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坐标

第二单元

魏晋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阶段特征第5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壹、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积极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⑤后被西方国家所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⑥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消极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的新发展。③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④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全面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世袭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④设立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稿定PPT02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时期赋税制度内容或特点作用或意义汉代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徭役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内容: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③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特点:①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②以庸代役①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③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朝后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内容:①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薄”③征两税,分两次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以资产和土地作为纳税标准)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范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转变以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③税收种类简化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启思助学1.征辟制:征辟分为征召和辟除。征召指皇帝亲自下诏,聘请一些声望很高、有特殊才能或品学兼优的人,授以官职。辟除指汉代高官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任为僚属。思考: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地方推举。2.科举制: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思考:这句话体现了哪一选官制度的影响?提示:科举制。3.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三省六部制运行图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①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

启思助学4.均田制: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首创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封建政府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受田的农户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此后北齐、北周、隋、唐都继续推行,唐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盛行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均田制随之消失。思考:北魏均田制的实施有何重要影响?提示:在不触及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5.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思考:在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项措施?提示:“庸”,即纳绢或布代役。主题一趋时更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视角1观点论证——隋唐政治制度的创新材料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提示: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选官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视角2问题阐释——赋税制度的改革

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探究:根据材料,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提示: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纳税对象范围扩大。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1.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2.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3.《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下列项中,与这一赋税制度的产生处于同一朝代的有(

)①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②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③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④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B提升·考向预测DA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4.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市民文化的兴盛5.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些现象可以说明()A.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 B.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C.社会风俗受到科举影响 D.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6.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 B.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C.消融了社会阶级差别 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提升·考向预测CB1.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藩镇势力得到遏制C.中央妥协色彩明显 D.宗藩体制遭到破坏2.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 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 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3.九品中正制明确规定中正官必须是中央政府的在职高官,这实际上是将汉代的乡里清议纳人朝廷选举的轨道,同时,这些高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因此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知,这一规定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妥协 B.导致选官权从中央旁落到地方C.实现了政府对民间舆论的控制 D.有助于扩大士族的政治影响力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孝文帝(467~499年),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其祖母冯太后在执政期间,力推汉化等事项的改革,孝文帝在成长时期深受冯太后的执政理念影响。北魏孝文帝上台后,对法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礼教、执法、刑罚、治吏等多个方面。孝文帝知道在社会较为稳定的当时,武力已经不是治国的根本,而礼教更能让民众臣服于自己的统治。但他并没有忽视刑调的重要性。孝文帝则提出了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北魏初期迁都洛阳不久之时,鲜卑族的一些权贵人士鼓动太子峋北策划谋乱,众人以为太子将会受到孝文帝的庇护,最终太子却被处以重刑,孝文帝大义灭亲消除了人们的顾虑赢得了民心。孝文帝深知“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吏治好坏乃兴废之所由,着手修改法律条文中关于治理官员的条例,更加具体地约束官员的行为。——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6分)【答案】(1)背景:前代执政者改革奠定了基础;受中原汉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北魏社会较为稳定。(2)特点:涉及面广;礼法并用;传承与借鉴相结合;量刑公平;立法治吏。贰、三国至隋唐的的文化发展拓展深化正确认识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1)儒、佛、道融合的特点①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②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③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2)儒、佛、道融合的影响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拓展深化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气势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昂扬坚定与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启思助学6.寺院经济与反佛运动: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式——寺院经济。佛教寺院垦殖土地,兼涉商利,从而形成经济实体,大约始于两晋。佛教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寺院经济的急剧发展。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的出现,标志着寺院地主经济的最终形成。思考:寺院经济的膨胀与历次反佛斗争有何关系?提示:①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依附农民大量增多,且不在户籍,影响了国家管理和小农经济的发展。②魏晋到隋唐时期,出现了多次灭佛运动,一个重要原因是寺院经济危及封建统治的基础。7.唐诗的史料价值: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的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提示: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启思助学8.中日文化交流: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第四目“唐招提寺”图片。思考: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9.唐朝文化的开放性: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说:“历史上,唐代却是任何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一个时期。”在长安有八千余名外国留学生以及成千上万的波斯、阿拉伯、欧洲商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王朝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结果。思考:唐朝时“外国人在首都都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原因:唐朝推行开放和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国力强盛,昂扬自信;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能够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一兼收并蓄——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视角1信息获取——儒、佛、道的思想交融材料一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提示:原因:儒学的烦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材料二女教典籍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育训诫读本,许多女性从习读女教典籍开始其阅读之旅。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763年)至唐代灭亡,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动荡之中,贞元年间(785—805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据前代女训作《女论语》,包括立身、学作、事舅姑、事夫、管家、守节等十二章,事无巨细地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之理。如“事舅姑”章有“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天地不容,雷霆震怒。责罚加身,悔之无路”,“事夫”章有“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等。此书成为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训书籍。

——摘编自陈秀钦《唐代女性阅读活动浅析》等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论语》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提示:原因:适应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伦理纲常的需要(或唐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历史影响:规范了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传统伦理观念桎梏女性的自由和才能。视角2观点论证——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材料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外文化冲突》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唐朝文化的“开放”与“保守”的。提示:①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理由: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②唐朝文化是保守的。理由: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土地和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伦理文化也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1.南北朝时,各国正史均视已方为正统而详加记载,均视对方为索虏或岛夷而予以贬斥。唐初,在统治者提倡的修史热潮中,李延寿搜集各类史料,重新编写出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并命名为《南史》和《北史》,得到统治者的大力赞誉。这反映出(

)A.儒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C.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消失 D.唐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史学编纂2.《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B提升·考向预测DA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4.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5.为了照顾外邦学生,唐朝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A.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B.民族关系的交融性C.选官方式的多样性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6.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 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 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A提升·考向预测AD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C.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释道融合渐成主流2.西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的王朝,下列选项中与西晋历史相关的是()A.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B.司马睿定都建康完成统一C.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 D.高僧玄奘西行去天竺取经3.《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4.据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开成六年(后改为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这一记载A.寄托了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 B.赞颂了盛唐的经济繁荣景象C.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D.证明了佛教初步完成中国化5.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6.来自印度的唐代著名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其著作中介绍印度的网弧量法是把圆周分为360度,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为365又四分之一度不同。对此,中国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其术繁碎,或幸而中,不可以为法”。这可以说明当时A.中外文化的交流存在复杂性 B.统治者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中国传统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D.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有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8分)【答案】(1)特点:①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②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③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原因: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③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集训通关提能力1.(2022·浙江1月选考)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唐朝不仅通过三省分散相权,并且“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从而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2.(2021·江苏卷)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层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根据材料可知,这种书体的特点是规范、严整,符合楷书的特点,故选B项;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并不庄重,排除A项;行书的特点是形体省简,笔画流畅,没有楷书的庄重,排除C项;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不符,排除D项。3.(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4.(2023·山东临沂一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A.繁荣诗歌艺术 B.改革选官制度C.打击门阀政治 D.发扬光大儒学√依据材料可知,唐代社会大体上推崇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由此可知,科举考试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学才能,打击了旧的门阀士族,C项正确;诗歌艺术繁荣是科举制的影响,并非唐政府的目的,排除A项;唐朝继承隋朝科举制,没有改革选官制度,排除B项;发扬儒学并不是唐朝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5.(2023·广东韶关一模)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了中央集权√据材料可知,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设立政事堂,宰相共同参与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项;唐代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行政效率,而非防治腐败现象,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置,使三省配合更加密切,连为一体,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指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6.(2023·福建漳州四模)《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局部)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根据材料“细节描绘精微”可知,该画具有审美价值,榜题意思为: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也要修饰自己内在的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自省,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这表明作者借画作来劝诫、教育宫廷妇女要修德养性,所以该作品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故选D项。1.(2024·广东广州调研)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政府,选官权逐渐收归至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东汉察举制与曹魏九品中正制存在明显差别,并非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评定及选拔官员的主体变化,没有明确具体的选拔依据,也不涉及门阀势力的加强,排除B、C两项。2.(2023·山东潍坊一模)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根据材料可知,吏部直接任命的入仕者占比较大,这反映了两晋南朝时期选官权力中央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且在两晋南朝时期,与门阀政治有关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书院教育的推广,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来源途径,未体现官员升迁,排除D项。3.(2023·河北保定二模)南北朝时期,北方很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崇尚儒学、提倡文教,系统地接受了汉文化教育,精通经、史以及诸子之学,有着较高的汉文化水平。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风也融入进了汉儒文雅之中,中原文化注入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

B.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

D.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积极地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风也融入进了汉儒文雅之中,中原文化注入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这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促进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经过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民族交融,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排除A项;秦朝统一推动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形成,排除B项;“北方各族完成封建化进程”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题干所描述的文化交流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4.(2023·山东济宁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汉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没有体现南北文化交融对制度创新的作用,排除C项。5.(2023·山东泰安一模)钱穆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

B.制度继承和创新促进隋唐繁荣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

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据材料可知,北朝的制度创新为隋唐所继承和发展,推动了隋唐时期的繁荣,故选B项;材料认为隋唐繁荣得益于北朝的制度创新,并非南北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朝的制度,故无法得出“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涉及北朝制度创新对隋唐繁荣的影响,并未体现南朝的割据状态,排除D项。6.(2023·广东茂名一模)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 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 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由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官员的行政效能,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是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7.(2023·广东湛江一模)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据材料可知,737年,唐朝科举取士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故选A项。8.(2023·山东济宁一模)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简化税收程序 B.减轻农户负担C.增加政府收入 D.发展商品经济√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的实施及按地域调整纳税时间,尤其是对南北方纳夏税时间的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按南北方作物收成季节来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税收程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夏税征税时间的调整,未涉及政府收入的增加,也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D两项。9.(2023·天津和平区一模)“飞天”诞生于印度,后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飞天”结合了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到隋唐时期披着佛教大巾、穿上长裙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敦煌壁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B.敦煌壁画具有浓厚的异域特色C.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D.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艺术发展√据材料可知,诞生于印度的“飞天”在中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得到了新发展,说明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了艺术发展,故选D项;“飞天”是艺术加工的形象,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排除A项;据材料“‘飞天’结合了道教‘羽人’的形象和汉族传统服饰褒衣博带的风格”可知,“飞天”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色,排除B项;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士人内心情感,“飞天”壁画不属于文人画,排除C项。10.(2023·广东深圳一模)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统治者向周边邻国和少数民族赐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也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吐蕃(西藏)、新罗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无法得出“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羁縻政策,排除C项。11.(2023·福建福州二模)东晋士族顾恺之在画论中提出:“(描绘人物)若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世说新语》中也有大量南朝名士关于品评人物形体之美的记载,如“妙有姿容,好神情”等。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A.盛行笔墨情趣的艺术风气

B.士人文化引领社会时尚C.追求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

D.民族交融促进艺术发展√根据材料“《世说新语》中也有大量南朝名士关于品评人物形体之美的记载”可知,魏晋时期注重形体之美,追求以形传神,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笔墨情趣,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12.(2023·福建龙岩二模)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在唐代,以剑言志的唐诗、表现陷阵杀敌的剑舞和融剑意于笔墨的狂草等倍受推崇,反映出唐代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D项正确;唐朝诗歌、歌舞、书法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其尚武崇侠风气浓厚,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排除B项;唐诗、书法等贵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不能说明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13.(25分)(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