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八下第1-2单元(材料题)一、基础题1.(2022·山东·奚仲中学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规定:“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说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具体含义。【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2)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解析】(1)根据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2)根据材料二“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2022·广东·江东镇初级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学以致用,探究问题。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49年)部分时间主要内容1月31日在解放军的重兵威慑和政治争取以及北平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有力促进下,傅作义于一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3月5日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集中讨论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在新形势下工作重心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4月23日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灭亡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大事记中记载了北京(北平)1949年发生了哪些影响中国进程的历史事件?(2)由以上大事记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过哪两次战略转移?这两次转移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3)据以上大事记,分析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有利因素。【答案】(1)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开国大典。(2)1927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背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都失败了。第二次: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元气大伤;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全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建设新中国。【解析】(1)根据“傅作义于一月下旬接受和平改编,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得出北平和平解放,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根据“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得出开国大典。(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27年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1949年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背景:第一次: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结果都失败了。第二次: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根据“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结束”,分析得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元气大伤;根据“中共举行七届二中全会……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得出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促进全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据“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灭亡”得出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统治;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得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建设新中国。3.(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一毛泽东材料二
在战争中,他们与朝鲜居民并肩作战,与敌人浴血奋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美好的心灵、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巍峨丰碑,不愧为党的忠诚战士,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1)阅读材料一,毛泽东是在什么背景下说这番话的?开赴朝鲜战场的军队司令员是谁?(2)材料二的图片一是谁?在朝鲜战场上,这些战士被誉为什么?(3)抗美援朝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结合材料三说说抗美援朝精神的具体含义。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答案】(1)背景:美国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彭德怀。(2)黄继光。最可爱的人。(3)含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坚定地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精神:历史是一面镜子,催人奋进,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年青一代要继承他们的遗,为国家的安康、人民的幸福而拼搏、奋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可知,毛泽东说这番话的背景是美国入侵朝鲜,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据所学知识,彭德怀作为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2)根据题干信息,图片一“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是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这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坚定地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历史是一面镜子,催人奋进,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年青一代要继承他们的遗,为国家的安康、人民的幸福而拼搏、奋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4.(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了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材料三
(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才改变了材料一的状况?请写出这项措施的的起止时间(精确到年)。(2)据材料二,你知道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吗?(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的标志是什么?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谁成为土地的主人?【答案】(1)措施:进行土地改革。起止时间:1950—1953年。(2)根本目的:巩固人民政权。(3)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主人:农民。【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民对土地需要。它的起止时间是1950—1953年。(2)根据材料信息,农民了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土地改革农民翻了省,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因此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人民政权。(3)根据材料三图片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了翻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5.(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5%。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材料三
如图(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工业状况?(2)为改变上述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从哪一年开始执行?(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这段时期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写出其中一个成就。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请举一例。【答案】(1)工业生产落后。(2)措施:一五计划。开始时间:1953年。(3)分布:东北地区。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任写一个即可)交通运输业: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武汉长江的桥等(任举一例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1952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5%;材料二“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2)根据所学知识,为改变工业落后居民,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7年,我国政府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3)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分布图可知,我国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主要成就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在交通运输业:有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武汉长江的桥等。6.(2021·河南郑州·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完成的时候,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材料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的原因和取得的主要成就。(2)材料二的“普选”,是为哪一次会议做准备的?写出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名称。这部宪法的诞生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答案】(1)原因: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为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建设促进民主法治建设也可得分,政治建设促进经济建设可得分。无具体联系只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得分)【解析】(1)原因:根据“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第一个五年计划”得出党的正确领导,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根据“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得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根据“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得出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成就: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得出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根据“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得出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得到发展;根据“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根据“1953年”,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因此可知是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意义:根据所学,可从这是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等总结回答。(3)材料一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材料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为材料一中的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7.(2022·河南新乡·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总产值统计表。(单位:亿元)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1953年,手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社。1956年,张小泉剪刀厂诞生了。材料三
如图是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我国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手工业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该图是当时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这一事件中产生了哪一出创举?【答案】(1)状况: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运动:农业合作化。(2)方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事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举:赎买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一,1952-1956年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显示我国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说明新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这与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农业生产。(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手工业进行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第二小问,结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进行思考,因此手工业改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中,“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可知,该图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一组:会议展播厅】材料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听取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1)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宪法。那么,你知道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并通过了哪一部法律文件吗?其性质如何?【第二组:变革探索线】材料二:(2)在材料二的这条线索中A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次变革有何重大意义?(3)材料二中的C和D这两个时间段内,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挫折和失误?【第三组:成果展示台】材料三:(4)材料三中的纪念邮票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请你再列举出两例“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第四组:感悟启示坊】(5)在新中国的建设与探索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请你从这些成功与失误中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4)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5)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解析】(1)根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根据材料二“1950—195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3)根据材料二“1956—196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材料二“1966—197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时间段内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结束了。(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5)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建设的注意事项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进行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提升拔高题9.(2021·河南·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模拟预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的什么?(2)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3)材料二中的“正确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最重大的胜利,从此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复兴之路,开始追寻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问这个最重大的胜利指什么?(4)对比材料一二,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案】(1)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2)特点:由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不断进步(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重大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等等(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析】(1)根据材料“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自救之路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行动。“维新支路”所学知识指的是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共和之路”指的是1911年孙中山进行的辛亥革命,仿效的美国的政治制度,想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制。(2)根据材料一“……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具有由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不断进步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大历史事件。(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我们可以看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任务。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2)实现中国梦的征途充满了内部困难和外部阻力。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请就此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150字左右)【答案】(1)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鼓舞沦为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2)题目:发挥抗美援朝战争精神论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该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是他们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应该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所学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鼓舞沦为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2)本问是小论文题,只要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如:拟定题目: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实。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该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是他们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应该发扬抗美援朝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11.(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我们最近在华东及中南一些乡村的调查材料来看……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材料二
1950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命令,正式颁布土地改革法令。该法令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这个基本理由与基本目的可以驳倒一切反对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怀疑以及为地主阶级辩护等所根据的各种理由。材料三
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摘自八年级下册历史书(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方面的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颁布土地改革的法令在哪些地区施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施行的目的和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距今多少年?它的完成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答案】(1)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解放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3)69年。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析】(1)根据材料“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方面存在着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的问题。(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就是我们要实行土地改革的基本理由和基本目的”可知,土地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使在1952年完成。今年是2021年。2021-1952=69.这次土地改革完成距今有69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2021·湖南·桂阳县龙潭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材料三项目1952年1957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棉纺物(亿米)38.350.532谷物(万吨)163921950519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某法律文件(1)材料一反映了但是中国的什么现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做了什么决定?(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是什么?这一期间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里?(3)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说明了什么?(4)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从1952到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5)材料四中“某法律文件”指的是?它是哪一年制定的?根据材料指出,这部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答案】(1)中国工业基础落后,门类不全;一五计划。(2)重工业;东北地区。(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呈现上升发展趋势;原因: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一“……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工业基础落后,门类不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2)根据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我国一五计划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根据材料二信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可得出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北。(3)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说明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4)根据材料三“钢(万吨)……增幅296%”可得出从1952到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根据所学知识,从1952到1957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上升发展趋势是因为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5)根据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出自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3.(2021·湖南长沙·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材料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占有土地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是在哪一年完成的?(3)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哪些共同作用?【答案】(1)贫农、中农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富农、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改革(2)三大改造;1956年(3)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可以看出,贫农、中农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富农、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根据所学知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他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敌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2)根据材料二“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工商界代表向党和毛主席报喜”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反映的是我国的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3)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土地改革、材料二反映的三大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它们都大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等。14.(2021·河北·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中教研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了国家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材料二
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人数964853241313442比例(%)5.113.412.294.4530.1113.647.397.392.2723.68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概括政治协商制度在新中国成功构建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确定这一制度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3)材料三中,国家主席被批斗和迫害致死是在哪一历史时期?请你写出这一历史时期的起止时间。(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答案】(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或中国革命力量的团结和联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来源具有广泛性。(3)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4)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我们不能肆意践踏民主与法制。【解析】(1)根据材料“‘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推进了国家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在新中国成功构建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力量的团结和联合。中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2)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材料提供的人大代表构成可知,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接到居民,这说明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使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批斗,迫害致死。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直到1976年才结束。(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我们不能肆意践踏民主与法制。15.(2021·山西大同·八年级期中)王老师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史事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
【收集图片——了解来龙去脉】(1)历史事件包含诸多要素,如时间、地点、主要涉事人物、成因、经过、结果、影响。图一属于其中哪一要素?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上述图片。(2)简述图三人物事迹;从他身上你学习到了什么?任务二【阅读名言——体会历史内涵】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B.“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3)A句是毛泽东在什么情况下说的?A句所反映事件具有什么意义?(4)B中的“敌人”指的是哪个国家?B材料强调了什么?任务三【研读法律——明晰土地政策】(5)据下框文字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以“土地·农民·发展”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度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答案】(1)结果;图二、图三、图一。(2)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我们要学习他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友好主义精神。(3)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数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美国;美国的行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我们必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本题属于自由发挥题型,需要学生依据材料的内容,总结处事件,结合事件的史实内容,进行论述,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属于其中抗美援朝的结果;图一时间是1953年,图二时间是1950年,图三时间是1952年,由此可知,正确的排序是图二、图三、图一。(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我们要学习他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友好主义精神。(3)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无数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依据“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B中的“敌人”指的是美国,美国的行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我们必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本题属于自由发挥题型,需要学生依据材料的内容,总结处事件,结合事件的史实内容,进行论述,例如:依据下框文字“度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的论文题目是“土地·农民·发展”;1950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得到了土地,满足了愿望,成为土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八下课本第3页材料二
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京开幕;3月5日,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设计到减税降费、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民生等80件大事。请回答:(1)我国的两会指什么?形成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2)近年来,本届政府关注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合所学,你对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红利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答案】(1)政治协商会议制度,1949年一届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一届人大。(2)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标志着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正式形成。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2)题目:关注民生,利国利民。依据所学知识及现实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开放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当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必须着力建立初级的民生保障体系和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能否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是未来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劳动力的供给和配置、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社保缴费等措施,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利国利民,长治久安。17.(2021·河南郑州·八年级期中)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答案】题目:过渡时期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中1950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者,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彻底废除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题目:据图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拟题为:过渡时期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中1950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者,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彻底废除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方面阐述。18.(2021·福建龙岩·八年级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到“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的改革探索,再到“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的默默坚守,是亿万人民挥洒汗水、埋头苦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一根本立场。——摘编自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1)材料中“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人是谁?(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王进喜(2)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广大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精神,忘我拼搏,涌现“铁人”王进喜等劳动模范,在这些广大工人的努力下,新中国在曲折中发展壮大。农村改革中,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在人民的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推广到全国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肩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进。观点: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前进。论述: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王进喜等一大批石油工人为代表的,发挥艰苦奋斗、不畏艰苦的“铁人”精神,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邓稼先等科研工作者一生鞠躬尽瘁,克服技术封锁等各类难题,“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创造了一个个神话,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可见,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前进。在国家建设中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中国新发展。【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人是王进喜,他被称为“铁人”。(2)本题属于论述题型,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总结概括观点,运用史实正确论述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