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_第1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_第2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_第3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_第4页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故事征文TOC\o"1-2"\h\u30106第一章:草船借箭 1154551.1 16198第二章:空城计 21833第三章:七擒孟获 314874第四章:火烧赤壁 519551第五章:过五关斩六将 621751第六章:六出祁山 731466第七章司马懿装病 84110第八章:陆逊火烧连营 9105251.1.1刘备的悲痛与愤怒 9195041.1.2刘备的军事部署 9289611.1.3刘备的进军路线 933241.1.4陆逊的冷静应对 9148031.1.5陆逊的军事部署 1042961.1.6陆逊的心理战术 1059981.1.7火攻计划的制定 10135901.1.8火攻的实施 1027521.1.9刘备军队的惨败 10295821.1.10陆逊火烧连营的意义 10232191.1.11三国局势的变化 10第一章:草船借箭1.1在三国时期,东吴与曹魏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帅,深知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必须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一日,周瑜得知曹操的大军正向赤壁进发,他心中盘算,若能在此战中削弱曹军的实力,便能为东吴争取到一线生机。周瑜深知曹操善于用兵,要想在正面战场上击败曹军,并非易事。于是,他决定设计一场奇谋,利用曹操的弱点,使其在无形中损失兵力。这个计划,便是草船借箭。第二节: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的丞相。他不仅精通兵法,还具有卓越的智慧和谋略。周瑜的计谋传到诸葛亮耳中,他深知周瑜此举乃是一石二鸟之计,既能削弱曹军实力,又能考验自己的智慧。诸葛亮决定亲自出马,协助周瑜完成这个计划。他挑选了数十只草船,每只船上放置数十个稻草人,以此作为诱饵。他还精心安排了船只的行进路线和时机,以保证计划的成功。第三节:草船借箭的成功当曹操得知东吴的草船前来挑战时,他心中疑惑,不知周瑜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曹操并未轻敌,他派出弓箭手,准备给东吴一个教训。草船的靠近,曹军的弓箭手纷纷放箭。但是他们并未发觉,这些草船上并无东吴士兵,而是密密麻麻的稻草人。诸葛亮早已料到曹操会这样做,因此,他提前安排了草船上稻草人的位置,使其与曹军的弓箭手形成直线。当曹军的箭雨射向草船时,诸葛亮指挥船只迅速后退,将稻草人上的箭矢全部收入囊中。如此反复多次,草船上箭矢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曹军却损失了大量兵力。第四节:后世的影响草船借箭的成功,不仅为东吴争取到了一线生机,还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后世的人们纷纷以这个故事为鉴,学习其中的智慧和勇气。在军事领域,草船借箭的故事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战略战术的典范。在文学领域,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直到今天,草船借箭的故事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它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的智慧与勇敢,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时,善于发觉敌人弱点、巧妙利用资源的思维方式。第二章:空城计第一节:司马懿的疑虑司马懿,字仲达,魏国名将,一生谨慎多疑,善于用兵。在一次对阵蜀国诸葛亮的过程中,他心中生出了深深的疑虑。那日,司马懿率领大军逼近蜀国边境,探马来报,诸葛亮正率军在街亭布防。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乃千古奇才,善于用兵之道,于是心生警惕。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一旦得胜,便能一统三国,成就千秋伟业。但是司马懿也清楚,诸葛亮同样明白这一战的重要性,故而必定布下重重陷阱。司马懿心中疑虑重重,他深知自己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很可能陷入诸葛亮的计谋之中。他决定先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试探诸葛亮的虚实。第二节: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字孔明,蜀国丞相,一生智慧过人,善于用兵。在得知司马懿大军逼近街亭的消息后,他心中早有计谋。诸葛亮深知司马懿的疑虑,于是决定利用这一点,布下一个看似简单的计谋。他派出少量精兵,在街亭附近的山林中设下埋伏,同时命令士兵在城墙上遍插旌旗,营造出大军在城内的假象。诸葛亮预料,司马懿在看到这一幕之后,必定会心生疑虑,不敢轻易进攻。而此时,蜀国的大军正源源不断地向街亭增援,只要拖延一段时间,便能扭转战局。第三节:空城计的实施当司马懿的大军抵达街亭时,果然如诸葛亮所预料,他看到了城墙上的旌旗,心中疑虑更甚。司马懿命令部队停下,亲自观察城内的情况。此时,诸葛亮正坐在城楼上,手持羽扇,悠然自得。他看着司马懿的军队,心中已有把握。果不其然,司马懿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心中越发不安,认为诸葛亮必定设有埋伏,于是下令撤军。空城计的实施,使得蜀国得以喘息,为后续的战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一计谋,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更展现了他在危机之中,运筹帷幄的能力。第四节:智慧的较量空城计的实施,使得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疑虑更深。他知道,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较量。在的日子里,司马懿不断派出探马,试图找出诸葛亮的破绽。而诸葛亮也不断调整战术,应对司马懿的挑战。两人之间的较量,愈发激烈。这场智慧的较量,使得双方都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华。司马懿虽然谨慎多疑,但终究未能找出诸葛亮的破绽;而诸葛亮则以超凡的智慧,化解了司马懿的进攻。这场较量,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智慧故事之一。第三章:七擒孟获第一节:诸葛亮南征自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总揽蜀国军政大权,国家内部虽稳定,但边疆屡遭侵扰。南方蛮夷之地,时有叛乱,诸葛亮深感忧虑。为彻底解决南蛮之患,稳固国家根基,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此次南征,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旨在安抚南蛮,使其心悦诚服。诸葛亮深知,若单靠武力征服,只会让南蛮人民心生怨恨,日后必有后患。因此,他决定以德服人,让南蛮人民自愿归附。第二节:孟获的顽强抵抗孟获,南蛮之王,英勇善战,颇具威望。他深知诸葛亮南征的目的,因此积极组织抵抗。孟获认为,只要坚守城池,凭险据守,定能抵挡住蜀军的进攻。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势如破竹,连连攻破南蛮城池。但是孟获并未轻易屈服,他带领南蛮战士,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反击。在诸葛亮南征的过程中,孟获的顽强抵抗给蜀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第三节:七擒孟获的过程面对孟获的顽强抵抗,诸葛亮并未轻易放弃。他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以期感化孟获。第一次,诸葛亮利用火攻,成功擒获孟获。但是孟获并不服气,认为是被火攻所败,非战之罪。第二次,诸葛亮利用地形,设下陷阱,再次擒获孟获。孟获仍不服,认为是被地形所困。第三次,诸葛亮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再次擒获孟获。孟获仍然认为,若非计谋,自己不会败北。第四次,诸葛亮设下伏兵,孟获再次被擒。孟获仍不服,认为是自己太大意。第五次,诸葛亮利用南蛮内部矛盾,成功说服孟获的部下反戈一击,孟获再次被擒。此时,孟获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第六次,诸葛亮采取攻心战术,让孟获的亲信劝降。孟获在亲信的劝说下,开始动摇。第七次,诸葛亮亲自前往孟获营帐,以德服人,让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至此,诸葛亮终于完成了七擒孟获的壮举。第四节:化干戈为玉帛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诸葛亮以德服人,让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他不仅消除了南蛮的威胁,还使得南蛮地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积极推行民族政策,尊重南蛮风俗习惯,选拔南蛮人才担任官职,使得南蛮地区逐渐走向繁荣。至此,诸葛亮化干戈为玉帛,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第四章:火烧赤壁第一节:曹操的统一计划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曹操凭借其卓越的才智和强大的军力,意图统一天下。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意图一举消灭江南的孙权和刘备势力,完成统一大业。曹操在北方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先解决南方的威胁。于是,他制定了详细的统一计划,先取荆州,再顺江而下,消灭孙权和刘备,最后统一全国。为实现这一目标,曹操精心准备了充足的兵力、物资和船只,准备发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南征之战。第二节:周瑜与诸葛亮的联盟面对曹操的强大势力,孙权和刘备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共同抵御曹操的侵略,周瑜与诸葛亮联手,结成了著名的孙刘联盟。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素有“小霸王”之称。他深知曹操的威胁,因此积极倡导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诸葛亮,字孔明,刘备的军师,被誉为“卧龙”。他具有超凡的智慧,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策划了一场震惊天下的战略。孙刘联盟的策略是:利用长江天险,坚守不出,等待曹操疲惫,再相机发动攻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派遣精兵强将,严密布防。第三节:赤壁之战的爆发曹操率领的北方军队在长江北岸安营扎寨,准备渡江南征。但是由于不熟悉江南的水文地理,曹操的军队在长江上屡次遭受挫折。与此同时周瑜和诸葛亮密切监视曹操的动向,寻找合适的战机。公元208年,曹操军队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与孙刘联军展开激战。赤壁之战正式爆发。这场战役,双方兵力相当,但孙刘联军占据了地理优势,巧妙地利用了火攻战术。第四节:火烧赤壁的结局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和诸葛亮指挥若定,调度有方。他们充分利用火攻战术,使曹操军队陷入混乱。火光冲天,烟雾弥漫,曹操军队损失惨重。经过几天的激战,曹操军队败退,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格局,也使周瑜和诸葛亮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赤壁之战后,曹操暂时放弃了南征计划,返回北方。孙权和刘备则趁机扩大势力,为未来的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场战役并没有彻底消灭曹操的势力,三国之间的斗争仍将继续。第五章:过五关斩六将第一节:关羽的忠诚关羽,字云长,刘备之结义兄弟,英勇善战,忠义为先。在刘备失散之后,关羽暂居于曹操处,然心中始终挂念兄长。曹操曾以高官厚禄、金银财宝相赠,企图收买关羽,然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始终如一,不受诱惑。第二节:曹操的困境曹操,字孟德,一代枭雄,智勇双全。但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一事件中,曹操却陷入了困境。,他欣赏关羽的忠义,欲将其收为己用;另,他又担心关羽的离去会壮大刘备的势力。在此矛盾之中,曹操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第三节: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关羽为寻找刘备,历经千辛万苦,过五关斩六将,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第一关:过黄河。关羽凭借一己之力,击退守关将领,成功过河。第二关:过洛阳。关羽在此关遇到了曹操的部下,一番激战,关羽以其精湛的武艺,斩杀了守关将领。第三关:过荥阳。关羽在此关遇到了曹操的猛将,经过一番恶战,关羽终于突破重围。第四关:过黄河渡口。关羽在此关遇到了曹操的亲信将领,关羽以其高强的武艺,将其击败。第五关: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此关遇到了曹操的六大将领,关羽一一击败,成功斩杀了六将。第四节:关羽归刘备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关羽终于找到了刘备。兄弟重逢,感慨万分。关羽向刘备表明心迹,表示愿效忠到底。刘备对关羽的忠诚深感欣慰,三人结义之情更加深厚。从此,关羽跟随刘备,共创蜀汉霸业。第六章:六出祁山第一节: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千古奇才。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秉承先帝遗愿,肩负起北伐中原的重任,力图恢复汉室。是时,天下三分,魏、蜀、吴各自雄踞一方。诸葛亮深知北伐之路艰难险阻,但为了实现国家统一,他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北伐征程。他选拔精兵强将,整顿军备,筹备粮草,精心部署,力求一举成功。第二节:祁山之战的艰难祁山,位于今甘肃省礼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诸葛亮深知祁山之战的重要性,因此亲自率军攻打。但是魏国名将司马懿早已在此设防,严阵以待。两军对峙,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运用各种战术,企图突破魏军的防线。但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坚守不出,使得诸葛亮屡次攻城不下。战争陷入僵局,双方损耗严重。第三节:六出祁山的历程面对困境,诸葛亮并未气馁。他深知“兵贵神速”,于是采取迂回战术,六次出兵祁山,试图寻找司马懿的破绽。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分三路,直取祁山。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未能攻下祁山。第二次北伐,诸葛亮改变战术,试图通过占领街亭,切断魏军的后路。但是街亭守将马谡失误,导致诸葛亮功败垂成。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采取围魏救赵之策,攻打上邽,迫使司马懿分兵救援。但是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诸葛亮无奈撤军。第四次北伐,诸葛亮再次改变战术,试图通过占领陈仓,切断魏军的粮道。但是陈仓守将郝昭顽强抵抗,诸葛亮未能如愿。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利用祁山之战的疲惫,试图一举攻下祁山。但是司马懿再次坚守不出,诸葛亮未能得逞。第六次北伐,诸葛亮采取火攻战术,企图烧毁司马懿的粮草。但是司马懿及时发觉,诸葛亮再次失败。第四节:智慧的结晶尽管诸葛亮六次北伐未能成功,但他的智慧却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运用各种战术,挑战司马懿的防守,使得魏军疲于应对。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锻炼了蜀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八阵图等军事器械和战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尽管未能实现国家统一,但诸葛亮北伐的历程,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第七章司马懿装病第一节曹爽的专权曹魏景初三年,曹操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曹叡继位。曹叡临终前,将国家大权交给了司马懿和曹爽。但是曹爽却野心勃勃,企图独揽大权。曹爽利用自己的权势,排除异己,结营私。他深知司马懿的威望和智慧,因此对司马懿存有戒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爽提拔了一批亲信,如何晏、邓飏等人,形成了“浮华”集团。他们专权跋扈,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第二节司马懿的应对面对曹爽的专权,司马懿深知自己不能硬碰硬。他选择了退避三舍,以静制动。司马懿对曹爽的行径保持沉默,尽量不引起对方的注意。但是司马懿并未放弃对朝政的关心,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司马懿明白,抓住机会,才能一举击败曹爽。因此,他耐心地等待着时机。而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为未来的决战做好准备。第三节装病的策略景初四年,司马懿突然宣称自己病重,无法处理国事。他这一病,使得曹爽暂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司马懿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布局。司马懿的病情时好时坏,使得曹爽无法判断他的真实情况。为了进一步迷惑曹爽,司马懿甚至让家人为他准备后事。这样一来,曹爽更加确信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不足为患。第四节司马氏的崛起装病期间,司马懿密切关注着朝政动态。他发觉曹爽的势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而自己这边也有了一定的实力。于是,他决定动手。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地击败了曹爽。这场政变被称为“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将曹爽及其羽全部处死,彻底清除了曹爽势力。从此,司马氏开始崛起,掌握了国家大权。但是这仅仅是司马氏崛起的开始。在的岁月里,司马懿和他的后代将继续扩张势力,最终实现了三国归晋的历史使命。而这一切,都源于司马懿装病的策略。第八章:陆逊火烧连营第一节:刘备的复仇之战1.1.1刘备的悲痛与愤怒刘备在失去关羽、张飞两位兄弟后,悲痛欲绝,愤怒不已。他深感东吴的背叛,立志要为兄弟报仇,于是决定亲自率领大军讨伐东吴。1.1.2刘备的军事部署刘备在准备复仇之战时,对军队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选拔精兵强将,筹集充足的粮草,同时他还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工作,以激发士兵们的复仇情绪。1.1.3刘备的进军路线刘备决定从益州出发,经过长江,直捣东吴。他选择了水陆并进的策略,,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