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讲义完整版本_第1页
行政法讲义完整版本_第2页
行政法讲义完整版本_第3页
行政法讲义完整版本_第4页
行政法讲义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行政权配置第一节行政法基本概念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由行政法规范予以调整的行政关系即为行政法律关系。(二)行政关系的种类:1行政管理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1)国家权力机关外部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2)司法机关外部监督: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复议(以上属于国家权力监督,属直接进行监督)(4)执政党的监督(5)社会组织(政协、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和个人的监督(6)社会舆论的监督(以上属于非国家权力监督,属间接进行监督)监督对象: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人员3行政救济关系(信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人民法院)4内部行政关系(1)行政主体与行政公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公务员法调整)向的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横向的平行行政机关之间;斜向的不同级行政机关之间;;行政法规或规章授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C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或个理关系?(三)行政关系间的地位:1行政管理关系:最基本的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和行政救济关系:派生的关系3内部行政关系:从属的关系注:内部行政关系和外部行政关系(前三种)的交叉三行政疆域行政“疆域”的大小,取决于相应的时代、相应的国度、相应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二)行政疆域扩张的原因1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必须;2是对国家作用的认识误区所致。(三)行政国家异化(政府失灵)的表现1对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威胁;2腐败和滥用权力;3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4人财物资源的大量浪费;5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导致人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退化第二节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概述(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1性质:执行机关(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主体(相对于行政相对人)2特征:行使行政职权;组织体系实行领导从属制;决策体系实行首长负责制二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行政组织: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一)中央行政组织:1国务院(行政机关)2国务院办公厅(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3国务院部委行署(行政机关)4国务院特设的直属机构(行政机关)5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行政机关)6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行政机关)7国务院办事机构(行政机构)8临时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行政机构(二)地方行政组织: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关)2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行政公署;街道办事处;区公3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部门行政机关)注1)乡镇级政府无职能部门2)行政公署设职能部门(行政机关或行政机构有争议)4地方政府和其职能部门的内部机构(行政机构)5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行政机构)6临时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行政机构)(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组织:(四)特别行政区行政组织三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一)范围:任何组织都可以被授权,常见的有:和议事协调机构2公务组织(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某项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中华体育总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设立的公平交易局)A该组织是行政机关设立的并直接归属于其领导或指导;B该组织是事业组织不是行政组织;权的情况下取得行政主体资格3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授权之前是以普通法人组织成立的;行政机关与其是一种批准管理A企业单位(如烟草总公司;盐业公司;电信局等)B事业单位(卫生防疫站;食品卫生检验所;学校等)C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消费者协会、工青妇等社会团体)D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等)(二)法律、法规、规章的“委托”视为授权;规章以下规范的“授权”视为委托四行政委托下的行政主体(一)行政委托概述: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依法将其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有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委托方是行政主体,而受托方不是行政主体常见的有治安联防队3行政机关的“授权”视为委托受委托组织不是行政主体组织类型组织类型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被委托组织权力来源宪法、组织法法律、法规、规章行政机关权力性质先天、长期后天、长期后天、临时是否行政主体是是否第三节行政公务人员一.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和种类1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1)任职于行政机关,属于行政行政机关行政编制内的人员;(2)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排除工勤人员;(3)是经过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2其他行政公务人员(1)行政机关临时借用的执行公务的人员;(2)在紧急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认可,协助执行公务的人员;(3)在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中执行公务的人员(不包括行政公务员(4)在行政主体委托组织中执行公务的人员等。二.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认定公务行为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行使职权以及与职权牵连的行为。标准(1)实质标准:行使职权以及与职权牵连的行为(行为与职权有内在统一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公定力,强制力):(2)形式标准:行政公务人员是否表明了公务身份(相对方判断)三.国家公职关系(一)概念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国家机关)发生的法律关系。(二)产生(考任;选任;委任;聘任;调任)第四节行政相对人一、行政相对人概念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二)相对人资格的四项标准:2存在合法权益(法律权益)3合法权益(法律权益)属于相对人(1)自己权益和他人权益(2)自己权益和公众权益4合法权益(法律权益)可能受到行政行为影响二、行政相对人的确认意义:1行政相对人作为行政法主体的法律地位;2区分内外行政法律关系;3确认行政诉讼的原告、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国家赔偿请求人;4区分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和机关法人身份第二讲行政权行使(一)第一章行政法法源第一节行政法法源概述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法源(法的渊源):指法的存在形式。行政法的法源指行政法的存在形式。二行政法法源的种类6条约与协定第二节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一宪法(一)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二)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源位阶法依据?)二法律会常委会对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抵触该法律的基本原则)2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二)立法权限:法律保留(绝对保留和相对保留)三地方性法规1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2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注: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2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3除《立法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尚未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事项(?)注: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全国人大授权制定法规,可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在本地区适用)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1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其基本2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注:以上为权力机关立法)五行政立法1行政法规:国务院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1行政法规: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行政法规2部门规章: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注:准立法(从属性立法):行政性质和立法性质的有机结合(四)法律效力:1从属性立法(符合授权法、不越权、不违反上位法、不违反行政立法程序2拘束力(对行政机关和相对人)和适用力(对法院)六条约与协定(一)制定主体:国务院(注:条约、重要的协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二)法律效力:是否转化为国内法一“唯一立法权观”的逐步、有限放松1集中立法权的纵向分化2集中立法权的横向分化二制定法法源的效力位阶1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位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2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法规、规章的效力3条约协定的效力4法律规范冲突适用规则第三节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一法律解释(一)种类: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三)效力位阶: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由高到低)二判例(一)定义:可以作为先例据以决案的法院判决(二)法律效力: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法国)。在中国,判例不具有法的效力,不是行政法的法源三习惯和惯例(一)习惯主要指某种社会习惯,惯例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某种习惯(二)法律效力:在中国,习惯和惯例不具有法的效力,不是行政法的法源四行政法理(一)定义:行政法学著作、学说确立的行政法基本原理、原则(二)法律效力:在中国,行政法理不具有法的效力,不是行政法的法源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2、行政法基本原则是在行政法调控行政权的历史长时期中形成的,由行政法学者高度概括出的调整行政关系的普遍性规范1、基础性:其他的规则、原则都由基本原则之精神演绎而来;):3、抽象性:基本原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并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规范;4、强制性:基本原则其效力高于其他的行政法规范和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违背);3、司法准则;三、基本原则之实质1、是司法机关分享立法权的产物;2、是折衷主义认识论的产物;3、是折衷主义人性论的产物第二节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形式意义上的依法行政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行政职权的行使必须要有法律依据3、行政职权的行使是权力也是责任4、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职权或不履行行政职责将承担法律责任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1、尊重相对人的人格权;2、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非出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别需要,不得限制公民的自由3、不得侵犯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4、保障相对人的财产权(保护相对人财产,防止被侵犯;自身不得侵犯;违法赔偿;合法三、越权无效原则2、级别越权;3、事务越权;4、地域越权;四、信赖保护原则(政府对自己做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1、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和确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经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2、授益行政行为即使违法,原则上亦不得改变或撤销。下列两种情形例外1)是相对人的过错导致该授益行政行为违法(注:对相对人的损失不予赔偿2)不撤销或改变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注:对相对人的损失应予以赔偿);3、合法的行政行为可依法改变或废止,但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改变或废止该行政行为所获得的利益大于相对人将因此损失的利益;(注:对相对人的损失应予以赔偿)五、比例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公民的权益,使二者处于适当的比1、妥当性原则(有效性)。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所采取的手段能够达到行政所追求的目的;2、必要性原则。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择其成本最小的、收益最大的、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实施;3、法益相称性原则。指行政主体拟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进行利益衡量,只有确认实施该行为可能取得的公益大于可能损害的私益,才能实施。第三节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自然正义)(三)、听取陈述和申辩(特别是不利的行政行为。包括举行听证会)二、行政公开原则1、行政决定公开(任何行政决定,只要涉及外部公共管理事项,无论是行政政策、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还是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最终的决定内容都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公开)2、行政过程公开(对于行政立法以及其他抽象行政行为而言,民主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必备行政相对人意见、告知行政相对人有关信息(包括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享有的权利)、说明依据和理由等程序,而这实际上也是在向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公开其管理过程。3、行政信息、情报公开三、行政公正原则1、依法办事,不偏私(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2、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不专断(考虑了不应当考虑的因素或没有考虑应当考虑的因素)程序公正:1、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2、不单方接触;3、听取陈述和申辩。第三讲行政权的行使(二)行政行为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行政行为的概念主、权、责→行政主体+行政职权+法律后果2.行政行为的特征①服务性②执行性(从属法律性)③裁量性④单方性⑤强制性⑥无偿性3.行政行为的内容①赋予权利或免除义务②设定义务或剥夺权益③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二行政行为的分类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第二节抽象行政行为一抽象行政行为的定义1.定义: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制定的,具有普遍性约束力的行为规则(1、针二抽象行政行为的范围A.行政法规、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抽象行政行为B.其他规范性文件(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法规、规章制定主体: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直属机构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政府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任何行政主体都可制定三其他规范性文件内容1内容重复法律、法规、规章已有的规定2内容为不具有强制力的指导性规定3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的其他规范性文件4内容为公民、组织新增设权利和义务四法律冲突的解决宪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自治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省法规省规章上位法优于下位法(人大高于政府、上级高于下级)①不同立法机关特别法优于一般法②同一立法机关新法优于旧法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一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对象做出的,不具有普遍性约束力的能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1针对特定对象2不能反复适用3产生法律效果二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1行为主体合法+①具备行政主体资格②合议制主体以会议形式作出③行为由合法的公职人员作出+行为程序合法+①步骤②顺序③时限④制度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等行为权限合法+①有权限②级别管辖权③地域管辖权④事项权限⑤手段、范围幅度等行为形式合法①书面②口头③其他形式行为内容合法①有法律依据,适法正确②事实清楚,证据确凿③内容合理、适当④符合立法目的(未滥用职权)⑤意思表示真实第四讲行政法制监督和救济第一节行政法制监督和救济概述一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救济的概念(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对行政主体、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和遵纪守法行为→监督→制度(二)行政救济的概念行政救济主体→受到行政主体侵权的公民、组织→提供法律补救→恢复其合法权益→制度二行政法制监督的种类(一)权力监督(国家监督)2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3行政机关(层级监督;专门监督:监察审计)(二)权利监督(社会监督)1执政党2社会组织(政协、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3公民4新闻媒体三行政救济的种类(一)程序化救济1行政复议2行政诉讼3国家赔偿(二)普通行政救济2信访第二节行政复议一行政复议概念和性质(一)概念相对人的申请→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二)性质1行政复议是具有一定司法性的行政行为2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纠错机制的环节3行政复议是国家行政救济机制的重要环节二复议范围(一)肯定性概括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合理+侵犯合法权益(二)否定性列举①内部行为②行政调解③行政仲裁(三)部分抽象行政行为——附带审查②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规章除外)。③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三、行政复议机关①一级政府→上级政府同级政府业务指导②工作部门上级部门垂直领导→上级部门(安全、海关、国税、外汇管理、金融)③省级机关→省级机关→行政诉讼国务院终局裁决①派出机关→上级政府设立部门②派出机构部门所在政府③被授权组织→行政主管机关④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共同上级行政机关⑤继续行使被撤销行政机关职权的机关→其上一级行政机关*特殊管辖,县级政府有义务转送复议申请。四、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①自由选择关系:先申请复议再起诉,或直接起诉。申请复议复议决定起诉3个月,例外起诉②限制选择关系:可选择复议和诉讼,但复议终局。行政诉讼国务院裁决终局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终局③复议前置关系:必须经过复议,方可诉讼。一、行政赔偿定义第三节行政诉讼概述一、行政诉讼概述和特征行政诉讼:法院应相对人(利害关系人)请求,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不予受理的案件1.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内部行为4.法定行政终裁行为5.刑事司法行为:公安、安全等机关6.行政调解7.行政仲裁8.行政指导(无强制力的)9.重复处理行为:二次决定10.不产生实际影响行为:行政检查11.其他案件(劳动监察指令书,劳动法、行政处罚法)三、行政诉讼的证据1.证据种类: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2.举证责任原告原告具体行政行为存在①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初步证明责任)②依申请行为的不作为案件,提出申请的证据。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