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2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记录了旧中国破败而萧条的农村现实生活面貌,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既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也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期待。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D.因为要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遥远边地农村面貌,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B.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C.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3)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牌儿肖复兴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问起梁月鹅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梁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章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妇联主任足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鹅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甩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章叔叔,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回天鹅岛。”“为什么?”章理惊异了。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B.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最主要是为了表现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C.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3)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下面《边城》里的景色描写有何不同。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二、古诗文阅读(49分)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4.(2分)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侧身西望长咨嗟 C.且臣少仕伪朝 D.尘泥渗漉,雨泽下注5.(2分)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余既为此志志:志向。 B.妪每谓余曰每:每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其制稍异于前制:修建。 D.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客逾庖而宴逾:越过6.(2分)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⑧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A.①②④ B.①⑤⑦ C.⑤⑥⑧ D.②③⑥(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B.“国人立其中子”中的“立”与《项脊轩》中“而母立于兹”中的“立”意思不同。C.“我安适归矣”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不同。D.“常与善人”中的“与”,指帮助;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烛影摇红•辜负天工夏完淳①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注】①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既描写了丰富多样的景物,也表达了满怀的愁绪。B.“回首当年”的场景是虚写,“繁华难再”是感叹,“凄凉万载”是抒情。C.全词春景与哀怨之情相融,现实与回忆之景交织,情韵深厚又含蓄蕴藉。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2)这首词作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是怎样抒发亡国之痛的?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9.(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3)柳永在《望海潮》中写了杭州的两处著名景点:一处是钱塘江,“”一句,写出了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另一句“”写出了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都非常清秀美丽。(4)《扬州慢》中“,”两句,写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木,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从而为下文提出抚养祖母终老作铺垫。(6)《项脊轩志》中,作者在修葺南阁子时,种树使院子“增胜”“”;末尾写妻子手植的枇杷树已经“”,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三、语言运用(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自晚清义赈之后,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出现嬗变。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此,上海也成为_____的慈善之都。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慈善事业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纷纷成立,慈善事业____。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如何____,协调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等,都是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慈善义演多以赈灾义演、公益演出和爱国动员为指向,从发展脉络来看,呈现出从初级“社会救助”向高级“民族大义”提升的趋势。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定能_____,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当之无愧扶摇直上因势利导从中渔利B.当之无愧蒸蒸日上因势利导大有裨益C.名副其实扶摇直上顺水推舟大有裨益D.名副其实蒸蒸日上顺水推舟从中渔利(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B.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的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C.在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D.在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11.(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但是,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①______。在中国的传统中,并不缺少对于“感恩”的宣扬,无论是古诗文还是民间俗语中,都有大量关于感恩的内容。可是②______,一直习惯于用“大恩不言谢”“羞于表达”“不善言辞”之类的说法搪塞。人们往往忽视了,感恩是一种能令自己和别人感到幸福的美德。懂得感恩、乐于感恩的人,往往谦虚、善良;不懂感恩的人,③______。感恩不能只放在心里,需要表达出来,让别人感受到这是一种心的交流。感恩是一种对于善良的坚持,这种善良是能影响很多人的。当你面对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时,你会觉得温暖,并且愿意将感恩这种美德永远传承下去。(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2分)1.(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孔乙己》《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对《阿Q正传》和《边城》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阿Q正传》以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记录了旧中国破败而萧条的农村现实生活面貌,表现出作者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B.作为乡土抒情小说,《边城》展示了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既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也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期待。C.阿Q愚昧麻木,奴性十足,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D.因为要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遥远边地农村面貌,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把美和爱推向极至,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边城》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知识者的理性使得鲁迅把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作为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B.与鲁迅不同,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C.鲁迅对乡土农民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D.《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3)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解答】(1)B.“也表达了对城市文明的期待”这一表述是无中生有。C.“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目的就在于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错,目的表述不全。材料二原文是说“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D.“因为要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遥远边地农村面貌”张冠李戴,材料二原文为“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同时,也无因果关系。故选:A。(2)B.“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材料二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故选:B。(3)根据材料二“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可知,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根据材料二“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可知,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根据材料二“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可知,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根据材料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可知,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答案:(1)A(2)B(3)①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则大多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②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是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牌儿肖复兴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问起梁月鹅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梁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章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妇联主任足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鹅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甩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章叔叔,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回天鹅岛。”“为什么?”章理惊异了。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B.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最主要是为了表现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C.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3)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下面《边城》里的景色描写有何不同。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解答】(1)C.“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错误。梁月鹅不是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而是她觉得这个工作不适合她,她更适合在北大荒那片土地上开荒种田。故选C。(2)B.“最主要是为了表现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分析不全面。几个动词的使用,不仅勾勒出梁月鹅驾驶拖拉机的熟练,更是与坐办公室的情况相对比,表现梁月鹅在北大荒工作的踏实。故选B。(3)不同点:选取的对象不同:结合“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可知,本文选取的是草甸里的草和月亮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边城》中选取的是白河中的自然之景,深潭的清澈,潭中的游鱼细石;再写两岸的高山的细竹。主要描写手法不同:结合“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可知,本文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洁白、美丽。《边城》色彩搭配调和:深翠的细竹、娇颜的桃花、紫花布衣裤、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总是那么妥帖、调和;动静变化相宜:水中游鱼来去、紫花布衣裤像旗帜一样在风中摆动,为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态的生机。表达的情感不同:结合“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可知,本文写了草甸里的草、天鹅、天鹅蛋和月亮柔媚的清辉,小说中的人物是去开垦北大荒的,他们有着壮志豪情,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即使是荒草甸子,也显得格外美丽,这草甸月色也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边城古朴醇厚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塑造了边城人善良淳朴、柔韧刚强性格。可以说,边城就是一个建在水上的桃花源。答案:(1)C(2)B(3)不同点:选取的对象不同:本文选取的是草甸里的草和月亮作为主要描写对象,《边城》中选取的是白河中的自然之景,深潭的清澈,潭中的游鱼细石;再写两岸的高山的细竹。主要描写手法不同:本问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的洁白、美丽。《边城》色彩搭配调和:深翠的细竹、娇颜的桃花、紫花布衣裤、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总是那么妥帖、调和;动静变化相宜:水中游鱼来去、紫花布衣裤像旗帜一样在风中摆动,为宁静的氛围增添了动态的生机。表达的情感不同:本文写了草甸里的草、天鹅、天鹅蛋和月亮柔媚的清辉,小说中的人物是去开垦北大荒的,他们有着壮志豪情,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即使是荒草甸子,也显得格外美丽,这草甸月色也就象征着生活的美好。《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边城古朴醇厚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塑造了边城人善良淳朴、柔韧刚强性格。可以说,边城就是一个建在水上的桃花源。二、古诗文阅读(49分)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D.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解答】D.“我有亲父兄”的“父兄”是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句意:只是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脾气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故选D。4.(2分)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侧身西望长咨嗟 C.且臣少仕伪朝 D.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解答】A.“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亲手种植。B.“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转过身向西望只能长长的叹息。C.“仕”:名词作动词,做……官。句意:年轻的时候做伪朝的官。D.“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雨水向下灌注。故选C。5.(2分)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余既为此志志:志向。 B.妪每谓余曰每:每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 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其制稍异于前制:修建。 D.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客逾庖而宴逾:越过【解答】A.笃:病重。句意:我想奉诏急速就道赴任,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志:一种文体名。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句意: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B.每:常常。句意:老婆婆常常对我说。C.制:规制,格局。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D.全对。故选A。6.(2分)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⑧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A.①②④ B.①⑤⑦ C.⑤⑥⑧ D.②③⑥【解答】①连词,因为。句意:我因[祖母刘氏]无人供养,辞谢而不接受任命。②介词,根据。句意:久而久之,能根据脚步声分辨是谁。③介词,凭。句意:我凭借卑贱低微的身份。④介词,用。句意: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⑤连词,因为。句意:只是因为我的老祖母刘氏已经年老体衰,气息微弱。⑥连词,用来。句意: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⑦连词,因为。句意:因此我的内心拳拳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⑧连词,来。句意: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故选B。(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7.(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B.“国人立其中子”中的“立”与《项脊轩》中“而母立于兹”中的“立”意思不同。C.“我安适归矣”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不同。D.“常与善人”中的“与”,指帮助;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解答】(1)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故选BDF。(2)D.“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等待。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恐怕年岁不等待我。故选D。(3)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故选C。(4)①“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译文: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②“奔驰”,奔走效劳,文中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告诉”,申诉(苦衷);“许”,被许可。译文: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5)结合“父欲立叔齐……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和孔子的评价“求仁得仁”可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体现的是“仁”。结合“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太公曰:‘此义人也。’”“天下宗周……采藏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宁愿饿死,不食周粟,体现的是“义”。结合“父欲立叔齐……遂逃去”可知,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体现的是“孝”。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可知,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答案:(1)BDF(2)D(3)C(4)①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②我想接受诏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许可。(5)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参考译文: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非常多,但仍然要从《六经》中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残缺不全,但还能够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退位的时候,将帝位让给虞舜;虞舜将帝位让给夏禹的时候,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将他放在帝王位子上进行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后,才将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非常贵重的宝器,帝王是非常重要的统领,因此传授政权是这样地郑重审慎啊。但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认为这是耻辱,就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卞随、务光。这又怎样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很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非常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8.(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烛影摇红•辜负天工夏完淳①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釭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注】①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上阕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既描写了丰富多样的景物,也表达了满怀的愁绪。B.“回首当年”的场景是虚写,“繁华难再”是感叹,“凄凉万载”是抒情。C.全词春景与哀怨之情相融,现实与回忆之景交织,情韵深厚又含蓄蕴藉。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2)这首词作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是怎样抒发亡国之痛的?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错,这是闺怨诗,是借思妇之口吻回忆往昔;“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错,应是借思妇感叹“市朝更改”“凄凉万载”,主要是表达国家覆灭的凄凉。故选D。(2)本诗借助思妇而抒发亡国之痛。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闻的豪门歌妓,一生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全诗以思妇口吻写作,上片写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传达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则描摹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作为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乐景衬哀情。上片“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春如海”写出春光明媚的美景,而面对这春光,思妇却“辜负天工”,心绪惆怅,景越美,愁越深;“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堪采”写出红兰花开得正好,是美景,而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却倍觉独宿之凄楚。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今昔对比。上片主要写思妇的孤寂、惆怅、凄凉,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而下片是回忆当年繁华情景。“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下片过去的热闹繁华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答案:(1)D(2)①寄托思妇闺怨抒发亡国之痛。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②乐景衬哀情。上阕春光正好,思妇却忧愁苦闷。③今昔对比。下阕回忆当年繁华情景,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恰似天上人间。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9.(12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3)柳永在《望海潮》中写了杭州的两处著名景点:一处是钱塘江,“天堑无涯”一句,写出了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另一句“重湖叠𪩘清嘉”写出了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都非常清秀美丽。(4)《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两句,写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木,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5)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从而为下文提出抚养祖母终老作铺垫。(6)《项脊轩志》中,作者在修葺南阁子时,种树使院子“增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末尾写妻子手植的枇杷树已经“今已亭亭如盖矣”,惨恻之思溢于言外。【解答】故答案为:(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重点字:淫)(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重点字:砯)(3)天堑无涯重湖叠𪩘清嘉(重点字:𪩘)(4)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重点字:厌)(5)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重点字:陛)(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今已亭亭如盖矣(重点字:庭)三、语言运用(6分)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中国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自晚清义赈之后,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出现嬗变。以上海为例,民国时期上海民间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此,上海也成为_____的慈善之都。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慈善事业恢复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华慈善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纷纷成立,慈善事业____。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当下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转型节点,如何____,协调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关系,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等,都是当代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近代慈善义演多以赈灾义演、公益演出和爱国动员为指向,从发展脉络来看,呈现出从初级“社会救助”向高级“民族大义”提升的趋势。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发掘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文化及其优良传统,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定能_____,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当之无愧扶摇直上因势利导从中渔利B.当之无愧蒸蒸日上因势利导大有裨益C.名副其实扶摇直上顺水推舟大有裨益D.名副其实蒸蒸日上顺水推舟从中渔利(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B.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的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C.在笔者看来,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转变。D.在笔者看来,慈善事业的当代发展正由过去的“小慈善”向时代呼唤的社会“大慈善”变化。【解答】(1)①“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这里不强调“名”与“实”的关系,因为上海之前并没有“慈善之都”的名声,故应用“当之无愧”。②“蒸蒸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