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1页
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2页
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3页
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4页
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时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学生热烈讨论后找几名同学回答)师大家谈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这节课我们就具体的研究这一问题。推进新课师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板书: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板书:(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师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板书:(三)防治的原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且加以点拨)请同学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师一个行之有效的荒漠化整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比如,小流域的治理、种植一些既能速生又能固沙的植物,采取退耕还林、还草。不同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如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我们治理荒漠化必须要了解它们的环境,找到根源,从问题入手,找到切实的解决办法,做到保护、恢复、发展为一体,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和开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是关键。【知识拓展】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部地区又是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了加快西部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水系分布特点,将西部地区划分为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珠江流域及西南诸河地区、风沙草原区四大区域,区别特点,分区治理。西部地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0.36%,占全国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57.84%。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为40.55万平方千米,长江上中游地区为38.04万平方千米,珠江中上游和西南诸河地区为19.48万平方千米,风沙草原区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0万平方千米。(学生讨论,看谁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实用。教师对合理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生略。师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板书:(四)治理的措施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师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板书: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知识拓展】师阅读下面我国治理荒漠化有关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工程于1978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兴建。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计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73年,规划造林5.34亿亩,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该工程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千米,南北宽560~1460千米,总面积406.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中国的半壁河山。其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141”绿色工程我国正在加快实施以“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141”绿色工程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和1个工程(治沙工程)。“141”绿色工程规划建设总规模6000万公顷,建设期限为1978~2050年。这些工程正在稳步、有效地进行,并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是我国正在加紧实施的“141”绿色工程中的四大体系之一,是国家继“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之后,为了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大量流失,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而又实施的一大绿色工程。该工程计划在长江中上游1个省级行政单位造林2000万公顷,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太行山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继1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1984年国务院就委托国家计委审核批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这一工程还被列为全球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国政府执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决议的内容。太行山与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屋脊,是京津两市及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绿化太行山,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这一工程将涉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四省市的100多个县。(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生略。【例题剖析】一、选择题1.为实现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批准实施六大林业工程,其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①天然林保护工程②“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③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⑤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⑥重点地区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的基地建设工程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②④⑤⑥答案:A解析:六大林业工程中与西北地区关系密切的有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治沙工程、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2.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工矿开发答案:C解析:呼伦贝尔草原地处半干旱的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类的过度开垦造成本区荒漠化日趋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据此完成3~5题。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A.水分差异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答案:A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内陆,因距海远近,由东向西,水分差异最为明显,故呈现出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4.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是主要成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建国以后,该地区荒漠化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答案:B解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故A项不正确。C项说法也不妥帖。D项有点夸大事实。5.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A.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B.降雨量小,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进程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D.人类活动中的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答案:D解析:人为因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起主导作用的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6.在能源缺乏地区,荒漠化主要成因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工矿开发答案:A解析: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作为燃料的主要来源。二、双项选择题7.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我国的()A.塔里木河下游B.呼伦贝尔草原C.锡林郭勒草原D.科尔沁草原答案:BC解析:我国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常见于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引起的;科尔沁草地因过度农耕导致荒漠化,因此常常呈连片状;塔里木河下游因为超量用水引起荒漠化,因此其形状常常沿河延伸。8.下列关于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B.乌兰布和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C.土地退化、下伏沙层裸露是科尔沁草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改造难度很大答案:CD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原生沙质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是人类不合理的耕作活动造成的。9.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A.旱农地区B.草原地区C.河谷灌区D.高原牧区答案:AB解析:目前,我国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河谷灌区的农田荒漠化已经有所逆转,青藏高原牧区不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地区。10.2001年3月,我国科学家对楼兰古城和罗布泊的科学考察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化时代,古代不会发生土地荒漠化现象B.战争和瘟疫等人为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C.沙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荒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D.人为的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答案:BD解析:荒漠化问题不但在工业化时代频繁发生,古代也常有土地荒漠化现象出现;人为的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战争和瘟疫等人为原因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沙漠是地形名称,沙漠地区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原生沙质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形成的,其他沙漠及其对应的荒漠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三、综合题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地沙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森林(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森林草原破坏严重,地面失去保护,在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大(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解析: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气候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沙漠、戈壁主要的分布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最差,而且最为脆弱和最容易破坏。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森林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除气候因素外,导致这一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缓解和改变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作出自己的贡献。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一)位置(二)地形特征(三)自然特征: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干旱为主的环境2.气候异常第二课时(二)人为因素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2.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二)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的威胁2.扭转土地的退化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四)治理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活动与探究活动一: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阅读课本图2.8、图2.9、图2.10、图2.11萨赫勒地区各种因素的影响示意图,思考问题。这个活动,提供了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实例,以供学生分析,其目的是加强对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迁移和应用。在活动设计上,采取“边叙边析”的方式,活动由四个分析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主要是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分析的要点:位置及干旱的气候条件。2.20世纪以来,萨赫勒地区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的重点:同样是畜牧业,但传统游牧与商业定居牧业在品种、经营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对草场会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大量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有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分析要点:农牧之争,迫使耕作面积不断扩大,并向牧区推进,草地变旱地。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解释图2.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分析要点:从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参考答案:1.资料表明,萨赫勒地区正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平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2.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图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作面积,导致向牧区推进,结果是:4.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活动二:前苏联的垦荒区阅读课本图2.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