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0学时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的光芒。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因此,对中医学的研究也就离不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主要内容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是古代先哲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精或气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宇宙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精,又称“精气”,首见于《易传》与《管子》两书,《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论衡》等也都有论述。根据诸子百家的论述,精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是指水。地中之水,相当于人体内的血液、津液等精华物质,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的本原。如《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2精是指人体内的生殖之精。此乃精的本始意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之说。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精是指宇宙中的本原之气。即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曰精。”精是能够运动变化的气。
4精是指气的一部分。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精神的本原。如《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通过对先秦及秦汉时期上述各种经典著作的考察和研讨,认为精或精气的基本内涵主要应有以下几点:1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精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极精极微,虽然是无形可见的,但仍是物质的实在。如《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指出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吕氏春秋·圜道》说:“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指出精气在宇宙中运行不息而构成万物。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精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直接质料。精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宇宙万物都是精气凝聚而生成的。如《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指出天上的列星,地上的五谷,都是精气构成的。《吕氏春秋·尽数》说:“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敻明。”指出宇宙万物和人的精神智慧,也是由精气集聚而生成的。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精气是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精自身的变化,分为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而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和合,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淮南子》指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而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则化生万物。如该书《天文训》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又说:“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因此,精或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与“气”的基本概念是同一的;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本原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范畴。气的内涵确定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经多年的研究,对气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个整体。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要而言之,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气,是指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通过对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典文献中有关气的概念的对比考察,可见气有多种涵义:
1气是指云气、风气或大气。这是气的最初涵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庄子·知北游》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2气是指“六气”。《左传》以六气论气,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气是指天地阴阳之气。气是自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如《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4气是指冲气。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原。如《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是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人的意志所支配的浩然之气。
6气是指精气。如上述的《易传》、《管子》等皆将气规定为精或精气。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7气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如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
8气是指元气。董仲舒、王充、何休等皆将气规定为元气。《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通过对气的各种涵义的分析,将气的基本内涵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不断运动但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气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虽不具有形体、声音、状态等,但是客观的实在,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构成基础。如《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气由道生,无形而运行于天地之间,聚合而生万物,故《老子·四十章》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认为气存在于宇宙之中,“通天下一气耳”,而人类也由此气聚合而成,如该书《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列子》则认为“有形者生于无形”,而气生于“太易”,无形无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此气“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天瑞》)。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气是宇宙的本原或本体。《列子·天瑞》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至两汉,元气说盛行。《春秋繁露》认为,“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论衡》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该书《自然》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运动搀和,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如《易传·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咸》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管子·乘马》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吕氏春秋·大乐》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4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物质媒介。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中,使它们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动之中。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物质,是信息的负载者。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万物得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如《易传·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吕氏春秋·召类》说:“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5气是人体生命的体现。气存在于人体内,极为精微,无形可见,运行不息,是生命的体现。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人的寿夭,与气密切相关。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人要长寿,则必须珍惜、保养运行于人体中的气。如《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6气是道德精神。气是一种道德境界,充塞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气相通,也是道德修养。如《孟子》认为,存在于人体内的气为“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此“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精神,受人的意志的支配,人的意志坚定,则成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气的内涵,既是客观的实在,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它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共同使用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生成皆由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先哲虽皆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化生,但并不将此精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他们认为精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道"或"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化生本原,而精气只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或元素。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先于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的东西,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太极: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之气。是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和物质材料。《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对于精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合和,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形式:无形:肉眼看不见的处于弥散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有形:肉眼可见的处于精气凝聚而稳定状态,广泛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气合而有形”。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因此,宇宙之气是抽象的,无形的。此无形之气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因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有形事物。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医学范畴中,精以有形而呈液态存在于人体的脏腑之中,是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的各种功能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根本的物质。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精气(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具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由于精气的不断运动,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精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气的运动形式: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生物不休"。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聚散也是精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聚则物生,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子》认为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物亡。《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气的升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即由阴阳五行之气凝聚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实物。宇宙之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气化的主要形式:
①气与形的转化:气生形: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气化过程。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的气化过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②形与形的转化: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等,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③气与气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人类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气化过程的类型:①化:气緩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量变”。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进的显著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质变”。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是气化的前提和条件。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精气(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而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形可见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气(精气),因而气是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中介性物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气作为宇宙万物之间的中介性物质,维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感动,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构筑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广泛性联系,将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二方面:
1、维系天地万物间的联系: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使自然界万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相互感应。“《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源物质。人类不仅有生命,还具有复杂的精神思维活动,皆由气中精粹之精气所化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临床各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精、气宇宙万物本源的基础上。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是研究人体内精、气、神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它的形成,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1)中医学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中医学的精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人类自身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古代哲学的精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的精学说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或精气是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的产生,无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形成根源"水地说"的出现,对中医学精学说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即是精,水生万物对两性之精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说明了人体生命的物质性。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精学说,是关于人体内之精的生成、分布、功能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精学说是专门研究宇宙之中的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和联系中介的哲学思想不同。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1)中医学气的概念: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气由精化生,是比精更为细微的且具有很强活动力的含有巨大能量的物质,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激发和调节着脏腑的功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中医学的气的概念,虽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而又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同时还与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密切相关。古代哲学气学说中关于气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认识,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变化(即气化)的认识,气分阴阳而升降交感合和的认识,气为中介而使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认识,以及元气为诸气之原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中,对形成气的认识产生了显著影响。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
古代哲学:精、气内涵同一,均为关于宇宙本源的概念。中医学:精、气内涵有别,是关于人体生命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是有形物质,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资基础;气是无形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的物质,即是人体的重要组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它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宇宙其它物种有着共同的化生基础;运行于宇宙之中的精气,充塞于太虚中各个有形之物之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宇宙有形之物之间得以相互感应。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这些哲学观点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渗透于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的渗透和影响下,构建的整体观念,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考察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雏型,并为这一新型医学模式的扩充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影响了现代的西方医学,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也可能是西方医学接受了中医学的整体思想的反映。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二节
阴阳学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交感互藏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说明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切事物分类的纲领,同时也是生长、毁灭的根源,一切显露形象的发源地。因此,结合到医学理论和疾病的诊治,首先也必须辨别阴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阴阳,首先见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而产生万物。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成。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理论,形成阴阳学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阳阴明亮的晦暗的温热的寒冷的活动的静止的积极的消极的兴奋的抑制的功能的物质的上升的下降的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方位时间温度亮度重量运动状态人体阳上天左春夏白昼温热明亮轻运动上升兴奋功能气阴下地右秋冬黑夜寒冷晦暗重静止下降抑制物质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归类特点:(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不可以将水与上下、明暗、左右区分阴阳。又如,鸡蛋与石头,水果与大米,不存在阴阳属性的区分。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具体表现在: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平旦上午——阳中之阳。如白昼——属阳日中下午——阳中之阴。 日西合夜夜晚——属阴上半夜—阴中之阴鸡鸣下半夜—阴中之阳平旦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自然界:从冬春夏阳气阴气“冬至一阳生”(寒温热)从夏秋冬阴气阳气“夏至一阴生”(热凉寒)人体生命活动: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变。如:大与小,只在一组事物中区分大小,若比较对象不同,大小亦随之改变。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涵义: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表现:(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如:自然界冬至立春,阳气制约阴气,气候由寒温夏至立秋,阴气制约阳气,气候由热凉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如:温热驱散寒冷,用温热药治疗寒证。寒冷降低高温,用寒凉药治疗热证。3、对立制约的形式:阴阳相互消长。通过阴阳相互消长,实现阴阳相互制约,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这是实现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阴阳互根互用: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互根:互相依存。互用:互相促进。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表现: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相互依存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 化”,“独阳不长”。相互为用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 生”,“孤阴不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阴的役使。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阴阳消长平衡:1、涵义: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互为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是一亇量变的过程。消:减少、消亡长:增加、增长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表现:(1)阴阳互为消长:阴消阳长:寒热物质功能阴长阳消:热寒功能物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阴阳皆消皆长:阴随阳消阴阳皆消阴阳虚损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阴阳皆长阴阳旺盛阳随阴长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四)阴阳交感互藏:1,涵义: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对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表现:(1)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阴阳二气交感和合,产生宇宙万物,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五)阴阳相互转化:1、涵义: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过程。2、条件:(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表现:(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阐释了阴阳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交感互藏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1、阴阳的对立,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阴阳的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3、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消长引起量的渐变,转化引起质的突变,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事物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体表——为阳背部——为阳体内——为阴腹部——为阴上部——为阳四肢外侧——为阳下部——为阴四肢内侧——为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从脏腑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从气血分: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从五脏分:心阳中之阳心肺居上属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肝脾肾居下属阴肾阴中之阴脾阴中之至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正二方面,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引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便是阴阳失调。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正、邪的含义:①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及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其属性有阴精和阳气二部分。②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亦可用阴阳区分其阴阳属性。如六淫中,寒湿为阴邪,风暑火为阳邪。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分折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阳胜则热实证阴胜则寒寒热证病理总纲阴虚则热虚证阳虚则寒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阴或过度亢盛,可致阴阳转化。①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阳邪偏盛致病,可致热证。实热证。阳胜则阴病:阳邪偏盛致病,可致阴液损伤。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②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阴邪偏盛致病,可导致寒证。实寒证。阴胜则阳病:阴邪偏盛,阴长阳消,可导致阳气损伤。虚寒证。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①阳虚则寒: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阳虚则阴胜”。②阴虚则热: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即阴虚则阳亢。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根据《素问·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③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四)用疾病诊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四诊分阴阴(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黄疸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恶热、口渴、喜饮——属阳恶寒、口润、不渴——属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浮、数、洪、滑——阳脉沉、迟、细、涩——阴脉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实、热——阳八纲里、虚、寒——阴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①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尚未构成虚损的实证,即“实则泻之”。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的方药治之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的方药治之。注意:若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如阴胜兼阳虚,则当配合“扶阳”之法酌加温阳药,阳胜兼阴虚,则当配合“滋阴”之法,酌加养阴药以兼顾其不足。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②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治阴”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阳”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明·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在补阳剂中佐以补阴之品,使阳得及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在补阴剂中佐以补阳之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药物性能,必分阴阳。“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①药之四性(四气):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②、药之五味(六味)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③、药之作用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三节
五行学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行始出于《尚书.洪范》。早在殷周时代,原始社会即将崩溃,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宣扬的“帝”、“神”等天命观产生了疑问,而提出了五行唯物观。当时流传民谣说:“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将五行视作构成万物的元素。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1.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2.行:运动、运行。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及现象,都可归属于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曰从革:“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说金是通过变革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引申为具有洁静,沉降,收敛,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的特性:土爰稼穑:“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五大行类,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取象”:即从事物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所谓取象比类,简而言之,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如:已知东方属木,推演自然界五味中的酸,五气中的风,五季中的春,人体中的肝、胆、目、筋、爪、怒等等。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24页)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1、涵义: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生:资生、助长、促进。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次序: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结果,是物态的转化,并形成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状态!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关系: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即《难经》所谓的“母子关系。”如: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五行相克:1、涵义: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克,有克制和制约的意思。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次序:
木土水火金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发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内经》称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克我者——所不胜我克者——所胜金为木所不胜如:金克木。以木而言 木为金所胜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制化的规律是任何一行过旺,必有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新的协调。已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木金土
水火生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四)相生与相克的异常:相生异常母子相及(母子相犯)1、母及子(母病犯子):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子行,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与五行相生次序相一致。如:肾属水,肝属木,肾水不足则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肾阴虚,称母病犯子。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子及母:(子病犯母、子盜母气)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到母行,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如:肾水滋养肝木,若肝阴不足,亦可致肾阴亏虚,而致阴虚火旺。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相克异常相乘和相侮1、涵义:(1)相乘:指五行中其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克反应。其次序与相克一致。乘,乘虚侵袭或恃强凌弱。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的反克,又称反侮。侮,欺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土水火金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导致相乘相侮的原因:(1)某一行太强(有余),去乘所胜一行,侮所不胜一行。(克我)(2)某一行太弱(不及),受所不胜(克我)一行所乘,受所胜(我克)一行反侮(反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有余乘
(侮所不胜)
(制已所胜)金木土
乘不及侮(侮而乘之)(轻而侮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相乘是顺五行递相克的次序发生的相克太过;相侮是逆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的反克。(2)联系:发生相乘时,同时可出现相侮;同样,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现象。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脏分属五行,不仅阐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而且还以而以生克制化阐述五脏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异常的生克,即母子相及和乘侮关系,阐述五脏的病理变化,并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一)阐释人体生理:1、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的特性,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人体相关组织结构,归入五行系统之中,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体现人体自身的完整性。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如:肝属木,运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的方法,将六腑中的胆,五官中的目,五体中的筋,五志中的怒,五液中的泪,五华中的爪等和肝的生理病理发生密切联系,说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五行学说将五行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五脏生理系统进行联系,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如:肝与五季的春,五色的青,五气的风,五化的生,五味的酸有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根据五脏的五行分属,以五行的特性概括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如:木曰曲直:有柔和、升发、条达的特性,肝属木,故肝有疏泄功能,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火曰炎上: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心阳旺盛则有温煦之功,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故心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土爰稼穑:土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脾属土,故有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闭藏、向下的性质,肾属水,故肾有藏精,主宰水液代谢的功能。金曰从革:金有洁静、沉降、收歛的特性,肺属金,故肺气以肃降为顺,有主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水生木:肾精化生肝血,肾阴滋养肝阴。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阳肾阳以温煦脾阳。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滋补肺气。金生水:肺主肃降以助肾水。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金克木:肺气清肃制约肝气上逆。肺为肝之主。木克土:肝气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肝为脾之主。土克水:脾气运化抑制肾水泛滥。脾为肾之主。水克火:肾水上济心制心火亢烈。肾为心之主。火克金:心火温煦抑肺清肃太过。心为肺之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了五脏功能的协调平衡。展示出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二)阐述五脏病理:1、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母子相及传变和相乘相侮传变二种情况:(1)母子相及传变:①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肾精不足而肝血不足,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肾阴不足,导致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②子病累母: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又称“子盗母气”。如:心病及肝,心火亢盛,累及母脏肝脏,可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心血不足,累及于肝,而致心肝血虚。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相乘相侮传变:①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包括二种情况:传其所胜:一方过亢,被克一方受到过度克制。如肝气疏泄太过则肝气犯脾。侮而乘之:被克一方本身虚弱,不能承受对方的克伐而致病。如肝气虚弱,疏泄不及,不能承受金气正常的克制。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②相侮传变:反向克制而为病。包括二种情况:侮所不胜:一方力量过强,对克己一方,即所不胜一方进行反侮而致病。如金克木,若肝木过亢,则反侮肺金,而致木火刑金的病变。轻而侮之:一方力量过弱,反受克己一方的反侮,即所不胜者轻而侮之。如木克土,若肝木太弱,肝失疏泄,则脾土反走肝木,称为“土侮木虚”。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2.根据传变的顺逆了解病情的轻重:
相生传变母病及子病轻子病及母病重相克传变顺逆相侮传变相乘传变病重病轻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3、五脏发病与自然关系:
根据五脏外应五行、五季的关系,说明五脏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天多肝病夏天多心病長夏多脾病秋天多肺病冬天多肾病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诊断本脏疾病:根据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综合四诊,根据本脏的色、味、脉诊断本脏疾病。如:面色青、口味酸、脉弦,病位多在肝,面色面赤、口味苦、脉洪病位多在心,多为心火亢盛之病
第—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一般现在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5年村妇联工作计划村妇联工作计划
-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测评质量分析范文
- 2025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范本
- 2025年月电脑销售工作计划
- 2025年高中学校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Unit 8 Let's Celebrate Period 5 Integration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Unit5 The colourful world Part B Lets learn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度编辑部工作计划2
- 2025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小红书种草营销师(初级)认证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中学学校装修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2024年WPS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2024年5G网络覆盖工程分包合同
- 2025届北京市海淀区交大附中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 煤矿防治水细则解读
- 四川新农村建设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川东北部分
- 2023智能座舱白皮书-聚焦电动化下半场-毕马威
- 福建省福州市九师教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联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