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来宾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积累·运用(21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便是一位良师,一位挚友。说到读书,可谓是好处多多。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内心,净化心灵。读书使人视野宽阔,读书使人知识渊博,读书使人品德高尚。本学期课文学习,我们得到非同一般的阅读体验收获。消息阅读中,我们领略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飞天凌空》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得冠军的xⅰāo洒身姿。走近列夫·托尔斯泰,愚钝的面容背后是他深邃高贵的灵魂。当鲁迅正想偷懒时,瞥见墙上的照片,便会良心发现,增进了勇气,似乎听到了藤野先生的谆谆教诲。《美丽的颜色》中,我们看到居里夫人面对炽热的炉子,不畏艰辛殚()精竭虑地钻研科学……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可嘉的精神品质。走出课本,大自然巧夺天工,更加精彩。只要善于发现,美好绝不缺席。(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xiāo()洒殚()精竭虑(2)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语。愚钝炽热(4)请从下面句子中选出一幅对联,使内容正确,上下联顺序符合要求。初心若岳谁能撼动灯下学子呕心沥血使命如天我敢支撑书山学海勤奋读书上联:下联:;(5)选文中有一处存在语病,请你找出来并改正。2.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主题文学常识与名句出处闲适之意诗人①(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之下采摘菊花,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悠然的心境。《饮酒》(其五)品行之寓诗人刘桢以严寒恶劣的生存环境,反衬出松柏的高洁端正借喻自己品行。“风声一何盛?松柏有本性”。②自然之景王维跟随去慰问边关,看到沙漠景色,描绘了③“,”塞外所见的壮美风光。《使至塞上》进取之心曹操以马厩里老马自况,表达自己老当益壮志向。④“,志在千里。”《龟虽寿》惆怅之情面对满地落花,晏殊对消逝了的事物的抒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⑤”《浣溪沙》报国之志⑥(人名)借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报效朝廷的决心。《雁门太守行》家国之恨杜甫困居长安,见国破家亡,忧国忧民,喟然长叹“白头搔更短,⑦。”《春望》思乡之情崔灏登上黄鹤楼,眺望远方,不觉想念故乡。抒发了⑧“?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超然之气苏轼漫步庭院,空明澄澈的月下美景,写下“庭下如积水空明,⑨,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二、阅读·鉴赏(39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海绵城市建设①2023年夏天,持续的极端天气让我国多个城市出现内涝灾害,城市开启“看海”模式,部分路段交通瘫痪,积水引起市民伤害性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②不可否认,极端天气增加,尤其是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是目前全世界共同而对的难题,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内涝灾害。但回看我们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大部分城市将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快速开发上,并没有科学地关注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化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大量的城市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大,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形成了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同时,城市建设中沥青和混凝土取代了土壤,建筑物取代了树木,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相比于原生态的空间,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打乱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在城市中,雨水无法被吸收、蓄积,按照“水走故道”的规律,沿着一定的竖向条件从高至低流动,被淹没的马路实际上是被当作了原始的行洪通道。此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范围、高密度的开发利用,如停车场、地铁、下穿隧道等,会导致排水系统形成“盲点”,形成内涝。【注释】①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建筑群密集,柏油路、水泥路面吸热率大、比热容小,城市地区升温较快,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的现象。②雨岛效应:指的是由于空气循环不畅,空调、汽车尾气等热量超常排放,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并导致降水的现象。【材料二】①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②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渗水、储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图海绵城市示意图③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在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同时根据雷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材料三】①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②在积极建设的同时也要在生态的宏观视野下理性看待海绵城市。应全面权衡,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考量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只有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系统统筹,才能真正起到治理内涝的效果,如果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2019年3月,作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南宁市54.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为全国提供了“南宁经验”。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建设海绵城市解决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根本办法。B.材料二用图表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循环过程及原理。C.材料三用大量详实材料说明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已初步取得全部成效。D.海绵城市试点已初见成效,我们将来要大力全面发展海绵城市建设。4.下列对材料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材料一划线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材料二划线句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C.材料三①划线句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D.材料三②划线句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合理治理城市内涝需要做到:①,②,同时还需要③。现代文阅读Ⅱ一把寂寞的锄头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另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造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别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⑪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⑫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⑬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⑭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与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⑮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选自《中国精短美文精选》6.阅读文章内容,梳理关于“锄头”的事件,请填写下面内容我八九岁时,父亲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①→②。7.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①段。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8.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对锄头有哪些复杂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全文,探究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⑥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②既而:后来,不久。③共载:同车。载,坐车。④白首:老年人。⑤决之:决断政事。⑥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天子先驱至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追者反始一反焉D.何以知之何夜无月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甲文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乙文写子奇通过采取融兵器制农具,打开粮仓济民等办法使阿县大治。D.乙文通过对话,侧面描写衬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战而胜的不凡才能。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库无兵,仓无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从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甲、乙两文都论述“人和”是取胜的法宝。请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选其一)论述的重点,并结合历史或现实的事例,谈谈自己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10分)班级召开“名著阅读读书会”的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7.【任务一·资料卡片】读下面选段文字,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写横线上。选段一: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诉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选段二:“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选段三:在体育上他是很活泼的,很好的骑手,这一半因为他是一个不吸烟者和节欲者。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选段一中的“他”是①,选段二中“他”是②。选段三中的“他”是③。A.贺龙B.徐海东C.徐特立D.彭德怀18.【任务二·名著人物】革命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从《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可以看出,朱德母亲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爱憎分明、有远见等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他。请从这些优秀品质中任选一点,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的经历谈谈他受到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任务三·启示收获】《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斯诺曾说过“这本书值得介绍给一切中国读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内容或人物,说说你的收获。(要求不少于8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50分)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绽放的不止是花儿,还可以是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有时,我们的情感需要在那一刻绽放,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请以“那一刻的绽放”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②内容健康积极,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潇;;dān(2)锐不可当;谆谆教诲;殚精竭虑(3)愚钝——愚蠢、反应迟钝;炽热——温度高,极热。(4)初心若岳谁能撼动;使命如天我敢支撑(5)改为:当鲁迅正想偷懒时,瞥见墙上的照片,便会良心发现,增强了勇气,似乎听到了藤野先生的谆谆教诲。【解析】【分析】(1)“xiāo洒”中的“xiāo”对应的是“潇”字。“殚精竭虑”中的“殚”对应的是“dān”。
(2)“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谆谆教诲”指恳切、耐心地启发和开导;“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
(3)“愚钝”在文中形容列夫・托尔斯泰的面容给人的感觉是愚笨、反应不灵敏,强调其外表看起来不够聪慧。“炽热”则是形容居里夫人面对的炉子温度极高、非常热,突出了她科研环境的艰苦。
(4)“初心若岳谁能撼动”和“使命如天我敢支撑”,从平仄上看,“动”是仄声,应为上联;“撑”是平声,应为下联。从词性和意境上,“初心”对“使命”,“若岳”对“如天”,“谁能撼动”对“我敢支撑”,对仗工整,所以“初心若岳谁能撼动”是上联,“使命如天我敢支撑”是下联。
(5)原句“增进了勇气”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了勇气”。
故答案为:(1)潇;dān;(2)锐不可当;谆谆教诲;殚精竭虑;(3)愚钝——愚蠢、反应迟钝;炽热——温度高,极热;(4)初心若岳谁能撼动;使命如天我敢支撑;(5)改为:当鲁迅正想偷懒时,瞥见墙上的照片,便会良心发现,增强了勇气,似乎听到了藤野先生的谆谆教诲。
【点评】(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4)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2.【答案】①陶渊明;②《赠从弟》;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老骥伏枥;⑤似曾相识燕归来;⑥李贺;⑦浑欲不胜簪;⑧日暮乡关何处是;⑨水中藻、荇交横【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漠、骥、枥、簪、荇
故答案为:陶渊明;《赠从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老骥伏枥;似曾相识燕归来;李贺;浑欲不胜簪;日暮乡关何处是;水中藻、荇交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3.B4.A5.①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②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系统;③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理性看待海绵城市【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判断,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3.A.有误,由材料二第①段“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可知,选项“解决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城市内涝的根本办法”错误。
B.正确。
C.有误,由材料三第①段“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可知,选项“已初步取得全部成效”。
D.有误,“我们将来要大力全面发展海绵城市建设”错误。根据材料三第②段“只有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系统统筹,才能真正起到治理内涝的效果,如果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可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根据自己的规律和条件来思考。
故答案为:B4.BCD.正确。
A.有误,材料二③段划线句“一是……二是……三是……”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A5.由材料一第②段“尤其是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是目前全世界共同而对的难题,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内涝灾害”“但回看我们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大部分城市将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快速开发上,并没有科学地关注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作用”“城市建设中沥青和混凝土取代了土壤,建筑物取代了树木,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相比于原生态的空间,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打乱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可归纳:在城市化扩展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由材料二第①段“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可归纳:积极建设建设一个海绵城市,促进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由材料三第②段“只有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系统统筹,才能真正起到治理内涝的效果,如果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可归纳:理性看待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故答案为:①在扩张城市规模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②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系统;③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理性看待海绵城市【答案】6.①我十二岁时,父亲逃离村庄,扔下锄头;②终有一天,父亲会回来,重握锄头7.示例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寂寞”“静静地倚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忧伤及寂寞。示例二: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示例三:运用白描手法,如“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8.①父亲对锄头创造生活的敬重之情;②对为了生活逃离锄头的无奈之情;③逃离锄头时的悲痛之情;④离开锄头后的眷恋之情。9.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①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②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③锄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反映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的复杂感情。④锄头寂寞的直接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父亲逃离村庄;深层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⑤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农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这是“村庄的忧伤”;锄头见证了农村的兴衰冷暖变化,反映出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和冷落的态度,这是“村庄的温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4)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6.首先,根据题干中已给出的“我八九岁时,父亲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这一信息,确定答题的起点在文章中该事件之后的部分。接着,在文章中继续寻找与“锄头”和时间相关的关键信息。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我十二岁时”这个时间节点出现了父亲逃离村庄、扔下锄头的事件。然后,继续往后阅读,文章结尾处提到“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我十二岁时,父亲逃离村庄,扔下锄头;②终有一天,父亲会回来,重握锄头7.修辞手法方面:如把锄头比作怨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状态像等待归人的怨妇一样寂寞、憔悴;“寂寞”“静静地倚靠”赋予锄头人的情感和动作,运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表现力,使锄头的忧伤及寂寞更加直观可感。表现手法方面: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这种烘托手法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加深读者对锄头情感状态的理解。描写手法方面:“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运用了白描手法,简洁地描绘出锄头的外观,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
故答案为:示例一: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锄头比作怨妇(“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寂寞”“静静地倚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锄头的忧伤及寂寞。
示例二: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通过皎洁的月光来烘托锄头的锈迹斑斑、暗淡无光,通过如泣如诉的虫鸣,烘托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
示例三:运用白描手法,如“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说明锄头已很久没用了,表现了锄头的忧伤与寂寞。8.本题是对感情线索的考查。在“我”小时候,父亲对锄头充满了信赖和敬重,希望通过锄头,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富足的生活;在“我”十二岁时,沉重的家庭负担让父亲带着对锄头的无限依恋与无奈,逃离乡村去城市谋生;但是,父亲对锄头始终心怀着恋,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对锄头、对农村的爱从未改变。
故答案为:①父亲对锄头创造生活的敬重之情;②对为了生活逃离锄头的无奈之情;③逃离锄头时的悲痛之情;④离开锄头后的眷恋之情。9.“一把寂寞的锄头”:文章通过拟人手法,将锄头描绘成一位寂寞的等待者,形象地反映了农村大批农人因生活所迫逃离农村,进城谋生的现状。这种逃离导致农村变得寂寞、荒芜,锄头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使用价值和生命力,成为了寂寞的象征。锄头与农村命运:锄头不仅是农具,更是农村命运的缩影。锄头的命运反映了农村从繁荣到衰败的变迁,以及农人们对土地和生活的复杂情感。通过锄头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和农人们的无奈与挣扎。线索作用:锄头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从父亲使用锄头到最终离开农村,锄头的变迁反映了父亲及农人们对农村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变化。通过锄头的视角,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家庭贫困与城市乡村的落差:锄头寂寞的直接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父亲不得不逃离村庄,寻求更好的生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人选择离开土地,进城谋生。这种落差不仅体现在经济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和文化认同上。唤起关注与思考:文章通过描写锄头的寂寞,旨在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认识到农村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和行动。“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的理解村庄的忧伤:村庄的忧伤源于农人们的离开和土地的荒芜。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人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静无声,土地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忧伤和无奈,因为农村曾经是农人们的家园和根基,如今却变得如此荒凉和冷清。村庄的温度:村庄的温度则体现在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和眷恋之中。尽管农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农人们依然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离开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生活所迫。然而,在他们心中,农村始终是一个温暖的家园,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和归宿。因此,尽管村庄变得荒芜和寂寞,但它依然承载着农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具有不可磨灭的温度。故答案为: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丰富意蕴:①用拟人手法,写锄头的寂寞,反映了大批农人逃离农村进城谋生,农村变得寂寞、荒芜的景况。②表面上写锄头,实际上是借锄头写农村的现实生活,一把锄头的命运就是农村命运的缩影。③锄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反映了以父亲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的复杂感情。④锄头寂寞的直接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父亲逃离村庄;深层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与乡村的巨大落差。⑤借锄头的寂寞,写出作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农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到城市去谋生,村庄变得荒芜了,这是“村庄的忧伤”;锄头见证了农村的兴衰冷暖变化,反映出农人们对农村的热爱和冷落的态度,这是“村庄的温度”。【答案】10.B11.《赤壁》表达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在江边的泥沙发现了一支沉埋江底沙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抚今追昔,通过“赤壁之战”,引发诗人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以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绣迹斑斑的“折戟”来暗指那场大战,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借用假设,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成功,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对于可能出现的失败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以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这一新颖的构思的确独具匠心,真可谓以小见大,令人惊叹。全诗借古讽今,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无奈。【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10.ACD.正确。
B.错误。“折戟沉沙铁未销”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近而物是人非之感。
故答案为:B11.从意象角度分析,“折戟”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代表着战争、冲突和历史的痕迹。它的出现瞬间营造出一种沧桑、厚重的历史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古战场上的硝烟与厮杀。沉在泥沙中的状态,又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沉淀感和岁月的流逝。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这句诗暗含着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战戟虽未被销蚀,但周围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战场可能已变成了荒芜之地或被后人遗忘。这种对比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生命短暂的叹息。从意境营造角度,此句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萧索、苍凉的意境。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古老的战场图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神秘。故答案为:《赤壁》表达了作者期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在江边的泥沙发现了一支沉埋江底沙中的断戟,磨洗之后,确认是古战场的遗物。抚今追昔,通过“赤壁之战”,引发诗人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以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绣迹斑斑的“折戟”来暗指那场大战,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借用假设,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成功,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对于可能出现的失败结局,诗人又没有直说,而是以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这一新颖的构思的确独具匠心,真可谓以小见大,令人惊叹。全诗借古讽今,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无奈。【答案】12.B13.B14.①(守城一方)弃城而逃,再好的作战的地理形势,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②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15.乙文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16.示例一:甲文重点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施行“仁政”(得道)是取胜的关键。我认为“人和”是做任何事情,要团结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通过八年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示例二:乙文重点论述“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我认为“人和”是在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就会取得胜利。例如,200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军民一条心,不怕困难,最终取得抗洪胜利。【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12.A.极点/到达。
B.所以/所以。
C.同“返”,返回/同“返”,往返。
D.为什么、怎么/哪个。
故答案为:B13.A.甲文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得道”往往意味着施行仁政,所以该项正确。B.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论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该项错误。C.乙文中“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明确写出了子奇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该项正确。D.乙文中通过追者与齐君的对话,以及子奇治理阿县后阿人抗击魏国军队的结果,从侧面描写衬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战而胜的不凡才能,该项正确。故答案为:B1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委,放弃。②重点词:库,兵库里。粟,指积粮(存粮)。
故答案为:①(守城一方)弃城而逃,再好的作战的地理形势,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②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印证了“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其意思是: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虽然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但是子奇所施行的政策能够让百姓生活好起来,做到了“人和”,所以百姓合力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故答案为:乙文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16.甲文论述重点: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施行“仁政”(得道)是取胜的关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治理国家中实现长治久安。乙文论述重点:重点论述“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子奇年少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当魏国进攻时,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最终打败了魏国军队。故答案为:示例一:甲文重点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施行“仁政”(得道)是取胜的关键。我认为“人和”是做任何事情,要团结奋斗,同心同德,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通过八年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示例二:乙文重点论述“取信于民”是“人和”的重要条件。我认为“人和”是在困难面前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一致,不怕困难,就会取得胜利。例如,2008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军民一条心,不怕困难,最终取得抗洪胜利。【答案】17.①朱德;②贺龙;③彭德怀18.示例: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影响着朱德。他爱护士兵,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他憎恨反动派,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19.示例一: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我体会到顽强的意志。全书中有一段传奇佳话——长征。长征之路,艰难险阻。红军转战大半中国,跨越14个省份。沿途数千里,受着过草地,爬雪山,强渡大渡河,一件件英勇事迹,红军战士们凭借自己坚定信念和革命理想。体现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气概。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示例二: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我敬佩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书中的“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之难,他们将一切事物置于精神之外,义无反顾完成精神激励人们。在生活中,我应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要以坚定信念投入到每件事情中去。即使困难险阻,我也无所畏惧。示例三: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生动,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文学造诣。描写彭德怀时,彭德怀突然气喘吁吁地向他的部下和作者吼了一句“冲到山顶去”,然后他自己就像兔子一样窜到了山顶。短短的一句话,同时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彭德怀带领革命斗争时的坚定与决心。语言简约精彩,今后我多多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方法写人物,使人物生动形象。示例四:我读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却是称呼少年先锋队员时用的“红小鬼”这个词。它充满着感情色彩,让同志的关系更为融洽,反而映衬着红军们的伟大。这些队员不仅是一群清纯的青少年,更是一群年轻的中国红星,他们来到了保安,坚持奋斗,继承红军精神。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韧勇敢,知道自己来的初心,时时用立下的宏志鞭策驱动自己,更要知道自己要前进的方向,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17.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中重要人物特点的把握。选段一描述的人物生活艰苦、民主且忠于信仰,符合朱德的形象特点。选段二描述的人物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且喜欢马,这与贺龙的形象相符。选段三描述的人物在体育上活泼、是好骑手且有活力,对应彭德怀。
故答案为:朱德;贺龙;彭德怀18.首先明确了朱德母亲的几个优秀品质,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爱憎分明、有远见等,然后选取其中一点,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的具体事迹进行分析。例如选择爱憎分明这一品质,通过朱德爱护士兵、憎恨反动派的具体事例来阐述母亲的品质对他的影响。
故答案为:示例:母亲爱憎分明的品质影响着朱德。他爱护士兵,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他憎恨反动派,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19.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比如红军的坚韧不拔、革命领袖的智慧和魅力、军民鱼水情、信仰的力量等。选取书中具体的内容或人物来支撑自己的启示。例如,可以讲述红军长征中克服重重困难的事迹,体现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者以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的决策和领导为例,阐述智慧和远见的重要性。故答案为:示例一: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我体会到顽强的意志。全书中有一段传奇佳话——长征。长征之路,艰难险阻。红军转战大半中国,跨越14个省份。沿途数千里,受着过草地,爬雪山,强渡大渡河,一件件英勇事迹,红军战士们凭借自己坚定信念和革命理想。体现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气概。我们要传承宝贵的红军精神,肩负的使命,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示例二: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我敬佩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书中的“爬雪山过草地”长征之难,他们将一切事物置于精神之外,义无反顾完成精神激励人们。在生活中,我应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要以坚定信念投入到每件事情中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Unit 6 单词记忆字帖(素材)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期中练习卷(无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1)-教学设计
- 福建省建阳区2023-24年审计局公务员招录考试招录152人管理单位遴选500题题库及解析答案
- 2024年融媒体中心事业单位考试招考142人500题大全加解析答案
- 自由搏击直拳基础教学
- 《为坚强喝彩定稿》课件
- 《快速记忆课》课件
- 《幼儿学习的特点》课件
- 《英语构词法》课件
- 2024年考研英语(二)真题及解析完整版
- 广东省惠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2024年度融资合同:创业公司Pre-A轮融资协议
- 《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
- 2024保密观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综合题)
- 泵管加固施工方案
-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
- 仁爱新版英语七上Unit 5语法解析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课例)
- 2024钢琴培训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