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乌兰牧骑①的孩子:铁木耳与海兰花(节选)鲍尔吉•原野汗乌拉镇的西拉木伦街两旁栽着苹果树,苹果树上的花朵,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有些地方还积雪,但苹果树开花了,旗里把西拉木伦街改为苹果花街。第二年,西拉木伦河暴发了大洪水,旗里把街名又改了回来,加了一个大字——西拉木伦大街。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有的花枝高,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现在是八月,学校放假了。铁木耳、金桃、海兰花、巴根和江格尔他们坐在西拉木伦大街西侧红色水泵的铁管子上远望。铁木耳把一株青草用指甲掐成小棍,眼睛眨来眨去,想事情。他从铁管上站起来说:“放假了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我想骑着马在河边跑,用刷子刷马身上的毛,一口气跑下来,跑到楚格家。他有一块猞猁皮褥子,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镇子北边的赛罕汗乌拉山里有一只神鸟,神鸟古代就生活在山里。你们知道,还有白桦树。但是神鸟住在一棵红珊瑚树上。”“这只神鸟叫什么名字?你们猜!我看还是别猜了,你们猜不出来。它的名字叫乌音嘎。意思是好听的旋律。这只神鸟唱起歌来,天上的喜鹊和地上的松鼠跟着翩翩起舞,你们听了也会转圈。这还不算,乌音嘎冬天唱歌,因为雪团听到歌声浑身热得受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乌音嘎是神鸟。它不光唱歌,还跳舞。平时不跳,高兴了它才跳舞。天空的白云、红云编织成彩色毯子时,一层又一层的颜色。最底下是蓝色,上面是绿色……”“这不算什么,最厉害的是啥?你们猜。”“是什么?”海兰花说:“这只神鸟会画画。你们知道吗,赛罕汗乌拉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悬崖,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壁画。上边画着太阳、牛车和挥舞长矛的人。这是谁画的?肯定是神鸟铁木耳说:“你讲的是神话。”海兰花说:“不是神话,是真事,这是我外婆讲的。”铁木耳说:“我们今天要商量计划,你说了半天根本没计划,什么雪团融化滴滴答答从树上流下来海兰花说:“我的计划是在这个假期去赛罕汗乌拉山,找到神鸟乌音嘎。”金桃说:“我也要去。”铁木耳问:“你找到这只神鸟要干什么呢?”海兰花说:“我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和画画。”“但是,”铁木耳最近喜欢说“但是”这个词,比如他说“我渴了,要渡过西拉木伦河,还要穿越红嘎路沙漠,但是我们没马。”巴根说:“我舅舅僧格家有一头黑毛驴。”“骑毛驴到不了那个地方,太远了。但是,”铁木耳又说,不学唱歌跳舞,我想跟它学习飞翔。会飞之后,当天再飞回来。我们还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看看,到通辽、赤峰看看。”巴根说:“铁木耳,在你学会飞翔之前,怎么去赛罕汗乌拉山呢?”铁木耳说:“这就是我思考的问题。白云在天空上每天飞行一百多里路,不喝水,也不带干粮。人走着走着就累了这时他们都不说话了。铁木耳说:“我要宣布我的计划!”他背着手在地上走,背手这个姿势是他跟大人学的,显得有智谋。“我的计划是跟我爸爸妈妈一起下乡演出。”他说。海兰花说:“你要做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吗?”江格尔说:“只有大人才能当乌兰牧骑队员。”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跳舞、理发,会给牲畜治病,你会什么?”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12期)【注】①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本义是“春天的红色的草的嫩芽”,后来指内蒙古草原为牧民们表演文艺节目的小分队。文本二:舒晋瑜:不用说,喜爱您作品的读者,无不被您的语言吸引。您希望自己的语言具备怎样的品质?这种品质鲍尔吉•原野:汉语并非我的母语,一个人倾心于语言并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时,会被它们描述的区别所吸引,对它凝练的效能,意在言外的效能,有许多先哲的文字摆在那里供你学习:陶渊明、杜甫、苏轼的文字集优美、简洁、含蓄、悠远于一体,这是无可比拟的财富,纯洁在这里包含了澄明和爱惜的含义,同时有准确、生动的特征。这种品质,他们是这种语言的主人。超然,放达,是他们人格与语言的共同特征。所以,你在维护的语言(摘编自《鲍尔吉•原野:为世上的美准备足够的眼泪》)(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西拉木伦街的变迁,向读者展现了汀乌拉镇的风土人情,为下文故事展开做张本。B.作者在描写苹果花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苹果花的形态。C.神鸟乌音嘎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这只会唱歌、跳舞、会画画的神鸟承载了以海兰花为代表的镇上少年们的纯真梦想。D.小说采用对话体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少年形象,其中海兰花的天真烂漫与铁木耳的少年老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兰花想去赛罕汗乌拉山找神鸟乌音嘎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等,铁木耳也想找神鸟学习飞翔B.由海兰花、江格尔、金桃等人的话可知,铁木耳的爸爸妈妈是乌兰牧骑的队员,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乌兰牧骑充满敬意。C.鲍吉尔•原野认为语言是心泉的回应,维护语言就是维护人格,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D.鲍吉尔•原野能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写作,曾积极学习许多先哲的作品,这对他语言品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3)有人说,文本一塑造了铁木耳、海兰花的个体形象,又展现了乌兰牧骑孩子的群体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文本二鲍吉尔•原野希望自己的语言有纯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北而攻齐,舍于汶上,大败齐人而葆之太山,东而攻越,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入北郭,徙大舟,而吴国以亡。昔者置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鹜,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节选自《墨子•非攻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B.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C.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D.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即墨子,墨子名翟,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B.九夷,在古代用以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C.“伐其功”的“伐”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意思相同。D.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义比喻勇士、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阖闾善用士众,先是柏举之战,占领楚国部分城市,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艾陵大战,大败齐军。B.越王勾践发现吴国内部出现了问题,于是聚集士卒,等待时机报仇,移走吴王的大船,包围王宫C.赵襄子被围之后,韩魏在一起商量说:“古人说‘唇亡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将在早晨随之。”D.韩魏此时也考虑到自身利益,于是韩、魏、赵三家之主联合,同心协力,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②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5)文章开头引用“饰攻战者之言”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子容赴进士举孟浩然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①,须令友道存。【注释】①“无使谷风诮”:诮,讥刺。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标题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以诗相赠。B.诗人在山间夕照将尽之时送别友人,与友人在柴门外山野依依话别。C.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都属于送别诗,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D.诗中的“客”与“尔”都是指代诗人的友人张子容,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指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屈原《离骚》中“,”的观点是相同的。诗人采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2)“鱼雁传书”的典故常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借以表达思亲盼归之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3)“铁衣”指用铁片编制的战衣,可借指战士。“铁衣”一词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那条河。最早的记忆,是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长大一些,物质极其匮乏,孩子们所能追逐的,蛙声蝉鸣,鱼虾泥鳅童年。夏天,大家在河中尽情嬉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蛟龙出海,常常,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这是因为,去认识、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饱尝人世的甘苦与冷暖,带着难言的伤痛与疲惫,去寻觅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港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不由自主地思念滋养我们的故土、给予我们力量的生命庄园。也正因如此,故乡才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情感的依托、信念的支撑。每当走近故乡久别的河畔,我的耳旁便仿佛响起王洛宾先生那的旋律:故乡的河/多少回你从我的梦中流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思念我们的故土、我们的生命庄园。”从句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漂亮,多变化等等,①;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的文字上,②,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所以,③,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材料二:修辞的作用也就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裹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学习修辞,善于运用并熟悉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1)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I的两篇文章均提到“君子”。其实,中国文化典籍中有诸多关于“君子”的论断,比如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礼记•大学》);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陆贾《新语》)以上材料引发你对“君子”怎样的思考?你心目中的“君子”是怎样的?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快乐究竟是什么呢?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论语》之“学”的方向似乎就是对性和理的探究,“学而时习之”之“说”则是这“性”或者“理”的形而上探究之乐。不过这里与孔子本人的言说有一点矛盾,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本人当然有尽性或尽理之学,而孔子施教,让他们成为“和而不同”的君子,而非一个个形而上学家。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谈的“学”并非在性或理上下功夫,认识政治生活。但这何“说”之有呢?《说文解字》解释:“兑,说也。”“说”指为政君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或者说对政治生活参与的真正热情。孔子虽然经历挫折而退而修,但这是以真诚的政治生活参与为前提的。他所感叹的“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说”的政治风俗的形成由于有这种“说”,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后,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这种“乐”中“人不知而不愠”,似乎是对君子是否成学的考验。经由所学与朋友的切磋琢磨,学者或已有所成,方可谓君子。《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必偃”。君子断乎不能为阴郁的情感所左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从“说”到“乐”再到“不愠”,呈现了孔子期待的“君子”的精神品格的逐渐形成。无论《论语)的编纂者是谁,他或者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孔子的这种期待。(娄林:《君子之乐:<论语>的开端》,选自《光明日报》2023﹣02﹣17,有删改)材料二:《论语》作为传,与其他释经之传相比,特殊在于《论语》中敞开了一个孔子与弟子、孔子与当时人之间活生生的场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曹植在写给杨修的信中曾经说:“昔尼父之文辞(《与杨德祖书》)与人通流即谓其言辞常常平易而可与人交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钱基博的修辞性解释可以作为这种“与人通流”的另一种说明:“《论语》二十篇,其中‘之’‘乎’‘也’‘者’‘矣’‘焉’哉’无不具备;浑噩之语,作者神态毕出。”司马迁在《史记》中偶尔修改《论语》的文本,有时不慎遗漏了这种现场的细腻感。“三人行,必得我师。”顾随在点评时说,“是还是《论语》中有对话,也有许多孔子的直言,常常含有这种“味”。所谓直言,二百二十则左右的孔子直言中,以问句设言者,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比如《八佾》首尾两章:“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正是为了将听者——当时的学生,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更典型者,当然还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子夏问孔子《诗经》中这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追问说:“礼后乎?”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极其满意,他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即谓子夏是可以启发自己的好学生。《韩诗外传》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则教学相长也”加以赞许。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或许表明,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或许正是这师生之间砥砺琢磨的精神场景。而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孔子又常常给出不同的、切合其人的回答。《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但更进一步来说,这更意味着一个基本的思想事实:人与人之间虽有可沟通之处,其为人为学,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论语》中的孔子弟子,经由孔子的教育和启发,最终成长为“恺悌君子”,孔子才会在颜回、子路去世之后悲痛不已。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而是这些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娄林:《<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有删改)(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是“‘有朋’之乐”的前提,有所成后,再“人不知而不愠”B.作者认为,《论语》中活跃的思想场景,可以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C.曹植认为孔子言辞平易不高深,可与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体现此特点。D.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所谈的“学”是在学习之中认识自己,认识政治生活。(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孔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表明,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B.孔子虽多次经历挫折,但依然真诚地参与政治,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C.《论语》提供了活跃的思想场景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人格教育最初的丰茂情景。D.《论语》作为君子之乐开端,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3)对材料中所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二引用子夏和孔子关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内容的对话B.材料二引用《为政》中孟懿子、孟武伯、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而孔子回答各不相同的论述,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C.材料一引用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D.材料一引用《孔子世家》“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开端”,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何印证材料二相关内容?请结合材料加以述。【解答】(1)D.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而是在《诗》《书》《礼》《乐》的学习之中认识自己,刘宝楠认为,认识政治生活,后觉模仿先觉,并探究“性”或者“理”。故选:D。(2)A.“没有学生就没有孔子的成就,也就没有《论语》”于文无据,孔子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生。B.“使所治之地三年后形成向善的风俗”混淆已然与未然。材料一第三段中“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的表述是一种假设。D.“是因其以美好政治风俗抑制小人之风,养成‘君子’品格”强加因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抑制小人之风肆意生长的‘风’”。故选:C。(3)B.“是为了说明有教无类”分析错误。《为政》中孟懿子、子游与子夏各自问孝,是为了表明因材施教。C.“是为了说明孔子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地推行他的学说”分析错误,期月而已可也,是为了说明他参与政治生活。D.“是为了说明孔子施教,在于理解每个学生的性情”分析错误,至自远方,是为了说明因为有“说”,才有“弟子弥众。故选:A。(4)材料一在开始由《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引出对其中“说”为何种快乐的追问,作者引入朱子对此的解释,但作者显然不同意朱子的解释,然后自己分析了“说”的原因,再到“不愠”,分析了“说”的具体内涵。所以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与材料一不同,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这是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与人通流,并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妙”,“孔子之所以善于以问句设教,未来的历代读者——唤入思想问题的场域,但每人人皆是不同的个体,必须找到那个切己之处才能有真正的成长。在最后一段中,“思想原初的场景的首要含义并不在于学问的精深追求。体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5)“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弟子侍坐在侧,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接着孔子引导各位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子路的治国之治,风乎舞雩,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在这段记录中,使用了语气词“也”“乎”等,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最后,子路、冉有,都是在孔子的启发下说出的,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论语》作为君子之乐的开端。由“学而时习之,由此分析“说”的原因,到“乐”,层层深入。②材料二侧重阐述《论语》作为思想场景的开端。《论语》提供了一个活跃的思想场景,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场景的重要性。(5)①弟子待坐,敞开孔子与弟子的活跃对话场景。②“亦各言其志也”,启发学生畅所欲言。③谈志,通过语气词“也”“乎”等词。④子路、曾皙、公西华各自谈志,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乌兰牧骑①的孩子:铁木耳与海兰花(节选)鲍尔吉•原野汗乌拉镇的西拉木伦街两旁栽着苹果树,苹果树上的花朵,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有些地方还积雪,但苹果树开花了,旗里把西拉木伦街改为苹果花街。第二年,西拉木伦河暴发了大洪水,旗里把街名又改了回来,加了一个大字——西拉木伦大街。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有的花枝高,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有的花低现在是八月,学校放假了。铁木耳、金桃、海兰花、巴根和江格尔他们坐在西拉木伦大街西侧红色水泵的铁管子上远望。铁木耳把一株青草用指甲掐成小棍,眼睛眨来眨去,想事情。他从铁管上站起来说:“放假了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我想骑着马在河边跑,用刷子刷马身上的毛,一口气跑下来,跑到楚格家。他有一块猞猁皮褥子,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镇子北边的赛罕汗乌拉山里有一只神鸟,神鸟古代就生活在山里。你们知道,还有白桦树。但是神鸟住在一棵红珊瑚树上。”“这只神鸟叫什么名字?你们猜!我看还是别猜了,你们猜不出来。它的名字叫乌音嘎。意思是好听的旋律。这只神鸟唱起歌来,天上的喜鹊和地上的松鼠跟着翩翩起舞,你们听了也会转圈。这还不算,乌音嘎冬天唱歌,因为雪团听到歌声浑身热得受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乌音嘎是神鸟。它不光唱歌,还跳舞。平时不跳,高兴了它才跳舞。天空的白云、红云编织成彩色毯子时,一层又一层的颜色。最底下是蓝色,上面是绿色……”“这不算什么,最厉害的是啥?你们猜。”“是什么?”海兰花说:“这只神鸟会画画。你们知道吗,赛罕汗乌拉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悬崖,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壁画。上边画着太阳、牛车和挥舞长矛的人。这是谁画的?肯定是神鸟铁木耳说:“你讲的是神话。”海兰花说:“不是神话,是真事,这是我外婆讲的。”铁木耳说:“我们今天要商量计划,你说了半天根本没计划,什么雪团融化滴滴答答从树上流下来海兰花说:“我的计划是在这个假期去赛罕汗乌拉山,找到神鸟乌音嘎。”金桃说:“我也要去。”铁木耳问:“你找到这只神鸟要干什么呢?”海兰花说:“我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和画画。”“但是,”铁木耳最近喜欢说“但是”这个词,比如他说“我渴了,要渡过西拉木伦河,还要穿越红嘎路沙漠,但是我们没马。”巴根说:“我舅舅僧格家有一头黑毛驴。”“骑毛驴到不了那个地方,太远了。但是,”铁木耳又说,不学唱歌跳舞,我想跟它学习飞翔。会飞之后,当天再飞回来。我们还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看看,到通辽、赤峰看看。”巴根说:“铁木耳,在你学会飞翔之前,怎么去赛罕汗乌拉山呢?”铁木耳说:“这就是我思考的问题。白云在天空上每天飞行一百多里路,不喝水,也不带干粮。人走着走着就累了这时他们都不说话了。铁木耳说:“我要宣布我的计划!”他背着手在地上走,背手这个姿势是他跟大人学的,显得有智谋。“我的计划是跟我爸爸妈妈一起下乡演出。”他说。海兰花说:“你要做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吗?”江格尔说:“只有大人才能当乌兰牧骑队员。”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跳舞、理发,会给牲畜治病,你会什么?”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12期)【注】①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本义是“春天的红色的草的嫩芽”,后来指内蒙古草原为牧民们表演文艺节目的小分队。文本二:舒晋瑜:不用说,喜爱您作品的读者,无不被您的语言吸引。您希望自己的语言具备怎样的品质?这种品质鲍尔吉•原野:汉语并非我的母语,一个人倾心于语言并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时,会被它们描述的区别所吸引,对它凝练的效能,意在言外的效能,有许多先哲的文字摆在那里供你学习:陶渊明、杜甫、苏轼的文字集优美、简洁、含蓄、悠远于一体,这是无可比拟的财富,纯洁在这里包含了澄明和爱惜的含义,同时有准确、生动的特征。这种品质,他们是这种语言的主人。超然,放达,是他们人格与语言的共同特征。所以,你在维护的语言(摘编自《鲍尔吉•原野:为世上的美准备足够的眼泪》)(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西拉木伦街的变迁,向读者展现了汀乌拉镇的风土人情,为下文故事展开做张本。B.作者在描写苹果花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像白蝴蝶被胶水粘在了树枝上”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苹果花的形态。C.神鸟乌音嘎的故事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这只会唱歌、跳舞、会画画的神鸟承载了以海兰花为代表的镇上少年们的纯真梦想。D.小说采用对话体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少年形象,其中海兰花的天真烂漫与铁木耳的少年老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海兰花想去赛罕汗乌拉山找神鸟乌音嘎拜它为师,学唱歌、跳舞等,铁木耳也想找神鸟学习飞翔B.由海兰花、江格尔、金桃等人的话可知,铁木耳的爸爸妈妈是乌兰牧骑的队员,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乌兰牧骑充满敬意。C.鲍吉尔•原野认为语言是心泉的回应,维护语言就是维护人格,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D.鲍吉尔•原野能同时使用蒙古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写作,曾积极学习许多先哲的作品,这对他语言品质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3)有人说,文本一塑造了铁木耳、海兰花的个体形象,又展现了乌兰牧骑孩子的群体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文本二鲍吉尔•原野希望自己的语言有纯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解答】(1)D.“铁木耳的少年老成”错误,少年老成指人年纪虽轻,或是年轻人缺乏朝气,背手这个姿势是他跟大人学的,此处是写铁木耳学大人模样。故选:D。(2)C.“语言是心泉的回应”“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并维护语言的品质”错误,他们是这种语言的主人,放达,是他们人格与语言的共同特征,你在维护的语言,原文是说“陶渊明与苏轼的语言是他们心泉的回映”,并维护语言的品质”;“这启示读者也要珍爱各自民族的语言。故选:C。(3)结合原文“现在是八月,学校放假了、金桃、巴根和江格尔他们坐在西拉木伦大街西侧红色水泵的铁管子上远望”“铁木耳把一株青草用指甲掐成小棍……我们要制订一个计划”“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金桃说:‘乌兰牧骑的人会唱歌、理发,你会什么,个体形象和群像形象的塑造点面结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结合原文“铁木耳又说,‘我也想去找那只神鸟,我想跟它学习飞翔,我们飞到赛罕汗乌拉山。我们还可以飞到别的地方看看、赤峰看看’”“巴根说:‘铁木耳,怎么去赛罕汗乌拉山呢!’”“海兰花说:‘你要做一个乌兰牧骑的队员吗,能够更好地展现乌兰牧骑孩子的成长。(4)结合原文“初夏,镇里的人换上好看的衣服来看苹果花,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接待小孩的鼻子,运用简洁的描述,体现了人们内心的纯洁朴实。结合原文“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江格尔说:‘只有大人才能当乌兰牧骑队员’”“海兰花说:‘这只神鸟会画画,赛罕汗乌拉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悬崖。上边画着太阳。这是谁画的,因为人登不上那么高的地方’”可知。小说中的对话,有的滔滔不绝。结合原文“江格尔说:‘我的计划是去白银花草原找蓝莓吃到最后牙变成紫牙,像魔鬼’”“巴根说:‘我的计划是去我叔叔那儿看那匹枣红马……狼站在很远的地方不敢往前走’”“海兰花说:‘我听外婆陶格斯说……肯定是神鸟、跳舞,会给牲畜治病?’”“铁木耳说:‘反正我要去乡下’”可知,对话显得生动有趣。答案:(1)D(2)C(3)①个体形象和群像形象的塑造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乌兰牧骑孩子纯真无瑕。②能够更好地展现乌兰牧骑孩子的成长,充分地表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品质得到了传承。(4)①语言洗练(澄明、洁净、简练。小说的语言纯净,不拖泥带水。如,大人把鼻子凑到花朵前闭眼嗅一嗅,接待小孩的鼻子”,将人们看苹果花的场景细腻地描写出来。②语言准确。小说中的对话,有的滔滔不绝。前者比如写江格尔;后者比如写海兰花,富于想象。③语言生动。文本一的主体部分是乌兰牧骑的一群孩子的对话,对话显得生动有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北而攻齐,舍于汶上,大败齐人而葆之太山,东而攻越,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入北郭,徙大舟,而吴国以亡。昔者置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鹜,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节选自《墨子•非攻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B.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C.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D.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子墨子即墨子,墨子名翟,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B.九夷,在古代用以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C.“伐其功”的“伐”与《屈原列传》中“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的“伐”意思相同。D.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义比喻勇士、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吴王阖闾善用士众,先是柏举之战,占领楚国部分城市,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艾陵大战,大败齐军。B.越王勾践发现吴国内部出现了问题,于是聚集士卒,等待时机报仇,移走吴王的大船,包围王宫C.赵襄子被围之后,韩魏在一起商量说:“古人说‘唇亡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将在早晨随之。”D.韩魏此时也考虑到自身利益,于是韩、魏、赵三家之主联合,同心协力,赵氏军队从城内,合击智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者吴阖闾教士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②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5)文章开头引用“饰攻战者之言”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解答】(1)句意: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人口众多,以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而智伯莫为强焉”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在“焉”后断句;“抗诸侯”中,“诸侯”作“抗”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B。(2)C.错误。夸耀,进攻。/楚怀王勃然大怒。故选C。(3)A.“吴王阖闾……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艾陵大战,大败齐军”错误,北而攻齐,战于艾陵,“后继续向北攻打齐国,而是夫差,故选A。(4)①“教士”,训练士兵,披甲执刃,停止,止息,士卒披甲执刃、歇息。②“镜”,名词活用作动词;“镜于水”“镜于人”,“于水镜”“于人镜”,引进动作,相当于“用”“以”,而是用人作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则可以知吉凶。(5)结合原文“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以此攻战于天下?”可知,树立批驳对象;结合原文“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徙大舟,而吴国以亡”可知,不仅不能使天下臣服;结合原文“昔者置有六将军……击智伯大败之”可知,间接论证了“好战必亡”的观点。答案:(1)B(2)C(3)A(4)①古时的吴王阖闾训练士兵七年,士卒披甲执刃、歇息。②君子不使用水作镜子,而是用人作镜子,只能看到自己的面容,则可以知吉凶。(5)①树立批驳对象,批驳“饰攻战者之言”,不仅不能使天下臣服;③间接论证了“好战必亡”的观点。参考译文: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所以灭亡了、利用我的民众士卒,所向无敌?”墨子说道:您收揽,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士卒披甲执刃、歇息,取道冥隘的小径,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及至吴王夫差即位,驻扎在汶上,大败齐人;向东攻打越国,迫使越人退保会稽。战罢班师回朝之后,也不施舍民众,夸大自己的功业,怠于教练士卒,历时七年。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迁走吴王的大船,而吴国因这灭亡。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想要跟诸侯抗衡。为了攻战行动迅速,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并占据其地,又去进攻范氏,合并三家作为一家却还不肯罢手。到此地步,韩。’赵氏若在早晨灭亡;赵氏若在晚上灭亡。《诗经》说:‘鱼在水中不快跑,怎么还来得及呢、魏、赵三家之主,开门清道,韩、魏两家军队在外面,合击智伯。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使用水作镜子。用水作镜子;用人作镜子。”现在用攻战已取得好处?这样做不是吉而是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子容赴进士举孟浩然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①,须令友道存。【注释】①“无使谷风诮”:诮,讥刺。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毛诗序》说:“《谷风》天下俗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根据本诗标题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诗人以诗相赠。B.诗人在山间夕照将尽之时送别友人,与友人在柴门外山野依依话别。C.本诗与李白的《赠汪伦》都属于送别诗,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D.诗中的“客”与“尔”都是指代诗人的友人张子容,含义并无不同。(2)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C.“两首诗的风格也较为接近”错误,结合原文“夕曛”“山照灭”“茂林”“乔木”“送客出柴门”“惆怅野中别”“须令友道存”可知,自然含蓄,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真诚的情感,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与本诗相比。故选C。(2)本诗是临别赠言之作,而且是送友人赴进士举,送客出柴门”,事件。颔联“惆怅野中别。颈联“茂林予偃息,“偃息”,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之志。尾联“无使谷风诮,典出《诗经•小雅•谷风》,朋友道绝焉,在预祝朋友高中之余,与友人友谊长存。答案:(1)C(2)①分别时候的感伤;②自己的归隐之志;③对友人前途的期许;④希望与友人友谊长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指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与屈原《离骚》中“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观点是相同的。诗人采用反问句式,表明自己不肯与朝中奸臣同流合污的意志。(2)“鱼雁传书”的典故常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借以表达思亲盼归之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3)“铁衣”指用铁片编制的战衣,可借指战士。“铁衣”一词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解答】故答案为:(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重点字:圜、兮(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鸿(3)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寒光照铁衣/百战沙场碎铁衣、箸、朔、柝、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那条河。最早的记忆,是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长大一些,物质极其匮乏,孩子们所能追逐的,蛙声蝉鸣,鱼虾泥鳅童年。夏天,大家在河中尽情嬉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蛟龙出海,常常,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这是因为,去认识、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特别是当我们饱尝人世的甘苦与冷暖,带着难言的伤痛与疲惫,去寻觅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港湾,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不由自主地思念滋养我们的故土、给予我们力量的生命庄园。也正因如此,故乡才成为我们奋斗的动力、情感的依托、信念的支撑。每当走近故乡久别的河畔,我的耳旁便仿佛响起王洛宾先生那的旋律:故乡的河/多少回你从我的梦中流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不识愁滋味的日子,会思念我们的故土、我们的生命庄园。”从句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解答】(1)第一空,语境是形容童年的多姿多彩和美好。五彩斑斓:意思是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色彩绚丽。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花色繁多。第二空,根据语境“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可知,可填入“流连忘返”或“恋恋不舍”“乐不思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不能丢开,舍不得离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第三空,语境强调王洛宾先生的“故乡”旋律动人,可填入“荡气回肠”或“扣人心弦”、乐曲十分婉转动人,或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2)“人们为什么会有……的心境,为什么会有……的情怀?这是因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欢乐,突出强化故乡在作者心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对民间文艺演出团体的管理与扶持
- 关于开挖 合同范本
- 公司助理合同范例
- 情感事务所创业计划书模板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劳务分包与材料采购合同管理
- 做门头合同范本
- 企业联销合同范本
- 农村楼房购买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国际物流人才培训与派遣合同
- 出版作品合同范本
-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英语期末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防滑链行业竞争格局展望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新版
- 2025年上海用人单位劳动合同(4篇)
- 二年级上册口算题3000道-打印版让孩子口算无忧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全册单词表(按单元编排)
-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025年生物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
- 通用电子嘉宾礼薄
-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 有机化学共振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