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复习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号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步骤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2.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

书的学术价值。3.关注问题,学以致用。

3.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

经验。

&阅读方案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

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

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

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

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

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

《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

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这些文章于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在上海的《世纪评论》上连载,后又出版

成书。

1930年费孝通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开启了他的社会学人生。此后又进入清华大

学研究院师从俄国人类学家史国禄,留学英国时又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斯基。这一系列的教

育经历为他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费孝通学成归国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主持了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在当时时局紧张、

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三、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

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写作意义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

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

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

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

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

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

价值。

【阅读台账】

课时数(8

步骤、内容

课时)

2单元导读一一初步了解《乡土中国》

4单元研读一一板块研读(自主+合作)对研究性问题探讨研究

1章节品读

1单元评价

【阅读方法】

L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_f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

.主要观点.

整本书」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

“五步阅口记录自己的心—

读法”

X.__________________J

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

_1反复阅读和思善

I(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五、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

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

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2.各篇简介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

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

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种不同

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

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一一

士气。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

“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

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

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介绍了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

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

的特点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

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

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

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

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

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

极大分离,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

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oH理研读m-

【研读任务一】提纲挈领,总揽全局

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

[示例]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从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士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第一篇的行文结构。

[示例]第一篇: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

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

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请展开讨

论。

[提示]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以

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

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2]不赞同。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代代相传而非文字记录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

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合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研读任务二】住概念,理解观点

(一)“差序格局”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

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在解释这个抽象概念时,运用了比喻等方法。分小组讨论,谈谈你

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差序格局指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富有弹性的社交圈子。每个人的社交圈子的大小是有

差别的,个人社交圈子的大小依据这个人的能力来确定。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的话,那么与他

接触和交往的人就越多,这个人形成的社交圈子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个社交圈子的中

心即“自我”,对待他人的态度是有差别的,“自我”会依据与自己的亲密程度来对待他人。

对待他人不同,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如果这件事情是关于自己的,他就会站在自己

的利益上决定采取何种态度;如果这件事情与自己无关,那么往往就会做做样子而已。总之,

差序格局是一个围绕“自我”的社交圈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与“自我”相关联,以“自我”

为中心。

(二)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

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①借助文字的社会

②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③家庭

男女有别男女求同

④礼治秩序法治秩序

调解体系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有为政治

血缘社会地缘社会

1.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2.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

3.借助语言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借助面对面的语言交流的社会。

4.借助文字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借助文字交流的社会。

5.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6.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

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

7.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在道德体系发生权力的观念下,为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发生了宪

法。

8.小家族:不仅限于亲子的,不仅限于生育功能的事业社群。

9.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10.男女有别: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

心理上契合。

11.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

12.礼治秩序:乡土社会以“礼”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13.法治秩序:主要以“法律”来维持的社会秩序。

14.调解体系:社会矛盾纠纷主要靠长老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15.司法诉讼体系:按照法律保护权利不受侵犯的判决,刑罚的用意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

的安全,并不教化人。

16.无为政治: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的、软弱的,是挂名的,是无力的。

17.有为政治:与“无为政治”相对应,即权力结构在人民生活实际中是有约束性的,同意权

力、横暴权力都属于有为政治。

18.血缘社会:用生宜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的社会。

19.地缘社会:没有血缘有关系的人因为地理位置而结成的社会。

【研读任务三】归纳主旨,把握体系

(一)本书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试在阅读文

章的基础上,归纳各篇的主旨,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篇名主题

乡土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本色

文字

二①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从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下乡

三再论文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字下乡

差序

四②中国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格局

系维着

五私人的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一一“私”

道德

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

六家族

会家庭的功能

男女

七③乡土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有别

礼治

八“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治社会

秩序

九无讼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无为

十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无为”有其一定的价值

政治

长老

④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教化权力一一长老权力

统治

血缘和血缘社会(传统乡土社会)与地缘社会(现代商业化社会)各自的特点与差

十二

地缘异,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名实的

十三乡土社会中的变动方式及第四种权力一一时势权力

分离

从欲望⑤乡土社会中的人们靠欲望生活着,然而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而言,自

十四

到需要觉的生存条件则是理性的“需要”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下面的要求讨论各篇之间的内在联系。

1.分析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篇在全书中的地位或作用。

(1)梳理和分析前三篇主旨的异同和联系。

三篇的主旨:

向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士气,由此、

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

的社会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

乡土社会士气的本

色决定了其不需要社区,从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

【字____________)

〔文字而文布特点J

⑥乡土社会是熟恚社会、安定社、

会,从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士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⑵结合目录和自读成果,可推断:前三篇在全书的地位或作用是前三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

基础。

2.从阐释“乡土中国”性质的角度,填写下表,看看第四至八篇会产生怎样的分类结果,并说

明理由。

社会结构模式

差序格局团体格局

乡土社会的结构模式①西洋社会的结构模式

团体的人对于团体的关系都是相同的,主张个

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主张自我主义

人主义

②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群己关系是相对的,具有伸缩性③团体界限分明

④依靠“礼”维持这一格局依靠“法”维持这一格局

3.分析第九至十一篇,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篇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完成下

面的填空。

第一至三篇是从经济、文化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第四至八篇是从社会关系、社会规范

等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这三篇从政治角度阐释乡土社会的特点。而这三篇在从政治角度

阐释乡土中国的特点时,又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释的。与标题“乡土中国”有必然联系。

4.第十二至十四篇围绕“时势权力”这一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而改变的权力展开论述。请

用思维导图呈现它们的关系。

《名实的分离》、社会变迁

年会变迁出\---------

"注释"、②《血缘和地缘八

变动薪漏衿血缘f地至、2

实不符名噫商业的发展隘

-------------------------]--------「社会发展

③3欲望到需要》便

乡土社会:欲照

现代社会:需要/

(三)完善下面的图表,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

乡土本色

Z-----------------------------

乡村交流

<-----------------家族

①乡村格局(差序格局)道德

‘乡土中国'

\_________/、男女

②无为政治

乡土统治(③长老统治

血缘

〔乡土动机欲望

【研习任务四章节品读】

第1〜3章社会性质——乡土性

一精读文章理清思路,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1章

答案①聚村而居②安土重迁③讲究信用

第2章

■[间接接触,词不达意,

I土

[②卜■[难尽合当时当地的圜局会

-[频讲究文法需

LJ多种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

语言【表情、动作等

答案①没机会学习②文字的局限③“面对面社群”直接会意

第3章

万n生于斯,死于斯J

从时

T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

记忆多余)看

无—U

「个别的经验等于世代的经验土

②会

―经验无需积累,只需保存需

乡土社会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

生活定型1

答案①无个人的今昔之隔②无社会的世代之隔

二理解概念

1.“士气”是个贬义词,但在费老的笔下却有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有了令人尊敬的味道。请结合相关文字,

概括“土气”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土气”是形容乡下人本色的,他们就像土里长出的植物一样,从土里吸收生命所需要的养分,土

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具体说来,他们是居住在泥土之上的,是依靠土地谋生的,土地在

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生活、文化均是在土地上发生的。

2.乡下人被称作“愚”,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乡下人“愚”,不是指他们智力有问题,知识有局限,而是指他们不识字,是文盲,而文盲并非

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3.礼俗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有机的团结”的社会。

4.法理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种为了要完成某一种任务而结合的“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三探讨问题

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具体包括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以农耕为主,“土”具有崇高地位。②不流动。定居,村村之间有孤立和隔膜。③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④淳朴、信用。

(2)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神圣的,人们在思想上安土重迁。因此人口不具有流动性,世代定居,这又导致了村落间对外交流有限,

相对封闭孤立。由于环境封闭、人口有限,因此人们彼此熟悉,构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由熟悉而

得到彼此信任,构成了乡土社会品格的淳朴、信用。

2.试分析《乡土中国》前三篇文章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三篇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联系:乡土社会的士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时间角

度论述了文字对乡土社会的作用极其有限,是对第一章内容的有力补充和论证。

(2)地位和作用:“乡土本色”一章是全书的开篇,提出了全书最重要的概念一乡土社会,指出了中国基

层社会的性质,二、三两章对其原因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乡土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接下来的重点内

容,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4〜7章社会结构——差序格局

-精读文章理清思路,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4章

群己界限清楚

成员之间平等

社①」

成员之间有等级、差等

具有伸缩性,可大可小,

可远可近,可亲可疏

答案①讲究个人主义②以己为中心③群己、公私界限模糊

第5章

道德体系

[差序格局卜---------------「团体格局)

出发点:己;①.—团体和个人关家|

私人联系

可伸缩

答案①克己修身②朋友线③代理者

第6章

答案①事业②父子、婆媳③夫妻

二理解概念

1.团体格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各成员间界限清晰、关系平等的社会格局。

2.差序格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在血缘、地缘关系中以己为中心,具有亲疏远近且能伸缩的社会格局。

3.亚普罗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

其位,维持它。

4.浮士德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

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

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三探讨问题

1.“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为什么重要?它对认识当今社会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因:它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总结和概括。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与西方团体格局相

对应,并且逐步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2)意义:传统社会中,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通常在自己人的圈子里。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资源的范围超

出了狭小的圈子,人际关系也必须变化。在原有的以血缘或姻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已经不能满足的情

况下,通过拜把子、认干亲等形式,转化成拟血缘关系,加强彼此信任,扩大获取资源的渠道,扩大原有

差序格局的边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国内,中国社会

特别是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团体格局特点逐渐显现和增强。当今中国社会

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界限可能已经没有作者写作时那个年代明晰,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也正悄然改变。

2.在论述“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时,作者分别用了三个精彩的比喻,请找出并说明各自的喻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水的波纹:喻指差序格局中以“我”为中心,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重在分厚

薄、亲疏。

②蜘蛛网:喻指以自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的网络。

③北斗星辰:喻指以自己为中心,其他所有人都随着他而转动。

3.4〜7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4章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差序格局”,而第5、6、7章则深入探讨了在这

一格局下的道德特点,作为乡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群一家族的特点及两性关系。

(2)这部分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差序格局,以及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一家族及两性关系,

是全书的核心,上接社会特点一乡土,下连后面几章的社会治理。

第8〜11章社会秩序与权力一礼治与长老

一精读文章理清思路,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8章

秩序维持,

第9章

答案①调解,教育②刑罚

第10章

权力

答案①冲突

第11章

答案①学习文化②长幼尊卑

二理解概念

1.横暴权力:

答案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

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2.同意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

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

3.教化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

4.长老统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

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

5.根据第8章内容,填出下表。

维持社会秩序所依维护社会规范所依据

概念具体社会情态举例

据的规范的力量

法治①②西洋社会

人治③④无

无治无无小国寡民

礼治⑤⑥⑦

答案①法律②国家权力③统治者好恶④国家权力⑤礼⑥传统⑦乡土社会

三探讨问题

1.在乡土社会里,“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依据《礼治秩序》一章中的内容,结合下面两段

材料,试用一段话来介绍“礼”。

①法律通常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②安徽千年古村宏村的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绕家穿户。一条水流贯穿全村,承担男女老少的饮用、

洗涤、防火、灌溉、环保等功能。如何确保全村用水的安全卫生?据说当年祖辈定下族规乡约,每天取水、

用水和排污都有相应的时间和地点。宏村村民至今仍在遵守这些规定。——《宏村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

理》《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7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礼不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由一代一代民众累积并且经过传统生活经验检验的

道德行为规范。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礼的目的是调节人们的行为来满足全

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解析先依据《礼治秩序》内容,提炼概括“礼”的特点;再结合“法律”的内涵要素与宏村的具体案例,

梳理概括“礼”的内涵。

2.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如何看待长老这种角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

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

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人

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需要乡土社

会成员默认遵行。

(2)更多情况下长老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但在重大事务上,长老又被请出来发挥他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

外,他也不凭自己的权威为自己谋利,他对社会事务的裁决几乎是义务性的。他并没有对社会中的晚辈造

成实质性的压迫,所以基本不会出现暴力革命式“从下至上”的权力更迭。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

对长老的裁决也基本不会有太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只是教化性的。

3.根据8〜11章的内容分析乡土社会“礼”“法”“政”的复杂关系,描述乡土社会治理的整体状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土社会治理中“礼”“法”“政”并存,但是所占分量有区别。从《礼治秩序》可知,乡土社会

维持社会秩序主要通过“礼”;从《无讼》可知,乡土社会追求“无讼”,有矛盾不看重诉讼,重视调解,

即使打官司也深受“礼治”观念影响,带有教化性质;从《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可知,在乡土社会

中“政治”处于无为状态,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是与“礼治”相应的“教化权力”。

4.8〜11章论述了一个什么共同问题?在全书中的地位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治理问题,其核心是教化权力、礼治秩序。(2)与4〜7章讨论的

差序格局一样,也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12〜14章乡土社会的变迁——名实分离

-精读文章理清思路,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12章

限制冲突:依赖人情][理性支配

答案①身份②契约

第13章

名社会变迁

实出现“文化英雄”

离{时势权力最不发达I

乡土社会

长老权力采用②一

形式以适应变动

答案①形成时势权力②注释

第14章

答案①欲望②需要③计划行为

二理解概念

i.血缘:=血缘有多种,如身份血缘、______血缘、_________血缘。

答案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职业财富

2.地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3.时势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社会变迁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能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时所产生的权

力。也指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

4.注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它是乡土社会长老权力谋求与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方式。

三探讨问题

1.“名实分离”的原因是什么?试总结归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变迁社会中,文化英雄拥有时势权力。社会是渐变的。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

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

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扭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仅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

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扭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如此,

“名”“实”的分离便产生了。

2.人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请作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是依靠“欲望”行事的,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

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由文化所决定的。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过文化的陶冶可

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并不是自觉的,而是文化的、人为的。当社

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

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人开始注意到生存条件的

本身——功能。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于是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

生存条件是“需要”,因之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3.12〜14章谈的是同一问题,即乡土社会的变迁,但各自的角度不同。请依据下面的结构导图,在方框内

填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

答案①经济②思想观念③行为动机

【研读任务五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

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

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

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

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

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等。这些真实的事

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所写内容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3.善于引用历史文献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

《大学》里的话;《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论语》中孔子及弟子司马牛、孟武伯问“仁”

的事,子张与孔子的对话;《礼治秩序》中颜渊问“仁”的对话等。从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

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同时也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渊博的学识。

4.大量进行中西对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纹与柴的不同比喻来对比中西方社会

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对比,来说明团体性的社群与事业社群,点明中

国乡土社会的又一特点。

5.注意各篇的先后联系。如《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与《系维着私

人的道德》,四种权力的相互联系,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乡土中国有一个

框架性的了解,给读者以清晰的框架感。

【研读任务六学以致用】

1.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和城市的碰撞与融合,

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一定给我们带来

了有益的启示,试谈谈你的想法。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

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