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共6题,12分)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埋怨(mái)蹩进(bié)呦呦鹿鸣(yōu)遒劲有力(qiú) B.罅隙(jué)檄文(xí)木直中绳(zhòng)沁人心脾(qìn) C.自诩(xǔ)钿头(diàn)绕树三匝(zā)浪遏飞舟(è) D.孱头(càn)红绡(shāo)金石可镂(lòu)殷岩泉(yǐn)2.(2分)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列缺霹雳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3.(2分)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吾尝终日而思矣。 C.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D.其皆出于此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2分)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②金石可镂镂:雕刻③虽有槁暴暴:暴发④圣人无常师常:经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⑥对酒当歌当:对⑦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⑧山不厌高厌:讨厌A.②③④ B.①③⑦ C.③④⑧ D.①④⑥5.(2分)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云青青兮欲雨②耻学于师③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6.(2分)下列句子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輮以为轮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学于余⑦何以解忧⑧且放白鹿青崖间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⑧/③⑤/④ D.①⑥/②⑧/③/④/⑤⑦二、现代文阅读(26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材料三: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2)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的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交代人物活动环境,同时暗写人们奋起抗日的原因。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2)小说中的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有人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19分)9.(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奥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士住所。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文中画横线的)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0.(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但作用不同,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2)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1.(12分)根据提示语,按原文句子补写下列各小题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的尴尬局面。(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6)“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以抒情。《琵琶行》中,开篇“,”两句用花草表现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______,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______,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______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13.(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①。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②,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③。七、写作(60分)14.(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文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共6题,12分)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埋怨(mái)蹩进(bié)呦呦鹿鸣(yōu)遒劲有力(qiú) B.罅隙(jué)檄文(xí)木直中绳(zhòng)沁人心脾(qìn) C.自诩(xǔ)钿头(diàn)绕树三匝(zā)浪遏飞舟(è) D.孱头(càn)红绡(shāo)金石可镂(lòu)殷岩泉(yǐn)【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埋怨”的“埋”应读作“mán”。B.“罅隙”的“罅”的“”应读作“xià”。C.正确。D.“红绡”的“绡”应读作“xiāo”。故选C。2.(2分)下列各项归类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列缺霹雳②樯橹灰飞烟灭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梦啼妆泪红阑干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解答】①“列”通“裂”,裂开;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天性,本性;⑥“有”通“又”,再;⑦“受”通“授”,传授。故选:D。3.(2分)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吾尝终日而思矣。 C.风雨兴焉。圣心备焉。 D.其皆出于此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解答】A.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想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B.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修饰。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我曾经整天地思索。C.第一个“焉”是兼词,于之,从那里;第二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句意: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圣人的精神境界就具备了。D.第一个“其”,副词,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第二个“其”,代词,他。句意: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故选:A。4.(2分)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②金石可镂镂:雕刻③虽有槁暴暴:暴发④圣人无常师常:经常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⑥对酒当歌当:对⑦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⑧山不厌高厌:讨厌A.②③④ B.①③⑦ C.③④⑧ D.①④⑥【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③暴:晒。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④常:固定的。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⑧厌:满足。译文: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故选:C。5.(2分)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①云青青兮欲雨②耻学于师③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分析其用法和含义。【解答】①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句意: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③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粪土。句意:把万户侯当做粪土;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句意:我跟从他,以他为师;⑧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①⑤为名词作动词;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⑦名词的意动用法;④⑥形容词用作名词;⑧为名词作状语。故选:C。6.(2分)下列句子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輮以为轮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学于余⑦何以解忧⑧且放白鹿青崖间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⑧/③⑤/④ D.①⑥/②⑧/③/④/⑤⑦【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解答】①状语后置句,应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译文:冰是由水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译文:向我学习。②省略句,輮以(之)为轮,译文:用火把它烤弯做成车轮。⑧省略句,(我)且放白鹿青崖间,译文:我暂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崖间。③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④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⑤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译文:不知道句读。⑦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解忧”,译文:用什么解除我心中忧愁。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26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材料三: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C.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D.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2)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特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材料的论证结构,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D.“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说法错误。材料二的第三段讲了“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第一句“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非与祠堂的静文化进行对比,所以这一段只有举例论证,没有对比论证。故选D。(2)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是总分总式。文章共五段,第一段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提到在网络化时代“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接着,二、三、四段分别从“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三方面论述网络时代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最后一段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概括了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的重要作用。(3)①结合材料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和材料二“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可知,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②结合材料二“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可知,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③结合“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④结合材料一“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答案:(1)D(2)①特点:总分总的结构特点。②首先总括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新特点,③其次,分别阐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点给差序格局带来的影响;④最后,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引导其理性发展。(3)①有利于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之间的亲密交往,增强人情味。②有利于优秀传统道德礼仪的传承,强化家族凝聚力。③易看重对方与自己的血缘远近以及权势大小,形成以私利为中心的社会圈子。④难以形成个体之间平等的意识,容易发生集体对个人的利益侵害或道德绑架。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截击孙犁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的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惶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我喊:“红棉袄不行啊!”“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节选自《吴召儿》)(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交代人物活动环境,同时暗写人们奋起抗日的原因。B.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C.雨夜放哨交谈,显示吴召儿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D.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2)小说中的红棉袄对吴召儿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有人评价孙犁的小说为“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错,吴召儿形象是奋起抗日的百姓形象,不是抗日战士形象;而且“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抗日战士”过于拔高,吴召儿还在不断的成长中。故选C。(2)小说中对红棉袄的描写有两处,都很好的衬托了吴召儿的形象。一处是“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此时吴召儿要去截击扫荡的日军,因为穿了红棉袄目标太大,所以就把棉袄翻过来穿,体现她的机智和灵活;第二处是“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这是一处吴召儿截击扫荡的日军,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时的描写,隐隐露出的红棉袄像一朵朵的火花,在山间跳跃,形象地突出了她的热情与勇敢。(3)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没有突出战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借吴召儿、姑父等形象反映军民一家的淳朴感情。从语言特点来看,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情画意。答案:(1)C(2)①以翻红棉袄,写出吴召儿的活泼、机智;②将红棉袄比作火花,突出吴召儿的勇敢、热情。(3)①虽以“截击”为题,但情节不以战争为主,而是重点描写“截击”前日常生活的温情;②没有突出战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借吴召儿、姑父等形象反映军民一家的淳朴感情;③山村田园、星夜放哨、雨中夜谈等场景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三、文言文阅读(19分)9.(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奥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士住所。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文中画横线的)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句意: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拾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脚疾”是偏正短语;“有脚疾”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作“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2)C.“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错。“曾祖”指的是祖父的父亲,不是“庙号”。是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故选:C。(3)B.“担任过州主薄”错。从原文“州召主薄,不就”可知,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故选:B。(4)①“征”,征召;“就”,就职。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他不去就职。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所以”,用来(依靠)……;“受”,同“授”,教授学业。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③“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答案:(1)B(2)C(3)B(4)①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他不去就职。②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③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0.(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杜甫的《登高》和《南征》都写了景,但作用不同,前者借凄清萧索之景抒诗人悲凉愁苦之情,后者以乐景衬哀情,抒情极为沉痛。C.“君恩北望心”一句,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D.“老病南征日”和“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情感一致,因病而不能上战场,都表达了一种无力报国的悲哀。(2)本诗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概括并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解答】(1)D.不是“因病而不能上战场”,而表达的是年老多病、漂泊孤独之苦。(2)“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最后两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答案:(1)D(2)①羁旅漂泊之苦:“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偷生落泪之悲苦。②年老体病之苦。“老病”一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衡湘之苦。③无人赏识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赏析: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几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五、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1.(12分)根据提示语,按原文句子补写下列各小题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尴尬局面。(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6)“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以抒情。《琵琶行》中,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用花草表现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重点字:遒)(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重点字:荻)六、语言文字运用(12分)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______,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______,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______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分析】(1)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2)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3)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