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6.1《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6.1《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6.1《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6.1《赤壁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勤奋的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深情的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这是失意的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恬退的苏轼。“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深刻的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说豪迈的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旷达的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乐观的苏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豪爽的苏轼。“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这是率真的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这是坚韧的苏轼。

旷世奇才,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是我们一辈子读不完的书!积累苏子瞻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汪洋态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散文方面与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作者简介元丰三年黄州44岁20岁中进士26岁凤翔府签判自请外调杭州迁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七年汝州哲宗元年回京自请外调杭州颖州扬州定州59岁惠州62岁儋州逝世常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关于苏轼赋它主要有四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四、内容上侧重写景,借景抒情。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文学常识◎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文学常识通读感知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出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关键词,体会全文感情变化的脉络。①乐(“饮酒乐甚”)②悲(“托遗响于悲风”)③喜(“客喜而笑”)文本探究——因何而乐?乐与悲的分界在哪里?诵读1、2两段乐的部分,思考作者因何而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先赋风次赋月三赋江四赋心境:心胸舒畅,无拘无束诗情画意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情景交融时间人物、地点人物活动课文解析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三、豪情: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课文解析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思考: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和情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乐悲

比喻正面描写夸张侧面描写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关于箫声一是直接描绘箫声的哀怨情调,二是描写袅袅不绝的余音,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三个角度情怀《离骚》中出现了大量的香草,如木兰、薜荔、辛夷等,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同时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如菉葹、萧艾、榝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1香草美人:①高洁的品质②圣明的君主③美好的理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种以香草喻君主的手法也影响了后代的诗人。

2香草美人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自然无穷(长江之无穷)吾辈(渔樵者)曹操(一世之雄)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吾生(蜉蝣、一粟)文本探究——因何而悲?

何为其然也?——客之“三悲”一悲英雄已逝,人生短暂。二悲人类渺小,自然永恒三悲脱世不能,理想不得。对比诵读第4段苏轼回答的部分,思考苏子如何劝解客人让他“客喜而笑”呢?文本探究——转悲为喜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使“客喜而笑”呢?水月变不变人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生老病死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精神永存、代代相承

不取苟非吾之所有

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多角度看问题文本探究——转悲为喜(一)变与不变角度:个体消亡,人类永恒

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二)取与不取角度:物各有主,顺其自然;美景无限,尽可享用

物各有主,应珍惜拥有的,放下得不到的和失去的,不可有强求之心,要顺其自然。大自然馈赠我们无限美景,取用无人阻止,我们当尽情享用它。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使“客喜而笑”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者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赏玩之乐清风明月本文情感变化的脉络乐哀乐洞箫哀乐历史兴亡人生短暂精神解脱物我无尽旷达乐观饮酒乐甚哀吾生之须臾客喜而笑内容小结文中的“乐”与“喜”是否相同?

不同

前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愉悦,既是月下赤壁的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也是作者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陶醉;

而后阶段的乐,则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也更深刻。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课文解析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1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萧声。2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3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4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5段概括内容客人悲,苏子劝。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

也许没有,主与客也许只是苏轼内心两种矛盾的声音,客是消极忧郁的苏轼,主是乐观旷达的苏轼。苏轼儒释道兼修,客是作为儒者的苏轼,渴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悲生命之短暂渺小,功业难成。主则是作为道家和佛家的苏轼,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达观看待得失生死。儒家的积极入世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主客问答是苏轼内心的挣扎和灵魂的拷问,也是苏轼自我开解的过程,在思想的斗争中走向理性和旷达。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时夜游赤壁,在赤壁的“水月”之中,悟透了人世的悲欢,参透了超然物外之理,实现了精神的突围。研读探究当时这样一场主客问答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研读探究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课堂总结人生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人生与情感的低谷中,苏轼反观自然,大彻大悟,获得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