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基坑监测方案_第1页
中建基坑监测方案_第2页
中建基坑监测方案_第3页
中建基坑监测方案_第4页
中建基坑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营村、堌城村)棚户区

改造EPC总承包项目(施工)

基坑监测方案

编制单位: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2023年03月31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1-

第二章工程概况............................................................................................................................................-1-

2.1工程建设概况表...............................................................................................................................-1-

2.2基坑周边环境...................................................................................................................................-1-

2.3基坑本身特点...................................................................................................................................-2-

2.4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2-

第三章监测目的及内容................................................................................................................................-7-

3.1监测的目的.......................................................................................................................................-7-

3.2监测内容...........................................................................................................................................-7-

第四章监测方案............................................................................................................................................-7-

4.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与施测..................................................................................................-7-

4.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与施测..................................................................................................-8-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埋设与保护措施..........................................................................................................-10-

5.1监测点布置与埋设.........................................................................................................................-10-

5.1.1监测点布设原则..................................................................................................................-10-

5.1.2基坑顶部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各116个)...............................................................-11-

5.2各监测点保护措施.........................................................................................................................-11-

5.3监测点数量的统计表.....................................................................................................................-11-

第六章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12-

6.1竖向位移监测点施测与监测精度...................................................................................................-12-

6.1.1监测点的施测........................................................................................................................-12-

6.1.2监测精度................................................................................................................................-12-

6.2水平位移监测.................................................................................................................................-13-

6.2.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施测........................................................................................................-13-

6.2.2水平位移的监测技术要求.....................................................................................................-13-

6.3现场巡视.........................................................................................................................................-13-

第七章观测周期及人员..............................................................................................................................-15-

7.1监测周期.........................................................................................................................................-15-

7.2监测频率.........................................................................................................................................-15-

7.3人员、仪器设备清单及使用管理.................................................................................................-16-

第八章监测预警..........................................................................................................................................-17-

8.1监测警戒值控制标准.....................................................................................................................-17-

8.2预警的确定.....................................................................................................................................-17-

8.3预警的处理.....................................................................................................................................-17-

8.4监测消警.........................................................................................................................................-17-

第九章质量进度保证措施..........................................................................................................................-18-

9.1质量保障措施.................................................................................................................................-18-

9.2进度保障措施.................................................................................................................................-19-

9.2.1监测进度目标........................................................................................................................-19-

9.2.2监测阶段的划分....................................................................................................................-19-

9.2.3监测进度计划控制................................................................................................................-19-

9.2.4监测进度保证具体措施........................................................................................................-19-

第十章工程风险分析及监测应急预案.......................................................................................................-20-

10.1工程风险分析...............................................................................................................................-20-

10.2基坑监测应急预案.......................................................................................................................-20-

第十一章疫情预防及应急措施..................................................................................................................-20-

11.1预防措施及监控...........................................................................................................................-20-

11.2响应措施.......................................................................................................................................-22-

11.3其他措施要求...............................................................................................................................-22-

第十二章提交资料......................................................................................................................................-22-

12.1资料收集及整理.............................................................................................................................-22-

12.2资料分析.........................................................................................................................................-22-

第十三章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22-

13.1监测信息内容.................................................................................................................................-22-

13.2监测信息反馈.................................................................................................................................-23-

13.3监测成果形式内容及格式.............................................................................................................-23-

13.4监测信息报送保证措施.................................................................................................................-23-

第十三章附图..............................................................................................................................................-25-

第一章编制依据

序号类别文件名称编号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GJJ/T8-2011)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23)

国家行业规范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6《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DB37/5052-2015)

《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营村、

7堌城村)棚户区改造EPC总承包项目(施工)/

其他文件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住房城乡建设部令

8《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第37号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建设概况表

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

工程名称营村、堌城村)棚户区改造EPC总承工程地址济宁高新区广安路北、德源路西

包项目

承包方式工程总承包工程性质住宅

总占地面积15.93万㎡总建筑面积46.95万㎡

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验收、

建设单位项目承包范围保修及配合手续办理、配合移交

等工程总承包。

北京世纪千府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主要分包工程基坑监测

济南分公司

合格,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的验收

勘察单位山东鲁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质量

标准

合同

监理单位山东东方监理咨询有限公工期天

要求

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

总承包单位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安全

律、法规、规范、标准和规程等

本工程为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营村、堌城村)棚户区改造EPC总承包项

工程主要功能

目(施工)工程,位于济宁高新区广安路北、德源路西。总建筑面积为469493平方米,

或用途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40212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29281平方米。

2.2基坑周边环境

基坑周边环境较简单,经现场踏勘,结合建设单位提供的平面图、管线图

等量测尺寸:

--1--

基坑北侧:拟建地下车库基础外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处约10.1m;

基坑东侧:拟建地下车库基础外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处约9.7m;

基坑南侧:拟建地下车库基础外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处约11.6m;

基坑西侧:拟建地下车库基础外边线距用地红线最近处约15.6m。

除此之外,两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无其他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干扰。

2.3基坑本身特点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周边环境及基坑周边荷载分

布情况,依据基坑工程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结合周边类似工程经验,支护结构采用土钉

墙支护、自然放坡形式;地下水控制方案采用管井降水并结合集水明排;通过对基坑坡顶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周边环境变形和地下水位监测,监控周边环境变形,验证设计方案,

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

2.4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系拆旧建新场地,地势较平坦,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除①层素填土外,

其余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砂层组成,自上而下共分十四层(不含亚层),现分述如下:

①、素填土(Q4ml)

暗黄色、暗灰色,可塑,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碎砖渣、白灰渣及植物根等物,该层土质

不均匀,密实程度低,回填时间较长。

--2--

本层场区内各孔均有分布,层厚0.50~3.20m,平均值1.15m;层底标高35.63~

38.71m,平均值37.93m。

②、粘土(Q4al+pl)

黄灰色、黄色,硬塑,局部可塑,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

化物,局部为粉质粘土。

本层局部分布,层厚0.40~2.30m,平均值1.35m;层底深度1.0~3.70m,平均值

2.48m;层底标高35.17~38.21m,平均值36.56m。

②-1、粉土(Q4al+pl)

黄色,湿,稍密~中密,切面粗糙,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含云母碎片。

本层局部分布,层厚0.40~2.70m,平均值1.06m;层底深度1.50~3.50m,平均值

2.23;层底标高35.94~37.74m,平均值36.96m。

③、粉质粘土(Q4al+pl)

浅黄色、黄色,可塑,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

斑点及少量小姜石。

本层除94#、266#钻孔附近缺失外,其余各孔均有分布,层厚0.50~2.50m,平均值

1.36m;层底深度3.0~4.50m,平均值4.04m;层底标高34.17~35.84m,平均值35.03m。

③-1、细砂(Q4al+pl)

黄色,湿,松散~稍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

等。

本层局部分布,层厚0.50~2.50m,平均值1.21m;层底深度2.50~4.20m,平均值

3.14m;层底标高35.32~36.71m,平均值35.94m。

④、粘土(Q3al+pl)

褐黄色、黄色,硬塑,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化物及少量

姜石,姜石粒径0.5~2.0cm,局部为粉质粘土。

本层场区内各孔均有分布,层厚1.50~7.0m,平均值4.52m;层底深度6.0~10.50m,

平均值8.57m;层底标高28.46~33.11m,平均值30.51m。

④-1、中细砂(Q3al+pl)

黄色,湿~饱和,中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

等。

本层局部分布,层厚0.50~4.50m,平均值3.20m;层底深度8.50~11.50m,平均值

10.09m;层底标高27.92~30.85m,平均值29.12m。

--3--

⑤、粉质粘土(Q3al+pl)

黄色、褐黄色,硬塑,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氧化铁

斑点及姜石,姜石含量约2%,姜石粒径1.0~2.0cm。

本层场区内各孔均有分布,孔深15.0m的钻孔未能揭穿该层,揭露的层厚2.10~8.0m,

平均值5.55m;层底深度12.50~18.0m,平均值15.45m;层底标高20.97~26.22m,平均

值23.62m。

⑥、中砂(Q3al+pl)

黄色,饱和,中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

本层局部分布,层厚0.50~4.50m,平均值1.84m;层底深度15.50~19.80m,平均值

17.26m;层底标高19.36~23.82m,平均值21.86m。

⑦、粘土(Q3al+pl)

褐黄色、黄色,硬塑,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铁锰氧化物及

姜石,姜石含量约2%,姜石粒径0.5~3.0cm,局部为粉质粘土。

本层在孔深4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孔深20.0m的钻孔未能揭穿该层,揭露

的层厚1.20~7.20m,平均值5.35m;层底深度18.0~25.70m,平均值22.61m;层底标高

13.36~21.68m,平均值16.48m。

⑧、中砂(Q3al+pl)

黄色,饱和,中密~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

中等。

本层在孔深4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厚0.50~6.0m,平均值3.29m;层底

深度34.0~27.60m,平均值26.03m;层底标高11.84~15.11m,平均值13.05m。

⑨、粘土(Q3al+pl)

黄色、黄褐色,硬塑,局部坚硬,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铁

锰氧化物及姜石,姜石含量约2%~3%,姜石粒径1.0~3.0cm,局部为粉质粘土。

本层在孔深4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厚2.50~7.0m,平均值4.62m;层底

深度28.50~33.0m,平均值30.65m;层底标高6.10~10.61m,平均值8.43m。

⑩、中砂(Q3al+pl)

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

本层在孔深4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层厚1.50~7.20m,平均值4.31m;层底

深度32.0~37.50m,平均值34.96m;层底标高1.52~6.64m,平均值4.12m。

⑾、粉质粘土(Q3al+pl)

黄色、褐黄色、黄褐色,硬塑~坚硬,切面稍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

--4--

中等,含铁锰结核及姜石,姜石含量约3%,姜石粒径1.0~4.0cm,局部为粘土。

本层在孔深4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孔深40.0m的钻孔未能揭穿该层,揭露

的层厚2.80~9.20m,平均值5.75m;层底深度40.0~44.0m,平均值40.70m;层底标高

-4.97~-0.35m,平均值-1.63m

⑿、中砂(Q3al+pl)

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

本层在孔深45.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孔深45.0m的钻孔未能揭穿该层,揭露

的层厚1.80~4.70m,平均值3.39m;层底深度45.00~46.50m,平均值45.22m;层底标高

-7.48~-5.43m,平均值-6.16m。

⒀、粘土(Q3al+pl)

褐黄色、棕黄色、黄褐色,坚硬,切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含氧

化铁斑点及姜石,姜石含量约2%~5%,姜石粒径1.0~5.0cm。

本层在孔深50.0~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孔深50.0m的钻孔未能揭穿该层,揭露

的层厚3.40~4.50m,平均值3.94m;层底深度49.0~50.0m,平均值49.85m;层底标高

-11.33~-10.14m,平均值-10.80m。

⒁、中砂(Q3al+pl)

黄色,饱和,密实,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暗色矿物次之,分选性及磨圆度中等。

本层在孔深55.0m的钻孔中均有分布,在控制深度范围内未揭穿,揭露的最大厚度

6.0m。

根据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场地附近已有基坑支护经验,并参照《工程地质手册》(第五

版)有关章节的内容,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见下表:

内摩擦

重度γ内聚力内聚力内摩擦角土钉极限粘结强

地层角

(kN/m3)Cq(kPa)Cuu(kPa)Φuu(度)度标准值q(kPa)

Φq(度)sik

①层素填土17.910.0*10.0*//25

②层粘土18.636.48.737.28.840

②-1层粉土18.37.816.4//40

③层粉质粘土18.431.78.131.78.238

③-1层细砂18.52.026.0//50

④层粘土18.939.09.739.09.545

④-1层中细砂19.01.030.0//70

场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以受大气降水入渗为主要补给来源,以人工开采、微

量侧向径流和地表蒸发为主要排泄途径。地下水位随季节及气象周期呈周期性变化,一般

--5--

自每年9月份至来年年初为枯水季节,年初到9月份为丰水季节,水位年变幅在2~5m之

间。动态类型主要为入渗—开采、径流型。根据长期地下水水文观测资料显示,该场区附

近历年最高水位标高约35.0m。勘察期间,从钻孔中测得场区地下静止水位埋深为7.38~

8.80m,水位标高30.81~31.13m。

--6--

第三章监测目的及内容

3.1监测的目的

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情况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基坑进行监测,

可以及时全面客观地反映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和量值;并且根据监测数据结合

施工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工程各部分的稳定性,做好事前控制,以根据施工情况适

当调整施工步骤,为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

科学数据,并积累经验。

3.2监测内容

根据甲方提供《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营村、堌城村)棚户区改造EPC

总承包项目(施工)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监测要求,结合本项目周边

现状,参照相关规范,本着经济、合理、有效的原则,遵守工程施工的规律,选择可靠的

监测方法与合理设置监测项目。本方案的主要监测内容如下表3-1:

表3-1基坑及建筑物监测项目

编号监测项目应测

1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测

2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应测

第四章监测方案

4.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与施测

4.1.1竖向位移控制网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基准点是监测点稳定性的基准,设立于基坑开挖深度2倍距离之外的稳定区域;

2)工作基点的布设应满足安全宜保护、方便观测全部观测点的需要;

3)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个数不应少于3个,以保证必要的检核条件。

2、布设形式

监测控制网以假定高程系统为基准建立。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为了提高

监测效率,在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外设置工作基点,选择一个基准点为监测高程起算点,

联测工作基点组成监测控制网闭合水准线路,工作基点同基准点组成监测控制网,工作基

点同监测点组成监测网。

3、基准点、工作基点埋设方法

使用工程钻具,开挖直径120mm,深度大于1m孔;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100cm的钢

筋标志,标点顶部低于地面约2~3cm;孔内底部浇注混凝土,待混凝土初凝后上部充填细

--7--

砂,顶面距地表距离约5cm左右;钢筋标志出露高度约2~3cm;地面加装混凝土保护盖。

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见图1。

图1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

4.1.2竖向位移控制网的施测

本工程拟使用天宝TrimbleDiNi03精密水准仪配合专用铟瓦水准标尺,严格按照规范

对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平差计算、整理成果。

水准仪性能指标为:望远镜放大倍数为32倍,自动安平精度为±0.2",每公里往返测

高差中误差≤0.3mm。

每次观测前,应校正数字水准仪的i角。施测时,按照二等沉降观测精度要求,进行

基准点之间、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往返观测,即控制测量,构成几何图形,每次观测时保

持相同的几何图形。

竖向位移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取三次观测高差中数

进行平差。返测时,奇、偶测站观测顺序分别与往测的偶、奇测站相同。作业过程中严格

遵守规范。每次观测由固定测量人员、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由竖向位移控制点开始

观测。其精度按二等沉降观测标准进行。

竖向位移控制网首次联测三次,观测较差应满足要求,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监测控

制网在监测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复测以检核其稳定性,基准点稳定性检核施工期间每1~2个

月进行一次。工作基点每次观测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确定工作基点未超限后方可使用,若

超限则重新检核控制网。

4.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与施测

--8--

4.2.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水平位移工作基点是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设立于施工基坑开挖深度2倍距

离之外的稳定区域;

2)工作基点的分布应满足基础稳定、通视条件良好、方便观测全部观测点等要求;

3)每个相对独立的测区基准点个数不应少于4个,满足规范要求的必要密度。

2、布设形式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以本项目平面系统为基准建立。控制点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

为了提高监测效率,在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外设置监测平面工作基点,选择工程平面系

统2个基准点作为监测平面起算数据,联测工作基点组成闭合导线,工作基点同基准点组

成监测控制网,工作基点同监测点组成监测网。

3、埋设方法

工作基准点采用强制对中的水泥观测墩,地下部分埋深1.2m,地面部分高1.2m。工作

基点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工作基点埋设完

毕后,并作明显警示标记及点号。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

基准点墩平面图

100cm

强制对中盘

强制对中盘直径300mmPVC管

水准标点

100cm120cm

56@250,

水准标点

16-20

100cm16-20

图2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埋设示意图

4.2.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施测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变形测量等级二等要求进行观测。

观测仪器使用日本索佳NET1005型全站仪。性能指标为:望远镜放大倍数为30倍;水

平角、竖向角精度为0.5〞;使用棱镜时测距精度(0.8+1ppmD)mm,最小显示为0.0001m。

--9--

控制网应在基坑开挖前观测。观测应在成像清晰、气候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

风时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为日出后1小时至日落前1小时;雷雨前后、大雾、

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对全站仪打伞遮阳,

严禁将镜头对准太阳。

本工程采用极坐标法进行监测。首期观测分别在控制点上进行设站,角度测内角,测6

个测回,距离测12个测回,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基准点坐标及工作基点坐标。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控制点为坐标轴,以其中一个点为极点

建立极坐标系,假定正方向为垂直于基坑方向,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

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极坐标法点位示意图见图4。

A、B已知点,C、C'

A点为待求坐标点C

β'C'

S

β

S'

B

图4极坐标法点位示意图

测定待求点C坐标时,先计算已知点A、B的方位角

YAYB0

BA180/

XAXB

测定角度β和边长BC,根据公式,计算BC方位角:

BCBA

计算C点坐标:

XCXBSCOSBC

YCYBSSINBC

水平位移基准点首次联测三次,观测较差应满足要求,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监测控

制网在监测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复测以检核其稳定性,基准点稳定性检核施工期间每1~2个

月进行一次。工作基点每次观测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确定工作基点未超限后方可使用,若

超限则用重新检核控制网。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埋设与保护措施

5.1监测点布置与埋设

5.1.1监测点布设原则

--10--

本工程基坑施工监测点布设主要根据设计图纸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GB50497-2023)的相关规定进行。遵循的原则具体见表,实际布设根据现场条件和设计

监测图纸进行。

表5.1-1基坑监测点布设原则

监测项目布设原则

坡顶竖向及水平位移围护结构每个拐角处,直线段按10-20米间距对称布点。

5.1.2基坑顶部竖向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各116个)

(1)监测点布设

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在支护结构顶部,距离坑边约20cm处。根据《建筑基坑工程

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测点间距一般在15~20m左右。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拟在混凝土冠

梁上用小螺钻打孔,灌入混凝土后再插入螺栓,螺栓顶端刻有十字圆头测量标志,并通过

水泥墩进行保护。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长度为50cm,直径28mm的钢钎,钢钎顶部刻有

十字标记,涂红油漆作好点号。

位移监测点埋设示意见图4。

图4坡顶位移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

本项目拟布设116个基坑位移监测点,点号用“Wx”表示。

(2)监测点保护

必须在测点附近设立明显标志以免场地内施工机械将测点破坏。

5.2各监测点保护措施

工区各工点对作业队伍进行技术交底,增强其对监测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取土作业

时,在测点上面用钢套简进行保护。对挖机出土时散落在水平位移测点上的泥土,及时用

人工进行清理。

5.3监测点数量的统计表

根据《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高刘屯村、祖营村、堌城村)棚户区改造EPC总承包项

--11--

目(施工)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和相关规范要求,本项目工作量按照下

表要求进行如表5.4-1所示。

表5.4-1基坑监测工作量清单

序号监测项目数量暂定次数备注

1坡顶竖向位移监测点11660

2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11660

第六章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

6.1竖向位移监测点施测与监测精度

6.1.1监测点的施测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采用TrimbleDiNi03电子水准仪进行监测。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二等沉降观测的要求进行观测,观测方法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有关要求。以闭合

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竖向位移控制点为基准点,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从

而计算沉降量。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本

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

观测前应对测量仪器进行全面检验,应符合相应规范技术要求。每次观测前均应检核

基准点的稳定性,发现高程变异超过允许精度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施测过程中要按照规范

要求检查水准仪和标尺,发现异常应及时校正。

首期应在基坑工程施工前观测,采用往返测的方法连续观测三次,在计算机上进行平

差计算,取各监测点的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高程,环线闭合差及往返较差需满足:

∣∆h∣≤1.0nmm。

6.1.2监测精度

首期对观测点采用往返测的方法连续观测三次,取各点的平均值作为首期沉降观测值。

每次观测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平差计算按间接平差法进行,

求出各观测点高程,计算出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测量技术要求:视线长度≤50m,每站前后视距差≤1.5m,累积前后视距差≤5.0m,视

线高度0.55m。

(1)水准监测精度见表6.1.2-1。

表6.1.2-1水准监测精度一览表

--12--

两次读数所测高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单程双测站所测高检测已测测段高

等级备注

差之差限差(mm)线闭合差限差(mm)差较差限差(mm)差之差较差(mm)

n为测

二等0.71.0n0.7n1.5n

站数

(2)变形测量平差计算和分析中的数据取位要求见表6.2-2。

表6.1.2-2变形测量平差计算和分析中的数据取位要求

级别高差(mm)角度(″)边长(mm)坐标(mm)沉降值(mm)位移值(mm)

二等0.10.10.10.10.10.1

6.2水平位移监测

6.2.1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施测

水平位移使用日本索佳NET1005型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观测,在基准点或工作

基准点上分别设站,测量时把小棱镜立于每个观测点上,通过棱镜测得各点的水平角和平

距,首期角度观测6测回,距离观测12测回,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各点坐标,每个观测点在

不同测站上观测三次取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成果;后期观测,其中角度观测2测回,距离

观测4测回,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坐标后同上期比较,算得本期位移量和累积位移量,并计

算位移速率。

6.2.2水平位移的监测技术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经计算需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变

形测量平面控制网二等的要求。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精度情况见表6.2.2-1。

表6.2.2-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精度一览表

等级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边相对中误差

二等3.0≤3001.0≤1/200000

6.3现场巡视

(1)巡视工作内容

1)基坑本身

①排水设施是否正常,以防雨水倒灌基坑;

②监测点位是否遭到破坏;

③地下水位监测井是否得到保护、是否被堵;

④基坑周围地表是否有塌陷、裂缝;

⑥基坑底部是否有上台、冒水等;

--13--

⑦围护结构、内衬墙内壁是否有漏水现象;

⑧围护结构与周围土体是否有缝隙等。

2)周边环境

①周边道路是否有裂缝或裂缝是否发展;

道路路面是否有下陷、上台、翻浆冒泥现象。

(2)现场巡视检查特点

1)直观、快捷

基坑工程容易发生的工程事故多为围护结构坍塌,土体滑坡,支撑体系变形失稳,周

围建筑物出现沉陷、裂缝等。很多工程事故的产生都是有前期的表面特征,限于其监测点

的数量有限,都分布于常见的重要位置,有时仅从监测数据上并不能预测到基坑的个别部

位。但通过经常的巡视、目测往往能更及时的发现事故的前兆,特别是对暴雨天后基坑周

围土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土体的局部的沉陷,地面与建筑的裂缝等的发现。

2)定性准确

仪器的监测均是定量的数据,我们从数据上发现的往往是量变的过程,而一些规范和

工程经验的预警限值都是大家长期沿用下来的安全底限,它是一个具体的量值。而直接导

致工程事故或其前兆现象发生的量值具有很大的范围,有时会远远高于常规预警值,有时

甚至会低于常规预警值。而目测有时则能及时发现质变的前兆,对现象做出定性结论。

(3)安全巡视检查技术要求

1)巡视检查要求

巡视检查中发观围护体有滑移塌陷征兆或地表建(构)筑物有明显裂缝并有扩展趋势、

管线渗、漏水等或其他异常迹象时,应立即编写专门的检查报告,及时上报。

2)巡视检查准备工作

a)制订巡视检查工作计划,确定巡视检查路线和内容。

b)巡视检查主要由熟悉工程情况人员参加,并有地质工程师,人员相对固定,每次检

查前,均须对照检查程序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c)准备交通工具、照明工具、摄像设备、量测工具、巡视记录本;

d)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检查工作及设备、人身安全。

e)设计好巡视检查表格:

①开挖坡面土体有无挤压、错动、松动和鼓出。

表面裂缝出现的位置、规模、延伸方向及变化情况。

②坡面有无异常的升降变形和滑动,其发生的时间、位置、形态、幅度。

③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迹象。

--14--

④塌方或滑坡发生的时间、位置、形态及体积等。

⑤地表截流沟及排水沟是否通畅,排水系统是否正常,渗水量及浑浊度有无变化。

⑥地下水露头变化情况及物化特征。

⑦安全监测设施的完好程度,有无受到爆破或其它人为的损坏。

第七章观测周期及人员

7.1监测周期

基坑观测周期为: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

7.2监测频率

(1)基坑监测频率

(1)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基坑监测时间间隔表要求,监测工作自始至

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根据规范及设计要求确定本项目的监测频率见表7.2-1。

表7.2-1基坑监测频率

施工进程监测频率

≤H/31次/3d

开挖深度(m)H/3~2H/31次/2d

>2H/31次/1d

≤71次/2d

7~141次/3d

底板浇注后时间(d)

14~281次/7d

>281次/10d

(2)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提高监测频率:

1)监测值达到预警值;

2)监测值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3)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状况;

4)超深、超长开挖或为及时加支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

5)

6)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

7)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8)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15--

9)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

10)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7.3人员、仪器设备清单及使用管理

(1)施工单位项目人员及职责分工

表7.3-1项目管理人员及职责分工

序号管理职务姓名职责和权限

负责总协调工作,负领导责任,施工人员组织,合理安排工序,进度

1项目经理黄万云

计划考核,保证工作按要求有序进行

2商务经理段启海全面负责施工技术、质量工作。

3项目总工李冰协助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管理工作。

4安全总监左安明负责施工过程安全总监督、安全问题整改监督

负责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工作安排、工作面的协调、物资进场验收

5专业工程师孟令帅

6质量总监郑军伟直接对现场的施工质量负责

(2)分包单位项目组织机构

表7.3-2分包项目部人员清单

姓名职务工作职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