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环境-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环境-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环境-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环境-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建筑史】【ArchitectureHistory】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40236】课程学分:【3】面向专业:【环境设计】课程性质:【系级必修课】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使用教材:教材【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2010;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4;3)《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五版),2009】参考书目【1)《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现代建筑的演变1945-1990年》[英]彼得·布伦德尔·琼斯等,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中国古建筑概论》薛玉宝,中国建设大学古建筑学院,2015;4)《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课程网站网址::8443/webapps/blackboard/content/listContentEditable.jsp?course_id=_12986_1&mode=reset&content_id=_76899_1&crosscoursenavrequest=true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是系级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和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19世纪末之前的外国建筑史包括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建筑,波斯、希腊、罗马、占庭和美洲的建筑,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资本主义初期的建筑,伊斯兰教国家的古代建筑,印度、东南亚国家及朝鲜和日本的古代建筑等。19世纪后建筑史包括: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新建筑、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想、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和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中建史简要讲述中国古建筑在园林、宫殿、城市建筑住宅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课程主要讲述世界建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介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典型建筑实例和不同时期建筑特点。三、选课建议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适合环境设计专业一年级的同学,要求具有一些的艺术史知识和美术基础。四、课程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联性专业毕业要求关联LO11: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能在不同场合用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进行有效的沟通。LO21:自主学习-能够根据环境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并主动地通过搜集信息、分析信息、讨论、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LO31:审美素养-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基本的艺术修养及色彩、平面、空间、造型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LO32:设计表现-掌握常用的设计软件,包括平面及三维动画软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或者PPT文件、展板、模型、动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理念、创意、分析图和成果。LO33:专业基础-具备专业识图制图能力、空间尺度概念、常用材料的规格性能和用途等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小型建筑项目的设计;能够了解和分析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LO34:方案构想-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根据项目要求,对不同类型空间的平面功能需求、布局、交通、软装等进行分析,进行对应的空间设计。LO35:项目实务-了解设计项目实施的市场运作流程,掌握设计方案的深化设计能力;以及灯光照明、市场营销等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交叉认知能力。LO41:尽责抗压-遵守纪律、守信守责;具有耐挫折、抗压力的能力,并能够顺利完成相应地工作学习任务。LO51:协同创新-同群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集体中的积极成员;善于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与实践来提出新设想。LO61:信息应用-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并能熟练操作各项办公软件。LO71:服务关爱-在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愿意服务他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为人热忱,富于爱心,懂得感恩。同时,也要具备全球生态和可持续的理念。LO81:国际视野-具有基本的外语表达沟通能力与跨文化设计理解能力。备注:LO=learningoutcomes(学习成果)五、课程目标/课程预期学习成果序号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课程目标(细化的预期学习成果)教与学方式评价方式1LO112应用书面或口头形式,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沟通。课外调研、课堂汇报交流PPT/小论文2L0212能搜集、获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实施学习计划、反思学习计划、持续改进,达到学习目标。课外调研PPT/小论文3LO311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课外调研PPT/小论文4LO612能够使用适合的工具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与整合课外调研PPT/小论文5LO613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常用办公软件。Office软件应用PPT、word文档6LO812理解其他国家历史文化,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课外调研PPT/小论文六、课程内容本课程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为36学时,课程实践部分为12学时,课外调研及作业时间不计在内。1)知识点:第一单元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建筑理论7学时,实践2学时1、理解外国建筑史序言、综述及原始社会建筑:理解外国建筑史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知道原始人类文化特点、主要建筑类型和建筑艺术的初始意义。2、理解奴隶社会建筑:知道奴隶社会概况,掌握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等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实例,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第二单元封建社会建筑理论6学时,实践3学时3、理解封建社会建筑:理解封建社会的一般特点及东西方的差别,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伊斯兰教地区建筑等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实例,知道世界其他地区中世纪建筑,理解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4、理解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知道社会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文艺复兴的历史过程,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文艺复兴与古典主义建筑的主要实例和建筑特点,知道18世纪中叶前的欧洲建筑。5、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建筑:理解建筑中各类复古思潮的体现,分析复古思潮的历史意义。理解新技术新功能建筑的发展及工程师的贡献,知道典型建筑实例,城市规划的探索。第三单元现代建筑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6、理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建筑探新:分析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芝加哥学派等的产生背景、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和建筑实例,各观点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地位;理解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成熟及运用;知道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性质、宗旨和主要活动及主要建筑实例分析。理解现代建筑的兴起与成熟:分析新建筑运动的高潮为现代建筑派,分析主要代表人物的建筑观点、主要建筑作品分析及历史地位;理解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第四单元中国建筑理论11学时,实践3学时8、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理解中国建筑独特的发展历史,理解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学习方法,分析中国古建筑的几个最根本特征,以及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9、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理解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几种类型、结构的发展,平面的处理、梁架的艺术造型,古典模数制。10、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装修:理解室内装修的做法,彩画作。11、理解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理解住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类型、中国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糟粕与精华并存,需扬弃继承掌握不同地区民居的特色。12、理解中国古代帝王建筑:知道宫殿、坛庙概念、类型、宫制及发展概况,理解唐长安大明宫、北京明、清故宫、天坛、唐乾陵、明十三陵等取得的建筑成就营造的艺术氛围、建筑手法等。13、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知道宗教建筑的发展,宗教的起源、宗教传入中国后历代不同政治对待与宗教建筑的关系,理解宗教建筑的布局特色和宗教活动的关系,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和著名实例及建筑细部处理。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解近现代建筑发展概况,各时期建筑风格、代表建筑师及其作品。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基本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历史和建筑风格,熟悉各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典型的经典建筑及建筑大师。理解历史发展的渊源和脉络,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建筑,掌握基本的建筑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并能够与现代建筑结合理解和分析,从而认识建筑的发展历史,提高审美素养、表达沟通、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国际化的视野。3)教学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知识量大,内容丰富,为了保证上课时的学习质量,必须听、说、看、画相结合,通过学习思考、课后阅读,不断提升能力和素养。4)情感目标:本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课程通过对西方建筑历史和中国建筑历史和文化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热爱中华文化的道德品质并予以传承。七、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列出课程实验的名称、学时数、实验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及每个实验的内容简述。序号实验名称主要内容实验时数实验类型备注1外建史分析典型建筑实例和不同时期建筑特点6演示型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