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天津市部分地区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天津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觉为合肥主薄,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乙)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奉敕撰《唐书》敕:皇帝的诏令B.素不与公相识素:平时、平素C.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恤:救济D.今公之没也没:同“殁”,死亡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太夫人以荻画地乐琴书以消忧B.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屡荐于朝同俗自媚于众D.小人有所畏而不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B.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C.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D.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2)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13.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答案】7.C8.C9.A10.C11.A12.(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2)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13.①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②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解析】【导语】甲文通过叙述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文学、品德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尤其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举贤荐能的高尚品格。乙文则是苏轼对欧阳修的悼念,表达了对其去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其德行的高度赞美。两篇文章共同塑造了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宗的形象,甲文侧重于事迹的叙述,乙文则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语言上更为感人。【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B.正确。句意: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C.错误。恤:顾及,在乎。句意: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D.正确。句意:现在先生逝世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不相同。介词,用/连词,表顺承。句意: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以弹琴读书为乐,从而使我忘记忧愁。B.不相同。动词,交给/连词,和。句意: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C.两个“于”用法相同,都是介词,向。句意:多次向朝廷举荐他。/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D.不相同。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句意: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没有固定的财产却有坚定的心志。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丧”是“公”的谓语,语意完整,其后停顿;“义”是“往”的状语,所以应从“丧”后边断开,排除D;“匍匐”是“往吊”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后句“而”表转折,领起下文,其前停顿,排除BC。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选文甲中提到“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指的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文章”,名词作动词,写文章;“擅”独揽,胜过;“矜”,夸耀。(2)“大位”,高位;“顾惜”,珍惜,爱惜;“务”追求。【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抒情的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把他小时母亲教他写字、乡试、省试考试都是第一名、奉诏撰写史书、推荐人才事情一一叙述出来,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是一篇祭文,从欧阳修做学问、人品等方面对其进行赞赏,语言典雅庄重,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参考译文:(甲)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乡试,第二年考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的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都要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耆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咸水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饮泉亭记【明】刘基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故,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选自《诚意伯文集》卷六)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其知道道:道义 B.得以逞其贪逞:放任C.贪相承习为故故:缘故 D.民无所归咎咎:罪过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吏于其地者不能喻之于怀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蚓无爪牙之利C.卒以廉终其身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过贪泉而饮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为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C.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10.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①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③明而自信,笃也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⑤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B.第②③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C.末段指出以“贪”命名泉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D.本文议论深刻,且有针对性,驳斥小人“病其为矫心”的观点,用“君子以身立教”,与贪廉乃“自我作之”为论据,说明贪廉“由乎内”,语言质朴自然,记述清晰,议论深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13.作者用“伟哉”概括吴隐之饮“贪泉”之事,你认为其“伟”在何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答案】7.C8.A9.B10.A11.B12.(1)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沽名钓誉(的行为),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2)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屈服,面对如滚水似火焰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撼动。13.①不矫情,不沽名钓誉;②深知道义,明智自信,忠心实意;③让岭外之民蒙受天子的恩惠;④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解析】【导语】《饮泉亭记》通过叙述吴刺史廉洁饮贪泉的事迹,强调了君子以身立教、行事自省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真正的廉洁源于内心,而不是外物能改变的,并批评了对吴刺史行为的误解。作者通过论述与对比,揭示了个体行为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文末,则赞扬了吴刺史带给百姓的清明治理,体现了对气节的高度赞美。整篇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流畅,论述深刻。【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只因为他深知道义。B.正确。句意:能够放纵贪婪之心。C.故:旧例。句意:贪婪互相沿袭,成为惯例。D.正确。句意: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介词,在。句意: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不能在内心明白。B.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C.介词,凭借/副词,才。句意:吴隐之最终凭借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冒着寒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D.表承接,可不译/表目的,来。句意:经过贪泉饮水。/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系乎天”是状语后置句,不能断开,排除AC;“行事之否臧”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②“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作者对饮贪泉水一事的评论,与吴刺史无关;④“有一焉,则其守不固”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是对宪副之孙吴以时品行的赞扬。这三个句子都不属于“赞扬吴刺史”的内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吴刺史冒死饮泉”这一说法于原文无据。文中第一段只提到吴刺史“过贪泉而饮之”。后文中的“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的话,并不是说吴刺史冒死饮贪泉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矫也”,判断句,这就是矫情;“无益”,没有好处;“病”,指责。(2)“驱之以刀剑”,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刀剑驱之”;“为”,被;“而”,都表转折,却。【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可知,不矫情,不沽名钓誉;②由“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可知,深知道义,明智自信,忠心实意;③由“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可知,让岭外之民蒙受天子恩惠;④由“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可知,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参考译文:饮泉亭记【明】刘基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凭借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任职广西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看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而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而沽名钓誉(的行为),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只要)在这二者之中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决不是矫情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那个地方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之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之民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赐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天津市北辰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材料二:(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礼遇之 遇:碰到,见到B.悔潜诱之 潜:暗中C.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 初:原本,本来D.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 勒:指挥(2)下列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为国之良将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B.方以子孙相托 木欣欣以向荣C.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

B.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

C.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

D.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

(4)下列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开元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D.乙亥,中国传统纪年历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它的前一个是甲酉,后一个是丙丑。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B.材料二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的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C.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抚突厥: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D.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子以官职。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②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7)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依据两则材料分别概括说明这种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5)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A.有误,句意:以优厚的礼节相待。遇:对待。

故选A。

(2)A.动词,成为;语气助词,呢。

B.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C.代词,代可突干;动词,到。

D.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故选D。

(3)“且守珪才破契丹”主谓宾完整,“陛下”是后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C;“灭”的宾语为“奚厥”,“奚厥”后断开,排除D。译文:再说张守珪刚打败了契丹,陛下就要任命他为宰相,如果以后消灭了奚与突厥,再加给他什么官呢?

故选B。

(4)D.“它的前一个是甲酉,后一个是丙丑”有误,乙亥前一个应是甲戌年,后一个应是丙子年。

故选D。

(5)C.“以镇抚突厥”错,从原文“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刺、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刺、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来看,镇抚的是李过折及其降兵。

故选C。

(6)①伪:有诈;诣:动词,到;就谋:谋划。译文:张守珪觉察出他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触他们,谋划这件事。

②分典:分别掌管;叶:和谐;图:对付。译文:契丹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掌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

(7)相同之处:从材料一“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和材料二“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迫困,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来看,两则材料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记载了与张守珪守边除患有关的史实。

不同之处:材料一重在叙述张守珪守边除患的经历,反映他作战中的智谋与勇气,体现的是列传“叙事”“传世”的特点。材料二将他守边的时间交代得很清楚,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时间反映其才干与品性。另外“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这些是记载的张九龄与皇帝讨论如何赏赐军功一事,体现了《资治通鉴》“资于治道”的特点。

答案:

(1)A

(2)D

(3)B

(4)D

(5)C

(6)①张守珪觉察出他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触他们,谋划这件事。

②契丹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掌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

(7)相同:两则材料均记载了与张守珪守边除患有关的史实。相异:材料一重在通过记叙张守珪的事迹反映其才干和品行,体现了“叙事”“传世”的特点。材料二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在叙述张守珪事迹之后,还记载了张九龄与皇帝讨论如何赏赐军功一事,体现了“资于治道”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人。守珪身躯魁伟,善于骑射,生性慷慨,有节义。当时卢齐卿担任幽州刺史,以优厚的礼节相待,常常拉他同坐榻上,对他说:“你几年之后,一定会做幽州、凉州的节度使,成为国家的重要将领,(我)正想把子孙托付给你,怎么能用对待下属的平常礼节来对待你呢?”原先,契丹、及奚连年侵扰为患,契丹衙官可突干勇猛而又有计谋,讲策略,很受夷人钦佩。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担任幽州长史,始终不能抵抗他们。张守珪到任后,经常出击契丹,每次交战都能取胜。契丹首领屈刺与可突干恐惧,派遣使者前来假装投降。张守珪觉察出他们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触他们,谋划这件事。王悔到屈刺帐营,贼人起初没有归降的意思,把军营逐渐迁往西北,暗中派使者招引突厥,准备杀掉王悔反叛。适逢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于争权不和,王悔暗中劝诱李过折,李过折杀掉了屈刺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全部党羽,率契丹余部投降唐朝。张守珪于是进驻紫蒙川,大规模演习军队,犒赏将士,把屈刺和可突于首级送到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示众。

材料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戊,冬,十二月)乙巳(十八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杀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并传他们的头颅到京城。当时可突千连年侵扰唐朝的边疆,赵含章和薛楚玉都无法讨平,张守珪任节度使后,多次击败了可突干。可突干处境艰难窘迫,就派使者假意归顺投降,张守珪就派管记王悔前去安抚。王悔到了可突干的牙帐,觉察到契丹上下并没有真心降附的意思,只不过是把军营稍往西北移了一些,并秘密地派人去联兵突厥,阴谋杀掉王悔而反叛。王悔知道了可突干是诈降,契丹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掌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李过折就在夜间领兵杀了屈烈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党羽,然后率领其他部众来降附唐朝。张守珪率兵来到紫蒙川,大张旗鼓地率兵以安抚契丹。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玄宗赞美张守珪的功劳,想要任命为宰相。张九龄进谏说:“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为了赏功而封的官。”玄宗说:“只让他挂宰相的虚名,而不让他任实职,是否可以?”张九龄回答说:“不可以。权柄官位是天子所掌管的,不能随便授与人。再说张守珪刚打败了契丹,陛下就要任命他为宰相,如果以后消灭了奚与突厥,再加给他什么官呢?”玄宗于是中止了拜相的打算。二月,张守珪至东都报捷。拜官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又赠两个儿子官位,赏赐的东西很多。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4.(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陀。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选自陈寿《三国志•华佗传》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②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志。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③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④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⑤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选自刘禹锡的《华佗论》【注】①荀文若:即荀彧。②仓舒:即曹冲。③虞翻:吴国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获罪被贬官交州(今广州)。④应泰山:即应劭,曾任泰山太守,故称应泰山。《三国志》载,孔融任北海太守曾用一人,后又要杀死他。有人问原因,孔融解释此人初时好就提拔他,今日变坏就要杀掉他,并以“应泰山也曾举荐一孝廉,后又把其杀了”举例。⑤文举,孔融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上道:上路B.彼壬人皆曰 壬人:巧言谄媚的人C.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 厌:厌恶D.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 原:原来(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所知,因破取/因击沛公于坐

B.乃多受其货不加治/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为曹公所怒/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执死生之柄者/蚓无爪牙之利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B.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C.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D.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4)下列六句分为四组,能直接表现华佗医术高超的一组是()

①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②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③多受其货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④佗针鬲,随手而差

⑤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⑥佗术实工,人命系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记叙了华佗一生的主要事迹,华佗虽身为名医,却常为自己选择的职业感到后悔。

B.华佗为曹操治了一段时间的病后回了家,以妻子生病为由不肯回,没过多久被曹操发现这是借口,于是他被押解到许昌。

C.《华佗论》的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D.在刘禹锡看来,曹操恼恨华佗不能医治小儿子的病就杀死他,此事和“曹操残杀孔融,孙权流放虞翻”性质一样。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②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③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

(7)同样写“华佗之死”这件事,陈寿和刘禹锡表达的感情却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理解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3)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

(5)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D.“原”在这里应解释为“推究本原”,句意:推究史官把这件事记载在史册上的原因。

故选:D。

(2)C.“为曹公所怒”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的“为”都是表被动,意思是“被”,二者相同。

故选:C。

(3)句意: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佗能愈此”意思是华佗能治好这个病,“小人养吾病”是说华佗这个小人故意拖延我的病,“欲以自重”是目的,即想要以此来抬高自己,所以“小人养吾病”不能断开,排除BC选项。“然吾不杀此子”中“然”表转折,“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是说最终也不会为我断绝病根,“然吾不杀此子”应断开,排除D选项。

故选:A。

(4)①“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这体现的是华佗知晓养性之术,使得自己外表看起来年轻有活力,并非直接展现其医术高超,不符合要求。

⑤“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这主要是华佗对病情及治疗效果的一种判断和预估,更多体现的是他对病症的认识和看法,而非直接彰显其医术的高超之处,不符合要求。

⑥“佗术实工,人命系焉”,这是别人的评价,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曹操恼恨华佗不能医治小儿子的病就杀死他”说法错误。原文“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的意思是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故意留着我的病,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可见曹操认为华佗是“小人”,是故意不给自己根治疾病,所以曹操并非恼恨华佗不能医治小儿子的病就杀死他。

故选:D。

(6)①重点词语:“请”,求情;“工”,高明;“县”,通“悬”,关系;“含宥”,宽容、赦免。句意: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宽宥包容他。

②重点词语:“与”,给;“活人”,使动用法,使……活,救活。句意: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是可以用来救活人的。”

③重点词语:“病”,担忧;“推”,推论;“广”,发挥。句意: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这才把这层意思推论发挥罢了。

(7)①“佗针鬲,随手而差”,简单一句话就体现出华佗针刺治病效果立竿见影,再次强调了他医术的厉害,也表达出陈寿的赞赏之意。“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这里描述了华佗临死前想把能治病救人的医书传下去,却因狱吏不敢接受而无奈烧掉的情节,让人深感惋惜,那么珍贵的医术就此失传,而华佗这样的神医也即将死去,陈寿通过这一情节的叙述传达出对华佗之死以及医术失传的遗憾之情。

②“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刘禹锡认为史书记录此事本是为了警示后人要善待人才,不要轻易杀害贤能之人,可还有糊涂的当权者拿此事当借口,继续随意杀害人才,这是可悲的,而华佗就是这样被曹操残暴杀害的贤能之人,话语中透露出对华佗无辜被害的深深愤慨,认为他本不该遭此厄运,是曹操的错误行为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发生。

答案:

(1)D

(2)C

(3)A

(4)B

(5)D

(6)①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宽宥包容他。

②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是可以用来救活人的。”

③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这才把这层意思推论发挥罢了。

(7)陈寿:对华佗的高超医术的赞美,对华佗之死以及医术失传深感惋惜;

刘禹锡:强烈谴责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行为,表达了对华佗被害的愤慨。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就接受了太守很多的礼物却不给他治病,不多久就不辞而别,留下一封信大骂太守。郡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杀华佗,太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使吏不要追赶。太守更加生气,接着吐出很多(数升)

黑血,病就完全好了。

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

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选自陈寿《三国志•华佗传》

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华佗不应该被杀,这是明明白白不言而喻的。只是为史书的意义而担忧,这是要把这件事推而广之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掌握生杀大权的人,因一时之怒而杀害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又哪里用得着记载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是希望能起到劝诫和惩戒的作用。然而残暴的人却又拿它作为借口来满足自己的快意。孙权就说:“曹操杀了孔融,我对虞翻又怎么样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的事来打比方。孙权是近乎称霸的人,孔融有很高的名望,还把可以惩戒作为旧例,何况其他人呢?

选自刘禹锡的《华佗论》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语文试题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已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洁,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材料二: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谓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天子招文学儒者,告廷臣以所欲为,则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谓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谓张汤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谁实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淮南谋反,独惮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感以非,卒以不敢。若黯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矣。即位既久,大将军青侍中,帝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为中大夫,固以切谏不得久留,出守东海,大洽。帝闻而召之,列于九卿。(节选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 数:屡次B.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 向:倾心C.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 稍:渐渐D.固以切谏不得久留 固:顽固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士亦以此不附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B.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C.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某所,而母立于兹D.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B.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C.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D.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己者善待之”中的“善”,文中指交好,与“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B.“不能无少望”中的“望”,文中指希望,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相同。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C.“太史氏推原其故”中的“原”,文中指推究,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D.“群臣或数黯”中的“数”,文中指责备,与“范增数目项王”的“数”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汲黯不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进谏,招来其他臣子忌恨,但陆九渊认为汲黯是一个品行正直高洁的人。B.从前汲黯位列九卿时,公孙弘、张汤还只是小吏,但二人后来也身居高位,一些昔日的丞相史,在地位上甚至超越了他。C.在陆九渊看来,汲黯认为公孙弘等人内怀诡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而汤巧言诋毁,善于构陷,使真相不得昭示。D.汲黯总是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这不仅令淮南王在谋反时忌恨他,也让皇帝感到畏惧。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由于坚持向皇上直言进谏不得长久留在京城任职。固:坚持。

故选:D。

(2)A.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以:介词,因为/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的。以:动词,认为。

B.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从未废弛荒疏过政事。为:担任/苏武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为:担任。

C.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却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而:连词,表转折,却/某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而:同“尔”,你的。

D.这种做法又与孩童之见有什么不同呢?何:什么/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何:多么。

故选:B。

(3)“武帐”为名词,作“坐”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D;“黯”为人名,作“奏事”的主语,其前断句,其后不可断,排除B、C。句子翻译为:等到汲黯去进见的时候,武帝不戴上帽子绝不接见。汉武帝曾经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当时没戴帽子,汲黯前来奏事,武帝临时躲避,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故选:A。

(4)B.“文中指希望,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相同”错。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望:怨恨,怨言/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望:希望。

故选:B。

(5)D.“这不仅令淮南王在谋反时忌恨他,也让皇帝感到畏惧”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淮南谋反,独惮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感以非,卒以不敢”“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矣”可知,“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是淮南王畏惧的原因,“坚守气节大义”不应是皇帝畏惧的原因;除此,淮南王是畏惧汲黯,而非“忌恨”;“谋反时”错误,后文指出“卒以不敢”。

故选:D。

(6)①疾:憎恨;唯:即使;说:同“悦”,高兴。句子翻译为:公孙弘、张汤心中十分憎恨汲黯,即使天子也对他感到不高兴,想要凭借事端杀死他。

②且:况且;奈……何:怎么能够……呢。句子翻译为:何况我已经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够辱没朝廷呢!

答案:

(1)D

(2)B

(3)A

(4)B

(5)D

(6)①公孙弘、张汤心中十分憎恨汲黯,即使天子也对他感到不高兴,想要凭借事端杀死他。

②何况我已经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够辱没朝廷呢!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汲黯为人性情傲慢,缺少礼数,当面指摘别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他就善待人家;与自己合不来的人,就不肯耐心接见,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喜好学习,又好行侠仗义,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喜欢直言进谏,屡次当面冒犯皇上,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与灌夫、郑当时和宗正刘弃交好。他们也因为数次直言进谏不能够久居其位。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宠公孙弘。等到政事增多,官吏和百姓多取巧逃避法令。皇上这才要分增条文,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屡次进奏所审判的案件,因而受到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皇上愈加看重公孙弘、张汤,公孙弘、张汤心中十分憎恨汲黯,即使天子也对他感到不高兴,想要凭借事端杀死他。公孙弘做了丞相,向皇上进言说:“右内史所管辖的地区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从未废弛荒疏过政事。

皇上多次征讨匈奴颇有战功,汲黯的话愈加不被采用。当初汲黯位列九卿时,公孙弘、张汤不过是一般小吏。等到公孙弘、张汤日渐显贵,和汲黯官位相当时,汲黯又责难诋毁他们。不久,公孙弘官至丞相,被封为侯;张汤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丞相史也都和汲黯同级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还超过了他。汲黯心地狭隘,不可能没有一点儿怨言,朝见皇上时,他走上前说道:“陛下任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反而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语。一会儿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是一天比一天过分了。”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材料二:

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因为他的话沉默不语,这一定是汲黯说中了什么。不久武帝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是一天比一天过分了。”司马迁推究其中的原因,认为汲黯心胸狭隘,不可能内心没有一点怨恨,他果真足够了解汲黯的内心吗?

皇上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告诉朝廷的大臣自己所想要做的,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却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色一变就罢朝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等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跟从阿谀,奉承圣意,把君主陷于不义的境地吗?何况我已经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够辱没朝廷呢!”认为公孙弘等人内怀诡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又认为张汤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案狱稳操胜券作为邀功的资本。有谁真的了解汲黯呢?如果一定要信说他心胸狭隘的言论,这种做法又与孩童之见有什么不同呢?淮南王谋反,唯独忌惮汲黯的直言进谏,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最终因为他的缘故没敢(谋反)。像汲黯这样的人,虽然别人说他没有学识,但我却认为他已经具有学识了。

武帝从身为太子的时候本来就已经忌惮汲黯的严厉。即位之后很久,大将军卫青担任侍中,武帝在如厕时接见他。丞相公孙弘私下见皇帝,有时武帝帽子都不带。等到汲黯去进见的时候,武帝不戴上帽子绝不接见。汉武帝曾经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当时没戴帽子,汲黯前来奏事,武帝临时躲避,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汲黯担任中大夫,由坚持向皇上直言进谏不得长久留在京城任职,离京出任东海太守,东海郡却政治清明。汉武帝听到了,召(汲黯入朝),使其位列九卿。

(节选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万安刘先生,来教昆山学,匾其居曰耐斋。予尝访先生于斋中,于时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独一卒衣皂衣,承迎左右,为进茗浆。因坐语久之。先生曰:“吾为是官,秩卑而禄微,月费廪米三石具饘粥养妻子常不给,为耐贫:上官行县,吾于职事无所辖,往往率诸生郊迎,至则随令、丞、簿拜趋唯诺,为耐辱:久任之法不行,官无崇卑,率以期月迁徙速化,而吾官常不迁,为耐久。有是三耐,吾是以名吾斋。”予既别去,一日,使弟子沈孝来求《斋记》。昔孟子论士不为道,至于为贫而仕,惟抱关击柝为宜。夫舍学者之职业而为抱关击柝,盖亦有甚不得已者矣。惟近代学官与书院山长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职者,盖为贫与为道兼行而不悖。此其法足以优天下之学士,为特愈于前世也,故当时号博士官为清高。虽然,求为清高,而其间容有不能耐者。夫使其不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使其能耐,如孟子所谓抱关击柝可也。扬雄有言:“非夷、齐而是柳下息。”“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士之立身,各有所处。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因书其说,使孝归而质之先生云。(节选自归有光《耐斋记》)材料二:(佘)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贲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憎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节选自归有光《陶庵记》)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秩卑而禄微卑:低微B.为特愈于前世也愈:胜过C.轻重之衡,常在于我衡:尺度,标准D.而责子路之愠见责:要求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匾其居曰耐斋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B.至于为贫而仕泉涓涓而始流C.夫使其不能耐,则虽博士官不可为矣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D.夫穷苦迫于外良曰:“长于臣。”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月费廪米三石/具饐粥/养妻子/常不给B.月费廪米三石/具饐粥养/妻子常不给C.月费廪米/三石具/餖粥养妻子/常不给D.月费廪米/三石具飽粥养/妻子常不给1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耐庵记》《陶庵记》《项脊轩志》《石钟山记》四篇文章皆以记事、抒情为内容,文体完全相同。B.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生员,亦称诸生。此文中“诸生”指县学里的生员。C.迁,可指晋升或调动官职;也可以指贬谪,放逐,如《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D.孔子曾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而哂子路;孔子曾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赞颜回。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归有光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据,就刘先生所言“耐贫”“耐辱”“耐久”立论,引经据典,阐发了“士之立身”的原则。B.《耐斋记》一文记述刘先生的居住环境,引用刘先生自述的语言,含有同情的成分;而在议论时,则表现了作者不妥协、不退让的思想立场。C.归有光认为,君子处世,轻重之衡,决不应该由一时的遭遇、处境而改变,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近。D.归有光认为,后人品味陶渊明对“穷”的态度,他们的俗念会全都消失,目陶渊明可与孔子比肩。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惟近代学官与书院山长之设,以待夫士之有道而不任职者。(2分)(2)夫使其能耐,虽至于大臣宰相可也。(2分)(3)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3分)13.文中“贫”与“穷”为何意?归有光认为应如何面对“贫”“穷”之境。(4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D.“责子路之愠见”中“责”译为“责怪”。“责子路之愠见”意思是:(孔子)却责怪子路的恼怒。

故选D。

(2)A.代词,他的/其中。句意:给他的书斋命名为“耐斋”/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其中一个人夜里逃走,向别人告发了这件事。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句意:至于因为贫穷而做官/泉水细细流淌,开始流淌。

C.两个“则”都是连词,表假设,就。句意:如果他们不能忍耐,那么即使当了博士官也不可能做好/大王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D.介词,被/介词,比。句意:因为穷困在外的逼迫/张良说:“比臣下年纪大。”

故选C。

(3)“月费廪米三石”“具饐粥”“养妻子”“常不给”表示老人的生活开销,“月费廪米三石”是说“一个月吃粮三石”,“具饐粥”是说“备有粗劣的食物”,这是具体生活开销的两个方面,中间应断开;“养妻子”是说“养活妻子儿女”,“常不给”是说“常常不够”,这是从开销与收入的对比角度说,中间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月费廪米三石/具饐粥/养妻子/常不给”,排除BCD。

故选A。

(4)A.“四篇文章皆以记事、抒情为内容,文体完全相同”错误。这四篇文章的文体并不完全相同。《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而《项脊轩志》则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以记叙家庭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作者感情。

故选A。

(5)D.“他们的俗念会全都消失”“可与孔子比肩”错,原文“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