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师说单篇文本研读课劝学
《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而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点。——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梳理积累资源助读作者简介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作品主要作品收录在《荀子》中。《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评价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毛泽东作品背景
稷下学宫中的“教师寄语”
两千多年以前,正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淄博)游学的荀子应邀为学生们作演讲。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利用给学生演讲的机会,规劝学子们要永不停息地学习,学习圣人之道,达到化恶为善的目的。这就是后来整理成文的《劝学》。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称为“稷下学宫”,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
相关常识诸子百家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各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基础。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róulìqǐjízhòngnúqiègǎopùcānxǐngáojiāokuǐqíjìshàn2.通假字(1)以为轮“
”同“
”,意义:
。
(2)虽有槁暴“
”同“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
”,意义:
。
(4)君子生非异也“
”同“
”,意义:
。
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有又知智见识生性天性3.一词多义
听,听到见闻,学识声誉,名声向远处看名望,声望借助假装借动词,横渡动词,停止动词,阻隔借助假装借动词,横渡动词,停止动词,阻隔读“zhòng”,合乎读“zhòng”,命中读“zhōng”,内,里
读“zhōng”,中间,当中
读“zhōng”,半,一半
所以故意旧读“zhòng”,合乎读“zhòng”,命中读“zhōng”,内,里
读“zhōng”,中间,当中
读“zhōng”,半,一半
所以故意旧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4)其曲中规曲: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6)故木受绳则直直: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曲度,弧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5.古今异义(1)以为轮古义:
今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3)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把……做成。认为。广泛地学习。学问广博精深。特指长江与黄河。泛指河流。5.古今异义(1)以为轮古义:
今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3)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
······把……做成。认为。广泛地学习。学问广博精深。特指长江与黄河。泛指河流。(4)下饮黄泉古义:
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
······地下的泉水。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动物的尖爪和利牙。比喻坏人的党羽。寄身。托付。(4)下饮黄泉古义:
今义: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
······地下的泉水。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动物的尖爪和利牙。比喻坏人的党羽。寄身。托付。6.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文化常识(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定语后置句8.成语积累“学”字相关成语(1)学无止境: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2)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得以用于实际。(3)博学多闻:学识广,见闻多。(4)钝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钝,迟钝,笨拙;累,积聚。(5)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6)才疏学浅: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7)青出于蓝: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8)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9)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10)积水成渊: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少成多。(11)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达到骏马走一天的路程。比喻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同能力强的人并驾齐驱。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文本研读1.《劝学》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它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点拨
①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作者是借助在学问、品行上成功的人士的话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比自己直接说更有力量,更令人信服,使观点更具权威性。②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就是不能停止学习。③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2.《劝学》的第2段可分为三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阐明了什么道理?层次内
容道
理第一层①④第二层②第三层③“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3.第3段中“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
强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4.《劝学》是如何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者设置了哪些正反对照?点拨
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作者设置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5.比喻论证是《劝学》的最大论述特点。采用比喻论证,是为了将深刻的道理论述得更浅显,更形象。请根据文中形象化的表述,写出阐述的道理。形象化表述设喻角度阐述的道理木受绳则直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②正面(1)金就砺则利终日而思比较(2)不如须臾之所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空想不如学习形象化表述设喻角度阐述的道理登高而招①博喻②正面(3)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反结合(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青出于蓝①正面②博喻(5)冰寒于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圣心备焉学习可以提升人形象化表述设喻角度阐述的道理木直中绳,以为轮正面(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①正反对比②博喻(7)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①正反对比②博喻(8)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学习可以改变人学习贵在坚持(有恒)学习贵在专心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看似矛盾。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点拨
①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③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的做法。荀子论述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思路整合劝
学文白对译
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梳理积累资源助读作者简介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其为“韩吏部”。作品主要作品有《昌黎先生文集》。评价道丧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明]孙承恩《文简集》作品背景唐代士大夫的耻学陋习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相关常识说“说”是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如《捕蛇者说》《马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的标题“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chánɡdānjiēdòuyúyí2.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
”,意义:
。
(2)或师焉,或不焉“
”同“
”。
受授传授不否3.一词多义
名词,老师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尊师学习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代词,他的代词,他代词,它们语气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代词,他,代指那个童子代词,他,代指李蟠代词,这些,那些代词,这些那些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音节助词,动词后补足音节介词,在语气词,呢语气词,吧语气词,啊语气词,吗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递进4.词类活用(1)或师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从而师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位卑则足羞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老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感到耻辱(5)而耻学于师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学而大遗小、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名词活用作动词,尊师学习(9)不耻相师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孔子师郯子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的。表因果关系。从,随从;而,连词,可不译。连词,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小的方面要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古人从师之道。古旧的道路。6.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而耻学于师(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不拘于时(
)(7)学于余(
)判断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7.文化常识(1)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士大夫:古代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3)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4)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8.成语积累“师”字一族成语(1)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长处的人都是老师,要善于向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2)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3)为人师表: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表,榜样,表率。(4)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5)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学习活动二精研课文理解鉴赏文本研读1.在《师说》开篇,韩愈就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从论述中看这三者是什么关系?点拨
“传道”是核心,也是根本目的,“道”即儒家之道。“受业”是手段,“业”是儒家经典,是“道”的文化载体。“解惑”是老师的基本任务,是“受业”中的必要过程。2.《师说》第2段在分析当时“士大夫之族”“可怪”现象时使用了对比论证,据此填写下面的表格。组别对
象对比点结
果现
状做
法点评(1)古之圣人出人远矣从师而问—①今之众人下圣人远矣耻学于师—②(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小学③于其身耻师惑之不解,不焉大遗圣益圣
愚益愚吾未见其明也组别对
象对比点结
果现
状做
法点评(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④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师道”指什么?点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意义?点拨
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在从师学习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今天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5.《师说》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其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表面上①实质上②结构特点③为李蟠而作。
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作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6.《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你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什么?点拨
(观点一)韩愈关于老师的职能的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老师的职能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也要从师学习。(观点二)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观点三)韩愈所提出的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自己的老师。思路整合
文白对译
复合文本比较鉴赏课综合探究任务探究
分析说理的艺术《劝学》和《师说》虽然写作的时代不同,但都倡导从师学习,对今天的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不但在于两文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落后于时代,还在于作者阐述观点态度所用的方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根据下面的具体任务,看看两文的异同。1.《劝学》和《师说》都围绕“学习”表达看法。请对比阅读,思考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填写相关内容。课文观点主要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语言《劝学》学不可以已比喻论证①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举的句式,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师说》要重视师道对比论证、举例论证②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以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又富有气势。并列结构,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
递进结构,逐层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2.对比论证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具体段落观
点角度具体运用《劝学》第4段第一层,论积累的重要。正面①
反面②
第二层,论坚持的重要。正面③
反面④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从反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具体段落观
点角度具体运用《师说》第2段第一层“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⑤第二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⑥“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简明地得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小学而大疑”。具体段落观
点角度具体运用《师说》第2段第三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3.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均谈论了“学习之道”。除此之外,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篇目不同点相同点《劝学》荀子所言的“学习之道”包含学习的态度、意义、目的。即要有坚持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意义重大;学习的目的,成为君子。②《师说》①韩愈所言的“学习之道”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学习不能光靠自己,还得靠教师。两篇文章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观点,均强调了“求知须求学”。
主题阅读让学习成为习惯“立身以立学为先”,修养品行,要从学习开始。学习需要养成习惯。学习是校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立身之镜。常照学习之镜,能够看清自己,帮助自己正衣冠、修形象;常从学习之事,能增学识、长见识、提认识。让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群文阅读文本一赞
学 [东汉]王符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注]·赞学》,有删改)注《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文本二劝
学 [宋]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精骑集>序》,有删改)文本三读书犹陂塘以溉田 [宋]朱熹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犹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节选自朱熹《朱子语类》,题目为编者加)文本四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阅读思考1.文本一是怎样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的?与《师说》的说理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点拨
先提出观点,学习是形成德义的唯一方法,然后举例论证圣人都向先贤学习。这与《师说》中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例一样,都属于举例论证。2.朱熹在读书上有怎样的主张?请简要说明。
点拨
朱熹认为,读书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义理才会融会贯通,然后再去读史书,探讨古今兴衰成败的道理,研究各朝的典章制度。3.秦观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发出感慨:“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你认为文中“二物”指的是什么?宋濂根据自己的经历也说明了哪两个词对于学习最重要?点拨
秦观认为是“不勤”与“善忘”。宋濂的经历说明了“刻苦”与“勤奋”两个词对于学习最重要。参考译文
文本一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才能的。所以《志》上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颛顼以老彭为师,帝喾以祝融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不从师问学了。上述十一位君子,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因此,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大概因为是要继承先人的令誉并且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含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文本二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文本三现在的人读书不多,义理还没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就要去读史书,探讨古今兴衰成败的道理,研究各朝的典章制度。就好比挖池塘灌溉农田,要等到池塘里的水都装满了,然后再挖开,这样水才可以流到田地里灌溉庄稼。这就像池塘中才有一勺多的水,就掘开它来灌溉田地,那就不只是对田地没有好处,连仅有的那点水也会被浪费掉。等到书读的多了,对书中的义理能够融会贯通,心中对事物的判断有了清晰的原则和法度,这时候如果不去看史书,探讨古今兴衰的道理,研究各朝的典章制度,就好比池塘里的水已经满了,却不挖开灌溉农田一样。如果读书不多,义理还没有融会贯通,就追求把看史书作为重要的事,这就好比挖开池塘一勺多的水来灌溉农田,农田干涸也就在眼前了。
文本四略学以致用创新写作仿照《师说》,写好议论核心段作文的理性分析能力,不仅在于一篇文章如何布局,还在于每一个段落如何展开,即议论的核心段如何构建。议论文的核心段,根据议论的特点,一般分为提出问题段(是什么)、分析问题段(为什么)、解决问题段(怎么办)。而《师说》一文,共4段,除最后一段是写作的目的外,前三段基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论证思路展开的。我们以《师说》这三段为例,简要谈谈议论文的核心段的构建。1.像《师说》这样提出观点《师说》提出问题的段落是开篇第1段。第1段共有7句话。第①句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点。第②句概括老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第③④句从“解惑”出发,推论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观点。第⑤⑥⑦句提出择师标准,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果仔细分析第1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其也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说“是什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阐述“为什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怎么办”。第1段,层层追问,逻辑严密,确立主旨。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2.像《师说》这样展开分析《师说》的第2段是分析问题段,具体分析的是“为什么要从师学习”这个问题。作者先用三个感叹句引出问题,然后用三组对比分析问题。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爱其子”与“于其身”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的“群聚而笑之”作对比: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揭示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这三组对比,深刻剖析了“不从师”的症结所在,从而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3.像《师说》这样进行论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文章第3段精心选用孔子的事例,既阐明了从师的意义,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同时又与第1段的“古之学者……”和第2段的“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可谓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作者在举出孔子的事例之后,自然引出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从而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可谓是前后照应,严丝合缝。微写作以“家风”为核心概念,仿照《师说》第1段的构段方式,写一个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核心段,引出“建设良好家风必要性”的观点。示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整体精神品格和风貌。家风虽然只是存在于家庭内部,但作为社会细胞而言,各个家庭的综合价值观决定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水平。因此,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脚踏实地,从家庭抓起,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夯实社会文明的基础。2.像《师说》这样展开分析《师说》的第2段是分析问题段,具体分析的是“为什么要从师学习”这个问题。作者先用三个感叹句引出问题,然后用三组对比分析问题。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爱其子”与“于其身”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盐渍胡萝卜丝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树脂纽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婴幼衣物专用洗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可拆卸水平螺翼水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铜制小火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五相感应电动机容错控制研究
- 2025年度智能家居厨具安装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门卫岗位劳动合同及技能培训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瓷砖专卖店智能家居系统解决方案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厨房装修工程竣工验收与保修合同范本4篇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3年初中毕业生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详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寒假作业(综合复习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万方数据资源介绍》课件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第一章-地震工程学概论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初级创伤救治课件
- 交通运输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