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阶段特征知识主线1.政治创新:辽宋夏金元的统治,政治制度各有特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2.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3.思想科技:儒学复兴转型,理学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三大发明光辉灿烂,影响深远。4.文化下移:宋词、元曲、话本流行,通俗文化得到发展,书法绘画全面繁荣。复习攻略1、复习过程中注意一个“趋势”、把握一个“加强”、两个“主流”、理解三种“矛盾”:(1)一个“趋势”: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2)一个“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加强。北宋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3)两个“主流”: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民族矛盾尖锐,但民族交融是主流,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三种“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2、复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两个“转移”、三个“变化”、四个“发展”、一个“全面繁荣”:(1)两个“转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2)三个“变化”: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3)四个“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4)一个“全面繁荣”:儒学复兴;科技成就突出;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宋太宗时,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③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澶渊之盟”(1005年)。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宋辽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②宋仁宗时双方最终达成“庆历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1.胄案是北宋前期隶属三司的官署,其主要职责是监管兵器的生产,史称三司胄案。澶渊之盟后,胄案监管仅仅能够达到“谨簿账”而已,神宗时,王安石主张废除三司胄案,设置军器监,派遣专门官员负责兵器铸造并制定新的管理方法和明确的奖惩制度,宋神宗采纳了这项建议。这一措施()A.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B.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C.缘于社会稳定的需要 D.有利提升宋军战斗力2.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3.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A.转嫁财政危机 B.缓和阶级矛盾C.增加财政收入 D.限制寺观发展D提升·考向预测DC
启思助学1.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思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有何消极影响?提示:突出特点:分化事权。消极影响: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2.“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是指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宋朝吸取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为避免武将跋扈专横,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称为重文轻武政策。思考:如何客观看待这一政策?提示:“重文教”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经济繁荣和思想文化的兴盛。“轻武事”政策,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拥兵自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削弱了军事防御力量。3.北宋的募兵政策: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思考: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启思助学4.澶渊之盟:1004年,宋辽双方议和,在澶州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盗贼捕逃,宋辽彼此不得停匿。“澶渊之盟”是宋辽妥协的产物,宋辽之间从此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思考:“澶渊之盟”有什么意义?提示:维持了宋辽边境的长期和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5.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曰:“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思考: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此核心主张的侧重点又是什么?提示:核心主张:以理财为中心。侧重点: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兼并。6.关于岳飞的民间故事:“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和《满江红》等岳飞抗金的故事广为流传。思考:岳飞的事迹为什么能够为人们所传颂?提示:岳飞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人们推崇、爱戴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主题一沿袭变革——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视角1信息获取——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宋的国策,简言之是“强干弱枝”。其基本原则,约有二端:一是中央集权,使中央的各项权力如军、政、财、法等权都超越地方。二是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太祖的这套办法,在当时的确不失为救时良药,它把五代的扰攘之局,一变而为太平之世,自有其不可抹煞的价值。但太祖以后的皇帝们,只知墨守成法,不能因时制宜,因此末流所及,生出许多弊端……从此中央益强,地方益弱,渐至失去平衡。其后太宗以禁军伐辽,两度失败,全国遂无可用之兵,乃至国势骤弱,外患益深,最后不得不屈膝求和……由于宋室信用文人,科举为世所重,成为士人竞趋的对象;相反的,军人遭受卑视,其素质及社会地位,也因而日益低落。——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探究:根据材料,指出宋初制度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制度措施的利弊得失。提示:背景: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利: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弊: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降低行政效率;国家力量过度集中在中央,地方衰弱;军事力量弱小,对外战争失败。1.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动乱,结果导致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军费恶性膨胀。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
)A.实行按军功授爵制 B.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C.定期更换禁军驻地 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2.宋代盛行郊祭大礼和恩荫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动,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荫,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荫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A.阶级固化现象初现 B.恩荫入仕成为主流C.官僚体系日趋完善 D.王朝统治存在危机3.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
)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 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C.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贰、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与内政外交(nàbō)
启思助学7.猛安谋克: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思考:猛安谋克的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这体现出这一制度的什么特点?提示:兵农合一。8.
“萨班灵骨塔遗址”: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第三目“萨班灵骨塔遗址”图文资料。思考:谈谈这一历史遗迹的史料价值。提示: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9.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思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历代王朝不断寻找最佳方案。你认为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应坚持什么原则?提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视角2问题阐释——元朝的行省制度材料一元初的行省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摘编自赵玉荣等主编《国学精粹》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探究: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创设行省制度的意义。提示:演变: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特点:行省拥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对行省工作严格监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意义:行省制度的创设,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主题一沿袭变革——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主题二因俗而治——辽夏金元的政治传承与民族交融视角1信息获取——辽夏金的政治构建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取信息时空信息:辽和西夏统治时期;内容信息:辽和西夏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迁移知识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因俗而治,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探究:从材料可以看出,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提示: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社会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视角2价值引领——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材料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内涵,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提示:内涵: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和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1.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海交通网,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元朝修建的陆海交通网的成就具体表现在()①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②设立了为公差人员服务的驿站③分设了负责传递公文的急递铺④开辟了主要运输粮食的长途海运航线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元史·地理志》这样说:“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A.对辽阔的疆域实行了有效的统治 B.实行民族平等政策C.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D.因地制宜管理各地3.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了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这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材料主要表明()A.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
B.行省制源于金行尚书省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D提升·考向预测AA4.辽国建立后,任用汉人参与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由此可知(
)A.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B.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确立C.民族文化融合程度深入 D.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礼乐5.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
)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 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6.契丹国建立后,耶律阿保机虽然仰慕汉文化.也会说汉语,“然绝口不道于部人,惧其效汉而怯弱也”,并积极推动创制本民族文字。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意在(
)A.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B.保护民族传统文化C.增强本民族凝聚力 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选必一纲要选必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49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P54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30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44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P60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92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98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P8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P49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P63教材融合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统治与内政外交【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宋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知识点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知识点5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王安石变法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政权更替与内政外交【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4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元朝的地方管理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选拔: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①科举制比唐朝更为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②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监察:“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元朝选拔: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监察: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
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1.户籍制度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2.基层治理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
户籍制度和基层治理(选必一).户籍制度元朝: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
法律与教化(选必一)宋朝的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的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内容略有改变《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①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表现:A.社会层面:教育、科举、授徒、书院、讲学B.乡里层面:乡约、族规C.家庭层面:家训02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1、民族关系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一)1.民族关系:元朝:①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对边疆地区实施控制不同,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②“四等人制”。③元朝灭亡后,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蒙古人、色目人留居内地并逐渐与汉族相融合.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3.社会保障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社仓、义仓的设置比较普遍(朱子社仓);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2、对外关系(选必三)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集训通关提能力1.(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文化风气依然浓厚,说明宋代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材料仅显示宋代形成崇文风气,没有涉及书院制度完备,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相当普及”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点不是强调宋代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体上突出了宋代崇文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2.(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再次发生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3.(2023·山东济南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A.相权逐渐削弱 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丞相干预朝政 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时间用相人数平均任职年限太祖朝62.8太宗朝92.3真宗朝122.1仁宗朝231.95√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逐渐增多,且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更换宰相、增加宰相数量的做法反映了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通过宰相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局势情况,排除B项;丞相数量增多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因此“丞相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丞相数量的变化,未说明宋代前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D项。4.(2023·山东滨州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权倾将相”,到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并且“专掌军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削弱枢密使权力,而非宰相权力,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5.(2023·辽宁抚顺一模)北宋政治家余靖在《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材料体现了契丹A.南北面官,胡汉对峙 B.推行汉服,文化认同C.官制改革,提高效率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契丹确立了“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适应了不同的民族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和巩固了统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当时契丹实行的是南北面官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缓和胡汉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而非推行汉服,排除B项;材料反映辽政权推行南北面官制,并非官制改革,排除C项。6.(2023·山东菏泽二模)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C.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是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相对于郡县制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故选B项;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不利于行政层级的简化,排除A项;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中书省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地方行省在处理地方重大军国大事时,必须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1.(2023·山东淄博三模)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
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据题干内容可知,北宋宰相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宋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以期借此抑制帝王过度偏离国家正常统治的轨道,据此可知,北宋的祖宗之法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故选B项;题干仅述及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来对抗宋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如何,也就不能得出“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所实行的“二府三司制度”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排除C项;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这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D项。2.(2023·江西九江一模)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更是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还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有利于A.保障国家决策正确 B.强化中央集权趋势C.把控朝廷中枢权力 D.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孝宗时期的宰相、参知政事数量较多,且提倡宰臣之间可以发表不同政见,并对宰臣进行制约,这些做法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皇帝把控朝廷中枢权力,C项正确;“保障国家决策正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趋势”的结论,排除B项;宋孝宗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制约相权,强化皇权,并非一定能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排除D项。3.(2023·安徽淮南一模)宋朝实行“特奏名”制度,科考多次落第者可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甚至可以授予将作监主簿等职位。特奏名出身者在地方教育、水利兴修、社会治安、乡规民约、祭祀活动、志书谱牒纂修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广泛的影响。这一做法A.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B.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C.遵循了社会公正原则 D.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实行“特奏名”制度,科考多次落第者可被特赐本科出身,甚至授予官职,“特奏名”制度有利于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中央集权,故选D项;“特奏名”制度是宋代文治政策和科举制度的一部分,只针对落第文人,不能改变社会阶层结构,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特奏名”制度的积极作用,且“特奏名”制度并非宋代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特奏名”制度是针对落榜士人的特殊恩例制度,与一般科举制下的公平考试不同,排除C项。4.(2023·江苏南通三模)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A.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B.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C.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5.(2023·安徽淮北二模)宋代以前,民众对善政的地方官员,往往采取向官府陈状、直诣宫阙、遮道攀辕等方式乞求留任。宋初朝廷只禁止诣阙方式,徽宗至南宋时期则禁止任何乞留。这一变化反映出A.官员久任是地方割据的根源
B.政府强化对地方政治的调控C.朝廷有意塑造和谐政治氛围
D.民众诉求左右选官制度调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禁止吏民诣阙乞留,主要因为此举既耽误农时,亦不利于吏员安于职守,徽宗末年至南宋,由于地方乞留造假严重,朝廷不断下诏禁止乞留,反映了朝廷对地方控制及监察力度的强化,故选B项;官员久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但这不是地方割据根源,排除A项;朝廷的做法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地方官员的监察,而不是塑造和谐的政治氛围,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官员的留任,和选官制度无关,且“民众左右”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6.(2023·山东菏泽月考)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根据材料“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说明宋朝的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能力,故选D项;材料虽然提到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但是并没有分析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仅是述及地主阶级内部的问题,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并且题干内容着重分析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7.(2023·天津滨海新区二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南宋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
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
D.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8.(2023·北京海淀区一模)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将原来的都城拆毁,并“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故选A项;1115年,金朝建立,女真各部走向统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朝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9.(2023·辽宁鞍山一模)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据材料信息可知,宋元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实行“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制度,这些制度都是基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而实行的,即根植于民族发展的差异,故选A项;少数民族并未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疆域内民族并未实现平等,排除C项;宋朝时期,国家分裂,并未实现统一,排除D项。10.(2023·山东临沂二模)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少数民族首领措施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的文化、制度等,这会加速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知,在这些政权中,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游牧民族的封建化,故选C项。11.(2023·北京西城模拟)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
B.推动汉人学习和使用女真文字C.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
D.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由材料“十五日试策,十七日试论、诗”可得出这是汉族科举的内容,“加试骑射”则是本民族的特色,故反映出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其推广,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人学习女真文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理学,排除C项。12.(2023·河南濮阳一模)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达鲁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据题意可知,元朝政府在正常的地方官员设置之外还设置了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代表中央督查地方行政的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C项正确;设置达鲁花赤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对汉族官僚的防备,排除A项;达鲁花赤的设置加强了对地方的督查,并没有扩大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也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预拌混凝土订购条款
- 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
- 2024年高端墙纸施工质量保证协议版B版
- 2024年餐馆后厨员工合同范本
- 2024年版房地产项目合作开发委托合同版B版
- 2024完整办公楼转让居间业务合同(带装修)3篇
-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说课稿
- 2025年度码头集装箱清洗消毒服务合同范本2篇
- 医院年会主持词
- 2025年度体育设施场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范本3篇
- PLC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和发展趋势
- 注塑工程师年度总结报告
- 肝癌治疗情况总结汇报
- 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策略
- 岗位资质管理流程培训方案
- 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护理及健康宣教
- 腹膜透析建立课件
- 花篮拉杆式悬挑脚手架工程技术交底
- 装修工程施工方案(20篇)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ppt
- 水工隧道钢管内衬施工技术小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