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1.(16分)默写。(1),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3)知不足,。(《虽有嘉肴》)(4)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5)春天来了,小明望着活跃起来的鸟儿们,禁不住想起《钱塘湖春行》中“,”两句。2.(12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甲诗作者为代诗人。乙词作者为一代著名词人。(2)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3)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是作者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D.乙词虚实结合,上片描写,下片抒情,是词作中的经典。(4)甲乙两首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的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的英雄之悲。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①,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②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注释】①进士及第: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②推毂(gǔ)(1)解释加点字。①民讼皆决于庭决②召诣行台白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3)从全文看,文中黄湜最终能“率诸使者合荐之”既因为侯蒙是个、、的人,也因为。二、现代文阅读(38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做一股清流徐文秀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到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④清流人生,就是要活出清流样子。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拥有超然脱俗之气,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有所坚守。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绝不随波逐流。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他们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生命就会翩翩起舞。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1)第②段加点词语“台词”在文中的意思是。(2)下列对本文思路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3)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第③段横线上列举了同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张爱萍、彭德怀的事例,是否重复?为什么?5.(2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感念老师阎连科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②我把这株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盖世的。④每年过年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⑤从小学升初中后,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很长,三大段,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很长,三大段,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昭示展出,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⑪而我,已人至中年。⑫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1)请概括文中详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2)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3)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4)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5)请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三、综合运用(12分)6.(5分)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植树播绿的好时节(1)班开展植树节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①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加快了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③将一向积极倡导植树造绿的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⑤这也是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材料二】3月10日,杭州植物园,一场特殊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授牌暨义务植树活动正在举行。这场植树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志愿服务类、造林绿化类、认种认养类、抚育管护类等多种尽责形式的服务保障,是市民义务植树尽责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网上通过低碳出行积攒能量,之后可以转换成实体树木,在干旱地区种植。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互联网+”为全民义务植树提供了新路径,为植树节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1)小明为出好一期植树节黑板报,找来了下列关于“植树节来历”的短文(材料一),但思路有些紊乱,下列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②①④⑤③D.②①④③⑤(2)板报上还有一幅插图,请你为它配古诗,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A.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惭无惠化传。﹣﹣柳宗元《种柳戏题》B.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C.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D.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二首》节选7.(7分)面对“云端植树”这种全民义务植树的新模式,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请你也用80字谈谈你的思考。四、写作(60分)8.(60分)请以“向_____致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3)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2021年上海市杨浦区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1.(16分)默写。(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虽有嘉肴》)(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5)春天来了,小明望着活跃起来的鸟儿们,禁不住想起《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解答】(1)零落成泥碾作尘(重点字:碾)(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然后能自反也(4)水中藻、荇交横(重点字:荇)(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啄)【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2.(12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甲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牧。乙词作者为一代著名词人辛弃疾。(2)下列对诗词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A.(热闹的练兵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B.(热闹的练兵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C.(两军对垒的战场上),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箭射出去D.(两军对垒的战场上),的卢战马飞一样地奔驰,箭射出去(3)下面对古诗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是作者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作。B.甲诗后两句强调周瑜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偶然取胜,含蓄表明机遇垂青的重要。C.乙词在梦境中回忆军营餐肉、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D.乙词虚实结合,上片描写,下片抒情,是词作中的经典。(4)甲乙两首词中都有一个英雄的身影。甲诗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的意味;乙词最后“可怜”一句,道尽了词人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英雄之悲。【分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全词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壮怀。以沉痛的慨叹,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从中可窥得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牧。(2)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此处是指战争过程中,并且战马并不是三国时期刘备的的卢马。故选C。(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A.“经过当年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表述有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B.正确;C.“等三个昔日军旅生活片段”表述有误;依次描绘了分麾下炙、沙场点兵,霹雳弦惊的战争场景。D.“上片描写”表述有误。全词虚实结合,“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打破了上片写景,凸显艺术上的独创。故选:B。(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甲]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这是很难想象的,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Z]这首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之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他回到南宋。他安定民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后来,闲居近二十年,体现作者壮志难酬。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答案:(1)唐杜牧(2)C(3)B(4)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译文:赤壁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弓箭像雷霆一样。(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3.(1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①,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②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注释】①进士及第: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②推毂(gǔ)(1)解释加点字。①民讼皆决于庭决决断,判定②召诣行台白事到……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3)从全文看,文中黄湜最终能“率诸使者合荐之”既因为侯蒙是个急义好施、有才干、刚正不阿的人,也因为黄湜爱惜人才,宽容有气度。【分析】参考译文: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一天巡视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后来(发现)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①句意为: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决:决断。②句意为: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诣:到。(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冠,男子二十岁。急。或,有时,就有好的名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有俊声,或一日挥千金”中可知;从“君真能吏也”中可知;从“他日行县,欲翻致其罪,他刚正不阿,黄湜爱惜人才。答案:(1)①决断,判定,到……去。(2)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3)急义好施;有才干;黄湜爱惜人才。【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二、现代文阅读(38分)4.(16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做一股清流徐文秀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到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④清流人生,就是要活出清流样子。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拥有超然脱俗之气,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有所坚守。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绝不随波逐流。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他们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生命就会翩翩起舞。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1)第②段加点词语“台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假大空”的说词。(2)下列对本文思路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3)请简述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第③段横线上列举了同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张爱萍、彭德怀的事例,是否重复?为什么?【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做一个‘清流’之人”。文章开头以电视节目引出论题,接着从反面列举生活中的“浊流”现象做对比,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做一个清流之人。最后总结,清流之人更能行稳致远,论证充分有力。【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台词”的本义是指戏剧表演中角色所说的话语,特别会装,这里的“台词”是指上文中“假大空”的那一套说词。(2)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划分。本文开头由电视节目提出了本文所要议论的话题“清流”,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接着⑤⑥段从;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清流之人更能行稳致远。故选:B。(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细读文本可知,人生亦然”,总结上文;接下来介绍了有些人混浊黑暗的生活,第③段介绍了清流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并形成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使本文的论证更有说服力。(4)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论据是为了论证观点服务的,而是应该从不同方面来证明论点,这是论证了清流人生追求的是活出做人骨气的人生价值、“浑身是刺”。两个例子和前面周敦颐,共同照应了第④段论述的清流人生的三种样子。所以不重复。答案:(1)“假大空”的说词(2)B(3)①列举了一些人混浊而灰暗的生活现象,从反面论证了“清流生活,强调了“做一股清流”的必要性,更好地突出“做一股清流”的意义,承上启下。(4)不重复。以铁骨铮铮持正义,论证了清流人生追求的是活出做人骨气的人生价值、“浑身是刺”的张爱萍为例。两个例子和前面周敦颐,共同照应了第④段论述的清流人生的三种样子。【点评】理解词语含义,既要弄清词语的本义,更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其语境义。5.(22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感念老师阎连科①有一天,不知从何而来的一只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我正在写作,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它却抖抖羽毛,扬飞而去。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横卧着一支羽毛,从羽毛的下面②我把这株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③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他瘦小、干净,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是毛笔,再或钢笔的书写,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盖世的。④每年过年时候,村里许多的体面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年前的几日几夜,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⑤从小学升初中后,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很长,三大段,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很长,三大段,是我那时写过的作文中最长的。⑥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但长并不等于好文章。”然而,在之后不久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昭示展出,有我那篇最长的作文。⑦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现在,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好文章”。⑧前些时,我回家乡电视台做有关我的人生与写作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突然播放片花,我猛然哭了,眼泪夺眶而出。⑨他已经老了,七十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⑩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⑪而我,已人至中年。⑫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1)请概括文中详写的张老师的两件往事。(2)第④段划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赏析。(3)下列对第⑧段我“眼泪夺眶而出”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A.因突然见到三十年前的恩师而激动不已。B.对老师容颜已老,但形象始终如一的感慨。C.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D.对时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失落惆怅。(4)根据全文,概括老师的形象。(5)请说说最后一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开头叙述一只鸟儿带来一粒种子,在窗台发出嫩芽,“我”移栽到楼下后竟长成一棵小树。这引起“我”对儿时老师的回忆。叙述了老师熬夜为村里人写对联的事。还回忆了老师对“我”作文的评价,推荐“我”的作文在全校优秀作文展中展出。以及“我”在写作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回家乡做节目看到老师出现在屏幕中介绍“我”的学习生活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情景。表现老师对“我”影响至深。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通读全文;老师对“我”作文评价;“我”在写作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详细叙述的事件﹣﹣前两件事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认真阅读句子,根据句子本身特点。本句可从修辞角度赏析,用“农人连夜在打麦场上打麦”来比喻“老师熬夜写对联”,很认真地对待这件事,从而表达“我”对老师的敬佩之情。(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内容可知,有突然看见恩师的激动。也有因岁月催人老而引发的失落和惆怅。ABD.理解正确;C.理解有误,当初“我”是理解老师的教诲的。不会有“对当初未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教诲而遗憾”之情。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抓住文章中对人物的评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课上得好;第④段通过老师熬夜帮村里人写对联这一具体事件、乐于助人,推荐“我”的作文在全校优秀作文展中展出表现老师教导有方;“我”在写作方面取得成就则侧面表现老师对学生影响至深。(5)本题考查对结尾段关键语句作用的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结构上。内容上。优美的自然景物;作者以这棵小树自比,表现“我”在老师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自己,突出“我”对老师的深深感念。答案:(1)①每年过年时老师熬夜为村里人写对联;②老师评价“我”的作文并推荐在全校优秀作文展中展出。(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老师熬夜写对联比作农人连夜在打麦场上打麦,认真严肃地对待,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之情。(3)C(4)有学问、热心、教导有方,是一位对学生影响至深的老师。(5)结构上:与开头对小树的描写相呼应(呼应开头)。内容上:优美的自然景物衬托出“我”从家乡回北京之后愉悦的心情;作者以小树自比,表现“我”在老师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自己,表达“我”对老师的深深感念。【点评】做语言赏析类题目,要找准赏析角度,一般从这几个角度切入:一、从句式特点入手,二、从修辞方面入手,三、从句子的描写方法入手,四、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五、从写作手法入手。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作用,要找出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者指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三、综合运用(12分)6.(5分)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植树播绿的好时节(1)班开展植树节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材料一】①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加快了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③将一向积极倡导植树造绿的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⑤这也是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材料二】3月10日,杭州植物园,一场特殊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授牌暨义务植树活动正在举行。这场植树活动,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志愿服务类、造林绿化类、认种认养类、抚育管护类等多种尽责形式的服务保障,是市民义务植树尽责和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大家可以在网上通过低碳出行积攒能量,之后可以转换成实体树木,在干旱地区种植。从线上延伸至线下,“互联网+”为全民义务植树提供了新路径,为植树节提供了新的诠释空间。(1)小明为出好一期植树节黑板报,找来了下列关于“植树节来历”的短文(材料一),但思路有些紊乱,下列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③⑤C.②①④⑤③D.②①④③⑤(2)板报上还有一幅插图,请你为它配古诗,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AA.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惭无惠化传。﹣﹣柳宗元《种柳戏题》B.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C.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D.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二首》节选【分析】(1)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仔细阅读文段可知,根据时间顺序,第②句在前,第①句在后,可排除AB选项;第③句与第⑤句都是讲②①做法的意义,由第⑤句“这也是”可知,第③句在前,第⑤句在后。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④③⑤。故选:D。(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诗歌理解。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的景物为:江边的柳树、柳树垂下的树荫。结合A选项中“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可知,A选项中的古诗适合。故选:A。【解答】答案:(1)D(2)A【点评】语序排列答题技巧: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把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