不多写。【解答】故答案为:(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字:幽)(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3)莫春者春服既成(重点字:既)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菽说。(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的表现力。(3)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再分析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逗号的用法,再结合语境分析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词语的含义,再分析作答。【解答】(1)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要准确地表现子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而“一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的特点。(2)①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将动作“看”与后面对海水的描写隔开,叙述完看后进行了一个停顿,更加突出了大海的壮丽雄奇。②看后的逗号进行停顿更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抒情意味更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3)①第一个“对”的语意是对待的意思。②第二个“对”表示一种对向性,对着,朝着,可解释为“向”“跟”“和”之意。答案:(1)①“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都是指很多排。②前者更强调波涛一浪接一浪连续不断。③后者则更强调轮船的整齐程度,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2)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3)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管件购销合同范本
- 建筑服务员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演播厅广告位租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灯具推广安装合同模板2篇
- 2024版主播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4年高品质二手起重机买卖协议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办公设备采购项目政府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航空物流服务合同2篇
- 2024污水项目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服务合同3篇
- 四个多项式乘积方程解的详细计算步骤解析A4
- 2025湖北襄阳市12345政府热线话务员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2020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7:“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和承诺”(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年快速消费品物流配送合同6篇
-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历史 含解析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学习与临床应用
-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大单元整体设计 北师大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卷
- 辽宁省锦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下半年鄂州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2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GB/T 29498-2024木门窗通用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