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演变等重要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一、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二、三、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课程目录一、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一、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一).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依据标准商周时期

战国至秦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晚清血缘关系军功“孝”“廉”?家世、道德、才能(二)九品中正制(1)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4)影响初期:

①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②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

③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九品中正制示意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阅读教材P40第一目相关内容,了解九品中正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想一想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和影响。“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原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制度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影响:

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依据材料思考实行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三)科举制1、背景

结合教材,自主梳理科举制发展历程:创立隋文帝隋炀帝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创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发展历程结合所学及材料说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3、创新之处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P41学思之窗所示材料,说说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及影响。背景:

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炀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开始形成。影响: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选拔标准单一,压制个性发展;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的应试选拔方式,禁锢士人思想……4、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体现了选官制度化。(2)选拔方式:从世袭、推荐、荫亲到考试选拔,客观上体现了选官用人制度的公正、规范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规律总结二、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汉以来中枢政务机构是如何演变的?秦朝三公九卿皇帝西汉皇帝三公九卿中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魏晋南北朝隋唐三省六部制(一)中央政务机构的演变(二)三省六部制形成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三)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和运行过程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四)影响结合示意图和教材相关知识,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影响。①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将相权一分为三,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思考:结合教材和示意图,说说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1.相权三分

彼此牵制2.职权明确

提高效率3.协商政务

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

减少失误5.家国分离

职业规范

隋文帝时,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2.ABC三个方案的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A.礼部、B.户部、C.工部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三、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封建社会民众的义务:“税”+“役”概念辨析:赋税制度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人口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户税:以户为单位的财产税力役、军役、杂役等等阅读教材第三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表格。时间税制对象标准魏晋时期

户每户孝文帝时期租调(役)户夫妇唐初

成年男子丁男唐德宗时期

户人丁/资产/田亩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魏晋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一)赋税制度的演变780年两税法北魏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徭役。唐前期租庸调制受田农民除缴纳租调外,可以纳绢布代役。唐后期两税法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夏秋两季收税。

阅读教材P43史料,谈一谈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影响。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以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分秋、夏两征之。其租调、杂徭悉省。——《资治通鉴》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②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体现社会公平。③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⑤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二)两税法的背景和影响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收方式以人丁为主租庸调、杂役受田农民不定时征收征收实物以财产为主户税和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概以钱计放松了人身控制改变了征收方式固定了收税时间扩大了收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名目(三)创新之处?课堂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重家世(门第)考试选拔,重才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纳钱代役,保证劳动时间以财产为主纳税,减轻人身控制人丁与资产的取舍“拼爹”时代终结?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制度变化创新1.

学者毛汉光据中古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1%、3%和24%。这一变化说明了(

)A.社会结构的变动 B.科举取士的影响C.士族势力的衰落

D.地主经济的发展B2.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