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3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羊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材料二: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摘编自陈明琨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B.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C.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D.“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B.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C.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D.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B.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D.《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4)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静沈从文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忽然,望到一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那线脚曳在屋瓦上。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过一会,从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扬长越过大坪走到河边,便停在渡船上面,蹲在一块石头上,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在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一块布或是件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木杵声音印在城墙上,回声也一下一下的响着。这尼姑大约觉得这回声很有趣,也愉快地回去了。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傍到渡船缓缓的动着,心里就想起刚才那小尼姑十分快乐的样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你咳嗽不是好一点吗?”“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上说话:“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三月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快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C.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女孩岳珉与她的母亲只能故意编造乐观的梦境,编造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目的主要是安慰对方。D.“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以女孩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女孩岳珉的情绪微妙复杂:寂寥中有强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B.“爸爸坟上”暗示了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结局:女孩岳珉等不到父亲的消息。C.小说结尾通过父亲的死与岳珉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女孩岳珉的等待是徒劳的,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D.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围绕对话展开,人物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心潮澎湃。(3)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妙处。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节选自《吕氏舂秋•离俗览》)材料二: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赛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緊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节选自《国语•吴语》)【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币”本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等,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在文中“币”指玉帛等聘享之礼。B.“下执事”指下属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文中的“天王”“玉趾”与其用法相同,均属敬辞。C.“属”是“会”的意思,在文中指集结军队,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D.“以从逸王志”中的“从”与《屈原列传》中“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派人去婉言求和。B.本文突出表现了大夫文种的长于智谋,他摸准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称霸之心,就有意让诸稽郢卑辞求和,“以广侈吴王之心”。C.文中将诸稽郢善于辞令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言谈间先放低姿态,称颂吴王,进而自称越国是吴国贡臣,无需驱使,再委婉指出吴王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使其内心愧疚,最终停战。D.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于是以“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一句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②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5)根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国灭亡的原因。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定风波[注]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8分)5.(8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写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4)我们读屈原的《离骚》时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剪纸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用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只需纸和剪刀。()办婚礼、过春节的时候,红颜色的剪纸是门窗装饰的首选。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丰富,体裁样式相对稳定,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态。纸质物品的保存由于极为困难,使我们很难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人们称其为“窗花”。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都是在冬天贴上去的。冬天是少花的季节。在无花的日子里,只有窗花在窗格上调皮喧闹。(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B.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C.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的是红色。D.剪纸的颜色多为红色,因为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四季红火。(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把改正后的句子写出来。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四川成都东星航空专修学院的准空姐们身着汉服,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标语,来到成都地标景点宽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礼仪。对于中华传统节日和“洋节”,你有什么思考?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深圳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羊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材料二: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摘编自陈明琨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B.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C.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D.“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B.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C.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D.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DA.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B.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C.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D.《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4)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C(2)C(3)D(4)①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②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③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④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①此语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而不同”的大同社会的追求。②它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提干要求通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来看,材料并没有说那种方式更重要。(2)C.“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分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天下大同”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3)A.郑板桥的这首《新竹》诗,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用以说明新的一代之所以有超出前一代的成绩,是靠前一代打下的基础和积极扶持。常用来赞颂前一代在培养新一代方面的贡献。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意思是: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具有比较的意味。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思是:历史上每一朝代都会有有才华的人出现,各自开创一代新风,领导诗坛几百年。常用来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取得成绩。不能支撑“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D.“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算繁荣,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符合材料“文明交流互鉴”的观点。故选:D。(5)根据材料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可以概括出: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根据材料一“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可以概括出: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根据材料一“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可以概括出: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根据材料一“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可以概括出: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意思是“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不能掌控承载的,没有不被包括施惠的,就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照亮天空。然后天下万物能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中庸之道中的“守中致和”的思想,其本质就是和谐之道。就人类各种不同文明而言,就是要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消除隔阂,和谐共处。材料二原文为“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答案:(1)C(2)C(3)D(4)①有助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②可以解决不同文明间存在的隔阂、冲突及傲慢与偏见,开辟文明交往新路。③可以使文明更加丰富多彩,促进文明的发展并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④可以加深不同文明间互相理解和欣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①此语彰显了儒家中庸之道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而不同”的大同社会的追求。②它超越时代、国界,也适用于人际交流,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消除隔阂,摒弃冲突,实现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有助于人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命运共同体。【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静沈从文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忽然,望到一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那线脚曳在屋瓦上。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过一会,从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扬长越过大坪走到河边,便停在渡船上面,蹲在一块石头上,慢慢的卷起衣袖,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在流水里乱摇乱摆。因此一来,河水便发亮的滑动不止。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一块布或是件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木杵声音印在城墙上,回声也一下一下的响着。这尼姑大约觉得这回声很有趣,也愉快地回去了。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傍到渡船缓缓的动着,心里就想起刚才那小尼姑十分快乐的样子,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你咳嗽不是好一点吗?”“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上说话:“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一九三二年三月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B.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快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C.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女孩岳珉与她的母亲只能故意编造乐观的梦境,编造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目的主要是安慰对方。D.“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女孩就勉强笑着”,体现岳珉为了安慰母亲而强装快乐;“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体现岳珉面对死亡阴影的无奈。(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主要以女孩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女孩岳珉的情绪微妙复杂:寂寥中有强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B.“爸爸坟上”暗示了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揭示了结局:女孩岳珉等不到父亲的消息。C.小说结尾通过父亲的死与岳珉急切的期待的强烈对比,表明女孩岳珉的等待是徒劳的,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D.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围绕对话展开,人物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心潮澎湃。(3)文中多处写到“风筝”这个意象,请说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以“静”为题的妙处。【考点】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内容理解与概括;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答案】(1)B(2)D(3)①“风筝”是期盼亲人回归的一种寄托。②“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控的命运。③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4)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静静等待。②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衬托出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情绪。③是小说的一条暗线,贯串全文。④突出主题,揭示了掩藏在寂静之下的饱经离乱之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充当线索、寄托感情、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可以从交代背景、渲染氛围、揭示内容、充当线索、寄托感情、揭示主题等方面分析。【解答】(1)B.“心绪逐渐趋于平静”错误,由原文第十段“心里就想起刚才那小尼姑十分快乐的样子……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可知,女孩心情变得寂寞。故选B。(2)D.“人物矛盾冲突激烈,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错误,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故选D。(3)文章第一次出现风筝是在第一自然段“数天上的大小风筝。忽然,望到一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那线脚曳在屋瓦上”。风筝在空中飘荡,没有依托,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因为战乱而逃难,漂泊无依。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了一起,可以理解为风筝象征着战乱时代下的底层人民。从文中“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也不是为看风筝,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可知,文中的人们追风筝、看风筝是因为风筝来自城里,而城里或许是她们原本的家乡,她们通过风筝眺望的远处,有她们的亲人,风筝是期盼亲人回归的寄托。文章最后一次出现风筝是在“果然从天井里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在空中摇摆”一句,这句话写风筝依然在空中摇摆,却并没有落地,也没有其他归宿,就像女孩还和原来一样在徒劳地等待亲人一样,暗示了人物悲惨的结局。(4)文中第一次出现静是在第二段“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而结合下文“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可知,主人公们是在战乱中亲人离散,正在等待和亲人团聚。但由于母亲多病,钱财不多,路途辛苦,团圆的期望异常渺茫,主人公只能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等待。而“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为什么这样清静”“想起……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等句子,不难分析出主人公在寂静、肃穆的氛围中,由于母亲病重、亲人无法团聚等,心情必然是无助、悲伤的。结合小说战乱频繁的社会环境,写出掩藏在寂静之下的饱经离乱之苦,突出主题。同时,“静”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文章的暗线。答案:(1)B(2)D(3)①“风筝”是期盼亲人回归的一种寄托。②“风筝”象征战乱时代下层人民无法掌控的命运。③飘摇不可捉摸的风筝暗示故事的悲惨结局。(4)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孤寂中毫无希望地静静等待。②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衬托出人物无援无助的悲伤情绪。③是小说的一条暗线,贯串全文。④突出主题,揭示了掩藏在寂静之下的饱经离乱之苦。【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节选自《吕氏舂秋•离俗览》)材料二: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王其无庸战。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①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赛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緊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勾践草鄙之人,而思边陲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今天王既封植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②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节选自《国语•吴语》)【注】①伯:通“霸”,诸侯的盟主。②虺(huǐ):泛指小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B.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C.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D.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币”本指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所以泛指车马玉帛等,又由丝织品引申为货币,在文中“币”指玉帛等聘享之礼。B.“下执事”指下属办事的官员,不直接称对方以表示尊敬对方,文中的“天王”“玉趾”与其用法相同,均属敬辞。C.“属”是“会”的意思,在文中指集结军队,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不同。D.“以从逸王志”中的“从”与《屈原列传》中“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吴王夫差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起兵对抗,越国大夫文种认为吴国的士卒从未战败过,对越国而言此次应战没有取胜的把握,不如放弃战斗,派人去婉言求和。B.本文突出表现了大夫文种的长于智谋,他摸准了夫差的性格,知道他有称霸之心,就有意让诸稽郢卑辞求和,“以广侈吴王之心”。C.文中将诸稽郢善于辞令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言谈间先放低姿态,称颂吴王,进而自称越国是吴国贡臣,无需驱使,再委婉指出吴王出尔反尔、不顾信义,使其内心愧疚,最终停战。D.申胥对越王的想法心知肚明,对越国大夫文种的谋略也很清楚,于是以“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一句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②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5)根据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吴国灭亡的原因。【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答案】(1)D(2)D(3)B(4)①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②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5)吴国灭亡的原因:①吴国屡战屡胜,导致君骄民疲;②越国君臣一心,群策群力;③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偏听、拒绝申胥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君民”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务除其灾”“思致其福”结构一致,“思”是“致其福”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古代统治百姓的人(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2)D.“意思相同”错误。来放纵您的心志。从:通“纵”,放纵、纵容/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故选:D。(3)A.“不如放弃战斗”错,文种献计并非让越国放弃战斗,而是“不如设戎”,即做好战斗准备的同时,低声下气去求和,以为缓兵之计。C.“使其心里愧疚”这一表述错误,文中并无此意。原文是“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D.“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吴国唯一的祸患”错,申胥此句意在提醒吴王夫差“越国是未来的祸患,应及早灭掉越国”,并未说越国是唯一的祸患。故选:B。(4)①用:因此;帅:率领、带领;二三:虚指,几个;委:承认;顿颡:磕头。句子翻译为: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②奚:为何;隆:抬举;曾:岂,难道;虞:忧患。句子翻译为: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5)根据材料一原文“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可知,吴国屡战屡胜,导致君骄民疲。根据材料二原文“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文种乃献谋曰……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可知,越国君臣一心,群策群力。根据材料二原文“申胥谏曰……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可知,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偏听、拒绝申胥建议。答案:(1)D(2)D(3)B(4)①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叩头请罪。②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5)吴国灭亡的原因:①吴国屡战屡胜,导致君骄民疲;②越国君臣一心,群策群力;③夫差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武断偏听、拒绝申胥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统治百姓的人(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他们自己虽然去世了,可是后世蒙受他们的教化如同神灵一般,这是因为他们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已经弄明白了。魏武侯当中山君的时候,向李克问道:“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李克答复说:“是因为屡战屡胜。”武侯说:“屡战屡胜,这是国家的福分,吴国却偏偏因此火亡,这是什么原因呢?”李克答复说:“屡次作战百姓就疲惫,屡次胜利君主就骄傲。用骄傲的君主役使疲惫的百姓,这样国家却不火亡的,天下太少了。骄傲就会放纵,放纵就会用尽所欲之物,疲惫就会怨恨,怨恨就会用尽巧诈之心。君主和百姓都到达极点,吴国灭亡还算晚了呢。这就是夫差之所以在干隧自刎的原因。材料二:吴王夫差发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起兵迎战。大夫文种(向勾践)献计说:“您还是不要跟吴国打仗。您不如按兵自守(保全兵力,严守阵地),用谦卑的辞令向对方求和,使吴国的百姓高兴,使吴王的野心膨胀起来。我们可(拿这件事)向上天占卜,上天倘若要抛弃吴国,必定会让吴王答应我们的求和并且认为我们不足提防,吴王必然会产生称霸诸侯的野心。等到吴国的百姓筋疲力尽,上天再夺去吴国的粮食后,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收拾它的残局,吴国就不再受上天的眷顾了。”越王同意了(文种的意见),于是派诸稽郢向吴国求和,诸稽郢说:“敝国国君勾践派遣小臣诸稽郢我前来,不敢公然陈设礼品行聘问之礼,只敢私下对您的下属办事人员说:过去越国遭遇祸患,得罪了天王。天王亲自起兵讨伐,在心里抛弃了勾践(打算灭掉勾践),最终又赦免了他。君王对于我们越国,有如同让死人复活、让白骨重新长肉一样的恩德啊。勾践不敢忘记上天降下的灾祸,又怎敢忘记天王那么大的恩赐呢?勾践是草野鄙贱之人,怎么敢计较边境上的小怨,以致再次得罪您呢?勾践因此率领几个家臣,亲自承认犯下的重罪,在边境上磕头谢罪。”“现在天王没有详细了解情况,在盛怒之下调集军队,打算狠狠地讨伐越国。越国本来就是给吴国纳贡的城邑,君王不用鞭子驱使它,却屈尊使您的将士前来攻打。勾践请求缔结盟约。现在天王既已扶植了越国,凭着圣明在天下闻名,却又要消灭它,这是天王(对越国的扶植)徒劳无功啊。即使是四方的诸侯,将按照什么标准来事奉吴国呢?恕我冒昧说完了心中想说的话,只希望您权衡利弊,考虑道义!”吴王夫差于是对大夫们说:“我将要践行征服齐国的宏大志向,为此我将答应越国讲和的请求,你们不要违背我的想法。假如越国已经改正错误,我还有什么要求呢?假如越国不改正,从齐国返回后,我还可以整顿军队攻打它。”申胥(即伍子胥)进谏说:“不能答应(越国的求和)。越国并非真心与吴国友好,也并非畏惧于我们军队的强大。越国的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他是想玩弄吴国于股掌之上,来达到他的目的。他本来就知道您好胜心强,所以就用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伐中原各国的快乐,以自取败亡。他要使我们的军队疲惫,兵器损耗,民众流离失所,国力日趋衰竭,然后安安稳稳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越王重信义且爱百姓,四方的人都归附于他,那里年年丰收,国势日盛。趁着现在我们还有力量战胜他(此时应攻打他),(否则)就好比小蛇不打死它,等它长成了大蛇可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为何这样抬举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如果越国不存在,那么春秋两季阅兵时,我向谁去炫耀我们的军威呢?”于是就答应了越围的求和。【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定风波[注]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CDA.“定风波”为词牌名。词牌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的,但随着不断的演变,同一词牌可能有多种格式,且与词的内容相关。B.上片一、二句,词人用“满城罗绮”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C.“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美景的无边无际,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积蓄了相应的情感。D.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E.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围绕百花洲上“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2)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考点】咏史怀古.【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时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A项,词牌一开始用“本意”,与词的内容有关,但随着不断的演变,词牌不再与词的内容相关;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并没有用反衬手法;E项,词中只说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黄莺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提到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时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注意分析相同点: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突出内心的旷达。不同点:《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情感,突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情怀;本词通过“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答案:(1)CD(2)相同之处: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1分)。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分析1分)。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的同时,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1分)作者被贬之后虽然有失落,但兼济天下的积极一方面占主导,并鼓励自己和朋友向古仁人看齐。(1分)本词是借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1分)在这里,作者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再那么坚定,而是借“聊逸豫”“归时数”来安慰自己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1分)译文: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春天快要结束,不如去百花洲上,看看有没有没开尽的野花,洲岸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仿佛是漫步在“桃花源”里的小路。(我虽然忧国忧民)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赏析: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像突然走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廷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廷,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所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所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弱的;他所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所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品牌汽车短期无偿试用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商务楼外墙维修工程承包合同一
- 2024年分公司组建合同样本合同书版B版
- 2024年国际人才引进聘用协议示例
- 2024年客户服务与维修保养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收购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全面虫控解决方案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固定价进口原材料采购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对个人健身教练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家装水电安装质量承包协议
-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语言绘本-小狗的一天
- 语文园地八 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分层作业设计(统编版)
-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
-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全)
- 温泉旅游度假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信息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汇编
- 中国铝业公司业务系统备件管理功能模块
- 供电维保服务方案
- 斯诺克简介课件
- Bio-MESO肌活油性皮肤科学护肤指南
- 汽车继电器认识和检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