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D/0E/wKhkGWdY87eADh7WAAD7KAtetbY460.jpg)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D/0E/wKhkGWdY87eADh7WAAD7KAtetbY4602.jpg)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D/0E/wKhkGWdY87eADh7WAAD7KAtetbY4603.jpg)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D/0E/wKhkGWdY87eADh7WAAD7KAtetbY4604.jpg)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D/0E/wKhkGWdY87eADh7WAAD7KAtetbY4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肠的功能《生理学》了解大肠的功能MORE学习目标大肠内消化PART1吸收水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大肠内消化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排出体外。大肠的主要功能(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一、大肠的运动和排便袋状往返运动由环行肌不规律地收缩引起,常见于空腹时。结肠袋中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但不向前推进。(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一、大肠的运动和排便袋状往返运动作用有利于对内容物的研磨与混合。与肠黏膜充分接触,促进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一、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分节推进运动或多袋推进运动是环形肌有规则的收缩。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把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肠段。常见于进食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一)排便一、大肠的运动和排便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发霉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二、大肠内细菌的作用肠道内的细菌种类繁多,作用繁杂,有害,有利。有害物质经肝解毒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三、大肠液的分泌由大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分泌富含黏液(保护肠黏膜和润滑大便)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当大肠受细菌感染导致肠炎时,肠粘膜还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稀释大肠内的刺激因子,促进粪便迅速通过大肠(腹泻)。主要受神经调节。尚未发现重要的体液调节。机械和化学消化学习目标:掌握胃液的成分、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排空及其控制。掌握胰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作用。了解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概
述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到肛门的肌性管道。(口、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概
述消化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将大块食物磨碎,不断向前推进,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在消化酶作用下,将食物中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概
述自动节律性富有伸展性具有紧张性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对不同理化刺激敏感性不同(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一般生理特性概述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消化液主要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各种消化酶、黏液蛋白作用调节消化道pH,为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保护黏膜水解食物概述三、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概述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抑制消化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对某些唾液腺(如舌下腺)也起到刺激分泌的作用。收缩胃肠括约肌(如胆总管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外来神经系统概述副交感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主要)作用增强消化道运动促进腺体分泌舒张胃肠括约肌外来神经系统概述位于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包括内在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与粘膜层之间通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系壁内感受器与效应器,构成一个完整而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完成局部反射,有“肠脑”之称。常受自主神经调节。概述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黏膜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激素统称胃肠激素主要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及其分布部位胃肠激素分泌细胞分布部位胃泌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促胰液素S细胞小肠上部缩胆囊素I细胞小肠上部生长抑素δ细胞胰岛、胃、小肠、结肠胰岛素β细胞胰岛胰高血糖素α细胞胰岛概述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调节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营养作用)部分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引起释放的因素激素名称主要生理功能引起释放的因素促胃液素
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抑制胃排空;促进胃肠上皮生长迷走神经递质、蛋白质消化产物,扩张胃促胰液素促进胰液(以分泌H2O和HCO3-为主)、胆汁、小肠液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肠运动,收缩幽门括约肌,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盐酸、脂肪酸、蛋白质消化产物缩胆囊素促进胃液、胰液(以消化酶为主)、胆汁、小肠液分泌;加强肠运动和胆囊收缩,抑制胃排空;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酸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咀嚼与吞咽咀嚼咀嚼肌的有序收缩所形成的节律性动作,受大脑意识控制。作用研磨食物混合食物,促进淀粉酶的化学消化反射性引起后续消化器官的活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咀嚼与吞咽吞咽食物由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的过程,是反射性动作。三个阶段口腔期:食团由口腔到咽。随意动作。咽期:食团由咽入食管上端,食管上括约肌舒张。食管期:食团沿食管下行至胃。食管蠕动,食管下括约肌舒张。蠕动由平滑肌的顺序收缩所形成的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运动形式。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上端,咽与食管交界处,属骨骼肌。可阻止呼吸时空气进入食管,并防止食物返流。食管和胃之间一段长约1~3cm的高压区,为生理性括约肌。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食物刺激食管壁感受器,反射性引起食管下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腔因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而引起的临床胃食管反流症和食管粘膜损伤的疾病称为胃食管反流。胃灼热是指胸骨后和剑突下烧灼感,多在餐后一小时出现,平卧、弯腰或腹压增高时易发生,反流入口腔的胃内容物常呈酸性称为反酸,反酸常伴胃灼热,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其中包括食管本身抗反流机制的缺陷,如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和食管体部运动异常等;也有食管外诸多机械因素的功能紊乱。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唾液的分泌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散在的小唾液腺唾液的性质无色无味,低渗,弱酸性液体唾液的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唾液的分泌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溶解食物,产生味觉:清洁保护口腔:溶菌酶、免疫球蛋白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排泄功能:唾液的作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胃的运动头区胃底和胃体上1/3运动较弱容纳和贮存食物尾区胃体其余2/3和胃窦运动较强混合、磨碎、推送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胃的运动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蠕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紧张性收缩1.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2.是胃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生理意义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维持一定的胃内压,有利于胃液渗入胃内容物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胃内压无明显升高。生理意义:更好地容纳和贮存食物。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蠕动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开始。始于胃体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并逐步加强,频率约为每分钟3次,到达幽门约需1分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胃排空:食糜由胃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5min开始。胃排空的动力:胃运动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内压,且幽门舒张时—胃排空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稀的、流体、颗粒小、等渗——排空快稠的、固体、大块的、非等渗——排空慢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4~6h)胃内食物量增加胃排空加快(由胃运动增强)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胃壁牵张感受器食物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
壁内神经丛反射胃运动↑胃排空迷走-迷走反射G细胞促胃液素收缩幽门括约肌—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食物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食糜十二指肠壁感受器
十二指肠黏膜内分泌细胞肠-胃反射肠抑胃素抑制胃运动胃排空减慢胃排空及其影响因素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呕吐定义:胃内容物及部分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强力驱出的反射动作。多种因素可引起呕吐。呕吐是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但长期剧烈的呕吐会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胃液的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消化腺胃黏膜上皮细胞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壁细胞主细胞黏液颈细胞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黏液黏液颈细胞黏液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胃液的分泌(一)胃的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分散于胃黏膜中,调节消化液分泌及消化道运动。内分泌细胞G细胞δ细胞ECL细胞促胃液素生长抑素组胺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胃液的分泌无色酸性(PH0.9~1.5)液体,正常成人每日分泌1.5~2.5升。成分:水,HCl,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HCO3-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盐酸由壁细胞分泌: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的盐酸排出量0~5mmol/h最大酸排出量在食物或药物(促胃液素、组胺)刺激下,盐酸排出量可进一步增加,最大排出量可达20-25mmol/h
生理作用HCl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环境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杀菌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排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HCL2HCL分泌过多会对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产生侵蚀作用,是引起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一些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胃蛋白酶原分泌:主要由泌酸腺主细胞分泌激活:HCl或自身作用下激活。酸性条件下活性强(最适PH2~3.5),pH>5.0时失活。作用:水解蛋白质为䏡和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由壁细胞分泌作用:与VB12结合,保护V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的吸收。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作用与VB12结合,保护V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另一活性部位和回肠粘膜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促进其在回肠的吸收。内因子分泌不足,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黏液和HCO3-
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泌酸腺、幽门腺和贲门腺分泌可溶性黏液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黏液,呈胶冻状,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0.5mm的凝胶层,与胃粘膜非泌酸细胞分泌的HCO3-共同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作用黏液和HCO3-
润滑作用保护胃粘膜免受食物机械性损伤中和胃液的酸度其粘滞性减慢H+向胃壁扩散的速率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形成的一道生理性屏障,可有效保护胃黏膜。特点:黏度大,胃腔表面pH为1~2。上皮细胞面为pH为7.0。胃腔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胃粘膜细胞间隙粘液层腔面膜H+HCO3-H2OCO2H2CO3PH1~2PH7.4黏液屏障PH7.0黏膜屏障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胃黏膜的自身防御机制:1.黏液-HCO3-屏障2.胃黏膜屏障3.胃黏膜血流丰富4.具有自身保护性物质如:前列腺素类物质、生长抑素等。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胃液的分泌(三)消化期胃液的分泌消化间期只分泌少量含黏液和少量蛋白酶,几乎无酸的胃液。进食胃液大量分泌。强烈的情绪刺激可使消化间期的胃液分泌明显增加,且为高酸度、高胃蛋白酶的胃液,可能是产生应激性溃疡的一个因素。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头期胃期肠期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头期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头期:(食物入胃前引起的胃液分泌)受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特点:分泌量较大,占消化期胃液分泌量的30%;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原含量丰富,消化力强。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胃期胃期:(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液分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特点:分泌量大,占消化期胃液总分泌量的60%;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的含量较头期少,消化力比头期弱。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消化期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肠期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仍能引起胃液分泌)主要受体液调节特点:分泌量少,10%,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均较低。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液的分泌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12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迷走神经:ACh-M受体促胃液素:(作用和诱导因素)+乙酰胆碱胃窦小肠粘膜组胺:H2受体
G细胞胃泌素壁细胞血液+壁细胞H2受体胃酸分泌←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胃液分泌的调节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盐酸:抑制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刺激胃窦部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和球抑胃素。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胃液分泌的调节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小肠黏膜分泌的具有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功能的一类激素的总称,包括促胰液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等)高渗溶液: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刺激小肠黏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盐酸分泌↑→胃内pH↓进入十二指肠内的盐酸脂肪高张溶液其他:恶劣的情绪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激素(胰泌素、抑胃肽、PG等)→胃酸分泌↓三、小肠内消化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最重要部位。三、小肠内消化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化学性消化胰液胆汁小肠液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小肠运动的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紧张性收缩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维持肠腔内一定的压力。小肠紧张性升高时,食糜在肠腔内的混合和推进加速。(一)小肠运动的形式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小肠运动的形式肠道特有的运动形式存在由上至下的频率梯度分节运动生理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化学性消化。②增加小肠黏膜与食糜的接触,并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吸收。③由频率梯度,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蠕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可起始于小肠的任何部位,传播速度慢,运行约数厘米后消失。由食糜对肠腔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引起,不依靠外来神经,需肌间神经丛的存在。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蠕动冲推进速度快、传播远。可由吞咽动作、食糜刺激十二指肠、药物(如泻药)的刺激引起。意义:推进食糜,到达一个新肠段。特殊方式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回盲括约肌: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明显加厚,具有括约肌的作用。防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排入大肠。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胰液的分泌胰腺外分泌内分泌腺泡细胞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无机物)(分泌消化酶)胰液胰岛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二、胰液的分泌性质成分无色、无味、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成人日分泌量1.0~2.0L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有机物:多种消化酶胰液的成分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使胰液呈碱性的主要原因。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酸性食糜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胰液的成分消化酶胰蛋白酶原在小肠液中肠激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作用下激活。水解蛋白质为眎和胨。胰液的成分消化酶糜蛋白酶原由胰蛋白酶激活,作用同胰蛋白酶原,两者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胰液的成分消化酶羧基肽酶原由胰蛋白酶激活。水解多肽为氨基酸。胰淀粉酶α-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原及多数其他碳水化合物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及麦芽寡糖,但不能水解纤维素。胰液的成分消化酶胰脂肪酶在辅脂酶(将胰脂肪酶固定在脂肪表面,避免胆盐将其从脂肪表面置换下来)存在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甘油一酯、甘油和脂肪酸。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如胰液分泌障碍,会影响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生胰性腹泻。脂肪吸收障碍还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但胰液缺乏时,淀粉的消化一般不受影响。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胰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刺激,都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传出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ACh胰腺(腺泡细胞)胰液分泌酶含量丰富,水和HCO3-含量较少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体液调节1促胰液素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刺激分泌的因素:盐酸(最强);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糖类几乎没有作用。作用:促进胰液分泌(作用于胰腺小导管上皮细胞,增加胰液量,但酶的含量不高)。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体液调节2缩胆囊素小肠黏膜I细胞分泌刺激分泌的因素(由强至弱):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脂肪,糖类无作用。作用:促进胰液分泌(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促进胰液中各种消化酶的分泌)。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二指肠(肝胆汁),或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存于胆囊(胆囊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易化作用。排泄作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胆汁苦味,金黄色,pH约为7.4。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颜色变深(深棕色),成弱酸性(pH约为6.8)。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胆盐12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转换,最终与Na+,K+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12是脂肪代谢产物。当胆固醇分泌过多(长期高脂饮食),或卵磷脂合成减少时,胆固醇就容易沉积下来,这是形成胆石的原因之一。胆固醇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及其氧化产物胆绿素。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决定胆汁的颜色。胆色素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二)胆汁的作用12促进脂肪的消化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胰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是双嗜性分子,可聚合形成微胶粒。与脂质分解产物共同形成混合微胶粒(一种水溶性复合物),将脂肪分解产物运送到肠黏膜表面,促进其吸收。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二)胆汁的作用3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促进脂肪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利胆作用胆盐利胆(由胆盐的肠肝循环)。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肝细胞持续分泌胆汁。高蛋白质食物引起胆汁排放量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次之。胆汁的分泌、排出受神经及体液因素的双重调节,且以体液调节为主。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神经调节迷走神经肝胆汁少量分泌胆囊收缩轻度加强促胃液素进食动作食物刺激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体液调节1促胃液素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引起肝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也可刺激胃酸分泌,间接引起促胰液素释放而引起肝胆汁分泌。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2(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胆管系统,使胆汁中水和HCO3-的分泌量增加,而胆盐的分泌并不增加。体液调节3缩胆囊素可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及Oddi括约肌舒张,因此可促使胆囊胆汁大量排放。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4(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盐通过肠-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具有强的利胆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利胆剂之一。体液调节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性质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混合液。呈弱碱性(pH为7.6),分泌量大,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0~3.0L,渗透压接近血浆。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水分无机盐黏蛋白肠激酶肠激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黏蛋白可润滑肠道,抵抗机械损伤;HCO3-可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并为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水分无机盐黏蛋白肠激酶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小肠上皮细胞内存在多种消化酶,如肽酶(多肽酶、二肽酶、三肽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对进入肠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消化一、口腔内消化二、胃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四、大肠内消化四、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食糜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的肠神经系统的局部反射是调节小肠分泌的主要机制。体液调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对小肠液分泌也有刺激作用。几种营养物质的吸收《生理学》了解糖、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产物的吸收过程。MORE学习目标小肠黏膜通常只吸收单糖,及少量的双糖。单糖的吸收速率: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多糖(如淀粉、糖原)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糊精麦芽糖麦芽寡糖肠黏膜上皮细胞顶端膜上寡糖酶单糖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糖葡萄糖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糖消化吸收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渗透性腹泻。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蛋白质蛋白质需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和寡肽后才能吸收。氨基酸的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进入肠上皮细胞的寡肽在细胞内二肽酶、三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并吸收入血。婴儿的肠上皮细胞可吸收适量未经消化的蛋白质。淋巴管肠腔甘油三酯胰脂肪酶脂肪酸、甘油一酯肠上皮细胞
+胆盐混合微胶粒胆盐甘油一酯脂肪酸甘油三酯乳糜微粒载脂蛋白脂类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无机盐低价、溶解态盐类易吸收。钠的吸收主动转运、跨细胞途径为主。Na+的吸收为水分、葡萄糖、氨基酸、HCO3-等多种物质的吸收提供动力。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无机盐钙的吸收100mg/d。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是维生素D和机体对钙的需要(儿童、孕妇、乳母)。胃酸可促进钙的游离,有助于钙的吸收。食物中钙与磷的适当比例,以及脂肪、乳酸和某些氨基酸也可促进钙的吸收。膳食中的草酸、植酸等与钙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妨碍其吸收。水被动吸收,动力是渗透压梯度。吸收部位:小肠(主要),大肠,胃(很少)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维生素维生素多数在小肠上段被吸收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复合物、维生素C,主要通过依赖于Na+的同向转运体被吸收,维生素B12的吸收须内因子参与。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等,其吸收机制与脂类消化产物的吸收机制相似。吸收的部位学习目标:了解吸收部位。一、吸收部位及途径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平面设计专员岗位劳动合同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办公文件消毒与消毒剂供应合同
- 2025年度办公室移动空调租赁及智能化节能服务合同样本
- 行业领先物流配送方案
- 企业借给个人借款合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专用条款
- 委托平面设计合同
- 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试卷A
- 产品研发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安全阀拆除与回装方案
- 文献检索教案
- 八年级上册英语阅读还原50题-含答案
- 网优案例汇总
- 仓库每日检查记录表仓库每日检查内容及每日巡查事项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 矮小症诊治指南
- GB 10665-1997碳化钙(电石)
- 《克雷洛夫寓言》专项测试题附答案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重点内容学习PPT课件(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