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不再成为独立学派,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解析: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项,“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答案:A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1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解析:C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答案:C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高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答案:B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的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属于比喻论证。答案:①运用了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运用了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运用了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解析: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答题时可以从中各选择一例,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答案: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后,解印辞官,回归田园,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亲的鞋子高军“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在这间废弃的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父亲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更有说服力。“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妻子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它皮坦克,再后来它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的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才结痂痊愈。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穿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把麻袋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递到父亲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您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您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9期,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言行小心翼翼,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鞋底轻轻蘸水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得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解析:D项,“最终理解了”错误。其实从一开始耐心地劝父亲回去,儿子就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只是对父亲孤独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里不放心。答案:D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B.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C.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守护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D.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解析:A项,“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应是儿子对父亲住在残破的护林房里不放心,所以极力劝说父亲搬回去住,这体现出儿子对父亲的爱。答案:A8.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由“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穿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分析可知,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由“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分析可知,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关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由“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分析可知,前10段是现实,第11、12段是回忆,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答案:①穿破的鞋子见证了主人公做护林员时的艰辛劳碌,突出了他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形象。②鞋子浓缩了他和妻子之间的互相关爱,让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亲情。③将现实和往昔串联起来,凸显主人公对妻子的无限怀念和对护林职业的热爱,突出文章主题。9.“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递到父亲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句传达出哪些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从劝说到劝回父亲,儿子做了很多努力,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由“第二天儿子来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穿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把麻袋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可知,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由“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递到父亲手中”可知,儿子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答案: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倍感激动、幸福,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从心底理解、敬佩父亲。③儿子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这一细节饱含深情,体现儿子对父亲的孝敬,传统文化产生的温情在儿子身上洋溢开来,令人感动和深思,增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法行荀子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雝①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②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有改动)【注】①雝:同“壅”,堵塞。②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B.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C.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D.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解析:从句式上来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句式一致,是说君子对于这两种人的态度,所以要在“欲”前面分别断开,排除A、D两项;“多”为形容词,修饰“病人”,中间不能断开,要在“人”后断开,排除C项。答案: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唯物主义思想家,主张“性恶论”。B.公输,在文中指公输盘。复姓公输,名盘,鲁国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间称“鲁班”。C.《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D.南郭惠子,在文中指住在南郭地方的一个名叫惠子的先生。南郭,即南边的外城。解析:D项,“南郭,即南边的外城”错误。“南郭”理解有误,南郭为中国的一个复姓,以居住地方位名称为姓氏。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荀子认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为准则,遵循“礼制”,不超越“礼制”,全文引用几位圣人的言论来论证这个观点。B.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论来论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务求根本,早做准备;不贪财害义;要加强主观修养,不怨天尤人。C.文中借南郭惠子与子贡的对话来论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学的人身份的混杂和学生的来去自由。D.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论来论述君子要像珍视宝玉那样重视道德修养,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解析:D项,“三种思考:要早学习,早育人,早施舍”理解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这三种思考应为“少年时学习,老年时教育人,富足时施舍人”。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解析:“内人”,家人;“疏”,不亲近,疏远;“反”,违背常理。答案: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这不是违背常理吗?(2)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解析:“穷”,陷入困厄;“反”,责备;“迂”,迂腐。答案: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迂腐了吗?14.请简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种恕道及意义。(3分)解析:由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可知,孔子提出的三种恕道,第一种恕道,就是对待君主的态度,要侍奉君主;第二种恕道,就是对待父母的态度,要报答父母;第三种恕道,就是对待兄长的态度,要尊重兄长。这样做的意义是“可以端身”,即明白和掌握了三种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答案:三种恕道:①侍奉君主;②报答父母;③尊重兄长。意义:明白和掌握了三种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参考译文:公输盘不能超越墨线的规则,圣人不能超越礼制。礼制,众人遵循它,却不明白它,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它。曾子说:“不要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要遭受刑罚才呼喊上天。不亲近家人而亲近外人,这不是违背常理吗?自己不好而怨恨别人,不是离事实太远了吗?遭受到刑罚时才呼喊上天,不是已经晚了吗?《诗经》上说:‘细流的水源,不加堵塞就不断绝。车毂已经全破碎,才加上大车辐。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才深深长叹。’这样做有什么用呢?”曾子病得很严重,(他的儿子)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你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以为深潭还太浅,就在那里面打洞安身;鹰鸢以为山岭太低,就在那上面筑巢栖息;但是,它们还是被人捕获,这一定是被诱饵所诱。所以,如果君子能不贪财害义,那么就不会有什么耻辱了。”子贡问孔子说:“为什么君子珍视宝玉而轻视珉石呢?因为宝玉少而珉石多吗?”孔子说:“唉!赐啊!这是什么话啊!君子怎么会因为多了就轻视它,少了就重视它呢?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它坚硬而有条纹,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刚强而不屈,好比君子的义;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好比君子的行为;它即使被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君子的勇;它的瑕疵表露在外面,好比君子的诚实;敲击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诗经》上说:‘我真想念君子,性情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子说:“与人交游,却不被对方喜爱,这必定是由于自己缺乏仁爱;与人交往而不被对方尊敬,这必定是由于自己不忠厚;接近财物,而不被对方信任,这必定是由于自己没有信用。这三者的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能怪怨别人?怪怨别人就会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说明自己没有见识。过失在于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先生的弟子,人员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况且,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啊。”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恕道:有了君主不能去侍奉,有了臣子却要他们听使唤,这不合恕道;有了父母不能好好报答,有了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合恕道;有了哥哥不能尊重,有了弟弟却要求他们听话,这不合恕道。读书人明白了这三种恕道,身心就可以端正了。”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是不可以不考虑的:少年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年时候不能教育人,死后就没人思念;富足的时候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帮助。因此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项羽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 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 路到乌江君自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用“八尺”和“千里”分别来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写出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C.第三句写的是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解析:C项,“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错误。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答案:C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前两句“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写项羽和他的马,“拔山扛鼎”写出了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之情。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力尽无施处”,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路到乌江君自知”,到了乌江畔,此时悔之晚矣。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以及对英雄败落的惋惜之情。答案:①诗的前两句通过写项羽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之情。②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最后项羽只有兵败乌江,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一再追问孔子,孔子才说出对子路“哂之”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在《鸿门宴》中,樊哙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比喻,说明了沛公当时危险的处境,要求沛公不辞而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安塞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有“塞北锁钥”之称。相传驻守在此的士兵以腰鼓当作作战工具,用来庆贺胜利、传递信息、擂鼓助威。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鼓槌落下的瞬间,百十个白羊肚手巾齐齐挥舞着红绸。这种艺术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等融为一体。安塞腰鼓尽显男子阳刚之美,()当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冲击,但安塞腰鼓仍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世界广为传播。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黄土地人民不屈服的坚韧意志在雄浑的鼓声中展示,高原人民朴实悍勇的独特个性在雄壮的呐喊中张扬。B.黄土地人民在雄浑的鼓声中展示不屈服的坚韧意志,高原人民在雄壮的呐喊中张扬朴实悍勇的独特个性。C.雄浑的鼓声展示着黄土地人民不屈服的坚韧意志,雄壮的呐喊张扬着高原人民朴实悍勇的独特个性。D.雄浑的鼓声将黄土地人民不屈服的坚韧意志展示,雄壮的呐喊张扬着高原人民朴实悍勇的独特个性。解析:根据文段分析可知,句子的主语是“安塞腰鼓”,A、B两项更换主语,因此排除;D项“雄浑的鼓声将”与“雄壮的呐喊张扬着”没有做到句式整齐对称,故排除。答案:C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以“白羊肚手巾”借代鼓手。A项,“十千”“万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丝竹”指代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乱石穿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惊涛拍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千堆雪”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D项,“黑云压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敌军比作黑云;“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金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铠甲比作金色的鱼鳞。答案:B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以”与“当作”搭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个性化美发店服务股份制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投资分红合同3篇
- 2025年仓储租赁协议审核
- 二零二五年度木地板工程环保认证与施工合同4篇
- 2025年民用航空器租赁合规审查协议
- 2025年度绿色校园绿植种植与教育推广合同4篇
- 2024 年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A 类)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挖掘机转让与长期维护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SSL协议安全审计与合规检查合同3篇
- 2025年度鲜花电商物流配送与销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供应链安全培训:深入剖析与应用
- 飞鼠养殖技术指导
- 坏死性筋膜炎
- 整式的加减单元测试题6套
- 股权架构完整
- 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试题
- 注塑部质量控制标准全套
- 银行网点服务礼仪标准培训课件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一数(二)》 北师大版
- 晶体三极管资料
- 石群邱关源电路(第1至7单元)白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