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语基(每小题2分,共9题18分)1.(2分)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籼稻(shān)国粹(cuì)舳舻(zhóulú)檄文(xí) B.参省乎己(cānxǐng)跬步(kuǐ)孱头(cán)槁曝(pù) C.横槊赋诗(shuò)分蘖(niè)芣苢(fúyǐ)兜鍪(móu) D.契阔谈嬿(yàn)瘪三(biē)蹩脚(biè)句读(dòu)2.(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下江陵(攻占) 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平常) C.酾酒临江(斟酒)惟觉时之枕席(睡眠) D.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正襟危坐(高大的)3.(2分)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词性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蟹六跪而二螯而绝江河 B.游于赤壁之下于其身也 C.倚歌而和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4.(2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分类情况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耻学于师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用心一也④位卑则足羞⑤非利足也⑥其曲中规⑦顺流而东也⑧渔樵于江渚之上⑨小学而大遗⑩訇然中开A.①/②⑦⑧/③/⑤/④⑥/⑨⑩ B.①/②⑦⑧/③/⑤/④⑥⑨/⑩ C.①④/②⑦⑧/③/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⑦/③/⑤⑧/⑥⑨/⑩5.(2分)下列句子中修辞使用不相同的一组是()A.久在樊笼里譬如朝露 B.终岁不闻丝竹声古来万事东流水 C.大珠小珠落玉盘纵一苇之所如 D.低眉信手续续弹樯橹灰飞烟灭6.(2分)下列各组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輮以为轮 B.何以解忧惑之不解 C.而耻学于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何为其然也不拘于时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整顿衣裳起敛容哀吾生之须臾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师不必贤于弟子8.(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 B.《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苏轼曾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C.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他创“性善”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9.(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管理人员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贵州民办教师陆永康双腿肌肉萎缩,面对困难他不以为然,36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这种奉献精神让人敬佩。二、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7分)10.(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决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C.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C.材料二认为“礼”中有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优秀合理成分,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D.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C.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D.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1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色的布包伍延秀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中国红×方面军士兵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原载于1945年2月7日《解放日报》,选自《延安文学作品•短篇小说》)[注]①呶呀:俚语,是“谁”的意思。(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路人的疑问突出山城环境偏僻,住家房屋破烂,民生凋敝不堪,设置了悬念。B.红纸条上的文字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揭示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及其与少数民族同胞、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C.小说通过“我”的询问而引出伯妈自述身世遭遇,由此交代了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红军北上抗日面临的阻碍,明确了故事背景。D.“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这一神态细节意在表现伯妈对被抓去堵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儿子的牵挂和思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红军给我撑的呀!……”伯妈这番话语呼应篇首有关破烂房子的描写,使情节因果逻辑严密,突出表明红军是少数民族的真正兄弟。B.小说通过“我”这个落难人流浪路上的见闻感受,展现三十年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旨在揭露和批判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C.“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眺望着荒芜的旷野中”这些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揭示伯妈微妙的心理,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在“我”解开小红布包的过程中,小说通过描写伯妈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传神地表现了伯妈担心“我”拿走或弄坏它时的心理。(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红色的布包”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古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注],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夏四月已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已,裕至东莞。(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吨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注】南燕(398年一410年),晋时十六国之一,由慕容德所建,其侄子慕容超嗣位后,为东晋权臣刘裕所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B.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C.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D.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三国时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B.日向昃,即日昃,指太阳偏西,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3~15时。C.玺,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D.漕运,指历代将所征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裕在众多朝臣的反对声中讨伐南燕,率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经下邳后步行前进到达琅邪郡,在所经过之地修筑城池,并留下士兵防守。B.刘裕军经过大岘山险要关口时,南燕兵没抵抗;刘裕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胜负未决,后刘裕派兵包抄南燕军后部,最终大败南燕军。C.慕容超战败逃回广固,刘裕乘胜追击,攻克广固外城,筑围墙围困退守内城的慕容超,还提拔和任用当地的贤俊,当地百姓十分高兴。D.南燕军队开挖地道,从地道中出击也没打退东晋军队;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最终消灭了南燕并抓获慕容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②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5)刘裕通过大岘山时没有见到南燕兵,为什么面带喜悦?(二)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13.(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劝学》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2)《短歌行》中写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不已的诗句是:“,。”(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4)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14.(3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时间节点,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⑨进一步发挥非遗以及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⑩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5.(3分)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16.(4分)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例句: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依然可以挺立成一棵青松,为生命添一分绿意,增一道风景。仿句①仿句②。五、作文(60分)1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释梵卿《临终偈》中有句:一鞭策起疾如飞。臧克家《老黄牛》中亦有句:不待扬鞭自奋蹄。骏马奔驰千里,或许需要一鞭策起,或许应该不待扬鞭。你有哪种经历、体验或感悟?请以“人生旅程中的鞭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一中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基(每小题2分,共9题18分)1.(2分)下列选项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籼稻(shān)国粹(cuì)舳舻(zhóulú)檄文(xí) B.参省乎己(cānxǐng)跬步(kuǐ)孱头(cán)槁曝(pù) C.横槊赋诗(shuò)分蘖(niè)芣苢(fúyǐ)兜鍪(móu) D.契阔谈嬿(yàn)瘪三(biē)蹩脚(biè)句读(dòu)【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正确判断字的读法和写法,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籼稻”的“籼”应读“xiān”,“舳舻”的“舳”应读“zhú”。B.“孱头”的“孱”应读“càn”,“槁曝”的“曝”应改为“暴”。D.“契阔谈嬿”的“嬿”应改为“讌”,“蹩脚”的“蹩”应读“bié”。故选C。2.(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知不可乎骤得(一下子)下江陵(攻占) B.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平常) C.酾酒临江(斟酒)惟觉时之枕席(睡眠) D.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正襟危坐(高大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解答】A.正确。B.庸:表反问语气,哪里,难道。句意: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C.觉:醒。句意: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D.危:端正。句意: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故选:A。3.(2分)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词性全都不同的一组是()A.蟹六跪而二螯而绝江河 B.游于赤壁之下于其身也 C.倚歌而和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解答】A.“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却能横渡江河。B.“于”:介词,在/介词,对于。句意: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对于他们自己。C.“之”:代词,作为“和”的宾语,代指歌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不知道东方天空已经发亮。D.“其”:语气副词,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句意:大概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难道不值得奇怪吗?故选:C。4.(2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分类情况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耻学于师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用心一也④位卑则足羞⑤非利足也⑥其曲中规⑦顺流而东也⑧渔樵于江渚之上⑨小学而大遗⑩訇然中开A.①/②⑦⑧/③/⑤/④⑥/⑨⑩ B.①/②⑦⑧/③/⑤/④⑥⑨/⑩ C.①④/②⑦⑧/③/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⑦/③/⑤⑧/⑥⑨/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①“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②“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译文: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③“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译文: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④“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⑤“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译文:并不是脚走得快。⑥“曲”,形容词作名词,弯度。译文:弧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⑦“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译文:顺着水流向东行去。⑧“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译文: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⑩“中”,名词作状语,从中间。译文: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①④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⑦⑧为名词作动词,③为数词作形容词,⑤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⑨为形容词作名词,⑩为名词作状语。故选:C。5.(2分)下列句子中修辞使用不相同的一组是()A.久在樊笼里譬如朝露 B.终岁不闻丝竹声古来万事东流水 C.大珠小珠落玉盘纵一苇之所如 D.低眉信手续续弹樯橹灰飞烟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解答】A.“久在樊笼里”,比喻,把“樊笼”比喻成“官场”。“譬如朝露”,比喻,把人生比作短暂易逝的朝露。B.“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用制作乐器的材料“丝竹”代指乐器。“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把“万事”比喻成“东流水”。C.“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将节奏紧密、精湛无比的琴声比喻成大小珍珠落入玉盘时那清脆、轻重交织的声音。“纵一苇之所如”,比喻,将“小船”比喻为“一苇”(一片苇叶)。D.“低眉信手续续弹”,借代,用“眉”代指头,“低眉”即“低着头”的意思。“樯橹灰飞烟灭”,借代,用“樯橹”借代战船。故选:B。6.(2分)下列各组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輮以为轮 B.何以解忧惑之不解 C.而耻学于师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何为其然也不拘于时【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要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分析判断。【解答】例句:宾语前置句,应为“而今在安哉”。句意:可是如今又在哪里呢?A.句意: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第一句为判断句,“……者,……也”是标志;句意:老师,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第二句为省略句,完整句子应为“𫐓之以之为轮”。B.句意:不明白疑难问题。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解忧”;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第二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解惑”。C.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第一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第二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D.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第二句为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第一句为宾语前置句,“何”作“为”的宾语而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为何其然也”。故选:B。7.(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整顿衣裳起敛容哀吾生之须臾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师不必贤于弟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解答】A.句意: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句意:现在的一般人。B.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托付,或把情感放在某人、某物上。C.句意: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整顿:古义,整理;今义,整理使有条理或有秩序。句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时间短暂。D.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因为:古义,于是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须、没必要。故选:C。8.(2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 B.《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苏轼曾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C.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他创“性善”论,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解答】C.“他创‘性善’论”说法错误,荀子创的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故选:C。9.(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管理人员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贵州民办教师陆永康双腿肌肉萎缩,面对困难他不以为然,36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这种奉献精神让人敬佩。【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解答】A.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使用正确。B.未雨绸缪: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情发生。使用正确。C.自惭形秽:意思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使用正确。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指陆永康不惧困难的心理,使用错误。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7分)10.(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决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C.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D.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B.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C.材料二认为“礼”中有诸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优秀合理成分,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D.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形象地表现出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对人的压抑与扭曲。(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B.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C.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D.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和分析。(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1)A.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只是“可能”。B.正确。C.“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四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果。故选:B。(2)C.“这与材料一中的礼可能是残酷的观点矛盾”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一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可知,这两种观点不矛盾。故选:C。(3)C.材料一主要讲“礼”的作用,“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材料一第一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通过举出缅甸的一些地方风俗论证了“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同时,举出“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例子,这里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第四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法律与礼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对比,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同时,文中还运用了道理论证。第三段中“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生”,作者此处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主动的。(5)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礼治”的作用。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而此时传统礼治却无法纠正这种现象。就如材料一最后一段“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所说的那样,当传统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民法典》适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这就是法治。答案:(1)B(2)C(3)C(4)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5)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1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红色的布包伍延秀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中国红×方面军士兵一九三四年十二月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原载于1945年2月7日《解放日报》,选自《延安文学作品•短篇小说》)[注]①呶呀:俚语,是“谁”的意思。(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路人的疑问突出山城环境偏僻,住家房屋破烂,民生凋敝不堪,设置了悬念。B.红纸条上的文字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揭示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及其与少数民族同胞、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C.小说通过“我”的询问而引出伯妈自述身世遭遇,由此交代了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红军北上抗日面临的阻碍,明确了故事背景。D.“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这一神态细节意在表现伯妈对被抓去堵击北上抗日红军的儿子的牵挂和思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是红军给我撑的呀!……”伯妈这番话语呼应篇首有关破烂房子的描写,使情节因果逻辑严密,突出表明红军是少数民族的真正兄弟。B.小说通过“我”这个落难人流浪路上的见闻感受,展现三十年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旨在揭露和批判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C.“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眺望着荒芜的旷野中”这些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揭示伯妈微妙的心理,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在“我”解开小红布包的过程中,小说通过描写伯妈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传神地表现了伯妈担心“我”拿走或弄坏它时的心理。(3)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红色的布包”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效果几个方面思考。(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揭示文章主题、概括文意、表现行文思路结构、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从文本语境看,不单单是表现对儿子的牵挂、思念,更有对曾帮助过她的红军的思念、感恩。(2)B.“旨在揭露和批判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这一分析不准确,还突出了中国红军是人民的希望。(3)特点:①结合“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吻’地嘶叫着”可知,营造粗犷,苍凉的意境,结尾描写深夜环境,着意摄取“旷野狂风呼啸,枯枫老鹰嘶鸣”这两幅画面简笔勾勒来营造意境;②结合“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可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老鹰以光明召唤者的人格化形象。表达效果:结合“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可知,具有象征意味,赋予老鹰以光明召唤者的人格化形象;深化向往光明的主题;结合文中红军留下的纸条可知,烘托小说中的“我”与伯妈对于革命胜利、美好未来的憧憬,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4)①设置悬念。结合“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可知,小说红布包的出现起到了设置悬念,逐层蓄势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塑造形象。结合“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可知,小说借助红色布包这个道具,写出了伯妈对于红军的敬重、感恩、思念之意,塑造了红军将士纪律严明的形象。③暗示主旨。结合“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可知,小说紧扣红布包的来历,歌颂抗日红军的严谨、廉正,及其与少数民族的鱼水关系。④标明线索。结合“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可知,小说围绕着红布包的由来来剪裁材料,组织情节,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答案:(1)D(2)B(3)特点:①营造粗犷,苍凉的意境,结尾描写深夜环境,着意摄取“旷野狂风呼啸,枯枫老鹰嘶鸣”这两幅画面简笔勾勒来营造意境;②运用比拟手法。“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以比拟手法赋予老鹰以光明召唤者的人格化形象。表达效果:①具有象征意味,赋予老鹰以光明召唤者的人格化形象;②深化向往光明的主题;③烘托小说中的“我”与伯妈对于革命胜利、美好未来的憧憬,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4)①设置悬念。小说红布包的出现起到了设置悬念,逐层蓄势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塑造形象。小说借助红色布包这个道具,写出了伯妈对于红军的敬重、感恩、思念之意,塑造了红军将士纪律严明的形象。③暗示主旨。小说紧扣红布包的来历,歌颂抗日红军的严谨、廉正,及其与少数民族的鱼水关系。④标明线索。小说围绕着红布包的由来来剪裁材料,组织情节,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三、古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12.(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三月,刘裕抗表伐南燕[注],朝议皆以为不可,惟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以为必克,劝裕行。夏四月已巳,刘裕发建康,帅舟师自淮入泗。五月,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所过皆筑城,留兵守之。刘裕过大岘,燕兵不出,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左右曰:“公未见敌而先喜,何也?”裕曰:“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六月己已,裕至东莞。(慕容)超先遣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将步骑五万吨临朐,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与燕兵战于临朐南,日向昃,胜负犹未决。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固,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二月,南燕贺赖卢,公孙五楼为地道出击晋兵,不能却。丁亥,刘裕悉众攻城,或曰:“今日往亡,不利行师。”裕曰:“我往彼亡,何为不利?”四面急攻之。悦寿开门纳晋师,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裕数以不降之罪,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裕忿广固久不下,欲尽坑之。韩范谏曰:“彼皆衣冠旧族,先帝遗民,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裕改容谢之。送超诣建康,斩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注】南燕(398年一410年),晋时十六国之一,由慕容德所建,其侄子慕容超嗣位后,为东晋权臣刘裕所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B.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C.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D.闻晋兵入岘/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前锋孟龙符与战/破之/五楼退走/裕以车四千乘为左右翼/方轨徐进/(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三国时称为建业,晋时称为建邺或建康。B.日向昃,即日昃,指太阳偏西,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3~15时。C.玺,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D.漕运,指历代将所征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刘裕在众多朝臣的反对声中讨伐南燕,率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经下邳后步行前进到达琅邪郡,在所经过之地修筑城池,并留下士兵防守。B.刘裕军经过大岘山险要关口时,南燕兵没抵抗;刘裕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胜负未决,后刘裕派兵包抄南燕军后部,最终大败南燕军。C.慕容超战败逃回广固,刘裕乘胜追击,攻克广固外城,筑围墙围困退守内城的慕容超,还提拔和任用当地的贤俊,当地百姓十分高兴。D.南燕军队开挖地道,从地道中出击也没打退东晋军队;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最终消灭了南燕并抓获慕容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其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②今王师吊伐而尽坑之,使安所归乎?(5)刘裕通过大岘山时没有见到南燕兵,为什么面带喜悦?【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往就”并列作谓语,前往靠近,“之”为宾语,其后断开;“使五楼帅骑进据巨蔑水”省略了主语慕容超,“使”是派遣的意思,故在“使”的前面断开,排除AD。“五楼退走”中“五楼”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句意: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故选C。(2)A.“建康,即六朝古都洛阳”错,“洛阳”应改为“南京”。故选A。(3)D.“刘裕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概述有误。刘裕率领全军进攻,是在二月丁刻日,恰好是迷信中的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于故意是曲解“往亡“的意思,并非“为确保胜利,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强加逻辑关系。故选D。(4)①句首省略主语;“间道”,意为“小路”;“所以”,意为“用来”。句意: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②“吊伐”,意为“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坑”,活埋;“安所归”,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所归安”,译为“回到哪里”。句意: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5)由“兵已过险”可知大岘山是险要的关口,通过了大岘山,就可以与南燕决战。由“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可知军队通过险要关口,士兵们就会因无退路而与敌人决一死战。由“余粮栖亩,人无匮乏之忧”可知通过大岘山后,可以凭借齐地的粮食保证军粮供应。答案:(1)C(2)A(3)D(4)①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②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5)①大岘山是险要的关口,通过了大岘山,就可以与南燕决战。②军队通过险要关口,士兵们就会因无退路而与敌人决一死战。③通过大岘山后,可以凭借齐地的粮食保证军粮供应。参考译文:三月,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劝导刘裕出征。夏季四月28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刘裕顺利通过了大岘山,没有见到南燕兵出现,刘裕举手指着天空,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左右的侍从问道:“您没有见到敌军先高兴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刘裕说:“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敌人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六月己已日,刘裕到达东莞。慕容超先派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灵,排阵并行,缓慢前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之南,太阳偏西时分,还没有分出胜负。参军胡藩对刘裕说:“燕军全部出动,防守临朐城的士兵一定不多。我(请求)芾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方式。”刘裕派遣胡藩以及建威将军河内人向弥秘密出兵包抄燕军后部,进攻临朐,对外宣称是从海道前来增援的轻装部队到达了。向弥穿着盔甲首先登城,于是攻破临朐城。慕杏超大惊失色,单枪匹马逃跑到城南段晖军中。于是,刘裕挥发起进攻,南燕军大败,慕容超逃回广固,东晋缴获了南燕国的玉玺、皇辇以及豹尾。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子日,攻克了广固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墙防守。同时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刘裕凭借着齐地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于是把长江、淮河的漕运全部停止。二月,南燕大臣贺赖卢,公孙五楼挖通地道,从地道中出去攻击东晋军,但是没有打退。二月丁亥日,刘裕率领全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说:“我们前往,他们灭亡,怎么不利?”于是,东晋军绕城四面进攻。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被东晋军追获。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情自若,十分镇静,一句话也没有说。刘裕愤恨广固城久攻不下,准备把全城的军民活埋。韩范劝谏说:“他们都是高门士族,是先帝留下来的后代,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刘裕听后改变神色并道歉。(仅)把慕容超送到东晋都城建康处死。(二)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13.(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2)《短歌行》中写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不已的诗句是:“但为君故,沉吟至今。”(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重点字:跂)(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重点字:吟)(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蜉)(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重点字:贻)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14.(3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以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时间节点,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下开展保护工作即将迎来20周年。③虽然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④但是进步快、成果显著。⑤这样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学者的学术支持,⑥以及群众的广泛而共同的参与和努力。⑦从鲜为人知到全民关注,非遗保护发展势头良好。⑧应牢牢抓住非遗保护发展的时代,⑨进一步发挥非遗以及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类非遗,⑩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