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节目形态已经玩不出花,综艺节目亟(jí)须引入第三视角,以弥补、调和纪实内容的单薄(báo),真人选秀+演播室观察的万能公式被证明奏效后,各大视频网站像抓住稻草一般蜂涌而上。B.扬州火车站建在扬州古城西北,这里山岗迤(yǐ)逦花木葱翠,扬州火车站就好像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尤其是在三月,葳(wēi)蕤花木掩映着现代化站房,就像书卷打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角,给人以美感和遐思。C.夹杂着方言、俚(lí)语、古语等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他似乎就想在一泄千里的语言洪流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màn)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D.尽管微软努力劝诱、说服以及采取各种激进的方式来推动升级,但在全球范围内Windows7系统依然有数亿忠实拥趸(tǔn)。毋(wú)庸质疑,Windows7系统是微软最受欢迎的系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现在不是要为耳熟能详的东西加上一个故事而推波助澜(lán)、广为传播,而是要拂去那些遮敝人心的俗见的尘埃,显露(lòu)出良知的本相。B.宋元明的楷书不再有唐人的恢宏、坚实、险劲(jìn)等气象,不过,这个时期书家都是很重要的文学家和画家,基于文人情结挥豪,大胆创新,一扫“靡靡(mǐ)之格”,开辟书法艺术的新途径。C.追本溯(sù)源,似乎汉语中总是钟情于“眼”的表达,如明眸善睐、含情脉脉;“确认过眼神”确实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确认过”有种甄(zhēn)别的意味,带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D.历代收藏家对古代书画勤勤恳恳、孜孜(zhī)不倦地进行搜集、鉴定、整理和收藏,使之完整有序地流传下来,其间印章的贡献是不能泯(mǐn)没的,它清淅地述说着书画的历史。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水葬蹇先艾“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人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么地方呢?”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耳环。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1.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2.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4.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父亲写的散文诗作者董玉方一九八四年庄稼还没收割完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今晚的露天电影没时间去看妻子提醒我修修缝纫机的踏板明天我要去邻居家再借点钱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蓝色的涤卡上衣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一九九四年庄稼早已收割完我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女儿扎着马尾辫跑进了校园可是她最近有点孤单瘦了一大圈想一想未来我老成了一堆旧纸钱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这是我父亲日记里的文字这是他的生命留下留下来的散文诗几十年后我看着泪流不止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作者董玉方,当代诗人。1984年生于山东省梁山县董花园村,2002年12月入伍,现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任专业创作员。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诗刊》、《星星》、《解放军报》、《词刊》、《绿风诗刊》、《当代小说》、《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发行诗集《一路锋芒如血》。这首诗2016年被歌手许飞谱曲,李建等人演唱,感动万千听者。请根据诗歌内容,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驽马十驾,__________。(荀子《劝学》(节选))(2)苏子愀然,___________,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前赤壁赋》)(3)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6)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7)贤贤易色;事父母,__________;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8)寂然凝虑,__________;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观流星林清玄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按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豹伯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因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他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B.“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采用拟人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C.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取材,儿时乡村生活经历带给读者以新奇回味;善于在平凡生活中挖掘哲理感悟,带给读者深刻启迪。D.本文从自然宇宙写到人生社会,从乡村写到都市,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考与关怀。2.文章开头部分引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3.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霍布斯关于自由的观点把自由与无拘无束等同起来,与那些把自由与某种形式的积极的自治或自我控制等同起来的理论相比,他所认为的自由常被称为“消极的”自由。对这一区分最有权威性的论述是伯林1957年出版的《自由的两种概念》。有关自由的消极的理论可被简单地描述为:我的自由不过是一系列我可以做别人无法阻止或惩罚我的事情。而积极的自由的理论则可以被同样地简化为:当我可以掌握自己命运时,我是自由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斯宾诺莎认为,人类行动在因果关系上被人性的两种因素之一——激情或理性——所决定。当人被他的激情所支配时,他处于“奴役之中,因为一个受其控制的人不是他自己的主人,而是被掌控在命运的力量之中,以至于他常常被迫陷入更坏的境遇。而当人被他的理性所支配时,由于他践行了自己而非别人的意愿,并只是做了那些他所明白的对生命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是自由的。“在激情影响下行事的人,按照不适当的理念在错误和无知的阴影之中行动;而当理性主导时,人依据真理和适当的知识行动。”陈嘉映等译《西方大观念》材料三自发活动为什么是自由问题的答案?我们曾说过,自身否定的或消极的自由造成了个人的孤立,因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远的、多疑的,他的自我是脆弱的,不断遭到威胁。自发活动作为一种方式可以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怖感,同时又不至于牺牲自我的完整与尊严,因为在自发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人将再度使自己与世界——他人、自然、自我——统一起来。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材料四在苏联,新闻出版业归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管理,但并不被认为其出版物是一介乎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而是认为人民和政府在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分歧。列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版自由看成是虚伪的,仅仅是富人欺骗群众的自由。确实,自由的“消极”概念作为一种缺乏法律限制的观念,并不考虑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如生产的经济学以及使用宣传媒介的机会等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五正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自由状况中所发现的那样,自由不足以避免暴政。在他之前曾有论者认为,暴政是从统治者的过错中生发出来的;而托克维尔则表明,现代暴政——我们可能称其为极权主义——部分地产生于被统治者。他设想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人们“纷纷趋向追求卑微而平庸的快乐”,而他们的政府“展开怀抱容纳了整个社会”。陈嘉映等译《西方大观念》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根据伯林对“自由”的论述,霍布斯理解的“自由”即“无拘无束”的观点,其实是把消极自由等同于自由了。B.斯宾诺莎提出了人应作自己的主人,由自己的理性主导,不应该被激情奴役的思想,可以说这一思想正好暗合于伯林所说的“积极自由”。C.弗洛姆提出的“自发活动”可以回应托克维尔提出的“现代暴政”,因为后者也是人注重“消极自由”(免受外在的事物控制)而忽视“积极自由”(由自己的理性而非本能主导)的结果。D.列宁认为出版自由是虛伪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经济地位与使用宣传媒介的机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门庆是一个处在“奴役之中”的人,因为他虽然“掌握自己命运”,但他的行为被自己的欲望支配,而非“依据真理和适当的知识行动”。B.“爱”使人既保持自我的完整与尊严,又将自己与世界统一-起来,它也是一种“自发活动”。C.《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人沉溺于娱乐而失去一切崇高追求的精神状况符合托克维尔对“现代暴政”之根源的描述。D.从列宁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息息相关。3.请就材料中反映出的“自由问题”的困境,概括出为了保证个人自由应该采取的措施。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阳关雪余秋雨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4.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5.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雪”有什么作用?6.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元祐初,司马光荐彦博宿德元老,宜起以自辅。宣仁后命平章军国重事,恩礼甚渥。然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绍圣初,章惇秉政,言者论彦博朋附司马光,诋毁先烈,降太子少保。卒,年九十二。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元祐间,契丹使耶律永昌、刘霄来聘,苏轼馆客,与使入觐,望见彦博于殿门外,却立改容曰:“此潞公也邪?”问其年,曰:“何壮也!”轼曰:“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拱手曰:“天下异人也。”既归洛,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名马,请于边吏,愿以馈彦博,诏许之。其为外国所敬如此。其在洛也,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摘自《宋史•文彦博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B.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C.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D.王中正经制/边事所过称受密旨募禁兵/将之而西/彦博以无诏/拒之中正亦不敢募而去/久之/请老/以太师致仕/居洛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讳,封建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B.及进士第,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C.太子少保,负责教习太子,后成为一个荣誉称号,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D.布衣交,指不拘身份地位高低平等交往,因布衣一般是平民穿的衣服,亦指贫贱之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彦博能够未雨绸缪。他继承父亲的遗志,修复了唐时旧道,并储备了大量的粮饷,敌兵入侵,围困麟州城十天,知道城中已有准备后,便撤退了。B.文彦博曾受多人诽谤。在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多认为文彦博和司马光是朋党,并诋毁先烈,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C.文彦博颇受外族尊崇。契丹使者听了苏轼对文彦博的介绍后,认为文彦博是天下奇特之人;西羌首领温溪心请求边境官吏,愿意把他的名马赠送给文彦博。D.文彦博颇得同仁赞誉。他历事四朝,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苏轼认为处理事情精练的年轻人也比不上他,他的学问贯通古今,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他之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2)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瘦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日:“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嗇,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已,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盜/殆从者之虔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虔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盜/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子与中原常发生争端。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2)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结合文中曾公亮为官从政以来的事迹,你认为这个评价公允吗?请简要说明。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一段杭州大爷怒怼西湖游泳男子的视频引起热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大爷认为“西湖不是你一个人的,游泳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游泳的男子很不服气,一直在跟大家争论:“西湖申遗并没有不许游泳这条规定,西湖申遗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已经在西湖里游了几十年了,现在景更美了,水更清了,为什么反倒不能游了?!”对西湖游泳事件,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A项,“单薄”中的“薄”应读作“bó”,“蜂涌而上”中的“涌”应改作“拥”;C项,“俚语”中的“俚”应读作“lǐ”,“一泄千里”中的“泄”应改作“泻”;D项,“拥趸”中的“趸”应读作“dǔn”,“质疑”中的“质”应改作“置”。故选B。2、1.D2.(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2)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错误,这是对尾联的曲解,“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分析听琴的过程,结合琴的形体、材质、声音等特点来分析诗人寄托的心志。首联“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侧重介绍琴的材料以及外形的特点,“朴素”是说琴的外表质朴,不张扬,不奢华,“幽真”是说琴音的清雅,由此可知诗人在为人上追求高雅不俗;颔联“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是说诗人通过琴音追思觅古,追念先贤,颈联“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无论“风雪苦”还是“江山春”都是琴音所得,苦也罢,春也罢,都是人生的感受,诗人借此表达对不同人生经历的体验;尾联“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后一句“谁能辨经纶”是说琴音虽然很美妙,却没有人能够欣赏理解,借此表达自己虽然有才却少人识的感叹。3、C【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A项,遮敝——遮蔽,显露(lòu)——lù;B项,险劲(jìn)——jìng,挥豪——挥毫;D项,孜孜(zhī)不倦——zī,清淅——清晰。故选C。4、1.①骆毛自述。小说开篇借骆毛之口自陈“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说明事起偷窃被抓。②作者补叙。小说次段作者补充“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说明因被退佃而行窃,兼有报复和生活所迫的因素。2.①内容上,为骆毛之死营造了一种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隐含了作者对骆毛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冷酷野蛮的边地风俗的否定。②结构上,由骆毛受刑的动态场景,自然地切换到母亲等待骆毛回家的静态场景,叙述重心也从骆毛转移到母亲,叙述节奏由急而缓,起伏有致。③主旨上,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与上文大家的喧嚷相对,表现出围观群众的麻木。3.①鲁莽冲动。被周德高退了佃,骆毛不是采取积极理性的行动去应对,而是以犯法的方式去报复,不但没有获得正面的效果,反而被处以“水葬”。②愚昧无知。骆毛以偷窃的方式报复周德高而被抓,只怪自己“背了万年时”,缺乏对自身悲剧的深层认识;被处“水葬”而逞好汉威风,死而不知为何。③富有孝心。骆毛不惧豪强,不怕死亡,但一想到自己一死,母亲将无依无靠,不禁“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说明骆毛对母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4.①从骆毛的角度看,骆毛的悲剧性在于有反抗的精神和勇气,却对反抗手段和反抗对象缺乏准确深层的认知;有面对死刑的勇气,却见不到死亡的深层根源。②从村民的角度看,村民的悲剧性在于将他人的不幸当作无聊生活的调剂品,对人的生命冷酷麻木,对野蛮习俗集体默认,却不知自己的命运与骆毛是一体的。③从母亲的角度看,母亲的悲剧性在于母亲对骆毛怀有伟大的母性之爱,她孤独持久地等待儿子回家,却不知道骆毛已被“水葬”,也没人告诉她这一噩耗。【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到文本中寻找相应的内容,筛选的时候要细致、准确,并且把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可以使用的答案,然后分点作答即可。本题,要求分析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换句话说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作者一开头,采用先声夺人的方式“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可见,事情的起因是偷窃被抓,这是以骆毛自述的方式来写的。从原文可知:骆毛被退佃后,一气之下,便去偷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周德高家的东西,结果什么也没有偷到,反被周家的家丁逮住了。“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可见,是因被退佃而行窃,兼有报复和生活所迫的因素。这是作者的补充,属于补叙。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此类问题应该首先看环境描写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对交代了什么内容,渲染了什么气氛,对人物塑造、情节、主旨的作用等等。本题,先看上文“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事情是骆毛被沉,这里有三类人物:骆毛、家丁和群众。再看这段环境描写。“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等营造了一种沉闷、阴冷、幽寂的氛围,隐含作者了对骆毛的同情和对这种野蛮风俗的否定。“沉闷”“冷落”“鸟噪”等照应上文的“大家喧嚷起来”,体现了他们的麻木无情。再看下文,“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这是母亲等待骆毛回家的场景。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尤其是“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起到了情节上的过渡作用。3.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本题,“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被周德高退了佃,骆毛不是采取积极理性的行动去应对,而是以犯法的方式去报复,可见其鲁莽冲动。“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体现了他愚昧无知。“我的妈来了没有”“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体现了他富有孝心。4.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可以从“骆毛、村民、母亲三个角度”探究小说的悲剧性。从骆毛来看,虽然嫉恶如仇、敢于反抗,但反抗的方式就是偷一点雇主家的东西,嘴巴上大骂周家,手脚做一点反抗,但因为自己的单纯,却反遭算计,被活活水葬。其悲剧的根源还是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文化,只靠单枪匹马是不可能改变自己被欺压的命运的。他的悲剧是阿Q式的悲剧;从“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等看出村民们,都是一些好事者,是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同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对象。而骆母,风烛残年,怜爱儿子。她不知道儿子在干什么,只是一味的担心和牵挂。她身上有着旧社会下层女性的特点:贫穷、可怜、善良、衰弱和软弱。【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简单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环境描写在小说的开头,其作用一般是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氛围;③环境描写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其作用一般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的性格;④环境描写置于小说的情节之中,其作用是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背景,其作用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答题误区:①不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②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5、
参考答案:第一节写了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写了父亲的忙碌劳累,对艰难日子淡淡的愁虑;还有因不能给家人好的生活的愧疚和自责。第二节写了父亲对离世的母亲的怀念,和对女儿成长的欣喜和忧虑,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憧憬。全诗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为了家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逐渐老迈的父亲形象。【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简析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了父亲的什么”,作答本题,需要在理解整首词的基础上把握。结合“女儿躺在我怀里,睡得那么甜”“孩子哭了一整天哪,闹着要吃饼干”“痛往心里钻”“蹲在池塘边上,给了自己两拳”分析,第一段写了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父亲初为人父的喜悦和对女儿的疼爱,生活的忙碌,因不能家人好的生活的自责;第二段,结合“的老母亲去年,离开了人间”分析,写了父亲对离世的母亲的怀念;结合“那时的女儿一定,会美得很惊艳”“有个爱她的男人,要娶她回家”“可想到这些,我却不忍看她一眼”,写出了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欣喜和忧虑,对女儿美好未来的憧憬。第二问“全诗主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结合“庄稼还没收割完”“修修缝纫机的踏板”“庄稼早已收割完”分析,可见父亲为了家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结合“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分析,可见父亲逐渐老迈。6、(1)功在不舍(2)正襟危坐(3)万里悲秋常作客(4)雄姿英发(5)落英缤纷(6)秋风萧瑟(7)能竭其力(8)思接千载【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襟”“作”“姿”“缤纷”“萧”“竭”“载”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7、1.D2.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且《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见闻相照应。②在内容上,沈括泛为全文莫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以及关于天空的冥想。3.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着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连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旨在揭示现代都市儿童生存的现状”分析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内容,揭示了“流星”的多重象征意义。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在结构上,文章第1、2段写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第3~7段紧接着写“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引古述今,两者形成照应。第3段中“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两句交代了前后文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开篇引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忆神秘而有趣,照应了题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引出了下文“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也引发了“我”对星陨落的生命思考以及关于天空的冥想,在文章的行文脉络中有重要地位。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回答此题,须先梳理文中作者围绕“流星”所写的人与事,进而把握全文内容;再结合文章主旨,分条概括“流星”在文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章第3~7段写的是“我”在童年时期听玉豹伯讲故事时第一次看到“流星”的落,所以“流星”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依据文章第8-11段内容,可以概括出流星与人、与愿望的关系,以及作者由“流星”而生发的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文章最后三段揭示了“流星”的深层象征意义,作者先从个人生活体验谈起——天空可以给予人们心灵的启示,继而摆出让人担心的现状,都市孩子们“大部分失去了对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忧思:现代都市里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将消失,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连的朴素的生活方式已经难以寻觅,人们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正在消逝。【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8、1.D2.A3.由理性主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注重自发活动;保证宣传媒介使用机会的平等,维持良好的生产的经济关系;政府与个体都应促成人追求崇高与卓越。【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D项,“列宁认为出版自由是虛伪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列宁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版自由看成是虚伪的”。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西门庆是一个处在‘奴役之中’的人,因为他虽然‘掌握自己命运’”分析错误。原文是“他处于‘奴役之中,因为一个受其控制的人不是他自己的主人,而是被掌控在命运的力量之中’”,西门庆既已处在“奴役之中”,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故选A。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根据材料,为了保证个人自由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由理性主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原文表述有“当人被他的理性所支配时,由于他践行了自己而非别人的意愿,并只是做了那些他所明白的对生命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他是自由的”。②注重自发活动。原文表述有“自发活动作为一种方式可以使人克服孤独的恐怖感,同时又不至于牺牲自我的完整与尊严”。③保证宣传媒介使用机会的平等,维持良好生产的经济关系。原文的表述有“自由的‘消极’概念作为一种缺乏法律限制的观念,并不考虑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如生产的经济学以及使用宣传媒介的机会等等”。④政府与个体都应促成人追求崇高与卓越。原文的表述有“现代暴政——我们可能称其为极权主义——部分地产生于被统治者。他设想了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人们‘纷纷趋向追求卑微而平庸的快乐’,而他们的政府‘展开怀抱容纳了整个社会’”。【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9、1.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2.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3.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4.AC5.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6.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语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作用类题目,从题干来看,是非主题材料对主题材料的作用。文章开头两段没有写阳关,而是先写自己再写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情节,且第二段最后一句用一问句引起人们思考,可见开头两段为下文写阳关蓄势,也引起下文。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第六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作者对中华文化荒原展开的联想,前三句作者用了三个比喻,这是作者的联想和想像,同时构成了排比。后三句用了排比的手法,突显了对亲人们的思念。画线的句子,六句,用了两组排比,突出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增强语气,富有感染力。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原因。“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一句出现在文章第⑪段的开始部分,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联系第⑩段和文章的第⑪段。第⑩段最后说“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也即不再温醇,因此其前一句就应是答案的内容“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第⑪段“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的下文是“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这也是答案的内容。最后,将这两句进行概括即可。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承上启下”错误。主要是“启下”的作用。D项,“用大量笔墨写坟堆”错误。文本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坟堆。E项,“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错误。结合“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分析,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以便我能判断出阳关。F项,“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错误。结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分析,“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错误。故选AC。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中物象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准确把握物象作用的答题角度: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结合“‘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等分析,“雪”多次出现,照应标题“阳关雪”,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6.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结合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需要抓住“苦”来筛选信息,然后分析总结。作者阳关之旅“苦”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自身,二是阳关。就作者而言,在文章的第③④两段有所涉及:独自一人苦,环境天气、路远苦。再就阳关的本身而言,阳关“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所以“苦”。【点睛】散文的阅读,要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以及关联词等。要把握文体特点。散文要注意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阅读时心中要有文体意识,要首先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然后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看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注意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10、1.C2.B3.B4.(1)年少时他和张昪、高若讷跟从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认为文彦博与众不同,说:“是会显贵的人。”对待他十分优厚。(2)朝廷忧虑案件没审完,所以派遣你来。现在案件已审结,你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文彦博承担罪过。【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翻译:王中正经理节制边境事务,凡所经过之处都宣称受秘密旨意招募禁兵,带领他们向西而行。文彦博因为没有看到诏令拒绝他,王中正也不敢招募就离开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请求告老还乡,以太师之职辞官,居住在洛阳。“边事”做“经制”的宾语,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彦博以无诏”明显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且“不敢募而去”的主语是王中正,故“拒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项。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宋代科举殿试时一甲第一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错误,宋代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故选B。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加之文彦博多次请求辞官,因此他被降职”理解有误,由原文可知,“彦博无岁不求退,居五年,复致仕”在“绍圣初”之前,“多次请求辞官”和“被降职”没有关系。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异,认为……与众不同;厚,优厚。(2)狱,案件;具,审结;亟,急速;或,如果;执其咎,承担罪过。【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他的祖先本姓敬,因避晋高祖和宋翼祖的名讳而改姓文。年少时他和张昇、高若讷跟从颍昌的史炤学习,史炤的母亲认为文彦博与众不同,说:“是会显贵的人。”对待他十分宽厚。文彦博考中进士后,任翼城县知县,做了绛州通判,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调任殿中侍御史。(当时)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敌虏,用金带贿赂刘平的奴仆,让他附和自己的说法来证实刘平投敌。刘平一家二百口人都被戴上刑具拘囚起来。皇帝下诏命文彦博在河中设置法庭审理案件,文彦博审问调查后得知实情。(但)黄德和的同党援助很多,图谋推翻此案,以致朝廷派遣其他御史前来。文彦博拒不接受,说:“朝廷忧虑案件没审完,所以派遣你来。现在案件已审结,你应该急速返回,事情如果不成,我文彦博承担罪过。”黄德和及刘平的奴仆最后被惩罚。鳞州运粮饷的道路曲折路途遥远,而银城黄河外有唐朝时运粮饷的旧道,被废弃没有修治,文彦博的父亲文洎任转运使的时候,将要修复唐时旧道,没来得及动工就去世了。文彦博继承父亲的志向,(修复了唐时旧道,)增加了储备的粮食。元昊入侵,把麟州城围了十天,知道城中有准备,就撤离了。王中正经理节制边境事务,凡所经过之处都宣称受秘密旨意招募禁兵,带领他们向西而行。文彦博因为没有看到诏令拒绝他,王中正也不敢招募就离开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请求告老还乡,以太师之职辞官,居住在洛阳。元祜初年,司马光推荐文彦博,认为他是德高资深的天子老臣,应该重新起用来辅助自己。宣仁后任命他为平章军国重事,恩赏礼遇很优厚。但文彦博没有一年不要求告退,过了五年,又辞官。绍圣初年,章惇执掌政权,言官议论文彦博依附司马光结为朋党,诋毁祖先的功业,降为太子少保。文彦博去世时,享年九十二岁。文彦博历事四朝,任将相共五十年,声名闻于四夷。元祐年间,契丹派遣耶律永昌、刘霄来访问,苏轼接待使者,同使者一起入朝觐见,望见文彦博在殿门外,使者退立神色一变说:“这是潞公吗?”(使者)询问文彦博的年龄,说:“多么健壮!”苏轼说:“使者望见了他的容貌,没有听见他说话。他管理各种事务,即使是精明干练的少年也比不上;他融会贯通古今知识,即使专业的名家也有不及之处。”使者两手相合尊敬地说:“(文彦博)真是天下奇特之人。”文彦博回洛阳后,西羌首领温溪心有匹名马,向边境官吏请求,希望将名马赠送给文彦博,皇帝下诏答应了他。他在洛阳时,洛阳人邵雍、程颢兄弟都以儒家道统相标榜,文彦博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们如同与平民相交。11、1.B2.C3.C4.(1)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2)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5.治理湖患,可以说是为民造福;夜不闭户,说明治盗有功;悉知典宪,是个人有才华有能力,知文法明典章;为偷银者力争,堪称老成治国,不滥杀;荐赵滋,说明慧眼识才;处理边害和接待辽使,看出外交胆识与才华。这些都能看出,曾公亮为官施政是可以做到救正补弊的。所以说。完全否定这个人,认为他不能救正补弊,是有失公允。当然,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情上曾公亮存有私心,一切听顺,毫无异议,说他不能纠正一些新法上的弊病是可以的。【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划线句的翻译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窜他境”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D;“橐中物”是“亡”的宾语,排除A。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此禁物也”判断句式;“强”形容词作名词,翻译为强盗行为;“间”理解为区别。(2)“锡”通“赐”,“虔”忠诚;“而”表转折,却。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结合文中曾公亮为官从政以来的事迹”,结合题干要求,概括曾公亮从政以来的事迹,看是否有救正补弊的,若有,则说明苏轼的评价不公允,若没有,则评价是公允的。曾公亮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建筑总体施工承包合同版B版
- 安全文明施工承诺及保证措施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型保健床具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房屋维修改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2024年中国碳化横拼竹地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牛皮工具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2-2027年中国零售连锁超市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4年中国塑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噪声测量仪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竹雕仿古花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赣教三年级上册主题一唱响嘹亮的队歌勇敢前进
- 《穿井得一人》《桑中生李》阅读练习及答案
- “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 DB5110∕T 37-2021 地理标志产品 资中冬尖加工技术规范
- (3)110KV配电装置安装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1
- 课程设计之年产90000吨丙酮水连续精馏塔的设计
- 赞比亚矿产资源及矿业开发前景分析
- 餐饮前台餐具与杂件清单
- 河南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备案申请表
- 海拔高度与气压、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对照表
- 道路平交口计算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