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福建省部分优质高中期中联考高中二年级语文试卷(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茕茕孑立。但经过了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以后,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不再成为独立学派。B.儒、道两家的人生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C.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清净自守、超然自得属于道家气象。D.儒、道两家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自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B.儒家、道家和佛教经过不断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C.儒道能够形成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D.“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因此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一家之言是有重大偏颇的。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的一项是()A.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呈现百家争鸣之象,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只有儒家和道家不断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C2.C3.B4.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儒、道吸收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原文说的是“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选项曲解文意。B.“前者是积极的,后者是消极的”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一段只是阐述两者对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指出各自的积极或消极。D.“这一点上的主张是不同的”错误。由材料二原文“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才具有博大的包容性”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达到了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老子的观点,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句意: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B.属于儒家的思想言论,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句意: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C.是老子的观点,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句意:万物都包含阴阳二气,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均调和谐的状态。D.是老子的观点,能作为论据来论证“道家”思想。句意:有形的东西给人便利,无形的东西发挥了它的作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根据原文“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根据原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还有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通过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C.本文旨在反映战争的罪恶,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和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D.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只是”二字交织着一种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则力图展现面对困难时“人的精神的尊严”。B.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他对动物充满了爱心,其形象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文中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与罪恶。D.小说的结尾说“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淡淡几笔写景,烘托出一个疲惫不堪的孤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那孤独而悲凉的内心世界。7.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以及那个坐在桥边的老人,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8.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答案】5.D6.C7.①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②他人的紧张慌乱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8.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③简约的“电报体”语言风格。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引人遐思。【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文中的‘我’感情抒发真挚、感人”错误,文中的“我”并没有流露感情,是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他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的感情。B.“原因在于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对家园的留恋”错误,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不是对与“我”交谈的格格不入的失落,而是对家园的留恋和对未来生活的茫然。C.“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错。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个孤苦的老人流离失所、外出逃难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出他的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错。多次谈及猫,是因为挂念和担心;不挪动离开,不是因为反应麻木,而是因为他的疲惫和对前路的茫然,对命运的绝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某情节的作用,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1)小说一开头便描绘了人群、车队蜂拥过河的场景—“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这样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紧张与慌乱,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战在即、人们仓皇逃命的混乱景象,表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在人群、车队蜂拥过河时,“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从老人“衣服上尽是尘土”可知,因为战争到来,老人已经逃了很远的路。此时,老人疲惫劳累至极,以致他坐在桥边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动了。他人紧张慌乱的与老人的纹丝不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着重突显主人公疲惫、孤独、无助的形象。(3)当“我”完成任务后,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时,我发现“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大战即将到来,敌人快速推进,他人慌乱逃命时,只有老人孤独无助地依然坐在桥边,这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谈,也才有了“我”的询问,以及老人的回答,进而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所以,开头第一节的描写引出了后文“我”对他的关注,进而与之攀谈起来。同时,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何别人都在慌忙过桥,只有老人“纹丝不动”,显然,这个悬念的设置,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海明威小说的“冰山理论”,实际是分析海明威的小说的特征。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从人称的选择叙述视角、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角度作分析。(1)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摒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2)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只是截取了桥边因战争来临拥挤、紧张、慌张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纹丝不动坐在桥边的老人的画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对话这样“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战争主题。所以,《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4)这篇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显示了小说语言凝练简洁,不事渲染,却包含深刻的内容——战争不是人民发动的,而是政治家的阴谋。“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站起来,走走看”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多用短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诉“我”他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等动物时,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促,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文本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亲后能静,静亲后能安,安亲后能虑,虑亲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跛鳖A千里B累土C而不辍D丘山E崇成F彼人G之才性之相县也10.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肖,字面意思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又是用于表示自谦。B.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古代先哲,子不是他们名字,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用来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C.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老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D.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后代指车轮或车。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每天都有进步。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心灵,而一般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13.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9.BDF10.C11.B12.(1)大学的宗旨,在于阐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2)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而极度地憎恨贼人。13.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解析】【导语】文本一从修身的角度出发,强调君子需见善则从之并自省,注重品德提升,从而影响他人。通过对比小人反面的行为,凸显修身、重义的重要性,并以行小事、累小成来实现个体的进步。文本二则着眼于社会治理的层面,从个体的修身扩展到齐家、治国,提出修身作为成就理想社会秩序的基础。两者都强调修身之重要,但文本一侧重于个人品德,而文本二将其作为社会治理的第一步。【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跛鳖千里”中“跛鳖”作主语,“千里”作谓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在B处断开。“累土而不辍”中“不辍”作补语,对“累土”进行补充说明,所以在D处断开。“丘山崇成”中“丘山”作主语,“崇成”作谓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在F处断开。故选BDF。【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老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错误。是“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材料一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道”,宗旨;第一个“明”,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至善”,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2)“隆”,尊敬;“致”,极度;“恶”,憎恨。【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被外物所役使。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参考译文:文本一: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认真检查自身是否具有;看见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意志坚定地珍惜自己;不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像受到灾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就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而极度憎恨贼人。爱好善良的行为不满足,受到规劝而能引以为戒,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正好相反,胡作非为,而怨恨别人责备自己,非常无能,却希望别人说自己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为像禽兽一样,而又憎恨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陷害,这种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用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教化,用好的言行应和别人叫做随顺;用不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附和别人叫做奉承。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叫做明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叫做愚蠢。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叫做正直。偷盗货物叫做盗窃,隐匿行为叫做奸诈,说话轻率叫做荒诞。进退没有标准叫做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做大贼。听到得多叫做渊博,听到得少叫做浅薄;见识多叫做广博,见识少叫做鄙陋。难以进步叫做迟缓,容易忘却叫做遗漏。事情少而有条理叫做善治,事情多而混乱叫做昏乱。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顿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文本二:大学的宗旨,在于阐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15.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答案】14.A15.①烘托。以“马”烘托少年游侠的奔放、刚健,以“高楼”烘托他们的豪迈,以“垂柳”烘托他们的风流、飘逸。
②反衬。(其三)的二、四两句写敌人的数量多、力量强,敌我实力悬殊,以此反衬少年游侠们的艺高胆大、勇武果决。
③细节。(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描绘少年游侠。“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调白羽”言其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错误。作者此处是以酒的名贵烘托下文的“咸阳少年”形象。这些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就不惜花重金买酒豪饮,表现了他们的重义轻利、豪迈不羁。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第一首诗的“系马高楼垂柳边”,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这句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酒楼的风光,而且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系马垂柳”以骏马和杨柳的意象,衬托出了少年游侠富有青春气息、卓然挺立的雄姿。写“马”,烘托出了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了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了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此处运用了烘托的手法,使情景历历如绘,在表现人物豪迈气概的同时,又显得蕴藉有致。第三首诗将主人公置于孤危险恶的战争情势之中。“虏骑千重”指敌人大军压境,形成包围之势;而少年以“一身”对“千重”之敌,竟能左右驰突于敌阵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且能擒贼先擒王,将凶蛮剽悍的敌酋“纷纷射杀”,其过人的胆略和武艺已分明可见。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写敌人的数量多、力量强,敌我实力悬殊,以此反衬少年游侠们的艺高胆大、勇武果决,战功卓著。诗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诗中所出现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着色之笔略加点染,本来是爱其人而及其物,这里的物又为人增色,人与物原不妨是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为历代名家所称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2)《〈论语〉十二章》中,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意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常常说“防患于未然”,《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之意思相近。(4)在《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生代代无穷已②.江月年年望相似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已、望、焉、省、未、庶、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为什么会对人们的饮食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从内在机制的角度,有研究者提出了饮食的奖赏模型。当处于消极情绪中时,为了逃避这种情绪,食欲刺激带给人的奖励价值往往会被放大,从而引发人对食物的渴望以及注意力的偏向。在人们想要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时,①,其诱惑力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食物的评价和敏感程度也可能有所提高。比如,平时吃起来索然无味的食物,此时会显得更加美味,从而导致食物的摄入量大幅增加。从外在环境因素看,②。情绪和饮食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联想学习机制,会导致积极情绪与“进食量增加”之间的联系增强。无论在哪种文化下,食物都毫无争议地与许多特殊的庆祝场合有关。比如,生日时,人们会一边说着祝福语,一边享用生日蛋糕。①在这种场合下,②不仅人们享受着美食,③往往也处于积极的、幸福的情绪中。④因此,⑤当在平常生活中感受到积极快乐的情绪时,⑥人们很容易产生庆祝的念头,⑦而是联想到食物,⑧增加进食的欲望。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示例:①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②饮食行为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18.②把“不仅”放到“人们”的后面。⑦把“而是”改为“从而”。⑧把“增加”改为“增强”。【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文段主要介绍的是饮食对于消极情绪者的影响,在情绪低落时,人的食欲往往会增强。因此根据“在人们想要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的消极情绪时”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食物的评价和敏感程度也可能有所提高”可知,人们会用饮食来消除消极情绪,也就是说人人们采取的缓解压力的方式是进食;又根据“其诱惑力会大大增加”可知,这里填的内容是“其”所指的内容,故此处可填入“进食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这样的句子。第②空,第二段主要从外在环境因素与饮食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结合“无论在哪种文化下,食物都毫无争议地与许多特殊的庆祝场合有关”可知,饮食行为与文化环境是有着关联性的,故此处可填入“饮食行为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样的内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语序不当,“人们享受着美食”与“往往也处于积极的、幸福的情绪中”的主语是一致的,都应是“人们”,应把“不仅”放到“人们”的后面。⑦不合逻辑,“而是”表转折,而从句意上分析,“人们很容易产生庆祝的念头”与“联想到食物”之间应是承接关系,应把“而是”改为“从而”。⑧搭配不当,“增加……欲望”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增加”改为“增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式①,以节奏明快、信息密集、细节突出等特点打动观众。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等跨界类型。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纪录片带来的感受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画面细节考究,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往往能给观众带来②的体验。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吸尘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修复师的工作状态传达给观众。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有价值的素材③。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纪录片让人们更好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收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20.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四个句子构成整句。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9.①.应运而生②.身临其境③.稍纵即逝20.纪录片拍摄内容真实;纪录片呈现形式多样;纪录片反映创作理念;纪录片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6 I'm watching TV Section B第4课时(2a-2c)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 第6课 国际联盟教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选修3
- Unit 1 Home-Reading(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装饰施工现场安全用电
-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管理学矩阵结构
- 《煎荷包蛋》(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劳动人教版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我们在一起 14 请帮我一下吧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必修2
- 执法人员礼仪规范培训
- 2025-2030中国纤维增强聚合物(FRP)钢筋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茅台学院《汽车理论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见证取样送检计划方案
- 2025年华润燃气投资中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CNG卸气站操作规程
- (最新)高一物理必修二《功和机械能》典型单元测试题(难度适中含答案)
- 化学元素周期表word(可打印)
- 农民工工资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