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新课导入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品味并鉴赏文中的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意义、修辞效果;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抓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分析景与情的关系,根据景物描写来揣摩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籍贯浙江绍兴,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者介绍知人论世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方面转为以散文为主,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1931年,朱自清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作者介绍作者简介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朱自清家庭武钟谦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人物轶事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朱自清散文的风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朱自清散文的风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主要作品有:《雪朝》(诗集)《踪迹》(诗与散文)《背影》(散文集)《欧游杂记》(散文集)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反动统治者大肆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运动的残暴行为。据说名称源于法国巴黎公社时期。1789年7月巴黎公社成立。政府军在普鲁士军队的帮助下,对公社成员发动攻击。公社成员也群起反抗。因为一时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帜,公社的一名女工从自己穿的红裙上撕下一块红布,作为公社的标志。从此,红色便成为一切进步热情、反抗不义的阶级解放的符号。与此相对,大肆杀害革命者的政府军旗帜为白色,于是“白色”便代表了反动、保守势力,而由其发动的恐怖镇压行动,就是所谓“白色恐怖”。知识卡片散文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写作方式灵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样式。散文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指题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则指中心文意明确集中,有贯串全文的线索。散文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通感"你笑得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人间词话》"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景对象——“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既指“荷塘”之上的实实在在的月色,又指作者心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荷塘”与“月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题目解说踱(duó)步

脉(mò)脉

霎(shà)时纤(xiān)腰

鹢(yì)首

棹(zhào)将移媛(yuàn)女

沾裳(cháng)

颤(chàn)动敛裾(liǎnjū)

参差(cēncī)

袅娜(niǎonuó)蓊(wěng)蓊郁郁

峭楞(léng)楞

梵婀(fànē)玲字词积累成语积累脉脉含情: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风韵、体态柔美动人

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散文的鉴赏技法第一步:识“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第二步:抓线索,理思路,明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第三步: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第四步: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第五步: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第六步: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三、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荷塘赏月的缘由。第二部分(第2─6段):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

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本解读——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者荷塘赏月的缘由。

文本解读“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①直接抒怀。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②同时暗示了下文出去的目的是寻求解脱;③开篇第一句是本文的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提问:找出确立全文感情基调的“文眼”,并说明“文眼”在全文中的作用。研读第一段。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革命政变,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文本解读——第二部分(第2─6段):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文本解读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蓊蓊郁郁、阴森森;月色—“淡淡的”

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

提问:作者描写了小煤屑路上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研读第二段。思考第三段中作者说“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妙处”是针对现实生活中许多令作者不能摆脱的苦闷而言的,“受用”一词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到这块难得的“乐土”之后的心情,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哀愁转变为淡淡的喜悦。研读第三段。研读第四段提问:第四断写荷塘都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①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娇媚多姿;“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③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④写荷波与上文“弥望”“田田”呼应,突出荷叶之密之盛;写流水“脉脉”,显示其有“情”。(3)提问:荷香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效果如何?(4分)4组①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②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一下子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让人捉摸不定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③表达了作者淡淡的欣喜之情。自然舒展(比喻)

娇媚多姿

(拟人、博喻)

断断续续

(通感)迅速颤动风韵

()()

()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总结:荷塘上的景物都有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月下的荷塘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通过对荷塘里的青雾、叶子和花以及荷塘四周的灌木和杨柳的树影的描写来写月色。“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浮”字突出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洗”字写出了月光下叶子和花的纯净;“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这些字赋予眼前荷塘的景物以神韵,雾、叶、花的“动”体现了景与情的交融,其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思考:第五段作者是怎样来写月色的?“泻”“浮”“洗”“笼”四字好在哪里?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虚实相生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是如何描写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十分新奇。用“名曲”来形容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赏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有何妙处?顺序:由近及远,先写近处的杨柳,再写远山,突出四周景物的朦胧、静谧。语言方面,运用了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的情态美,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节奏感。深入细致地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用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引出下文。思考:第六段中,作者写荷塘四周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作用是什么?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整体的风光杨柳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文本解读——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本解读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的,他突然想到了江南旧俗,即《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荷塘。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有什么作用呢?特点:场景清丽明艳、活泼热闹、欢畅自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情感:对大自然、对劳动、对青春爱情、对自由美好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作者想回到过去,但一想到现实世界,只余下寂寞落寞,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凸显出作者的失落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写《采莲赋》中少年男女传情、嬉游的热闹场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作者借用《西洲曲》中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眼前寂寞、毫无生机的环境的不满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引用《西洲曲》与《采莲赋》各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①江南有作者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他不仅得以再次领略江南的锦山秀水之美,而且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江南见证了他一段自由、美好的生命历程。②作者对江南充满热爱与向往。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南方》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第十段:联系作者的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在行文中有何作用。深入探究

③眼前的荷塘月色美景,让作者触景生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回忆起古时江南采莲的美好与乐趣,又以《西洲曲》里的诗句含蓄地表达内心寻求宁静而不得的失落与惆怅。月下荷塘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怎能不“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呢?(2)结构上:这句话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惦着江南”有身处忧愁之中而回忆往昔的美好的意义。从行文来说,这一句话是对前文忆江南内容的收束与小结,同时又是从忆江南回到眼前现实的过渡,是从眼前景到忆江南,再到眼前现实的转接。深入探究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闻、所思恍如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最后一句话多余吗?为什么?整体把握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爱热闹、爱群居爱冷静,爱独处是丈夫、是教师、是革命家只是自己不宁静宁静现在的自己平常的自己整体把握

是什么使作者有所转变?这一片天地另一个世界这一个世界现实世界、外部世界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不宁静宁静现实只能短暂逃离,平静也只能暂时获得。整体把握

文中开始和结尾都提到妻子,有什么含义吗?妻子最亲密的人离家时哄孩子睡觉归家时已熟睡很久对这一切毫无觉察诗人有着深深的孤独。整体把握请同学们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孤独的成因。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不容于世的孤独哄睡、熟睡的妻子不被理解的孤独动荡时代中的知识分子清醒于世的孤独

提问:本文写作采用了双线结构还是单线结构,分析其具体变化过程。游踪之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作者游踪为明线,情感变化为暗线)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3)便觉是个自由的人(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6)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8)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10)情感之线

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请绘制作者游踪图,并在旁边填上作者的心情变化。家心里颇不宁静独出家门煤屑路荷塘四周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惦念江南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2)词语上: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3)词语上: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小结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4.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观点一:不应该。引用古典诗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果删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