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课件_第1页
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课件_第2页
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课件_第3页
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课件_第4页
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及其管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内容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抗菌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附加损害阳光用药及其效果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相关管理定义: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veagents: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agents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agents化学治疗药物

chemotherapeuticagents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相关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抗菌药物使用第38号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基本原则

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心力衰竭、免疫抑制剂应用者等,预防用药既缺乏指征,也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对上述患者通常不宜常规预防用抗菌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2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者除外)。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外科手术分类及预防用药手术种类手术特点预防用药清洁手术无损伤,无炎症,手术无破环性,不涉及呼吸、消化、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器官一般不用,仅用于高危病人清洁-污染经胃肠道或呼吸道、但无明显溢出,阑尾切除、经口咽、阴道、尿路、胆道等,该处无感染,或微小操作失误一般需要,尤其有危险因素者污染自胃肠道较大量溢出,新鲜创伤,感染入侵途径为尿路或胆道,或有重大操作失误需要严重污染-感染急性细菌性炎症、创伤有坏死组织残留,异物、粪便污染抗感染治疗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部分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的应用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的应用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的应用老年患者抗菌药的应用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FDA分类抗微生物药A.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B.动物中研究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甲硝唑呋喃妥因C.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磺胺药/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利奈唑胺乙胺嘧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D.已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仍可能受益多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X.对人类致畸,危险性大于受益奎宁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分级原则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分级办法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药敏测定

三级医院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原微生培养、分离、鉴定及细菌药敏试验工作;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二级医院应创造和逐步完善条件,在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后,也应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并进行质控。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感染病情,依据患者细菌药敏报告结果选用抗菌药。各级医院有条件者可对全院细菌药敏结果定期进行分析,每年发布1-2次,供临床医师用药时参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管理与督查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各级医疗机构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杜绝不恰当的经济激励。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和病原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以对症治疗。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给予抗菌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以病毒感染多见,病程有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极少数患者由支原体、衣原体或百日咳博德特菌引起,可用四环素类或大环内脂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38号文件指出“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文件指出“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38号)抗菌药物选择(38号)抗菌药物选择(48号)手术名称(48号)颅脑手术(Ⅰ类切口有指征)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代头孢菌素头颈外科手术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Ⅰ类切口)第一代头孢菌素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妇产科手术剖宫产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一般骨科手术(Ⅰ类切口)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金属、关节置换)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Ⅰ类切口有指征)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Ⅰ类切口有指征)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心脏手术周围血管外科手术(Ⅰ类切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38号)抗菌药物选择(38号)抗菌药物选择(48号)手术名称(48号)胃十二指肠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胃十二指肠手术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阑尾手术泌尿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第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泌尿外科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胆道手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38号)抗菌药物选择(38号)抗菌药物选择(48号)手术名称(48号)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乳腺手术(Ⅰ类切口)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乳房手术腹外疝手术(Ⅰ类切口)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结、直肠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胸外科手术(食管、肺)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38号文件)

手术名称抗菌药物选择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一般骨科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周围血管外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乳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腹外疝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依据《38号文件》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以20—30min内滴完为宜,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和血清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若选用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快速给药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一般滴注时间在1小时以上。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术中再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若选用头孢曲松,则无需追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给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不足2h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接受污染手术者,预防用药时间可依据患者情况酌予延长。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给药注意事项术中若需用止血带,必须在止血带充气前完成给药。剖腹产,夹住脐带后给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时间,减少等候手术期间医院内雇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做好术前准备用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备皮方法: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用剪刀或电动推子去毛,应在手术当日,手术前去毛。抗菌药预防不能替代良好的手术操作。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评价定性评价:合理、基本合理、欠合理和不合理4个等级。对有适应症用药,用药评价小细目都合格,评为合理,1-2个细目不合格评为基本合理,3个细目不合格为欠合理,4个或4个以上细目不合格为不合理。如果没有适应症,用药者一律评为不合理,未用药者一律评为合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评价细目预防用抗菌药品选择单剂量每日用药次数溶媒选择与用量用药途径联合用药术前用药时间术中追加时间术后用药时间更换药品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类型62937593528469184691Ⅰ1.52.91.32.1Ⅱ7.73.92.43.3Ⅲ15.28.57.96.4Ⅳ40.012.67.1各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国外四篇文献的材料引自方善德夏志《临床外科感染》,2000年版,第169页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1%

清洁-污染切口—7%

污染切口—20%

污秽-感染切口—40%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手术时间长短与用药对SSI的影响手术持续时间头孢唑啉#头孢唑啉头孢替坦##1giv,单次1giv,2次1giv,单次<3hr0.85%0.85%1.7%>3hr6.1%*1.3%1.3%

*与其它两组相比,p<0.05#半衰期1.5~1.9hr##半衰期3.5~4hr(surgicalsiteinfection,SSI),Scher观察801例清洁-污染手术,发现若手术时间长于3hr,追加1个剂量或用半衰期较长的抗生素可以明显降低感染发生率(AmJSurg,1997,63:59)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北京、南京、武汉、沈阳等13所医院用抗生素预防腹部手术后感染(前瞻、对照)用药1天者,感染率为0.84%(3/358)用药3天者,感染率为2.68%(10/373)[杨志英等,2000年]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248例开放性骨折随机双盲研究(Dellinger.ArchSurg,1988,123:339)表明,用药5天并不比单次用药好抗生素用药期限感染发生率头孢尼西单次14%头孢尼西5天14%头孢孟多5天11%P>0.05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宿主:年龄过大、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抑制治疗术前住院时间、术前血糖控制、营养状况、是否有感染失血量、手术时间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新入院的病人,携带的细菌一般比较单纯,但若在病房逗留数日或更长时间,即可在皮肤、粘膜表面定植病房所固有的其他耐药病原菌。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一般公认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一代头孢。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二代头孢菌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复杂、创伤性大的因而感染风险高的大手术可用三代头孢菌素。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有时须透视覆盖厌氧菌。肝胆系统的复杂手术,尤其是过去曾多次手术者,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有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病人对药物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菌可用氨曲南。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在国内耐药率高,不宜用药预防用药,但尿路手术可考虑。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医疗机构负责人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第一责任人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控制在术前30分钟到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抗菌药物专项治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严格药师和医师资质管理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分类及其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族: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霉素青霉烯及碳青霉烯糖肽类氟喹诺酮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磷霉素类磺胺类硝咪唑类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分类及其作用Ⅰ类:繁殖期杀菌药:如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粘肽合成分三阶段:一阶段:磷霉素

二阶段:杆菌肽、万古霉素

三阶段:青霉素类、头孢类(β-内酰胺类)Ⅱ类:静止期杀菌药:

(1)影响细胞膜功能(细胞膜是控制菌体内成分不丢失)

如:多粘菌素。(抗真菌药)二性霉素B。

(2)影响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始动、肽链延伸、终止)

如:氨基糖甙类药,利奈唑胺

(3)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如:喹诺酮类药与细菌DNA复制过程中的A亚基结合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分类及其作用Ⅲ类:快效抑菌药:影响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始动、肽链延伸、终止)

过程中一到两个阶段,如:氯霉素、大环内脂类、四环素、林可。

Ⅳ类:慢效抑菌药: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环丝霉素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繁殖期杀菌药糖肽类: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作用强,对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作用也良好

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和大多厌氧性阳性菌敏感。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青霉素族青霉素类青霉素(penicillinG)苯氧青霉素(phenoxylpenicillins)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Methicillin):抗菌活性不强,不良反应多,我国已停产萘夫西林(Nafcillin,乙氧萘青霉素):耐青霉素酶,对耐酶金葡活性=苯唑青异恶唑组青霉素(Isoxazolypenicillin):对厌氧、G-无效

苯唑青霉素(Oxacillin新青Ⅱ)

氯唑青霉素(Cloxacillin,邻氯青霉素)

双氯青霉素(Dicloxacillin)氟氯青霉素(Flucloxzcillin)广谱青霉素

1、氨基青霉素(Aminopenicillins):对流感、肠球、大肠敏感,对绿脓、肺克、肠杆无效

氨苄西林水解为氨苄青霉素:海他、匹氨、美坦、酞氨、巴坎西林氨苄西林同类:阿莫西林Amoxicillin;依匹西林<氨苄;环己西林<氨苄

2、抗假单胞菌类青霉素:羧苄西林Carben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肺克无效);磺苄西林Sulbencillin;派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肺克、大肠杆菌无效)

阿帕西林;苯咪唑青霉素:阿洛西林;美洛西林;主要作用于G-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Temocillin(G+、绿脓无效)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第一代

注射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头孢硫咪 口服

头孢氨苄

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第二代

注射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头孢替坦

口服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安酯、头孢丙烯

第三代注射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他啶头孢唑南头孢米诺头孢咪唑头孢匹胺头孢磺啶头孢地嗪

口服

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妥仑酯第四代

注射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甲肟头孢克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共同的特点:

(1)对青霉素酶稳定,但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

(2)对G+除肠球菌、MRSA以外均敏感,对产青霉素酶的金葡有效

(3)对G-效果差

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厌氧敏感

头孢拉定Cefradine先锋Ⅵ,+厌氧菌敏感(除脆弱类杆菌外)

头孢硫咪Cefathiamidine头孢18仙力素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口服=先锋Ⅵ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

共同特点:抗菌谱G+<一代头孢,

G->一代头孢如:流感、吲哚变形、肠杆、肺炎杆菌耐药:MRSA、肠球菌、阴沟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

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门多

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呋肟西力欣耐酶,能透过血脑屏障,

头孢尼西Cefonicid

头孢雷特Ceforanide

头孢替安Cefotian

头孢克罗Cefaclor希刻劳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共同特点:(1)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G-抗菌活性强,G+不如一代头孢,

(2)能透过血脑屏障1、头孢噻肟(cefataxime凯福龙、凯帝龙、乐施福定):耐药:肠球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绿脓杆菌2、头孢三嗪ceftrizxoe头孢曲松(罗氏芬):

广谱、长效、高效、低毒,肝肾双向排泄敏感:对脑膜炎双球、流感嗜血杆、变形杆>头孢噻肟耐青霉素、大环内酯肺炎链球菌耐药:产ESBL菌(大肠杆,肺炎克雷伯杆菌)

阴沟肠杆、脆弱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3、头孢唑肟ceftizoxime盖保世灵、安普西林、头孢去甲噻肟4、头孢甲肟cefmenoxime倍司特克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对假单胞菌属有较强活性的三代头孢:

1、头孢他啶ceftazidime复达欣:

耐药:难辨梭菌、李斯德菌属

2、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先锋必:

对绿脓、沙雷强,对G-G+不如他啶噻肟

3、头孢磺啶cefsulodin达克舒林

4、头孢咪唑

5、头孢匹胺cefpiramide第三代头孢菌素口服:头孢克肟、先锋布腾(先力腾)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第四代头孢菌素

1、头孢吡肟cefpime(马斯平)

特点:体内活性高、对G+>三代头孢,对G-有效,阴沟肠杆菌最强近年对绿脓敏感性增加,特别是产AmpC酶肠杆菌科、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MRSA、肠球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厌氧菌属中的脆弱类、难辩梭菌2、头孢匹罗

cefpirome>许多三代头孢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一)头霉素:头孢西丁cefoxitin,抗菌谱=二代头孢+抗厌氧菌头孢美唑cefmetazole略>头孢西丁(二)青霉烯及碳青霉烯:1、青霉烯2、碳青霉烯类:敏感:对G-G+均有效,特别对肠杆菌科、嗜肺军团菌。耐药:肠球菌、嗜麦芽假单胞、洋葱假单胞、MRSA砂眼衣原体

+氨基糖甙类:协同+头孢类:拮抗

(1)硫霉素

(2)亚胺培南Imipenem(硫霉素衍生物)。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3)美罗培南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细菌耐药源于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一些药物β酰胺环水解而失活)竞争性抑制:可逆性竞争: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

不可逆性竞争:1、克拉维酸:2、青霉烷砜:舒巴坦、他唑巴坦单用效果差,联合应用加强原有抗生素的抗菌力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氧头孢烯类抗生素:1、拉氧头孢moxalactam,latamoxef噻马灵:

第一个引入临床的氧头孢烯类抗生素敏感:=三代头孢耐药:肠球菌2、氟氧头孢:对需氧、厌氧均敏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氨基苷类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核糖霉素②庆大霉素西索米星③阿米卡星奈替米星④阿贝卡星异帕米星

静止期杀菌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

静止期杀菌药利奈唑胺是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从而阻止形成70s始动复合物,前者为细菌转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需氧的和兼性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屎肠球菌(仅指耐万古霉素的菌珠),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菌珠),无乳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化脓性链球菌。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静止期杀菌药阶段品种作用特点一代:萘啶酸G-菌,对大肠杆菌敏感,只用于肠道、尿道感染。毒性较大吡哌酸二代:氧氟沙星对G-菌效力较强,体内较稳定 毒性降低,可用于各系统感染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三代左氧氟沙星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斯帕沙星格帕沙星四代莫西沙星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强了对抗G+菌活性,增加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克林沙星加替沙星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快速抑菌药大环内酯类①14元环:红霉素、克拉、罗红、地红、氟红霉素②15元环:阿奇霉素③16元环:麦迪霉素晶柱白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类①链霉菌发酵: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去甲金霉素②半含成: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甲烯土霉素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替加环素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酰胺类①氯霉素 ②甲砜霉素林可霉素类①林可霉素 ②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利福霉素类①利福霉素 ②利福平 ③利福喷丁 ④利福布丁磷霉素类

磷霉素快速抑菌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1)磺胺甲噁唑(SMZ)磺胺嘧啶(SD)(2)复方制剂

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复方新诺明)复方磺胺嘧啶(SD+TMP)。慢效抑菌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附加损害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附加损害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源于化学药物的结构特征,类似一般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致癌、致畸、致突变等。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2006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情况分析报表总数:1274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涉及药品880种。按照药品分类统计:化学药累计15506例,占87.0%;中(成)药累计2242次,占12.6%,生物制品累计68次,占0.4%。化学药中排在前三位的:抗微生物药,分别占全部累计频次的47.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分别占全部累计频次的9.2%。循环系统用药,6.1%。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南方医院不良反应前10位药品药品名称频次头孢美唑注射剂33氯化钠注射液20克林霉素注射液15葡萄糖注射液15炎琥宁注射剂12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2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注射剂11洛美沙星粉针10头孢硫咪注射剂10头孢替安注射剂10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青霉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过敏性反应泌尿系统反应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青霉素类的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发生率1~10%。大多数为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溶血及血清病样反应。少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万分之一发病率.其中10%是致命的。主要表现:给药后1小时内出现的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或过敏症状等。这类患者禁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口服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方世平1,杨宝玉2,潘振宇1,王燕平3,青霉素类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定量分析,中国药房2004年第15卷第9期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青霉素类口服制剂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青霉素Ⅴ钾和氨苄西林)所致的ADR共计334例,其中男性121例,女性213例;ADR以药疹为主(74.155%);73.15%过敏性休克是首次服药后30分钟以内发生;以阿莫西林的ADR报道最多。73.15%是首次口服后30分钟以内发生,具有典型的过敏性休克的特征—血压下降。发生最早的是口服1分钟后,血压迅速下降至零。多次口服后迟发性过敏性休克最长时间为口服后6h,继皮疹后发生休克症状。31例经及时抢救恢复,3例死亡。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青霉素类药物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青霉素类药物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病例共57例,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死亡1例)、血尿3例、尿蛋白异常29例、尿崩症和尿潴留5例、肾绞痛3例、急性间质性肾炎5例。

曹健*,张恩娟#,卢来春,刘同华,青霉素类药物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4期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3~6%)。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肝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使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造血系统毒性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以及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肾损害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大多表现为血尿、尿潴留、尿频尿急、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著。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右旋糖苷合用,肾损害显著增强。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头痛、三叉神经痛、锥体外系反应、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神经炎、癫痫、惊厥、抽搐,产生幻觉、兴奋多语等。(亚胺培南有中枢兴奋反应)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双硫醒能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不适反应而用于戒酒。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收集、分析近10年(1991~2002)国内文献报道的65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病例。不良反应类型例数泌尿系统损害172过敏反应合计144(其中9例由于过敏性休克致死)神经系统损害62二重感染55消化系统损害46肤皮及粘膜损害43血液系统损害33心血管系统损害29呼吸系统损害13其他56合计

653彭芳辰1,史岑2,史双来,头孢菌素类药物653例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2003年第14卷第6期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氨基糖苷类主要不良反应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耳蜗神经损害: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肾毒性:主损害近端肾小管,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联用头孢菌素以及右旋糖酐可加强本类药物的肾毒性。卡那=西索>庆大=阿米>妥布>链霉素.神经肌肉阻滞:具有类似箭毒的阻滞乙酰胆碱和络合钙离子作用,能引起心肌抑制、呼吸衰竭等。可用新斯的明和钙剂对抗。以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发生率为多。肌无力症和接受肌肉松驰药者禁用。其它:唇、面部及四肢麻木、周围神经炎、视力模糊等。菌群失调、胆红素上升。口服可引起脂肪性腹泻。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肝损害胃肠道反应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ADR表现例数构成比(%)胃肠道反应92.94过敏反应268.50过敏性休克82.61过敏性紫癜61.96肝损害21871.24心脏毒性92.94肾损害90.65耳毒性21.96神经系统毒性61.96静脉炎62.29出血性结肠炎70.33上消化道出血10.98黑舌黑牙10.33低血压10.33血液系统30.98总例数306100

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红霉素、白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ADR表现例数构成比(%)胃肠道反应111481.61上消化道出血20.15过敏反应1077.84过敏性休克312.27过敏致死30.22过敏性紫癜70.51过敏性肺炎40.29过敏性结膜炎30.22肝损害50.37心脏毒性191.39肾损害90.66耳毒性90.66神经系统毒性282.05肥厚性幽门狭窄70.51呼吸系统损害40.29黑舌黑牙10.07急性关节炎20.15血液系统20.15其它80.59总计1365100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四环素类主要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损害:恶心、呕吐、黄疸、肝酶升高、呕血、便血等,严重者可致昏迷而死亡。肾损害:血尿素氮、肌酐值升高、多见于原有肾功能不良者。影响牙和骨骼发育:8岁以下儿童禁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药热、哮喘、光感性皮炎。菌群失调:由于为广谱抗菌药。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林可胺类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口服或注射给药均可发生,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舌尖或肛门瘙痒和腹泻,后者多于用药后3~10d内发生,严重者可引起伪膜性肠炎。肝脏损害:大剂量可致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和肝脏病理改变。过敏反应:药疹、皮炎、黏膜溃疡、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及日光过敏等。有时致哮喘、嗜酸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心血管反应:大剂量快速静脉注射可致血压下降、心电图改潮红及发热感等,甚至可致心跳骤停。本药不可直接静脉推注,宜稀释后静脉点滴,滴速要慢。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其他:可致口周麻木、耳鸣、眩晕等。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林可霉素不良反应

2003年第1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该药ADR病例144例。其中严重ADR:呼吸困难2例。听力下降7例(<18岁)。四肢无力、吞咽困难1例。休克样反应16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严重者呼吸心跳骤停,其中5例死亡。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林可霉素不良反应

典型例证:病例1,女,18岁,发热、咳嗽,肌注林可霉素300mg,2次/d。用药后第3天,双耳鸣,未停药。1周后,听力下降,左耳25~80dB,右耳25~90dB,为药物中毒性耳聋。病例2,女,46岁,上呼吸道感染,肌注林可霉素600mg,5min后,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74/48mmHg,心率120次min。停药,对症治疗好转。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林可霉素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临床用药监护。询问药物过敏史,对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鉴于林可霉素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使用时要严格遵循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避免超量、过速静脉滴注,与麻醉药、肌松药联用时注意调整剂量。林可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使用剂量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可引起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老年男性慎用林可霉素近年临床观察证明,该药可引起老年男性尿潴留,发生率约为0.9%。这是林可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还是因服药老人患有前列腺增生,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有研究证明,该药对神经肌肉的连接通路有阻断作用,这可能与发生老年尿潴留有关。因此,有专家建议,在有多种抗生素可供选择的情况下,老年男性,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应慎用林可霉素,对患有老年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则应禁用林可霉素。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常见ADR:基本与林可霉素相同。严重ADR:截止2003年第1季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该药注射液ADR病例共503例。其中:皮肤损害318例(63%),消化系统症状165例(28%),呼吸困难6例,过敏性休克14例。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典型病例女,28岁,上呼吸道感染,克林霉素0.45g静脉滴注,5min后,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短暂神志不清、四肢冰冷,血压0/0mmHg,心率50次P/min。收集全军及北京地区部分医院248例(260例次)ADR报道(1998年1月~2002年8月,15~87岁),涉及口服(盐酸克林霉素)、肌内或静脉注射剂型(克林霉素磷酸酯),共11个品种。口服治疗剂量:0.15~0.30g,3次Pd;肌内或静脉治疗剂量:0.3~0.6gP次,8~12h1次。结果:(1)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2%、胃肠系统损害15.5%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3%。(2)严重ADR表现:顽固腹泻,血尿,呼吸困难,过敏反应伴抽搐及过敏性休克等。临床表现类型而言,发病机制多数为过敏反应。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作用机制:两药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其作用点是全方位的,即对突触前、受体、通道及肌肉均具阻滞作用。联合用药问题:本类药与麻醉药、肌松药、镇痛药、催眠药、镇静药、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及某些抗生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等联用时,均可能因其各自的神经肌肉阻滞与中枢抑制作用的累加和协同,出现肌肉松弛加重、呼吸抑制或麻痹,心功能抑制,导致呼吸与心跳骤停。张忠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医师进修杂志2005年11月第28卷第11期上半月版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喹诺酮类主要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反、可致精神症状、诱发癫痫。肾损害:结晶尿。肝损害:血液系统: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影响儿童和胎儿软骨发育:禁用于孕妇,对儿童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影响血糖:跟腱疼痛、发炎或断裂。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369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广西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到的自愿呈报的36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表,其中男性167例,女性202例。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ADRs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和器官例次(百分比/%)主要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18928.0皮疹、瘙痒全身性10816.0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发热、寒战、胸闷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659.7潮红、腹泻、苍白、心悸、多汗、呕吐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466.9头晕、头痛、抽搐、麻痹、昏迷、癫痫大发作失语胃肠系统629.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心外血管405.9潮红、静脉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障碍294.3血小板减少心血管系统一般274.0面色苍白、紫绀用药部位243.6注射部位水肿、疼痛、瘙痒、皮肤坏死呼吸系统223.3呼吸困难、紫绀、喉水肿神经紊乱142.1幻觉、谵妄、异常兴奋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101.5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肝胆系统81.2肝功能异常、黄疸视觉损害81.2眼痛、视力模糊、结膜充血红细胞异常50.7溶血性贫血心率及心律紊乱50.7心悸代谢和营养障碍50.7水肿肌肉骨骼系统20.3上肢疼痛免疫功能紊乱20.3真菌感染听觉和前庭功能10.1耳鸣泌尿系统10.1排尿困难内分泌紊乱10.1脱发总计369100唐双意·

369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年第26卷第3期。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因果关系评价、程度分级及转归

因果关系评价肯定的16例,很可能的325例,可能的28例。程度分级严重ADR有82例,中度125例,轻度162例。转归治愈275例,好转93例,死亡1例。05抗菌药物及其管理严重ADRs及相关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例次药品名称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6环丙沙星(7)、氧氟沙星(5)、诺氟沙星(4)、氟罗沙星(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