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教学目标1.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现象。2.通过学习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密切相关,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程产生“期盼心理”。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设问: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地理现象?展示:一些地理形象的图片。【新知讲解】一、解开地理之“谜”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理问题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提出地理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解答。展示: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总结:通过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各个领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3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二、地理与日常生活提问:你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子。提问:课本活动的图1-7、1-8分别反映的是什么体育活动?这两种体育活动应该在哪些怎样的地理环境开展?(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三、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展示: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活动:完成课本活动的图1-12,思考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展示:展示与地理相关的各地风土人情图片或视频。学生举例子……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10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总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课堂练习】1.“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A.生产建设B.日常生活C.风土人情D.交通旅游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反映的是()A.地形变化B.气候变化C.饮食文化D.服装差异3.下列生产活动与海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晒盐B.航运C.植树D.捕鱼答案:1.B2.B3.C课堂小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随着不断学习,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板书设计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一、解开地理之“谜”二、地理与日常生活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2.兴建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条件等。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教学目标1.绘制学校(或社区)平面图,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和主要种类,知道地图的三要素。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应用比例尺量算两点间的实地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3.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4.结合生活实际,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5.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6.结合实例说明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学会观察和思考地理问题,并逐渐养成在户外观察自然现象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2.常见图例的识别。3.了解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4.地图的选择和应用。【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2.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和思维习惯。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视频《地图的作用》。介绍:地图的利用范围广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地图来辨别方向、定位、导航等。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学科,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素质。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习地理?“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新知讲解】一、学会使用地图展示:校园平面图。提问:读图,思考以下问题:(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像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2)把校园中的事物像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学生自由发言。提问:地图主要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学生:根据平面图上的关键信息,指出地图上应该包含三大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讲述: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比例尺),并用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一)地图三要素1.方向引导:引导学生思考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哪些?(1)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所指方向进行辨别;(2)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讲述:画图讲解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接着引导学生回答地图上任意两点的相对位置,讲解有指向标的地图的方向确定,并比较指向标定向和基本定向的不同之处。过渡: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在野外,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引导: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P12活动,在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等确定方向。2.比例尺设问:如果你要绘制一幅学校的地图,需要选用多大的纸张?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教师问题。讲述:比例尺的概念、公式、表示方式及其转换,着重强调比例尺计算中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并引用数学中的分式概念进行归纳: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愈大。展示:两幅图幅相同,但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提问:(1)两幅图的图幅大小有什么区别?(2)比例尺大小有什么区别?(分母)(3)表示的范围大小有什么区别?(4)表示内容的详略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当图幅大小一样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图中的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图中的内容越简略。练习: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3.图例和注记设问:如何让你的地图让被人能看懂呢?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图例和注记。讲述:图例及注记的含义和作用。学生:读教材P14“地图上常见的图例”,认识一些基本的图例。过渡:认识了地图的基本要素后,我们再看看庞大的地图家族的种类。(二)地图的种类展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讲述:地图的分类。(三)遥感影像及电子地图展示:遥感影像及电子地图。思考:遥感影像的优势及应用?我们现在常用的电子地图与传统纸质地图的区别?归纳总结:遥感影像具有覆盖面大、信息丰富、空间位置准确、快捷、直观。广泛应用于在地质测绘、城乡规划、农林水利、环境监测、国防建设等领域。电子地图克服了传统地图携带不方便、内容更新较慢等不足,具备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优点,广泛用于定位、导航、个人出行、交通管理等方面。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提问: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总结:阅读地理书籍是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途径,访问互联网站是便捷途径。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讲述:我们学习地理不仅要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还要通过对比、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提出各种地理问题,敢于对某些地理结论提出疑问。多角度观察、认识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既要看到它们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不利的一面,并且能够产生一些联想与创意。四、学会开展地理考察提问:如果我们开展地理考察,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进行地理考察,我们要准备好地图、笔记本、指南针、望远镜、相机等工具,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摄影、素描、标本制作等技能。【课堂练习】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中,其指向标的箭头指示的方向()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2.某人驾驶汽车从图中a向b、c方向行驶,其行驶方向是()A.先向东,后向东北B.先向东北,后向北C.一直向北D.先西南,后向南3.下列四幅图中,比例尺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④②4.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尺为1:6000000,则两地间的实地距离为()A.18千米B.180千米C.1800千米D.18000千米5.当驾驶员不认识路,打开车上的导航地图,选择路线,边看图边行驶,可以省时省力,准确到达目的地。车载导航地图属于()A.地形图B.农业图C.交通图D.政区图答案:1.D2.B3.D4.B5.C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学会使用地图,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记住并应用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转化、大小等,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工具”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板书设计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一、学会使用地图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地图的分类3.遥感影像和电子地图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四、学会开展地理考察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能提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4.知道经纬度的划分依据,比较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5.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3.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4.认识地球仪,掌握经纬线特点及经纬度的划分,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依据。5.记忆特殊经纬线的名称及度数。6.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随着视野的升高,所看到的地球的面貌。介绍: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随着视野的升高,我们看到地球上的小桥流水、高楼大厦、层峦叠嶂、山河大势,直至卫星拍摄到地球全貌。那么,地球在宇宙中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新知讲解】地球在宇宙中展示:教材太阳系示意图或多媒体资源。提问:根据教材,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思考以下问题:(1)地球在太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2)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学生代表回答。明确: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地球位于第三位。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展示:教材宇宙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或多媒体资源。提问:结合教材知识,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代表回答。明确:过渡:现在,我们通过地球卫星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是个球体。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播放:视频《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阅读盖天说和浑天说,归纳“盖天说”和“浑天说”的主要观点。过渡: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他是由谁验证的?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注意时间、地点和人物。提问: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还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登高望远、远望海上船只靠岸和离岸、月全食的形状、飞机上看地平线是弧线等。展示: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归纳总结: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真理的探寻过程是漫长的,科学的意义在于不断的探索新知!设问:地球是个正球体吗?展示: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极半径为6357千米;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过渡: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如此巨大,我们要对它的整体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话,该如何操作呢?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三、地球仪讲述: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就是地球仪。展示:地球仪。教师用手指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到地球仪会绕着一根固定的轴转动。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做比较,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教师:结合教材及PPT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并总结经纬线及经纬度的特点。活动:自制地球仪要求:(1)在小乒乓球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并且每隔30°画一条经线和纬线。(2)标出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3)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4)在南北两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地球仪制作一个支架。学生交流:在小组间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过渡: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讲述:经纬网的定义,介绍不同形态的经纬网,从多角度认识经纬网;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教师: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课堂练习】读图获取信息,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小明搜集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并进行了探究活动。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位于太阳系之中B.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C.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D.八颗行星皆是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2.由图可知太阳系中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其位于()A.金星与地球之间B.火星与木星之间C.木星与土星之间D.土星与海王星之间3.下列四张卡片反映的是某同学摘录的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内容,其中内容有误的是()4.读经纬网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下表。纬度经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ABCD(2)A所在的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3)A所在经线的长度与B所在经线的长度_________。(4)B点位于A点的_________方向。答案:1.D2.B3.D4.(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40°N170°E西北中20°N170°W西北低40°N150°E东北中25°N175°E西北低(2)圆形(3)相等(4)东南课堂小结本节课要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太阳系3.天体系统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地球的大小三、地球仪1.地球仪上重要的点、线、轴2.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3.经纬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设问: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更替,我们每年都经历着四季的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新知讲解】一、地球的自转讲述:出示图片,学习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自转方向和周期。演示:用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明确: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演示:将手电筒的光照在地球仪上,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产生的昼半球与夜半球。明确: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的现象,同一个地方有时白天,有时黑夜。观察:当广州是白天时,美国的华盛顿是__________。提问:东京和北京哪个城市先看到日出?学生回答。学生:阅读教材P35“时区与区时”。总结:地球自转还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即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有的地方白天时而又的地方还是晚上,以东的地方时间总是早于以西的地方。由于地球的自转是每24小时自转一周,所以地球上经度每隔15º的地方,时间差1小时。讲述: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界线”。为了方便180°经线附近居民的生活国际日界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因此,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会使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①中央(标准)经线=N*15°(N为所在时区)已知经度求时区,时区=经度/15°(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②计算要学会用数轴法: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士时差,东加西减。提问:已知北京时间10时,求纽约(西五区)时间。学生代表回答。(21时)二、地球的公转讲述:地球的公转的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地轴北端指向。演示:以手电筒做“太阳”,使地球仪绕“太阳”做公转。提问:演示时,需要注意的演示要点有哪些?学生代表回答。(地轴是倾斜的,地轴最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夹角。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提问:结合生活和已有知识,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示意,说说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学生自由发言。讲述:结合教材地球公转示意图及多媒体资源,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课堂练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地的生存法则。右图为昼夜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规律()A.物影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纬度差异2.一天中图中四地先迎来日出的是()A.①B.②C.③D.④2024年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读图完成3—5题。3.发射升空时,地球运行在图中的位置是()A.a段B.b段C.c段D.d段4.发射升空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C.昼短夜长D.极昼现象5.贝贝同学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季节的不同,正午时分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也随之变化。请问下列哪个节气的正午时分贝贝同学看到旗杆的影子最短()A.春分B.夏至 C.秋分D.冬至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方向。⑵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正值北半球________节气,此时阳光直射在_______。⑶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________现象,北京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⑷每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结束暑假,秋季开学。此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_____________(区间范围)。答案:1.C2.C3.D4.A5.B6.(1)略。(2)秋分赤道(3)极昼昼短夜长(4)A—B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培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板书设计第四节自然灾害一、地球的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现象二、地球的公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2.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大洲、半岛、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3.阅读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4.通过读图、绘图(一笔画世界),了解各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对位置关系。5.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2.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相对位置。3.明确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难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2.各大洲的分界线。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宇航员从太空看到地球后,感叹地球更像是个“水球”。播放:视频《太空中看到的地球》。设问:宇航员说地球更像个“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学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新知讲解】一、海洋与陆地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哪一个面积更大?学生回答: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学生:读图3-3“地球海陆面积比较”,了解海洋和陆地分布比例。明确:“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学生:读图3-1、图3-2,思考海陆分布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北半球的海洋面积比南半球大;东半球的陆地面积比西半球大。提问: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归纳:海陆分布的特点——不均衡。二、七大洲展示:PPT示意图,并结合世界地图指出部分地区,辨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学生:读图3-4,了解七大洲的名称和大小顺序,将七大洲的轮廓简化成相对规则的图形,方便记忆。明确: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展示:世界地图。提问:哪两个大陆连成一块?它们合称什么?学生回答。(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一块大陆。)展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出七大洲的分布特征。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引导:读教材P42图,结合世界地图,说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学生回答。总结: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三、四大洋引导: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教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展示:PPT示意图,并结合世界地图指出部分地区,辨别洋、海、海峡。讲述: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共分为四大洋。学生:读图3-11,了解四大洋的名称和大小顺序。学生总结: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展示:世界地图,指出四大洋的位置及特点。学生回答。总结:太平洋:跨南北半球,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全部位于东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全部在北半球,面积最小,最浅,跨经度最广。【课堂练习】1.从宇宙看,地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因为()A.地球被云层所包围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C.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D.地球表面全是海洋2.符合世界海陆面积比例的是()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洲或大洋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2)大洲分界线:E_________________。(3)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答案:C2.C3.(1)亚洲非洲北美洲大西洋(2)巴拿马运河(3)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其中七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四大洋的位置及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要学会运用地图建立起大洲和大洋的空间方位,这将为我们后面世界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板书设计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一、海洋与陆地海陆面积比例、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定义;七大洲的名称、面积、位置和轮廓;大洲分界线四大洋洋、海、海峡的定义;四大洋的名称、面积、位置和轮廓;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2.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3.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组成及分布。4.海底地形特征。【教学难点】1.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2.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组成及分布。3.判别海底地形。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航拍中国》关于祁连山的片段。介绍: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祁连山东西绵延约800km,南北最宽处约400km,北面和西面是广袤的沙漠,东面是黄土高原,南面则是干涸的盆地。地表起伏不平。总结: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新知讲解】一、陆地地形提问: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到山地、高原等地形类型,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五种地形的特征吗?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学生: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正确理解相关概念。板书:1.海拔与相对高度提问: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提问: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总结: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学生:完成教材47页的活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去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板书:2.陆地地形五种基本类型展示:平原和高原图片。提问:结合教材内容,从地表起伏和海拔方面总结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共同特点:地表起伏小。不同特点: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展示:山地和丘陵图片。提问:结合教材内容,从地表起伏和海拔方面总结山地和丘陵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共同特点:地表崎岖不平。不同特点: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展示:盆地图片。提问:结合教材内容,从地表起伏和海拔方面总结盆地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也有些盆地内部分布着起伏的丘陵,但比盆地周围的山地、高原要低得多。展示:世界地形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陆地上两大高峻山脉地带,观察它们的走向有何特点?它们分别由哪些山脉构成?以及“世界地形之最”等。板书:3.世界两大山脉带学生代表回答。明确:太平洋沿岸山脉带:科迪勒拉山系主要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组成。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板书:4.世界陆地地形之最学生自由发言。(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过渡:了解了陆地的地形,我们再来看一看海洋,近年来,随着深海测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底的面貌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二、海底地形展示:海底地形图。板书: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等讲述: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和海沟的相关概念。学生:展示真实的海洋照片,判断其中的海底地形。播放:视频《马里亚纳海沟》,让学生加深对海洋的了解,增加学习兴趣。总结:在这些海底地形中,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课堂练习】1.下列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一定是平原B.地面连绵起伏的一定是山地C.高原相对高度大,但海拔低D.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如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读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完成2—3题。2.海洋中最深的地形类型是()A.洋盆B.海沟C.大洋中脊D.大陆坡3.图中新海底诞生且火山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方是()A.大洋中脊B.海沟C.大陆坡D.大陆架答案:1.D2.B3.A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板书设计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一、陆地地形1.海拔和相对高度2.陆地地形五种基本类型3.世界两大山脉带4.世界地形之最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等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平原、高原、盆地等陆地基本类型的图片。设问: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新知讲解】等高线地形图过渡:有一种地图,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等高线地形图,它可以较准确地表示各地地形,海拔高低、面积大小非常清楚。学习等高线地图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什么是等高线。板书:1.等高线和等深线讲述: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定义。播放:视频《何为等高线地形图》辅助学生理解。提问:等高线有哪些的特点?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学生:读教材图3-31,分组讨论。明确:①同图等距,同线等高;③等高线都闭合,除陡崖外,不相交,不重叠。③线密坡陡,线稀坡缓。过渡: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有很多,可以判断地表的起伏状况,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判断山体的部位。其中,掌握判断山体部位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接下来,我们就逐一来学习这些山体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状特征。板书: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讲述并展示图片: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分布,中间高,四周低。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活动:读图3-33,完成教材中相关任务。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存在自己的不足,那就是高低起伏不够直观;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等。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给它来“化个妆”,上个色,这就变成了另一种地图——分层设色地图。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展示:分层地形图。提问:请你找一找着色规律。绿色,黄、褐色,白色,蓝色分别表示什么地形?请你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着色规律、优缺点等讲述: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着色规律及优缺点。
【课堂练习】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457米B.400米C.531米D.398米2.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A.山谷B.鞍部C.山顶D.山脊3.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4.2023年国庆期间,老君山景区迎来八方游客,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下图为老君山等高线示意图与金顶景观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图中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___________。(2)到达老君山乘坐索道上山,从“上行”处乘索道到达“下行”处,计算索道爬行的高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等高线图中山顶和鞍部的位置,分别用R和S表示。(4)估算出“金顶”位置的海拔高度?(5)若甲、乙两条线路是从老君山攀登到金顶的线路,其中视野较好,适合欣赏美丽山色的是______(填“甲”或“乙”),理由是?(6)当地政府计划在老君山开发漂流项目,你认为图中甲、乙两段哪段较适合,并说明原因。(7)图2为金顶景观图,游客也可选择沿景区道路攀登到金顶,景区道路多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型迂回,请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8)绘制老君山景点A到B的地形剖面图,并描述景点A到B沿线地形的起伏状况为。答案:1.A2.D3.D4.(1)200米(2)800—1000米(3)略(4)2000—2200米。(5)乙乙处为山脊,中间高,两侧低,视野好。(6)甲处,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易发育河流,便于开发漂流项目。(7)道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或穿越等高线较少),坡度缓,修建难度小且行进更安全。(8)先升高后降低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要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运用,提高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板书设计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一、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和等深线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3.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二、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规律、优缺点等。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引入: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展示:云南石林景区的景观图,发现云南的石林是2亿年以前的海底石灰岩,这说明了什么信息呢?总结: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显示出地表形态是在变化的。【新知讲解】一、地表形态变化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几幅景观图片。提问: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1\*GB3①地壳运动=2\*GB3②海平面的升降=3\*GB3③人类活动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大陆漂移假说引入:魏格纳提出假说的机缘故事,进而学习这个假说的大致观点。讲述: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播放:大陆漂移的模拟过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提问: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哪些?学生代表回答。明确:古生物、古地层的相似性及轮廓的吻合性。过渡:大陆漂移被证实后,必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漂移”,地质学家经过长期探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三、板块构造学说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及海陆构成。讲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思考:板块与板块之间有哪些运动方式?会带来怎样的现象?明确: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如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板块张裂拉伸,形成海洋、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提问: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学生代表回答。(1)喜马拉雅山脉的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2)地中海面积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不断缩小)(3)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4)红海面积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不断扩大)过渡:板块的运动是发生在板块边界处的,因此板块边界总是处于活跃状态,而板块的内部则会相对稳定。在板块的边界,因为地壳活跃,经常发生火山、地震等灾害。四、火山与地震展示:教材图片3-39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思考:火山、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及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集中分布地。学生代表回答。明确: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展示:火山喷发图片,介绍几座火山: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展示:地震图片,介绍震级的概念及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的震级标准。思考:遇到地震怎么办?讲述: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自我保护措施。【课堂练习】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新疆沙漠广布2.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假说,海陆分布变化的顺序是()A.a→b→cB.a→c→bC.c→a→bD.c→b→a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答案:1.A2.C3.(1)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2)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本节课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板书设计第三节海陆变迁一、地表形态变化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激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者、主要观点及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火山与地震两大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3.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教学难点】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图,分析并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迎来世界第80亿个“地球公民”图片。介绍:世界人口达到50亿、60亿、70亿、80亿的时间,宏观感受世界人口的增长。总结:世界人口增长迅速。【新知讲解】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展示:1650—2022年世界人口增长图。思考: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明确:(1)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2)此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活动: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并完成表格。总结: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由慢到快再到慢。讨论:为什么近几十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学生代表回答。(生活水平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医疗水平提高;人类寿命延长等)过渡:为了更好和更科学地研究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我们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几个关于人口统计方面的概念。活动:阅读教材P63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请三个同学来说出出生率、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学生代表回答。提问:自然增长率>0,自然增长率=0,自然增长率<0,各代表什么?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大于0代表着人口数量增加,等于0代表着人口数量不变,小于0代表着人口数量的减少。)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过渡:目前地球上有8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二、世界人口的分布讲述: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千米2来表示。活动:计算并比较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尼日利亚这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不一。展示:以人口密度为指标制作的世界人口分布图。提问:找出人口密度超过2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提示:大洲、方位),并说出人口稠密地区的特点。找出人口密度小于1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并说出人口稀疏地区的特点。学生代表回答。总结:过渡: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口密度上,也体现在人种分布上。首先我们先了解世界上的人种及其特征。提问:阅教材P66世界的人种,思考世界上人种的划分依据及世界三大人种特征。学生归纳总结。提问:结合自身所知,说说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三、世界的人口问题活动:自由讨论人口的迅速增长可能带来的各类问题。(提示:可以从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入手)学生代表回答。明确:资源、环境方面: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社会经济方面: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活动:自由讨论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学生代表回答。明确: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过重等问题。提问:那么,针对人口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代表回答。明确:在人口增长过快的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实施计划生育。在人口增长过慢的发达国家可以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课堂练习】读右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图中人口总量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③④变化时,会产生的问题是()A.劳动力过剩B.教育资源紧张C.国防兵源不足D.加剧环境污染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a、b、c、d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区中,以黄种人为主的是()A.a地区 B.b地区 C.c地区 D.d地区5.四大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A.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C.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 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答案:1.B2.C3.C4.C5.A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图表认识了世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情况,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能够说出世界的人口问题,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板书设计第一节世界的人口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速度、原因2.人口自然增长率3.人口自然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人口密度2.世界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不均匀)3.世界人种分布的差异三、世界人口的问题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2.人口增长过快、过慢带来的问题3.人口增长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导入:乡村和城镇景观视频及图片。介绍: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镇。设问:从视频和图片中,你能看出乡村和城镇的哪些景观特征?【新知讲解】一、聚落的景观特征展示:乡村图片。讲述: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聚落。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乡村的哪些景观特征?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过渡:让我们再来看看聚落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城镇。展示:城镇图片。讲述: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的哪些景观特征?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归纳:过渡: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提问:举例说出主要的城市问题及建议。学生代表回答。总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向自然索取的也就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生活在城市中,所以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过渡:那我们现在已经非常细致的学习了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以及两者的特点,但是关于聚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咱们分析,比如聚落是怎样发展的?学生:你的家乡近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阅读教材P70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示意,思考乡村演变为城市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代表回答。过渡:为什么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就需要分析和总结有利于聚落发展的条件。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展示:聚落图片。提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跟哪些地理条件有关系?学生自主回答。明确:聚落的形成受水源、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过渡: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展示: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族的竹楼、蒙古高原的蒙古包、北极地区的冰屋,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等。【课堂练习】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3.图示传统居落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答案:1.D2.A3.A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聚落的形态,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乡村和城镇不同的景观特征;了解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从而形成人地协调的理念。板书设计第二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定义、主要形式2.乡村和城镇的景观特征3.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发的问题及解决措施4.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阶段。聚落与地理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2.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世界各地民居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说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分布。2.举例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了解三大宗教的建筑特点。3.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及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教学难点】世界主要语言及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地球之音”镀金铜质声像片,它录制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115幅照片和图表;近60种语言问候语;27种世界名曲;以及35种自然界音响。总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民居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宗教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具有深刻影响。【新知讲解】一、世界的语言提问: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据统计,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有2000多种属于濒危语言。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他们都有相应的文字。这6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展示:联合国官方语言对“我爱和平”的表述。提问:阅读教材P75联合国官方语言,思考以下问题(1)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主要在哪些国家使用?(2)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3)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学生代表回答。明确: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类最多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法语主要流行于发过、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广为流行。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二、世界的宗教引入:你知道唐僧师徒当年取的是什么“经”吗?学生自由发言。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指哪三种?它们的发源地、分布、建筑特点分别是什么?展示:三大宗教的分布及建筑图片。学生代表回答。总结:宗教发源地分布建筑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公元1世纪形成于亚洲西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公元7世纪诞生在阿拉伯半岛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塔或寺庙三、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提问: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学生代表回答。展示:世界各地的民族节日、习俗、文化遗产等图片,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总结: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并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课堂练习】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依次分别是()A.英语、汉语 B.汉语、法语C.汉语、英语D.汉语、日语2.右图中建筑物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A.基督教 B.伊斯兰教C.佛教 D.道教3.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A地主要讲语,B地主要讲语,C地主要讲语,D地主要讲语。(2)源于A地的宗教是教。(3)C地的人主要信仰教。答案:1.C2.B3.(1)汉英阿拉伯西班牙(2)道(3)伊斯兰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语言、宗教及文化多样性,教材知识点较多,但不需要挖掘的太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板书设计第三节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一、世界的语言6种联合国官方语言及分布、特点。世界的宗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建筑及特点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目标1.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3.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描述天气,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教学难点】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设问:你经常注意天气现象吗?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新知讲解】一、天气提问:那什么是天气呢?如何描述天气呢?(学生回答)明确: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对于天气状况,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等。展示:某地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讨论: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代表回答。展示: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景观图片。提问:什么是气候?(学生回答)明确: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讨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学生代表回答。总结:练习:判断课件图片及语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讨论: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总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过渡:天气如此重要,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能了解到未来的天气变化?你能识别常见的天气预报符号吗?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讲述:天气预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所作的预报。气象工作者通过对气象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提问:生活中,如何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学生自由发言。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讲述: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学生代表回答。明确: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蓝色:代表的是海洋。过渡:想要看懂天气预报图,我们还要能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明确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展示:各种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讲述: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一道风尾为2级;一个风旗为8级。练习:课件中天气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学生自由回答。活动:模拟播报天气预报。【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A.阳光明媚B.四季如春C.狂风暴雨D.寒风凛冽2.霜是由地面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下列表示霜冻的天气符号是()3.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广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武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3)播报下列海域的风向风力状况。A(东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B(南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2.B3.(1)多云转阵雨,27~33℃大雨,22~27℃多云转阵雨,27~32℃多云,23~32℃(2)福州(3)东南风,6级南风,8级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天气预报、天气符号等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根据天气安排各种活动,能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读懂天气预报图,播报简单的天气预报。板书设计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一、天气1.天气与气候的特点2.天气对人们活动的影响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1.天气预报2.卫星云图3.常见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3.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3.判读等降水量分布图。4.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3.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4.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图片:东北地区雾凇、海南岛椰风海韵。提问:你能说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哈尔滨是寒冷的气候;海南岛是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这些不同的景观是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新知讲解】一、气温展示图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提问:什么是气温?用什么来表示?用什么来测量?学生代表回答。明确: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ºC)来表示,用温度计测量。学生:阅读教材P87气温的测定。提问: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几次?分别在哪个时间段测量?学生代表回答。(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分别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提问: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学生回答并计算)明确:该将一天中4次测得的气温累加起来,除以4,得到的值就是日平均气温。引导学生思考: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学生回答)明确:一天中观测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日平均气温;一个月内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月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得到年平均气温。展示:某地气温曲线日变化图提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几时?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多少?(学生读图回答)明确:该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是29.7度,出现在14时;最低值是24.5度,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是5.2度。引出概念: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气温月较差——一月中最高日均温与最低日均温之差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之差二、世界气温的分布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什么是等温线?世界上最热的大洲是?最冷的大洲是?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学生代表回答。明确:等温线是指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世界上最热的大洲是非洲;最冷的大洲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亚洲。读图活动1:提问:等温线的数值,从赤道到两极是如何变化的?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读图活动2: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专业融资居间服务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年外国人就业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公司部门间承包协议模板细则一
- 2024年全新劳务派遣与承包协议条款样本版
- 2024年度井筒安全评估合同:防止地质灾害与事故
- 2024年专业副食品供应商与零售商购销合作合同一
- 2024年因性格差异导致的离婚合同范本版
- 2024年商业购货协议附加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工程招投标及合同
- 2024年度专业顾问咨询服务费用合同模板版
- Cpk及Ppk计算电子表格模板
- 请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谈谈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
-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导学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
- 《说明文特点及阅读方法》课件(共17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化项目大数据平台设计方案
- 《QQ三国》实用行脚商问题及答案大全
- 《装配式建筑概论》课件 第1、2章 绪论、装配式建筑材料
-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课件
-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 眼球摘除术后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