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掌握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变革的背景和原因。2.

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及变革和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历史观。

220年

581年618年907年两个趋势官僚政治发展日趋成熟按财产征税的理念逐步确立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九品中正制三省制租调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唐承隋制时空坐标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中央行政制度赋税制度选官制度目录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赋税制度第三部分选官制度朝代血缘世袭奖励军功品行才能家世道德才能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西周春秋战国至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科举制才能隋唐至清选官制度回顾一、选官制度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分析材料,思考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一)、魏晋——九品中正制(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2)战争频繁,士人流散各地(3)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行。背景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特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拔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家世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特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拔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家世影响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积极: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二)、隋唐——科举制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背景背景: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②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继续发展演变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武则天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登科后

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才学选拔标准考试过程唐代科举考试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简称“省试”。而各地乡供举人的“发解试”都在头一年秋天举行,简称“秋试”。此后,地方上的“秋试”(秋闱)和京师的“春试”(春闱)成为历代科举沿袭的定制。结合下述材料,思考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二:当然,科举制度亦有自身的缺点。……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消极:忽视实用性学问,束缚人思想、阻碍个性自由发展和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先秦世官制战国-秦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清科举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军功封爵官吏查访推举征召考试选官军功品行门第才能血缘中正官评定授官演变趋势选拔人才选拔趋势选拔标准家世门第学识才能地方评议推荐考试选拔制度化公开化体系化公平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制度方式标准发展趋势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三公九卿皇帝皇帝三公九卿中朝秦朝三公九卿制中朝外朝制西汉东汉设尚书台魏晋南北朝隋唐?三省制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其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三省六部制职能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诏令审核诏令执行诏令吏户礼兵刑工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中书门下政事堂皇帝提交上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封驳通过审议草拟诏令审核诏令

执行诏令政事堂(中书门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一体化:三省长官合议下达执行同意后交审决策系统行政系统

运作方式:材料一: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政令,即决策环节。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政令,即审议环节。尚书省负责执行经过门下省审核的政令,即执行环节。结合材料思考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与影响特点一:三分相权材料二: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特点三:彼此制约影响一: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特点二:职责分明影响二: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影响三:减少决策失误影响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时期中枢机构权力分配趋势秦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汉武帝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三省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诏令、门下审核诏令、尚书执行诏令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发展演变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税收制度正式确立秦汉时期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同时征收田租、算赋、口赋、徭役和兵役租税轻丁税重魏晋时期租调制隋-唐初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三、赋税制度含义: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丁税,征调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丁税,即人头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其他杂税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税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役调为户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以人丁为标准“调”以布或帛“租”以粮食魏晋时期:租调制租:粮食(粟)调:绢帛土地制度:均田制:指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一般情况下,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役:成年男子负担徭役(1)内容庸: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初: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租:田租庸:纳绢或布代役调:户调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②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作用唐朝后期:两税法材料九: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白寿彝《中国通史》土地兼并民众逃亡原因:(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政府财政困难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旧唐书·杨炎传》量出制入: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内容征税原则:征税对象:征税标准: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缴纳赋税,商人也要交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征税时间: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转向在”以资产为宗“,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简化税收名目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