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2秋•山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膈草稿未定。上官大夫

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便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褰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

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年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渡久见而问之

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酿?”

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

之温蟆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比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拟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淘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

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

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沅。怀干欲到秦与昭干会而,子丹也劝怀干前件,屈原认为夫秦危险,与子子争辩,

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C.屈原仕途不顺,但爱国始终如一。屈原虽然在外流放,仍然眷恋着楚国,想要返回朝廷,在文章中再三表达

自己振兴国家的志向。

D.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c渔父劝说他随世俗同进退,但他为避免自己高洁的品行蒙受世俗的玷污,最

终毅然自沉汨罗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离骚》和《怀沙》是屈原各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2022秋•广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器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

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浩。故事,必试而后命,

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

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徒扬州、

颖州。复学士,留守南京,以母忧去。岖除,召判流内钱,时在外十一年矣。常见其发白,问劳甚至。小人畏修

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讲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ii翰林学士,俾修

唐书。台谏论执中过恶,而执中就迁延圆位。修.上疏,以为“陛下拒忠言,庇愚相,为圣德之累”。未儿,执中

罢。狄青为枢密使,的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具终,遂罢知陈州。修壬生与人尽言无所

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帝将追崇濮王,命有司议,皆谓

当称皇伯,改封大国。修引《丧服记》,以为:“'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降三年为期、而不没父母之名,以见

服可降而名不可没也。若木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典据。进封大国,则乂礼无加爵之道。故中书之

议,不与众同。”太后出手书,许帝称亲,尊王为皇,三夫人为后。帝不敢当。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

年、卒,赠太子太师,速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各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B.人乂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B.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C.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D.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

(3)下列对文本内外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庆历三年,为年号纪年法,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新君即位一般都会改变仟号,称

为“改元”。

B.服除,守丧期满而脱除丧服。古代丧服按生者和死者亲疏远近不同分为十等,其中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

功等。

C.谥,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

号。

D.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骏乘,又叫车右,但兵车

情况不同。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②区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5J英宗欲崇奉生父濮土,众臣都说应当称濮土为“皇伯”,并改封“大国”、而欧阳修对此持反对意见。请简

要概括欧阳修反对的理由。

3.(2022秋•湖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秦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木,与知府朱孝纯于题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秦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

安城下,哪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

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地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口照城郭,汶水、徂徐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购,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挥蒲数

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I可视

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驱色,而皆羞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二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

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荤深然,铭银散结,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

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进

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且,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

间酹突数十峰,类天台球台。红日将坠,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C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袄,被水沃透:不

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

若猱孩,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充,状如潮涌。俯视深院、怪峰,在脚底相待。偏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

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己,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矶,至云谷,家人以肩粤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rr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高/现状俄而离散恻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口炙忽有片公/超为荫

B.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

C.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福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

D.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的笋脯应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口炙;忽有片右起为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颍,是朱孝纯的字,古人对平辈或荐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人道寄奴曾住”中辛弃疾以字称刘裕表达

敬仰之情。

B.晦,月尽也,指每月最后一天。古人以月相确定日期,每月初一为“朔”,“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指每月十

五。

C.羽化,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变化,因此把成仙叫做羽化。《赤壁赋》中“羽化而登仙”,写出了作者如登仙境般

的泛舟畅游之乐。

D.舆,本义指抬、举,后指车厢,引申指车,又指轿子,此处指轿子。“肩舆”指轿子,“假舆马者”中的“舆”

指车子,又因地载万物,古时称大地为地舆。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选文均介绍了作者游踪。以牛动形象的笔触展现了所见景物,使人读后有身历其境方感,

B.《登泰山记》描绘自然之物更客观,情感含蓄内敛;《游黄山记》中的景物馆含作者的感情,更侧重主观感受。

C.两段选文都不吝笔墨,详尽描绘了日出全过程山顶的景色变化,有所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

D.两段选文都善用新颖奇妙的比喻使所绘之物呼之欲出;语言虽衣浅朴素,却活脱传神,有字立纸上的艺术效果。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叵视口观以西峰,或得口,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

(5)有人说,“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请赏析。

4.(2022秋•阳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

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展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

乎不与因谗之以王使屈平为念众莫不知每一念出乎伐其功以为韭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

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

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卜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克F1:”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渔父归:“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

不键其糟而啜其雄?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

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乃作

《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刍《屈原列传》)

(I)下列时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D」二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

而疏屈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明于治乱”与“君子敏于事”论语>十二章》)两句中“于”用法相同。

B.“平伐其功”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两句中“伐”字的意义相同。

C."王怒而疏屈平”与“人而不仁,如礼何”(《V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不同。

D.“屈平属草稿未定”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属”字意义相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5.(2022秋•郴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强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己

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

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阔,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国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

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

资而起,至扶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入主意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巨硕士土处盖其逝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

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①之事是已。故曰“深于

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

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

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力覆灭。

【文二】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庇,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丁内而疏忠臣硕I,丁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氏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C.夫为入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上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相同。

B.“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的“中”含义相同。

C.“患”,文中指祸需、灾难,与“患得患失”的“患”含义不同。

D.“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文二】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

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

B.【文一】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文二】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

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C.【文一】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握。【文二】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

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

D.【文一】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文二】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

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4)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2022秋•开福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

非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馒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

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垮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曰:“粟,移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

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

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去锲易能皿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去力易强而有功也心安强而有智也。吾

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

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

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

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日:“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芳力者,

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具身”者也。然吾的讥焉,谓具自为也过多,具为人也过少。

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

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

矣!乂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后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坛(wu):粉刷墙壁。②馒(mdn):粉刷墙壁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钱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B.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C.夫镀易能/可力焉/乂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梧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D.夫银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所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B.人,唐人避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用法相同。

C.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稽”字组合使用,如《寺经•伐檀》中的“不稼不稽

D.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一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乂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舍于市之主人,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行之佣以偿之。

②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5)结合全文,简耍概括王承福选择“为”这一职业的原因。

7.(2022秋•安徽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姜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

欲立之,亟请予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

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

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梦,难图也;陵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

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到以为己邑,至于康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孝瑶,厚将

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爆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

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

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啰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白《春秋左传•隐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康延”中的“贰”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的“贰”含义相同。

B.“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中的“诸"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义之事》)的“诸”

含义不相同。

C.“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封”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对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中加

点的“封”含义相同。

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的“锡”与“皇览揆氽初度兮,肇谒氽以嘉名”(《离覆》〉中的“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任性偏心。坐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喜欢共叔段,就想唆长立幼,帮共叔段夺权,“请制”“请京”。正

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对于共叔段的种种僭越之举,大夫祭仲曾经告诫过庄公,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有采取

什么防范措施,只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二

C.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使出公心动情发。庄公说的“黄泉”,是比喻义,指的是“死”,

颍考叔则用本义,说是“地下泉水”,这样就不会违背誓言了。

D.在颍考叔和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依照颍考叔的做法“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

颍考叔孝亲的大爱,符合儒家思想,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5)你认为原文中的庄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8.(2022秋•兴城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擢进士异等,又第叩纱。辟武宁张建封府。李纳以兵拒境,建封遗使谕

止,前后三辈往,皆不听。乃使孟容见纳,敷引逆顺,纳即悔谢,为罢兵。累迁给事中。京兆上言“好畸回风

雹害稼”,帝造宦人覆视,不实,夺尹以下俸。孟容曰:“府县上事不实,罪应罚。然陛下遣宦者覆视。紊纲纪。

官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不听.淅东观察使裴肃委判官齐总暴敛以厚献,会肃卒,帝擢总自大理评事为衢

州刺史。衢,大州也。孟容还制曰:“方用兵处,有不待次而擢者。今衢不他虞,总无功越进超授,群议谓何?

假令总有可录,宜暴用填,解中外之惑。”会袒飒王武陵等亦执争,于是诏中停。贞元十九年夏,大早,上疏言:

“陛下斋居损膳,具牲玉,而天意未答。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数令顺民与否全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

百刀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亡赈灾为福又应省察流移征防当还未还,役作禁锢当释未释:负逾馈送当免免之:

沉滞郁抑当伸伸之,以顺人奉天。”元和初,再迁尚书右丞。神策军自兴元后,口骄恣。军吏李昱贷富人钱八百

万,三岁不肯归。孟容遣吏捕诘,与之期使偿,日:“不如期,且死!”宪宗诏以昱付军治之,再遣使,皆不听。

奏曰:“臣职司辇毂,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尽不可得J帝嘉其守正,许之。元和十年六月,盗杀宰相武

元衡,并伤议臣裴度。时淮夷逆命,凶威方炽。言事者继上章,疏请罢兵。是时盗贼窃发,人情甚感,独孟容诣

中书省雪涕而言曰:“昔汉廷有一汲黯,奸臣寝谋。今朝廷未有过失,而狂贼敢尔无状,宁谓国无人乎?然转祸

为福,此其时也。莫若上闻,起装中丞为相,大索贼党,穷其奸源。”后数日,装度果为相,而下诏行诛。许孟

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采。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少保,谥号为宪。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I七)

[注]好畸: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各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

亡/贩灾为福

B.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岁赋/则京圻无流

亡/贩灾为福

C.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各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

亡/赈灾为福

D.窃惟天人交感之际/系教令顺民与否/今户部钱非度支岁计/本备缓急/若取一百万缗代京兆一岁赋/则京圻无流

亡/贩灾为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果最,占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课”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考核。

C.补阙,匡补君王的缺失,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及举荐人才的宜职,与“拾遗”同学供奉讽谏,也叫“开缺”。

D.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牲,古代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孟容能言善辩,勇敢无畏。李纳造反,三批使者都没有说服他。许孟容给李纳讲明逆顺的祸福关系,李纳

悔悟谢罪,为此退兵而夫0

B.许孟容刚正不阿,不惧权贵。皇帝越级破格提拔没有功劳的齐总,许孟容极力反对,并且和王武陵发生争论,

于是皇上下诏停办此事。

C.许孟容体恤民意,以民为本。大旱之年,皇帝斋居损膳,许孟容还建议圣上应在关防、徭役、赋税、讼狱等

方面反躬自省,顺民奉天。

D.许孟容坚守正义,忤逆圣意。许孟容逮捕借钱不还的李昱,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井两次派使者

督促,许孟容都没有听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陛下造宦者覆视,紊纲纪。宜更择御史一人参验,乃可。

②臣职司辇敬,当为陛下抑豪强。钱未尽输,昱不可得。

(5)许孟容“议论人物,有大臣风采”,在裴度为相这件事上是如何体现的?

9.(2022秋•江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苜岁般下之事,韩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T里,展转不可约。日者

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日:

“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日:“今王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

之J曰:“人有言:,挈瓶之期,不失守器。'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J

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己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

冯亭守二十日,阳使人请赵工日;“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愿拜内之

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

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普义,何谓无故乎?”对曰:“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

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留之J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

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日傲邑之王便使者巨胜太守有诏便臣胜谓日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壮级民

能在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J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J秦王怒,令公孙起、王屹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款胖至曰/敝邑;干/使使者巨肿/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一:万户方都封太守/千户封兵令/诸吏皆益爵一:级/

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B.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

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C.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

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D.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日/请以三万户之都可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

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瓶之知”与“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B.“阴使人请赵王”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阕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

C.“唯王才之”与“试使斗而才”(《促织》)两句中的“才”字含义相同。

D.“王白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因韩国曾联合诸侯进攻秦国,乂反复无常不守盟约,把韩国当作心腹之患,准备进攻韩国,公子他赞

同,还认为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

B.韩国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答应把上党先给秦王,又让韩阳告诉上党太守执行命令,而上党太守却把土地给

了赵国,韩王就派冯亭代任上党太守。

C.赵国内部对是否接受上党土地有着不同的看法,赵土没看到事件隐臧的祸患,过于看重不用兵就能得到城池

的好处,派人到上党接受土地。

D.冯亭回到韩国后,禀报说赵国已经发兵占领了上党,韩国就将上党被赵国占领的情况告诉秦国,结果秦王大

怒,命令秦军进军,和赵军在长平交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

②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对于韩国把上党的土地献给赵国,赵王与赵豹有什么不同看法?请简要概括。

10.(2022秋•南康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

观,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日:“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

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Id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

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笫,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伸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F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

名其文字中,以白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畤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略,皆

素定于吠市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

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

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便,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

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

月I—日。

(节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

命也欤/

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说日/吾得具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

命也欤/

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巴非

命也欤/

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

命也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即序,苏轼的祖父名苏序,古人遇到尊亲名字不直接写出,这里讳用序字,改序为叙<

B.总角,古时女孩子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也称少女为“总角”,《诗经》中有“总角之宴”。

C.仲,排行第二,古代以伯、仲、叔、季为兄弟间长幼的排列次序,文中“仲子”即“次子二

D.孝悌,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进入乡校之后,从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从那时起就在心

底记住了他们。

B.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得到欧阳修、韩琦、富弼的赏识推荐,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苏轼和他的三个儿子同朝

为官,相见如故。

C.苏轼提及伊尹、姜太公、诸葛亮等功业卓著的历史人物,表明范仲淹跟他们一样,很早就具有心忧天下、安定

国家的雄才大略。

D.范仲淹曾经向朝廷呈送万言书,后来由担任将领晋升为执政,一生建功立业,著述千富,在诗赋、文章等方面

皆有造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①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

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11.(2022秋•荔湾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

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日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

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藉于师,师生不为之怜,死

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上之卜,则是为师者

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②;兔园蒙师③,摇笔即毁朱、陆④。古人姓氏,道听未

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⑤,轻傲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

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豳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屐,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

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

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

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③兔园蒙师:

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④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翼和陆九渊。⑤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⑥何北山:何基

(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蠢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蠹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鑫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盗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人“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与“论”

统称为论说文。

B.蒙师,是给儿童启蒙的老师。中国古代“庠序”中用于启蒙的教材主要有“四书五经”、《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等。

C.古代君主坐南朝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

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昌黎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

以道为先。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开篇点明观点,认为“师道之不传•”有为师者的过错。

D.黄宗羲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步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无所藉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②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12.(2021秋•湖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卡废厚。

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成。苏颜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日是子天力英特少盗以学可

牌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俅山。口

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日:“子,谪仙人

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硬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者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十脱,靴。力十素贵,册与。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齐白,妃辄汨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瞥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建、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瑞辟为府僚佐。横起兵,逃还彭泽,功败,当诛。初,白游并州,

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W

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课,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

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更考,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敏观察使范传正祭其

冢,禁植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

为改葬,立二碑焉。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艳”。

《新唐书•李白传》

(1)下列时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颂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B.苏颁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C.苏颂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日/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D.苏颁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日/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长庚星,是金星的古称。《诗经》々石东々启明,西的长庚”。清晨在东方天空出现被称为“启明星”或•,太白

星二

氏有道,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唐代仍旧存在举荐制,举荐科目不一,举荐人多为地方官员,被举荐人须通过相应

考试才能获得官职。

C.翰林,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学士,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定期入值当班,

地位不高。

D.黄老,即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以“道”作为依据,追求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

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年轻的时候,天赋很好,爱好纵横术数,学习击剑,喜欢漫游天下,广交朋友,好酒任侠。

B.李白在京城拜见贺知章,深得贺知章的赏识,贺知章推荐李白给唐玄宗,玄宗任命李白做翰林供奉。

C.李白追随永王李瑞,永王起兵失败,李臼被连累应当斩首,曾经对李白有恩的郭子仪请求皇上上李白流放夜郎。

D.李白晚年游历天下,喜欢谢腓终老的青山.也想终老此处,最终范传正把李白移葬在青山.并立石碑纪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素於,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②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5)文中评价李白为人“瞽放不自修”,请结合全文列举三处简要说明。

13.(2021秋•石家庄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邮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

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

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

指其次第日:“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

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

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箪阳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

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

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

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上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上李绒、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消质,

质日:“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

人士相传写鬻书君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轴缜希夷简旨谓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

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

*^*A*SVS**M-■**'**''*'**^*••

11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卜委注之意,不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令气,鳗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

此惠之大者。”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巾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

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

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C.都人上相传写/需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川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

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

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

百官越职言事者/从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

B.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

C.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

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卜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多个正真的官员受到牵连。

B.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写信责备中

丞杜衍,但杜衍末予理睬。

C.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

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

D.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

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

②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

(5)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々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

14.(2021秋•湖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①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以

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甲申,民部尚书装

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也

得雷同给赐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