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野:粗野,鄙俗②史:虚饰,浮夸 B.君子喻手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②利:利益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3分)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彰显自伐者无功伐: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死而不亡者寿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父之不慈子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圣人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子曰:“其‘恕’乎”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C.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常于几成而败之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慎终如始,则无败事5.(3分)下列句子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以使人高兴,好可以让人反观自身之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抒发内心的怨偾之气。 B.其在道世,归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C.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6.(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子曰:“见贤思齐焉,。”(《论语》)(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论语》)(3)大学之道,,,。(《大学》)(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6),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7),愿逐月华流照君。,鱼龙潜跃水成文。(《春江花月夜》)(8)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9),但愿长醉不愿醒。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10)纵使相逢应不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王之好鼓乐鼓:弹奏B.今王田猎于此田猎:种田打猎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举:全、都D.举疾首蹙额蹙: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暴见于王敏于事而慎于言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足以保四海C.则齐国其庶几乎请问其目D.吾王之好鼓乐臣子之不孝君父(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孟子是如何向“王”推行“与民同乐”的主张的?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致酒行【唐】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①。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②,谁念幽寒坐呜呃③。【注释】①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②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③呜呃:悲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分写自己客中饮酒和主人奉觞祝酒,呼应题目,同时“零落栖迟”写出了自己飘零流落、滞留异乡的境遇。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C.“吾闻”句中的“吾闻”二字可以删去,对诗的内容意蕴没有影响,但对诗的节奏及诗人神情口吻有明显的影响。D.“空将”句中的“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2)下列对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进酒》是劝酒歌,既劝朋友,又劝自己,在诗中诗人举出各种理由,强调痛饮尽欢。B.首句诗人以“黄河之水”起兴,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永恒衬托生命渺小。C.诗中多用夸张手法,屡用数字“十千”“千金裘”等来表达诗情,给人空浮之感。D.诗中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节奏疾徐变化,具有参差错落的表达效果。(3)借酒抒情,是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共同的特色,但二者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乌米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三段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B.小说多次描写歌声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C.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乌米在孤独中等待亲人归来的故事,结局颇具悲剧色彩。D.小说第六段“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这处细节描写透露出乌米的绝望。(2)小说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富有深意,请结合第五段中画线的句子具体分析。(3)乌米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有何共通之处?你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0.(10分)阅读《论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机,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公治长》)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子罕》)⑥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谐?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②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谐?求善贾而沽诸?(2)《论语》善于把深刻的道理隐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请任选以上材料中的两则,简析其艺术表达效果。七、本答题共1小题,共50分。11.(50分)作文: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惯,有好习惯,也有不良的习惯。习惯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请你以“论习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①野:粗野,鄙俗②史:虚饰,浮夸 B.君子喻手义,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②利:利益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A.正确。B.喻:知晓,明白。C.安:性情安和。D.知:知识。故选:A。2.(3分)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彰显自伐者无功伐: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解答】B.复:弥补。故选:B。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死而不亡者寿 B.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父之不慈子【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解答】A.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但。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人虽死但精神仍在,这才是真正的寿。B.之:代词,天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译文: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当臣子的不孝君王,当儿子的不孝父亲,这就是乱道。C.以:介词,把。译文:就是一切皆把修身当做根本/圣人就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D.虽:连词,虽然;连词,表假设,即使。译文: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故选:C。4.(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贤思齐焉圣人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子曰:“其‘恕’乎”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C.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常于几成而败之 D.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解答】A.焉:语气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表反问,怎么。译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怎么能够治理呢。B.其: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代词,自己的。译文:孔子说.“大概是‘恕’吧”/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C.之:助词,的;代词,代指从事的事情。译文:从《诗》中获得的见识要比仅仅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要多得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D.则:连词,表顺承,就。译文: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故选:D。5.(3分)下列句子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可以使人高兴,好可以让人反观自身之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抒发内心的怨偾之气。 B.其在道世,归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C.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 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A.“兴”,激发情志;“观”,观察社会;“怨”,怨刺不平。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故选:A。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6.(10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7)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春江花月夜》)(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10)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贤、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欲、施)(3)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重点字:德、善)(4)自胜者强知足者富(重点字:强、富)(5)合抱之木起于累土(重点字:累)(6)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重点字:已)(7)此时相望不相闻鸿雁长飞光不度(重点字:鸿、雁)(8)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字:樽、材)(9)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重点字:馔)(10)尘满面鬓如霜(重点字:鬓、霜)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吾王之好鼓乐鼓:弹奏B.今王田猎于此田猎:种田打猎C.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举:全、都D.举疾首蹙额蹙: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DA.暴见于王敏于事而慎于言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足以保四海C.则齐国其庶几乎请问其目D.吾王之好鼓乐臣子之不孝君父(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孟子是如何向“王”推行“与民同乐”的主张的?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B.田猎:打猎。故选:B。(2)A.介词,表被动;介词,在。B.介词,把;连词,用来。C.副词,表推测,恐怕;代词,它的。D.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故选:D。(3)乐:欣赏音乐。乐:快乐。孰:哪一个。译文: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4)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反复论证,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善于抓住齐王心理,逐步将对方的思想引上自己铺设的轨道,使本文独具特色,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法,孟子为齐威王形象地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把抽象的道理鲜明具体地呈现于齐王面前,产生了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答案:(1)B(2)D(3)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4)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文章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致酒行【唐】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①。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②,谁念幽寒坐呜呃③。【注释】①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②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③呜呃:悲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句分写自己客中饮酒和主人奉觞祝酒,呼应题目,同时“零落栖迟”写出了自己飘零流落、滞留异乡的境遇。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C.“吾闻”句中的“吾闻”二字可以删去,对诗的内容意蕴没有影响,但对诗的节奏及诗人神情口吻有明显的影响。D.“空将”句中的“空”可解释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2)下列对李白的诗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将进酒》是劝酒歌,既劝朋友,又劝自己,在诗中诗人举出各种理由,强调痛饮尽欢。B.首句诗人以“黄河之水”起兴,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永恒衬托生命渺小。C.诗中多用夸张手法,屡用数字“十千”“千金裘”等来表达诗情,给人空浮之感。D.诗中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节奏疾徐变化,具有参差错落的表达效果。(3)借酒抒情,是李贺的《致酒行》与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共同的特色,但二者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所以,诗人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故选D。(2)C.“给人空浮之感”错误。《将进酒》诗多用夸张手法,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十千”“千金裘”等表达出诗人豪迈之情。故选C。(3)《致酒行》结尾四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意思是,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幽寒坐呜呃”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答案:(1)D(2)C(3)《致酒行》中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舒展抱负的心情。而《将进酒》中李白则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狂放不羁的心情。译文: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注:原文见作品注释。)“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9.(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乌米高尔基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⑪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⑫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⑬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⑭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第三段借村民之口插叙六年前的往事,这不仅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还让内容上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B.小说多次描写歌声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C.本文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乌米在孤独中等待亲人归来的故事,结局颇具悲剧色彩。D.小说第六段“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这处细节描写透露出乌米的绝望。(2)小说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富有深意,请结合第五段中画线的句子具体分析。(3)乌米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有何共通之处?你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要的是找到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分别指出对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3)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通读全文,对题中涉及的人物有明确的了解,体会其在小说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解答】(1)D.“细节中透露着乌米的绝望”说法错误,乌米知识之中就没有绝望过,她坚信丈夫和儿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回出现她眼前的海面上,每天对着大海唱歌,等着丈夫儿子们归来,所以此处的细节应该透露出的是乌米的执着。故选:D。(2)文段中“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是写动,实际上是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景物描写从“山坡上”写到“山下”,显示了观察角度高低的变化,“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是远景描写,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有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相对来说是近景描写,结合下文“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可知,环境描写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也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所以,从第五段第一句内容写乌米来看,写景是为了写人,烘托人物心理活动,故得出衬托的手法。由“石堆”“土屋”“蓝天”“大海”“潮声”等可看出运用了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的手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及情感、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3)《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是一个硬汉子形象,他们坚韧刚毅、勇敢正直,面对苦难和折磨毫不惧怕,面对痛苦和死亡面不改色,表现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肉体上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上绝不可以被击垮的崇高气概。《乌米》中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及言行举止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如从乌米的“笑脸”“眼睛年轻而明亮”“安详而喜悦的期待”等肖像特征中,可以概括出“乐观”的性格。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乌米的连续六七年的歌唱就可以概括出乌米的“坚忍”或“执著”的性格。可见二者具有性格的相似点。给人的启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D(2)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3)共通之处:都具有坚忍、执著、永不放弃的精神。启示:人活在世上不能放弃希望,要永远坚强。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0.(10分)阅读《论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机,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公治长》)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⑤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箦,进,吾往也。”(《子罕》)⑥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谐?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②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谐?求善贾而沽诸?(2)《论语》善于把深刻的道理隐含在具体的形象之中。请任选以上材料中的两则,简析其艺术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应遵循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2)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效果。解答时要找出具体的语句,然后分析表达效果,可结合修辞手法,用词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①饭:吃。其:代词,代指艰苦的生活。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②斯:这儿。韫:珍藏,收藏。译文: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珍藏起来呢,还是找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呢?(2)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