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浙江省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2024.11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遍布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更活在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乡土、我们的语言、我们的风习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刻体会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与古代世界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比如,中华文明彰显积极性,体现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个人要以天为榜样,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中华文明还彰显实践性,体现为注重经世致用。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圣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变社会风气,希望“天下归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不同文化崇尚的东西存在差异,有的尚文、有的尚武、有的尚德、有的尚一、有的尚化。不同的崇尚决定了不同文化的发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崇尚的东西。如《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庄子的“与时俱化”等名言,就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化”的推崇。尚化让中华民族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包容和学习不同的事物,并且不惧变化、勇于变革,从而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一是君子的人文精神。君子多指受过良好教育、道德比较高尚的人,被认为是完美人格的典范。二是中庸的辩证精神。中庸的“中”指的是准确、不偏不倚,“庸”指的是平常、正常。三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国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历史中的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等故事,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今天,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贡献强大文化力量。(摘编自王蒙《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材料二:中国是流动性社会,历史上多民族在跨区域流动中繁衍生息、友好互动,在多民族频繁接触和密切往来的互嵌居住格局下,传统文化得以转化创新。统合与分化更迭中,历代中央政权注重以儒家文化治国理政,“儒家学说自汉代被尊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到宋代又经历了新的改造,而且日益具有生活伦理规范的意义和社会教化的功能。”其倡导儒家宣扬的“天下一家”“仁政爱民”“忠孝为本”“血亲人伦”“崇德尚义”等伦理观念,适应“大一统”需要,在社会动荡和战乱纷争中,有效消弭民族冲突和地方割据。历代统治者以尊孔崇儒确证身份,祭祀孔子、修建孔庙、设儒学、行科举。在民族地区,主要通过迁入这一地区的汉族人传播、中央王朝委任官员推行思想教化、地方开办官学教育等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互渗。多民族聚居区云南建水孔庙的兴建,是儒家文化流入民族地区,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共享的典型。据《重修指林禅寺碑记》记载,云南“隔越中夏万有余里,而临安尤极要荒之外,密迩交广,南向望元江、车里、八百诸夷”,因距离中原较远,管辖难度大,所以采取“罢宣慰司置府以理其民,立卫以总其兵,文武并用而威德兼施,并建儒医阴阳诸学,俾志学游艺者有所归就”的措施对当地进行教化和管辖。儒学以教育和教化方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内化于当地民众庙学、洞经、祭祀等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生活的重要文化基础。人群流动下儒家文化影响力在中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民间戏曲——迪庆维西大词戏中亦有体现。大词戏以儒家“忠孝节义”价值理念为底色,在传播过程中借鉴纳西族和汉族的山歌小调,以及藏族、傈僳族和纳西族等舞蹈动作,展现出地方多民族文化的互融共通特质,有《精忠岳传》《目连寻母》《岳母刺字》《平天下》等剧目。在青海土族文化中,受明代军屯和移民影响,以庆祝丰收为目的的纳顿节也有儒家忠义思想的身影。如纳顿节俗三国军傩戏《五将》《三将》《关王》,在关羽、刘备、张飞、曹操和吕布的战斗叙事中,歌颂关羽的英勇和忠义,展现儒家文化与土族文化的和谐共融。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生存条件相契合。儒学的运用和传播体现了国家政治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与交融,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对民众享有相同文化的认同,自觉将其作为形塑个人和社会的精神理念,并转化为共同生活的具体实践,进而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对巩固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林继富、闫静《基因赓续与价值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能够像中华文明一样能够绵延不断发展至今,与古代世界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是独一无二的。B.中国神话都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还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C.历代统治者在民族地区,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互渗,可以有效消弭民族冲突和地方割据,实现“大一统”。D.儒家思想的精髓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生存条件相契合,在与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对民众享有相同文化的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我们自己要做到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B.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C.儒学以教育和教化方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这就会影响当地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导致当地文化的消亡。D.民族地区的地方戏曲、小调或舞蹈的许多剧目中有儒家“忠孝节义”的身影,可见儒家的这种价值理念也适合民族地区。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化”特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父母会经常告诫子女,不能踩家里的门槛,因为门槛是家的象征,踩门槛会被认为是对家的不尊重。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曾被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讲话时引用。C.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为吃饱肚子签下“生死契约”,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新的一页。D.百年征程漫漫,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不是只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功夫。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儒家文化”与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请结合材料概述。5.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观点,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冷水河李广田天还黑魃魃的,人也还睡得正甜,忽然传来了一阵开门声,人语声,脚步声,而那担杖钩环的声音更是哗啷哗啷地响得清脆。我们都被惊醒了。点起昨晚剩下的小烛头,摸出枕边的时表一看,才四点半,距天明还有一点多钟,然而李保长已经领着人送了几担开水来。同时,听到队员们也都起来了。为了赶路,我们自然希望早起,但今天实在起得太早了,夜里睡不足,白天行路也是容易疲劳的,于是有人喊着:“太早哇!太早哇!”这喊声在我的耳朵里回旋了很久的时间,因为我立时想起了那一世之散文作家阿左林,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起西班牙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三句话:第一句是“晚了!”第二句是“干什么呢?”而第三句则是“死了!”这是很可怕的三句话,试想咱们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有多少人不是在这三句话中把一生度过的呢?而那最可怕的就是“晚了!”这就是说,“糟糕,已经来不及了!”想想西班牙在这时候所遭的命运,再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对于“太早哇!太早哇!”这呼声,就有着特殊的意味,也有着无限的感慨。我一边这样那样想着,一边收拾行李并漱口洗脸,而这时候队员们已经在院子里吃着昨天的干粮,喝着今天送得“太早了”的开水。我们的大队长照例是忙碌的,他在走来走去地张罗着一切,等他回到屋里来时,就笑哈哈地说道:“真想不到白河县人作事这样认真,惟恐耽误了我们走路,半夜里就送了开水来,这也可以证明这地方的政治还不坏吧。”我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他不过是指着县政府对于保甲长的,以及保甲长对老百姓的威严而言罢了。县政府命令保甲长,保甲长命令老百姓:“要早送开水,万勿迟误。”于是就有今天的结果,而这也就是大队长之所谓“政治不坏”,我对于这样的赞美是不置一词的。等到我们饮食已毕,一切停当之后,问题却来了:我们雇的挑夫还不见来!我们在焦虑中等着,等着,一直等到八点,挑夫才陆续来到,问他们为什么来得这样迟,他们却很坦然地答道:“还得烤完了烟啊。”原来他们都是些鸦片烟鬼,他们仿佛很有理由的那样不慌不忙回答我们。一边捆行李,一边听队员又大声喊道:“太晚了!太晚了!”然而那些鸦片烟鬼却仍是不慌不忙,这种不慌不忙的态度好象在回答我们说“并不晚”或者“还很早”一样,叫我们非常生气。等到开拔之后,出城,下山,他们又买烟,买火,拴草鞋……走到河街时太阳已经很高了,然而有的挑夫又不见了,有人说是去吃饭,也有人说是去烤烟,弄得我们无可奈何,因为实在已经“太晚了”!我们一路沿着汉水,踏着山脚,前进着。我们的歌声,和着水声,在晴空之下彻响着。“拐过山嘴,便是月儿湾了。”有人这样喊。月儿湾——又是一个好名字,还有黄龙滩、花果园……我忘记我是在流亡,忘记是为我们的敌人追赶出来的,我竟是一个旅行者的心情了,我愿意去访问这些荒山里的村落,我愿意知道每一个地方的建立,兴旺,贫困与衰亡,我愿意知道每一个地名的来源,我猜想那都藏着一个很美的故事……但这样的念头,也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罢了。尤其当看见在破屋断垣上也贴下红红绿绿的抗战标语——这是在城市中我们看厌了的,而发现在荒山野村中却觉得特别有刺激力;以及当我们从那些打柴、牧牛的孩子们的口中也听到几句“打倒日本,打倒日本”的简单歌声时,我就立时象从梦中醒来似的,心里感到振奋,脚步更觉得矫健了。奔到月儿湾,我们停下来吃午饭。这时候,我们才有机会同挑夫们谈谈话。我们是喜欢同他们谈谈的。谈到他们的工钱,我们才知道他们又并非自由的挑夫,他们也是被政府硬派了来的,那么,我们所出的工钱恐又不知经过几层剥削才能到达他们的手中。而他们之中竟有人因年老,因烟瘾,而不能胜任,想偷跑,想雇人替换,也就是当然的了。自然,我们也同他们谈到了吸鸦片的害处。我们的队员尤爱捉住这种机会大发议论。但说来说去,也只能从烟鬼中换得这么一句回答:“这我们何尝不明白,但是现在明白已经晚了,烟瘾已成了,家业也穷光了!”“晚了!”他们也知道晚了。于是青年队员就激昂地说道:“好,你们好好地再吸两年吧,不然,现在便要戒绝,若等到抗战胜利之后,你们便只好吃那最后的一颗大烟丸了。”这所谓最后的一颗大烟丸者,乃是指那一颗可以打穿脑壳的子弹而言。这种想法原是很近理的,总以为抗战胜利之后,中国的政治应当完全刷新,那时就不再允许这些烟鬼存在了。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挑夫自然不懂,却也没有人为他们解释。从白河到冷水河,共七十里,并不难行。但因为今早动身太晚,所以到达冷水河时又是相当的“晚了”!冷水河,从左边的山涧中流注汉江,河身甚窄,河水清浅,在碎石上潺潺流来,确有一些清冷之意。过冷水河不远,便是冷水河的村庄,在暮色中只见围簇着一些房舍,房舍还有的冒着炊烟。在冷水与汉江之间,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叫作双龙古刹,也叫做观音庵,而庵下的江水就叫做观音滩。这里的江水又正当一个山势陡转处,水流甚急,又以水底多石,所以水声甚大,而行船最难。据说航船到此,必须连客带货一并卸在岸上,然后才能把船拖过,否则便难免危险。我们就看见一只小船还正在滩中间沉着,被急流所冲击,激溅着白色的浪花,而那只小船却是一动也不动。双龙古刹是藉了山势而雄踞在险滩上的,它似乎被群山所包围,而又高出于群山之外,它象一个巨大的魔灵,作着这险滩的主宰,益显得这地势险恶万分。而今夜,这古刹就作了我们的宿营地。我们在模糊中吃过了地瓜米粥,又托本地的保长给雇了一只可以载行李直达安康的小船,便藉了观音面前的灯光打铺休息了。半夜里醒来,听见江涛的声音,仿佛在深山中来了暴雨,颇令我想起在泰山斗母宫曾听过的山涧水声,似梦非梦,不知身在何处。揉开睡眼,却看见月光从古刹的窗上射了进来,照在粗大的黑柱子上,照在雕绘的栋梁上,照在狰狞的神像上……心里有些恐惧之感,同时也有说不出的感伤。我不能入睡,我想着种种往事,想到将来,想到明天蜀河的道路,乌江渡,又一个可怕的地方。我摸出时表用手电照着,看看时间的向前移动,我决心在那个不太早也不太晚的时候把大家叫醒,预备赶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七日(选自《圈外》,1942年3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一开始抱怨李保长领着人送开水这件事,因为如果起得太早了,夜里睡不足,会容易导致白天行路疲劳。B.大队长认为当地政治清明,我对此并不赞同,因为当天雇佣的挑夫迟迟不来,他们吸食鸦片,是政府硬派的。C.我们对破屋断垣上贴着的红红绿绿的抗战标语感到刺激,说明大家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想回到现实中去。D.虽然流亡的旅途十分艰辛,但是我们一路上依然振奋精神,情绪高昂,有时甚至忘了自己是在流亡的途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联想到西班牙人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与队员们抱怨的“太早了”形成反差,引起读者的深思。B.文中既描写了冷水河的“冷”,又描写了观音滩的惊险,渲染了清冷悲凉的氛围,意味着抗战前途迷茫。C.文章最后一段描写月夜下古刹的景色时,连用了三个“照在”,写出了作者观察视线的连续性,增添了恐惧气氛。D.本文主要叙写作者与队员们的整个逃亡过程,但是其中增加了大量“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对逃亡的感受更深刻。8.文中多次提到“晚了”“太晚了”,有什么特别的意味?9.本文写到了很多逃亡的地点,为何独以“冷水河”这个地名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以为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魏武侯疑起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材料二: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①安在?”靖②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焉。”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太宗曰:“卿舅韩擒虎尝言,卿可与论孙、吴,亦奇正之谓乎?”靖曰:“擒虎安知奇正之极,但以奇为奇,以正为正尔。曾未知奇正相变,循环无穷者也。”(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①奇正:古时用兵以对阵交锋为正,以设计邀截袭击为奇。②靖:即李靖,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贱而勇者A前B击C锋始交D而北E北F而勿罚G观H敌进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之为将”中的“之”与《论语》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用法不同。B.“亲裹赢粮”中的“裹”与成语“裹足不前”中的“裹”都可作动词,可以理解为“包裹”。C.“非变而能通”中的“非”意为“如果不是”,与《孟子》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非”意思不同。D.“吴术若何”中的“若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何如”都表示疑问语气。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帮助鲁国击退齐国的进攻,但鲁国国内却有人对吴起的才能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只会让各国都来算计鲁国。B.魏文侯能重用吴起,既是因为李克客观的评价,没有借机构陷,也由于吴起军事才能早已得到广泛认可。C.唐太宗询问李靖用兵的正奇表现在哪里,李靖认为正兵与奇兵没有固定的用法,善于用兵的人会让敌方无法判断。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他觉得舅舅从来不懂得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2)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14.吴起用兵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太史庙李奎生在龙门境,葬临韩奕坡。荒祠邻后土,孤冢压黄河。澽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生”与“葬”两个字点出了司马迁的出生地和归葬之处,将司马迁伟大的一生作了简要概括。B.颔联将“荒祠”“孤冢”放置在“后土”“黄河”两个更大的背景之下,更加显出太史庙的孤寂荒凉。C.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借庙前的澽水来形容人的心中忧愁逐渐消失,以庙旁的梁山来渲染太史公遭遇的悲惨。D.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悼念之情,却结合了叙述、描写等表达手法,融事、景、情为一体。16.悼念前人的诗往往寄寓了后人自己的感思,请结合诗歌的尾联谈谈你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十分执着于这次期中联考成绩,抱着必胜的决心忘我地学习,甚至不眠不休、夜以继日,你会用《老子》当中“

”去劝解他。(2)《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3)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1)。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A)地美丽。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B)。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是太卓越了。所以每逢读完托尔斯泰的一本书,我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看。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C)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他的文章和书籍,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托尔斯泰固然有着文学的天才,创作了大量为全世界称道的不朽作品,被人们敬仰。但更重要的是,这位作家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智慧,(2)。他希望人人生活得快乐而幸福,他一直探寻着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他为无法让所有的俄国百姓摆脱苦难而倍感痛苦,以至于在82岁的高龄还独自离开自己的庄园,要走到民间去。而正是这次离家出走,提前结束了他的生命。①正是他的智慧和爱心,②他成为了我青年时代最崇敬的作家。③所以,④景仰托尔斯泰的故居,⑤就成了我此次来俄罗斯的主要目的。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点的两个“是”字,意义用法相同。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D.文中加点的“固然”在此表示让步关系。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末段画波浪线处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画横线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星际迷航》这样描述星际航行的原理:飞船加速飞离地球后,就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星球间的引力来飞行,自身燃料只用来调整角度。个人发展也是一样的,不是一条孤独的航线,而是与整个社会缠绕在一起。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

3.C

4.①引用具体的材料,如《重修指林禅寺碑记》记载说明了儒家文化流入民族地区,实现文化融合与文化共享。②列举具体的例子。比如以民间戏曲——迪庆维西大词戏为例,说明在儒家文化中融合了中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5.①中华文明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彰显积极性、实践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崇尚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有力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④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巩固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保证。(答出三点即可)【导语】材料一主要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强调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材料二则聚焦于儒家文化在历史上与多民族地区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展现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中的作用。这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国神话都能体现了”错误,原文“中国神话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说,历史中的赵氏孤儿、卧薪尝胆等故事,都体现了一种不惜一切代价、艰苦奋斗、百死不悔的精神”,指的是神话中的一部分,而不是“都能”,以偏概全。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导致当地文化的消亡”错误,原文是“儒学以教育和教化方式,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内化于当地民众庙学、洞经、祭祀等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生活的重要文化基础”,是融合,不是让其消亡。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尚化让中华民族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包容和学习不同的事物,并且不惧变化、勇于变革,从而让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化”的特点体现为中国古人对“化”的推崇,具体表现为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包容和学习不同的事物,并且不惧变化、勇于变革。A.体现的是一种传统习俗方面的内容,并非“尚化”特点所涉及的勇于变革、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等方面。B.体现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理念,与“尚化”的特点关联不大。C.安徽小岗村农民的“分田到户搞起大包干”,他们不满足于原有的农村生产模式,敢于突破传统,积极求变,通过签下“生死契约”这种大胆的举措来开启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尚化”所强调的用发展眼光看问题、勇于变革等特点。D.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务实行动,并非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化”的特点。6.C7.B

8.①表面上是说大家赶路起得太迟了,也指挑夫们明白鸦片的危害太晚了。②实际上是在告诫大家对自己的国家要提早有所作为,不能等到灾难临头时才想到,那就太晚了。

9.①它是众多地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站,冷水河一带地势险峻,意味着旅途的艰辛和不易。②冷水河是旅途中的留宿地,引发了“我”丰富的联想,体现了“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③特别强调今天到达此地是相当“晚了”,以此为题,深化了文章主题。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说明大家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想回到现实中去”错误。根据原文“这是在城市中我们看厌了的,而发现在荒山野村中却觉得特别有刺激力”可知,这只是因为在城市中看到感到厌倦,在这里看见却让人振奋。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意味着抗战前途迷茫”错误。根据“这里的江水又正当一个山势陡转处,水流甚急,又以水底多石,所以水声甚大,而行船最难。据说航船到此,必须连客带货一并卸在岸上,然后才能把船拖过,否则便难免危险”,可知描写冷水河的“冷”、观音滩的惊险是为了表现旅途艰辛并不意味着意味着抗战前途迷茫。10.CEG11.B

12.D

13.(1)吴起明察法规,审慎施令,撤除不急需的官职,废除疏远的宗族,以抚养作战的士卒。(2)如果全军追击逃跑的敌人,奔跑停顿杂乱无章,这说明敌人没有才干,可以毫不犹豫地攻击他们。14.①吴起亲力亲为,与士卒同甘共苦,如同穿相同的衣服、吃相同的食物,表现出对士卒的关爱。②他在军事上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能根据敌情采取合适的战略战术。如他能判断敌人的行动模式,从而进行相应的反击。③在政治上,吴起明察法令,精简不必要的官职,如废除与国事无关的王族成员。【导语】材料一描绘了吴起在鲁、魏、楚三国间的辗转仕途,他辅佐鲁国打败齐军,凭借个人能力获得魏文侯重用,最终为楚王所用。吴起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树立了严格的军纪和个人魅力,使他能以少胜多。材料二讨论了吴起用兵的奇正变化,吴起的策略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形式,其成功源于用兵的不拘常理与人心的掌控。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派遣地位低但勇敢的人向前攻击,当两军交锋时假装败退,败退后不加惩罚,以观察敌人的动向。“前击”是“贱而勇者”发出的动作,C处断开。“北”名词作动词,败北,做“贱而勇者”的谓语,E处断开。“北而勿罚”表示对撤退行为的“勿罚”,与后续的观察敌方进取连贯,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用于主谓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之”没有实在意义,仅起到连接作用。句意:吴起担任将领的时候。/在内则侍奉父亲,在外则侍奉君主。B.错误。携带/停止。句意:亲自背负干粮。/比喻由于害怕、犹豫或有阻碍而不敢继续前进。C.正确。如果不是/并不是。句意:如果不是善于灵活应变而又通达权变。/并不是因为厌恶这种声音才这样的。D.正确。怎么样/什么样,如何。句意:吴起的用兵方法怎么样?/德行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王呢?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D.“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提并论,但李靖并不认同”错误。从材料二中可知,韩擒虎认为李靖可以与孙、吴相比拟,李靖并没有否认这一点,他只是认为擒虎并未能理解奇正相互变化、循环无穷的道理。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明察;“审”,审慎;“捐”,舍弃,撤除;“废公族疏远者”,定语后置句,废疏远公族。(2)“悉众”,全部军队;“行止”,行走和停留,这里指敌人的行动状态;“不才”,没有才能。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可见吴起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对士兵的关心和爱护。②由原文“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可知,吴起用勇敢的士兵做诱饵来测试敌军反应,以便判断敌人是否有计谋,足见他在军事上的灵活性。③由原文“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可见吴起在政治上推行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并且严明而有效。参考译文:材料一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国人让他为将,大败齐国军队。有人在鲁侯面前说吴起的坏话:“吴起是个残忍、行为轻薄的人。而且鲁国这样小国,却有了胜敌的名声,那么各诸侯国就会猜忌鲁国了。”吴起害怕得罪鲁侯,听闻魏文侯贤明,就去依附他。文侯询问李克,李克说:“吴起贪婪好色,但用兵打仗,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于是文侯任命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担任将领时,与地位最低的士兵同穿衣同吃饭,睡觉不铺垫席子,出行不骑马,亲自包裹行军粮食,与士兵共同承担劳苦。有士兵长了毒疮,吴起替他吮吸。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哭了。有人问:“你的儿子只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替他吮吸毒疮,为什么哭?”那位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替他的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时不回头,死于敌人之中。吴公今天又替他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死在哪里,所以哭。”魏文侯去世,太子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疑虑吴起但并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遭到诛杀,就逃奔到楚国。楚悼王一向听闻他的贤明,吴起到来后便任命他为宰相。吴起在楚国治理明察法度,审核法令,取消了不紧急的官职,罢黜了关系疏远的公族,来扶持养育作战的士兵。他的核心在于加强军队,摧毁那些游说从事外交的人。于是南征平定百越,北击击退三晋,西攻秦国,诸侯都担忧楚国的强大。材料二

太宗问道:“凡是说兵力分合变化的人,奇正的关系在哪里呢?”李靖回答:“善于用兵的人,没有不正的,也没有不奇的,使敌人无法揣测,因此用正兵能胜,用奇兵也能胜。军中的士兵,只知道胜利,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胜利,不经过变化而能通晓,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至于分合变化的运用,只有孙武能够做到,吴起以下的人,没有能及得上的。”太宗又问:“吴起的用兵之术怎样呢?”李靖说:“我请简单说一下。魏武侯询问吴起两军对峙时怎样做。吴起回答说:‘派遣卑微而勇敢的人在前面,双方刚一交锋就假装败退。他们败退,不要处罚他们,要观察敌人的进退举动。如果敌军一动一静,对于我们的败逃不追赶,那敌军就有谋略。如果敌人全部追击我们的败兵,行动间没有章法,那就说明敌人不行,可以毫不怀疑地进攻。’我认为吴起的用兵之术大致多是这样的内容,不是孙武所说的以正合战。”太宗接着说:“你的舅舅韩擒虎曾说,你可以与孙武、吴起讨论,是否说的是这奇正之道?”李靖回答:“韩擒虎怎么知道奇正的极致,只不过是把奇当作奇,把正当作正罢了。他从来不知道奇正是相互变化、循环无尽的。”

15.C16.①尾联表达了对汉朝君王的不满和对司马迁遭遇的惋惜之情。②司马迁不仅是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也是对现实中类似境遇的警示,让读者深思言论自由和人性尊严的重要性。【导语】李奎通过《司马太史庙》诗歌,追忆并悼念司马迁。他描绘了司马迁生在龙门、葬于黄河岸边的境况,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壮丽,正衬托司马迁对汉代权力的勇敢质疑,诗中映射诗人对命运和历史的自我反思。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借庙前的滹水来形容人的心中忧愁逐渐消失”错。颈联“滹水愁声远,梁山惨色多”的意思是:滹水发出哀愁般的声音,滚滚远去;梁山笼罩着悲惨的色彩。颈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庙前的滹水发出的哀愁般的声音,渲染了悲惨的氛围,以庙旁的梁山笼罩着悲惨的色彩,烘托了诗人对太史公遭遇的悲惨的伤感。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尾联表达了对汉朝君王的不满和对司马迁遭遇的惋惜之情。在历史上,司马迁因直言而受宫刑,这种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对汉武帝产生了质疑和愤慨。诗人通过“一言遭显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