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老子》第四章

1.下列句子含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世世以济僻统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A.日余食赘行

B.起于累土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D.强行者有志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亚做的一项是()

A.期人者智知:了解

B.慎终如始慎:谨慎对待

C.我树之成而买五石实:实际

D.吾为其无用而举之拮:击破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

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

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

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

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其无,有器之用当:连词,只有

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其:代词,它

C.跨春不行,自见者不明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画败之而:连词,表修饰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济僻统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丁也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当:当作

D.蜒单以为器,当其无埴:黏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

C.慎终如始慎:慎重。

D.吾为其无用而举之措:击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当其无,有器之用”中“当”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募有能捕之者,总其租入B.木兰m户织

c.当是时也D.安步以m车

H.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或不免于济僻统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

B.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故有道本不处知足有富

D.死则不亡者寿我树之成四实五石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量难得之货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其未非易谋D.我茗之成而实五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替牛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限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善,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西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若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

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因之大夫日:“昔

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日:'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疼乎!'”

诸大夫蹴然日:“先君王也。''文王日:"然则卜之。“诸大夫日:“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

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商更倜令无出三年文王观工国则列土坏植散群长官者

不成德。列土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

而问日:“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帮七之心辞让:谦逊推让

B.自贼者也贼:伤害

c.为学者日至益:好处

D.于是旦而展之大夫日属:聚集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为也无以为人阿不仁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本有是四端也

C.而基钓莫钓基皆出于此乎

D.不足以取天下作《师说》以贻之

16.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文王观于臧

A.止,吾止也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其坚不能自举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土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土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土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土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

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

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

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

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瘦乎!

阅读下面《庄子》中的选段,完成问题。

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臂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拾之。”庄子日:“夫子固拙于

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源^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

之日:'我世世为济游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或不免于济湃'统,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

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

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日:“子独不见狸牲

②乎?卑身而伏,以候茗者;东西跳梁③,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④。今夫聚牛⑤,

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

乡,广英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

困苦哉!”

【注】①樗(chu):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②狸(K):野猫。独(sheng):

黄鼠狼。③跳梁:跳踉,跳跃、窜越的意思。④罔:网。罟(gii):网的总称。⑤釐(K)

牛:耗牛。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购我大瓠之种贻:遗留

B.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中:符合

C.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去:抛弃,鄙弃

D.卑身而伏,以候放者敖:通“遨”,遨游

21.下列对原文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

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相,庄子用这个

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惠子又用樗树大而臃肿、不中绳墨、不合规矩的比喻,再次指出庄子理论的大而无用,

希望庄子能接受儒家的观点。

D.庄子巧借惠子樗树的比喻,提出即使真是百无一用,但仍可以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

野”保持“逍遥”的境界。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

(2)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3.《逍遥游》中庄子提出“小大之辩”,请简要解释第一段中所体现的“小大之辩”。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

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

子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

纶,飞者可以为女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甚学必自建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闻之寰及遂去至卷,关令尹喜日:“子将隆

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脩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檐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咨率,年。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衣停,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

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修道德其学似自隐无名为务据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身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均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官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翼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型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关”,止匕“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

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

择,如陶渊明,就是著名的隐士。

C.“汉孝文帝”,是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地位仅次于太师。西

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谦恭的品格,同

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常人。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

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身考虑较少的积极入

世的思想与本文中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D.本文记载当时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于孔子),再是老莱子(与孔子

同时),三是太史。

2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2)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细老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争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

手之骄气与多欲态鱼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必当于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日: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

可以为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

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檐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檐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哆苕手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本处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木修,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细儒学,儒学亦细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

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B.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C.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D.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隐君子”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最早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隐士与君子的结

合。

C.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

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篇中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积极入世的思想与本文中

老子对孔子的教导是一致的。

B.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

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的虚怀若谷、温良恭俭,同时也

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

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考于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不。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臂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拾之。”庄子日:“夫子固拙于

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济杉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

谋之日:'我世世为济济2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

王。越有难,天王使之将。冬,与举々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熊丕曳壬一也或必封

或丕免于济避经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

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滞名光/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洪潞名光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温名光/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港名光则所用之/异也/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如"二千石”“万石君”

等。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3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

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

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

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

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

加恩区内,移刺袁州o表于南邕为属邑超喜主自适以为当得般谓大府受约束手工执吏及甚无

妻旦还傥得一至甚处窃寄目信所愿看至州之七月,诏以中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

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

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

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二事可假而行

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决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口:“此

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

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口:"诺。”于是栋楹梁楠板槛之腐黑挠

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演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日:“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

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以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

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王勃、王绪、王仲舒。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

作《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谏迎佛骨一事。③大号:帝王的号令。

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

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B.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

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C.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

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D.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

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古代指写在文集前面的一段文字;另有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是临别赠言性

质的文体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

帝王的文书命令。

C.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驿外断

桥边,寂寞开无主”。

D.元和,古代年号,在中国历史上被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东汉章帝执政时期,第二次

是在唐宪宗执政时期。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

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

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

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

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

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引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木宇呼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若毋待者特未定

也。庸正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土。若然者,过而

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

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

服.煮其.嗫言若哇甚煮欲深看其天机遇。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脩然而往,偷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

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颗颁;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

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已,非土

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其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

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羲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辄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那

那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清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警乎其未

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悦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

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

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

也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啜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嗡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嗑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者/欲深者其天机浅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师”的“宗”为“万物之宗”的“宗”,即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

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

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

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

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

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4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44.难点《五石之瓠》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45.重点②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

什么用意?

46.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老子》

47.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呜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搭之。”【1】庄子日:“夫子固

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僻统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日:’我世世为济僻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

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

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48.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

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9.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

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喏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推之。”【1】庄子日: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济统为事。客闻之,请买其

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日:'我世世为济济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

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济统,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

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50.难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

51.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

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52.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

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53.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开赛当天,中国队3:0战胜韩国队,赛后,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

说:“每一次的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最终,她带领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

难,以11战全胜的傲人战绩登上了冠军领奖台。学校想邀请郎平教练来为全校师生做一场

演讲,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郎平教练的敬佩之情和邀请之意。要求:态度诚恳,语言得

体,不少于100个字。

54.认真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故事,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

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

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

5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知

①期人者智②与期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③知之为知之④则期明而行无过

(2)当

①m其无,有车之用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③人君拳神器之重④惴惴恐不拳

意⑤今拳远离⑥木兰当户织⑦当奖率三军⑧安步以当车⑨当与秦相较

⑶为

①蜒埴以为器②为之于未有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⑤若

属皆且为所虏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⑦不足为外人道也⑧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⑷伐

①自保者无功②俅无道,诛暴秦③斯亦俅根以求木茂

56.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句式:

译文: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句式:

译文: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句式:

译文: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句式:

译文:

⑸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句式:_

译文:_

57.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港统,则所用之异也。

5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车毂()搴()单()户顺)自冷

()整)行大副)鄢X)落写()

然指()<()手阳)辨(燃()W

()技

60.名句默写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蹉步,

无以至千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

(2)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

“,。”意思是说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能清醒地认识

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高明、最难能可贵的。

(3)《道德经》中言:“,。”意思就是如果能始终如一,

持之以恒,到最后还像开始的时候那么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没有败事可言。

6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体现“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一句是:

(2)《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两句是:

(3)《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句子: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土大夫爱不释手

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

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

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

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

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

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

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

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

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

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

整齐,或鹤擎,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

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

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

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

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

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

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

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

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62.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土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

点。

63.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

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

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

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

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6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

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

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

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

增强了说服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日,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在哗哩哗哩甫一上线,便受到网友们热烈追捧:播放量、

弹幕量o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

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民族特质与集体人格的具体体现。传统文化需要现代表达。

在文化、丰富多元的当下,更应利用新颖的传播方式,以大众的方式阐述“传统”。

新新媒介集文字、音频、图像、信息互动为一体,将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与范式化叙事中抽

离出来,以的方式细化到现代生活之中。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的进一步强化,经过内容

再解读、生存情境再演绎,更多人重拾对传统文本的兴趣,渴望在更深层次体悟,新新媒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下,融入生活。

6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骑绝尘异彩纷呈喜闻乐见润物无声

B.一枝独秀奇光异彩津津乐道潜移默化

C.一骑绝尘异彩纷呈津津乐道潜移默化

D.一枝独秀奇光异彩喜闻乐见润物无声

6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

种新型传播方式,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

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C.新上线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经

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已成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

D,经典名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改编为影视剧已是一种新型传播方式,而新上线

的互联网弹幕版本,乃是传播方式的又一突破。

67.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想:我许过愿,要是我捉到了这条鱼,我一定把所有的祷告都说一遍。

B.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废墟上,雏菊花正在怒放。

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D.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

B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踮起脚跟难以站立,迈开脚步反而不能远行。”

C项,没有词类活用,全句意思是:“世世代代都是做漂洗棉絮这样一个工作。”

D项,“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培植;“实”,名词活用为动词,容纳、盛装;“五石”,

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五石的东西。全句的意思是:“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可以容

纳五石的东西(或有五石的容积)。”

故选D。

【点睛】

判断词类活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同时要注意语法分析。“树”在文中作谓语,应

该理解为动词,种植、培植的意思,“之”作宾语;“实”作动词,容纳,“五石”作宾语,且“五

石”是数量词活用为名词,五石的东西。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通假字的把握能力。

A项,“行”同“形”,“赘行”这里指赘瘤。

B项,“累”同嗦”,土筐。

C项,“龟”同“铲,皮肤冻裂。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D项,“强行”,古义:强劲奋进;今义:强制执行。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C项,“实:实际”理解错误。应该为“结出的果实”。

故选Co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正确理解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故选C。

6.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项,“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意为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而:

连词,表转折,但是,去[1。

故选D。

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A项,“累”通嗦”,土筐。

C项,“龟”通“皴”,皮肤冻裂。

D项,“觥”通“纺”,丝绵絮。

故选B。

8.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项,“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句意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

屋才能发挥其作用。当:有了。

故选C。

9.D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

A项,“形:形状”错误。应该为“比较”。

B项,“伐:讨伐”错误。应该为“夸耀”。

C项,“慎:慎重”错误。应该为“慎重对待”。

故选D。

10.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A项,两者相抵。

B项,对着。

C项,与例句均意为“在”。

D项,当作。

故选Co

1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通假字。

A项,“龟”同“铲,皮肤冻裂。

B项,“觥”,同“纺”,丝絮。

C项,“累”,同“第”,盛土的工具。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A项,代词,代“混乱”。句意为:在没有发生以前,治理混乱。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为:人们做事。

B项,介词,在。在还没有发生以前做这件事。

介词,从。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

C项,均为代词,“……的人”。句意为:所以通晓天道的人是决不会这样做的。

知足的人都是富裕的。

D项,连词,表转折。句意为:死亡却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连词,表承接。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量。

故选C。

1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辨别能力。

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出现迹象。

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

故选Ao

14.C

15.D

16.B

17.D

18.C

19.(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

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入江河)。

(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为:“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提升”。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就,表顺承/表假设,如果;

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

D.连词,来,表目的。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

A.判断句,“也”表句末判断;

B.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C.定语后置句,“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一终身行之者言”;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

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

“三年”是一个时间状语,独立存在,前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

“文王观于国”是状语后置句,之间不可断开,应在“国”后断,;“则”为连词,引出后边内容,

一般前边断开,所以排除B项。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错误。应该是“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

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

故选Co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端”,萌芽;“皆”,者B;“若”,就像;“始”,开始;“然”,通“燃”,燃烧;第

一个“之”,代词,它们;最后两句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得分点:“寓”,托付;“于”,介词,给;“庶几”,差不多;“疼”,本义为“疾病消失了”,

活译成“安定”。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

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

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

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

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

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

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

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

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

父母都成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