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评用卷)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_第1页
(讲评用卷)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_第2页
(讲评用卷)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_第3页
(讲评用卷)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_第4页
(讲评用卷)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第页(共页)2023年河南南阳一模·语文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有关题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与“大国”相辅相_____(chéng)、相得益彰。家国情怀,映照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是余光中《乡愁》里绵长的呼唤;家国情怀,沉淀于艰辛的付出,是袁隆平孜孜不倦地潜心实验;家国情怀,根植于精神的沃土,青年人需肩负时代重任,不可自暴自弃,也不要_____(mò)守成规,要在奉献中激扬青春,实现个人价值。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yìng

qiàn B.yìng

qián C.yáng

qián D.yáng

qiàn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相辅相__________(chéng)

__________(mò)守成规1.1.B2.成墨2.请在文段空缺处填写诗文名句。

家国情怀,古今共有。戍边的范仲淹看到雁去衡阳,生出了“浊酒一杯家万里,①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思家与报国的矛盾;而杜甫在秋风破屋时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胸怀天下。被贬密州的苏轼,用“③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表达抗击侵略、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抗元兵败的文天祥身陷“惶恐”“伶仃”的人生困境,用“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壮志豪情,践行了孟子所说的“⑥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的可贵精神。当代青年,心有家国,胸怀天下,更应该践行范仲淹“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的政治抱负,持长剑纵马,执妙笔生花,在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青春华章!2.①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会挽雕弓如满月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⑤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皆可)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后天下之乐而乐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1.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没有理想,是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你觉得下列哪个人物形象最符合这句话表达的意思,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①《西游记》唐僧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2.《水浒传》的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请你从下面备选项目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情节,简要分析。①智取生辰纲

②景阳冈打虎

③风雪山神庙3.1.①示例:唐僧的美好愿望是去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回来解救天下苍生。因此,他不管面对多少诱惑,遇到多少困难、妖怪,甚至多次险些丢掉性命,始终能不忘初心,最终取得真经。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拥有了美好的现实。②示例:保尔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保尔在朱赫来的引领下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全人类就成了他的最高理想。尽管在战斗中遭遇头部受伤,右眼失明,在筑路一线又得了伤寒,但在崇高理想的激励下,他顽强、乐观、忘我工作,因为能够为理想而献身,让他不悔恨、不羞愧,充实而满足,精神上享受了美好的现实。2.示例一:智取生辰纲讲的是杨志受梁中书的派遣,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往东京。一行人走到黄泥冈时,遇到了为截取生辰纲而乔装成贩枣商人等候在此的吴用等人,白胜则装扮成卖酒汉子沿路叫卖。杨志担心酒里有毒,禁止军士买酒。吴用等人假装饮酒,证实酒里无毒,并扮作贪婪之人欲从另一桶里多舀一瓢,与白胜推搡之时趁机下毒。杨志等人中了圈套,糊里糊涂买了酒喝,结果一一晕倒,生辰纲全部被吴用等人劫走。整个情节既展现了人物的智慧,又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氛围,引人入胜。示例二:景阳冈打虎讲述了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然遇到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这一紧张刺激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武松的英勇和无畏,引人入胜。示例三:风雪山神庙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准备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差点被陷害致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奋起反抗。整个情节紧张刺激,充满悲壮色彩,让人深感震撼。4.小明同学常抱怨“毕业班的日子就是一种煎熬”。请你仿照下面左图的文字,以“煎和熬”为开头,说一句话,参考右图漫画的寓意,劝解小明。

4.示例: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办法,或:煎和熬都是做出佳肴的途径,(加油也是)。经历煎熬,可以成熟。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哈佛大学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心理疾病患病率低,成年后离婚率也低。

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多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表明:孩子有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专家表示,做家务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劳动过程中,孩子的规划能力、统筹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升,他的秩序感、独立性和责任感都会更强。

材料二: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材料三:某初中对本校学生家务劳动情况的调查统计1.从材料三的统计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简要概括。2.你班要出一期主题为“劳动教育”的板报,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内容,仿照示例,为板报设计栏目名称,用上其余一则材料。示例:栏目名称:劳动育人专家说,用材料一栏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________3.从“整理书桌、收纳衣物、烹饪菜肴”中选择一项,写出劳动实践过程。要求使用贴切的动词,60字左右。5.1.示例一:该校初中生家务劳动中购买日用品比例最高,做饭比例最低。示例二:该校初中生大部分很少或从不做家务劳动(或该校初中生经常做家务劳动的比例低)。2.示例一:栏目名称:劳动看法(劳动认识)家长谈,用材料二

示例二:栏目名称:家务劳动统计看,用材料三3.示例:我选收纳衣物。把常穿的衣服用衣架撑开、理好,挂在衣橱里;把换季的衣物铺平、折叠,一件件码整齐,分类收入衣柜或收纳箱。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6.阅读下文,完成试题。不是矫情的事王山

①苏红接到老爸电话的时候,心里煞是诧异。在自己的记忆里,特别是最近几年,老爸打给自己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刚才,左脚已经踏上驶向香稻村班车的踏板,老爸的电话来了,她只好退下。

②苏红问老爸有事吗,老爸没正面回答,只说你回来就知道了。

③苏红就不能走了。老妈前年走了,她没理由不管老爸的事。

④苏红只好打电话让同去扶贫的小赵把手头的事放一放,集中精力把村子旱改水的事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

⑤苏红是局里的一个科长,年前被抽调到乡下扶贫,到了地方才知道,她去的香稻村可是享有盛名的。清朝年间,这里产的水稻是皇家的贡品,普通老百姓连味儿都闻不到的。可是这些出产皇家大米的黑土地,却改成了旱田,上百亩的平地年年种的都是苞米和大豆,乡亲们吃点儿大米,都要去粮店买。

⑥苏红见到老爸就问:“有什么事?你快说,我还要赶回香稻村呢。”老爸说:“你先帮我买件风衣吧,然后再告诉你是啥事。”

⑦苏红陪老爸走了好几家服装店,老爸不是嫌价格高就是没相中,最后去了俏西洋大厦,这才看中了一件藏青色风衣。

⑧苏红看着老爸披着藏青色的风衣,脸上喜气洋洋,便赔着笑脸问:“爸,这回你该说了吧?”老爸没作答,只说咱爷儿俩先去吃饭吧。

⑨苏红是个工作狂,今天还想着赶回香稻村呢!可是老爸提出要吃顿饭,自己怎么也狠不下心来拒绝,答应一声便在前边踅摸饭店。路过“鱼香屋”,老爸说不喜欢鱼。路过火锅店老爸说不卫生。路过“烤边肋”连锁店,老爸说牙不好,嚼不烂。苏红暗暗不悦,老爸今天真的有些过分,他从来也没有这般矫情过呀!

⑩老爸最后站在“老山东菜包子”门前,不走了,然后领头进去了。两人落座,也不征求女儿的意见,老爸便点了一大盘酸菜大蒸饺,捎带两个小菜儿。苏红心想,这倒是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心里便又暖暖的。饺子和小菜儿上来了,苏红先给老爸的碟里夹了两个,自己便吃了起来。她闷头吃了几个饺子感觉不对。抬头见两个饺子还是老老实实地躺在碟里呢。她努努嘴示意老爸快吃。老爸乐呵呵地摇摇头说,没胃口。

⑪苏红便不乐意了。她放下筷子说:“老爸你今天怎么啦?买衣服差不多走遍了全城,吃饭又跑了大半条街,你看这饺子上来了,你又说没胃口。对了,你打电话说要对我说件事,是什么事?哦,是不是看上哪个老太太,不好意思说吧?”老爸急了,信誓旦旦地说:“小红你可别瞎掰。我可怕你妈在那边用锥子扎我。”苏红笑了。

⑫“有什么事,你倒是说呀!”

⑬“小红,其实,老爸也没什么大事,就想多和你待会儿,陪你吃顿饭……好久也没见你吃饭了。我……喜欢看你吃饭的样子。”然后他便像做错事的孩子悄然红了脸。

⑭这句话像一道灼热的闪电,烧得苏红的心头滋啦一声!又像半瓶老醋窜进鼻腔,一汪眼泪唰地酸了出来!透过泪眼,她突然发现老爸真的老了!当年那个能扛一麻袋绿豆上三节跳板的精壮汉子,不知去了哪里?满头白发,皱纹堆累,眼袋下垂,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⑮“小红,是爸爸不好。不该拖累你。人老了,常常力不从心,有时还会心不由己。唉!”

⑯苏红接过老爸递来的餐巾纸,眼睛红红地说:“老爸,我今晚上不走了,陪你好吗?”

⑰苏红看见,老爸虽然连连摇头,眼睛里却溢满了期待和满足。

⑱突然,一个念头在苏红的脑海里冒出来。这个念头让她很兴奋,随后泪眼换成了笑脸。她对老爸说,老爸,你和我一块去香稻村吧?那里闲房子多,我给你借一处住,白天,你种种菜,浇浇花;没事的时候,你可以串串门儿,唠唠嗑儿。农村人热情,都会欢迎你的。我放心,你也不寂寞,还能天天吃到你做的饭。你说好不好啊?

⑲老爸一时什么也没说,只是满面红光地看着女儿。苏红觉得,老爸脸上的皱纹,像极了满山盛开的野菊花。(选自《短篇小说》,有改动)1.阅读全文,从父亲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揣摩苏红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面表格。情节父亲打电话要苏红回家①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陪女儿吃饭②____________父亲受邀同去香稻村苏红心情③________________埋怨、着急、勉强④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愧疚、伤感兴奋2.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苏红父亲的人物形象。3.阅读第⑭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苏红的心理活动的。4.文章第①段和第⑨段两次强调了父亲的反常,设置了悬念。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6.1.①父亲要苏红帮他买风衣

②父亲揭出想念女儿的真相

③诧异、着急

④不悦、不解

2.①他是一个明理的人。他明明想女儿陪伴,但又不愿耽误她的工作,不想强留女儿。②他是一个含蓄内敛的人。他想念女儿、想让女儿陪伴但不明说,而是借买衣服、吃饭等借口和女儿相处。③他是一个关爱女儿的人。从他选择饭店时考虑女儿的喜好可以看出。3.①运用比喻(或“通感”),将听觉转化成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写出了父亲的话给予苏红的震惊与酸楚。②运用肖像描写,将父亲现在的“老态龙钟”与年轻时的“精壮”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的沧桑,表现了苏红的伤感。③运用设问,“不知去了哪里?”,问而不答,突出了苏红将父亲年轻时的“精壮”与现在的肖像进行对比时的苦痛心理。4.①情节方面:到底有什么事?父亲为什么反常?两个悬念,使情节紧凑又曲折(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后文苏红知道真实原因,解开误解做铺垫。②人物方面:表现了父亲的含蓄内敛,他想念女儿、想让女儿陪伴但不明说;也表现了苏红以工作为重又不失孝心,心系扶贫与迁就父亲并重。③主题方面:悬念的揭示突出了扶贫干部及家人“先国后家”的付出与牺牲精神,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7.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试题。文本一文学有什么用

①文学有什么用?不是我问,是有人这么问我。几年前的事了,中国石油大学找我去演讲,讲和石油无关的文学。讲罢进入“互动”环节的时候,一个男生忽一下子站起来提问,问我文学到底有什么用。石油用处大了,可文学呢?

②也巧,从会场可以望见窗外有两株梧桐,时值深秋,硕大的叶片正从树上翩然飘落。于是我急中生智,指着窗外回答说:喏,看见了吧?同样看见梧桐叶飘落,懂文学的人看了,可能感觉飘落的是一首诗,一支歌,一缕秋思;而不懂文学的人看了,或熟视无睹,或觉得仅仅是一片落叶。这就是文学的用处、文学的作用。因此,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心灵生活要丰富好多倍,精神纹理要细腻好多倍,能够从寻常生活品出诗意、品出情趣,也因此幸福和快乐好多倍。

③再以梧桐落叶为例,如果叶落时细雨霏霏,你想起的可能是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平添缱绻的情愫;而若夜空中月牙弯弯,你脑海中或许现出苏东坡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从而品味独处的幽思……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从中不难看出,文学使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有了不寻常的神采和底蕴,触发了我们妙不可言的感受和联想。一句话,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诗意。什么叫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叫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学看似无用,实则其为用大矣,无用之大用!

④我还有个念头,一个与此相关的念头已经冒出很久了,那个念头是: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那么,聪明人就是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人,例如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人;而不怎么聪明的人呢,大约就是花钱换取快乐的人,比如花很多钱打高尔夫、开豪车等等——这类人士的例子就不举了。而关于聪明人的例子,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位,简直聪明绝顶。喏,你听他是怎么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还有一句说得甚是直截了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⑤说得多好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观可乐的一面。比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比如月亮和竹柏,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即可让自己乐在其中,即可“共适”,说白了,快乐不劳而获。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为什么呢?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反过来说,快乐和钱财无关,而和文学有关、和文学审美有关。

⑥什么是文学的用处?这就是文学的用处。(选自2022.11.11《新民晚报》,作者:林少华,有删改)文本二文学到底有什么用(节选)

①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我先试着从宏观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②文学,与历史一道,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史书记录了我们先辈的发展历程,文学则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过程;藉由文学,我们则能够真切触碰到许许多多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文学是一份永恒的遗产,仅仅把它看做陶冶工具或自我激励工具,未免小家子气。

③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哪里?就在如河汉之无极的文学遗产中,那里有我们先人的情怀、希冀;那里投射着足以令富足康乐的当代人汗颜的人格操守、志趣追求;那里是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之所在。“中国文化”这个词,在背负继承和传扬中国文学与文献的有志者心里,自有一个“中国文化”的模样在,这就是重视自我、重视个体人格尊严与重视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并行不悖的人文精神。“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这是对乡土的眷恋;“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这是家国之思……从《梅花岭记》到《与妻书》,从《满江红》到《正气歌》,里面民族自尊、爱国忘身的气概,足使童子老成、壮夫发奋,是中国之所以历劫而不灭的精神力量。(节选自王昊天的《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个文本开篇都用设问引出论题,能够引人注意,启发思考。B.两个文本都多处引用诗文句子,这是因为两文的作者都是文学爱好者。C.文本一的结构是“总—分—总”,文本二的结构是“总—分”。D.文本一的第④段、文本二的第②段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E.文本一语言贴近生活,口语化;文本二语言典雅、酣畅,大气磅礴。2.文本一第③④段都提及苏东坡的作品,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两个文本都围绕“文学有什么用”展开论述,但论证角度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回答。7.1.B

D2.第③段举苏东坡的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品味独处的幽思”的例子,论证文学使寻常景物有了不寻常的神采和底蕴(或:文学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诗意)的观点。第④段举苏东坡能从清风、明月、竹柏等自然景物中获得快乐的例子,论证文学使人幸福快乐的观点。3.文本一从个人生活的角度论述了文学具有丰富心灵、使生活幸福和快乐的作用。文本二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文学具有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作用。【解析】1.本题考查文意选择辨析。作答本题,首先,通读选项内容,然后在材料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比对分析。通读两个文本可知,B项“都是文学爱好者”属于臆想,“多处引用诗文句子”是论题决定的。D项,文本一的第④段“聪明人”与“不怎么聪明的人”“获得快乐”的方式是对比;文本二的第②段文学和历史在“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方面进行类比。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故选B、D两项。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试题。甲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

君子比德于玉①

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②,知也;廉③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④,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⑤,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⑥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⑦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注:①选自《礼记•聘义》,有删改。题目是临时加上的。②栗:坚硬。③廉:有棱角。④队:同“坠”。⑤诎(qū)然:指声音戛然而止。⑥孚尹:指玉的光彩。⑦圭璋(guī

zhāng):一种用做凭信的玉器。1.请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卡”。文中加点词理解词义的方法释义廉而不刿字形推断:“刿”形声字,从“刂”。意义与刀有关语境推断:“而”表转折,与“不”连用。①________________孚尹旁达,信也联系课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②________________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比较甲乙两文,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用相关语句加以印证。8.1.①刺伤,划伤

②诚信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3.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等),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同时含蓄地表达自己要坚持独立不移、永葆清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态度。4.①都有正直、端方的品性。甲文提到“外直”“亭亭净植”,乙文提到“栗”“廉”。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其声清扬而远闻”“孚尹旁达”。③都有高尚的品德。甲文“香远益清”,乙文“圭璋特达”。【解析】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从前的君子,都是拿玉来和人的美德相比:(玉)温厚而又润泽,就好比仁;缜密而又坚硬,就好比智;有棱角而不划伤(人),就好比义;玉佩垂而下坠,就好比礼;轻轻一敲,玉声清脆悠扬,响到最后又戛然而止,就好比动听的音乐;既不因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也不因其缺点而掩盖其优点,就好比人的诚信;光彩晶莹,表里如一,就好比人的言而有信;宝玉所在,其上有气如白虹,就好比与天息息相通;产玉之所,山川草木津润丰美,又好比与地息息相通;圭璋作为朝聘时的礼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